Search 2.0

Monday, July 21, 2008

21

五 用黑線或其他圖案圍成一塊,中間刻有文字的部分,叫做「木記」:也叫做「牌記」或「碑牌」,有各種形 狀。裡頭的文字,有時候是刻書的書坊名稱,有時則是刻書的經過等。譬如南宋福建建陽王叔邊所刊刻的《後漢書注》,書末有一塊牌記,上面寫著:「本家今將前 後漢書,精加校證,並寫作大字,鋟板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傑,伏望炳察。錢塘王叔邊謹啟。」(附圖二)有一部宋代建陽龍山書堂刊刻的《揮麈錄》,在目錄 後有一塊木記,上面寫著:「此書浙間所刊,止前錄四卷,學士大夫恨不得見全書。今得王知府宅真本,全帙四錄,條章無遺,誠冠世之異書也,敬三復校正鋟木, 以衍其傳,覽者幸鑒。龍山書堂謹啟。」

六書裡的小框框,叫做「墨圍」:如果墨圍是黑色,裡頭的文字是「陰文」(白色),就叫做「墨蓋子」。如果整塊黑色,沒有文字,可能表示缺字,就叫它為「墨等」或「墨丁」。

七書版四周的線,叫做「邊欄」:只有一條線的,叫做「單欄」;兩條的,叫做「雙欄」

22

:上下單線,左右雙線的,叫做「左右雙欄」。

八、分行的線,叫做「界格」:如果是抄本,黑色的線叫做「烏絲欄」,紅色的叫做「朱絲欄」,藍色和綠色的叫「藍格」「綠格」。

 當然,與版本行款有關的專門名詞很多,這裡只提出常用的部分,供讀者們閱讀古籍時的參考。

【見原文】

邊欄

墨圍

界格

板心

魚尾

刻工

象鼻

書口

23

【見原文】

書耳

牌記

說明文字:元代覆刻影宋的《孟子》書影。(附圖一)

24

【見原文】

說明文字:南宋建陽王叔邊刊《後漢書注》一書中的牌記。(附圖二)

25

椒紙‧桃花紙‧公牘紙——談刊印古書的用紙

  就現有的出土文獻來看,商代的文字多數寫在龜甲或獸骨上;後來則寫在竹簡或布帛上。寫在竹簡上的稱為「冊」,又寫為「策」;寫在布帛上的稱為「卷」。自從漢代蔡倫發明紙張後,古書的抄寫和刊刻,就以紙張為主。

   古書所用的紙張,有許多種。根據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上海粹芬閣出版的《粹芬閣珍藏善本 書目》,多數的書都標著紙張類別,計有「竹紙」、「白棉紙」、「桃花紙」(又稱「開花紙」)、「白紙」、「太史紙」、「東洋紙」、「抄本紙」等。大致上來 說,紙張由於原料及產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用竹子造成的紙,放置久了,多呈褐黃或茶黃色,質地脆薄易碎;而用白棉及楮樹、桑樹等樹皮造成的紙

26

, 色澤較白;至於青檀樹皮製造的宣紙,最為柔軔潔白,勻淨細膩,很能吸收水分。不過,不少古書的紙張, 都白中帶黃,不一定就是竹子造的,也不完全是年代久遠,陳舊老化的緣故,而可能是為了防蟲蛀食的緣故。古人為了防蠹,通常會在紙漿中加上黃檗的溶液。黃 檗,也叫做黃柏,樹皮可入藥,具有降火、去燥溼、解毒清涼等功效。它由於含有鹼,所以可殺蟲。早在宋代趙希鵠所寫的《洞天清錄集》一書裡,就說紙張「染以 黃檗,取其避蠹。」凡是含有黃檗的紙張,都是黃色。

   古人除了用黃檗防蠹外,有時候也用辣椒粉。椒味辛辣,可以驅蟲。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懂得把椒粉摻 在泥土中圬牆,以驅蚊蟲。漢代把皇后的住處稱為「椒房」,一方面固然是希望皇后像辣椒多子,一方面也是由於牆壁中摻有椒粉以驅蚊蟲的緣故。這種紙漿中含有 椒粉的紙,叫做「椒紙」。

  清代的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一書裡,談到宋版書的精妙,在於「墨香紙潤,秀雅古勁」。紙之為「潤」,是指光滑、柔軟而堅韌。宋代以後,印書用的紙,講究白色。為了使紙張潔白光亮,一方面先在紙漿中加上白色的礦物質粉末

27

,一方面還得從事「砑光」。所謂「砑光」,就是用光滑的卵形石頭在紙面上碾磨,把粗糙的纖維去掉。

   歷代印書用的潔白紙張,以清代初年的「桃花紙」最負盛名。「桃花紙」,盛產於浙江省的開化縣,所以 又叫做「開化紙」,也有稱之為「開花紙」的。紙薄而韌性強,質地細膩,潔白柔軟,翻閱時手感好,清代初年內府所刊刻的書,多用此紙。現在藏於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的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年)內府所刊印的《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一書,就是用桃花紙印的,色澤光滑潔白,真是紙中上品。

   宋代時造紙術雖已很發達,但古人深知「物力維艱」的道理,常常利用廢棄的公文紙,用沒有文字的反面 來印書,這種書在版本學上的術語稱它為「公牘紙本」。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錢大昕,曾見過一部宋刊本《北山小集》,他詳細檢視,發現是用宋代公牘紙印 的,書的背面都是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西元一一七○)的官司簿帳,上面還鈐有印章,有「湖州司獄」、「烏程縣印」、「歸安縣印」、「湖州司理院」、「湖州戶 部贍軍酒庫」、「湖州監在城酒務」、「湖州都商稅務」等印記

28

,錢氏根據這些印記,認為這部書當是吳興官府所刊印的。現在臺北的國家圖書館,剛好也有這麼一部宋刊公牘紙本《北山小集》,書葉的背面還可以明顯的看到當時的公文擬稿,十分有趣。

【見原文】  覆簾壓紙

說明文字 明代宋應星所撰《天工開物》一書中所繪的造紙過程。

29

「旋風裝」和「龍麟裝」——談古書裝訂的形式之一

古書之有裝訂,可以追溯到商代。

「冊」這個字,在甲骨文裡寫作「■」,在鐘鼎文裡寫作「■」,李斯所定的小篆則寫作「■」,三者相近,都是像用繩于編連或捆束竹簡的樣子。不過,在甲骨文裡的「冊」,所編連的,也有可能是龜甲。

  編竹簡的繩子,有時候用皮革。《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就是皮韋。可見孔子所讀的《周易》,是用皮革編連的。

  到了漢代,很多書已寫在布帛上。《漢書‧藝文志》裡,凡是稱「篇」的書,如《力牧十五篇》,就是用竹簡編成的;稱「卷」的書,如《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30

,就是用布帛寫成的。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紙,書的形製大部分用卷軸的方式,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唐代。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 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明代都穆的《聽雨記談》一書也說:「古人藏書,皆作卷軸。」(附圖一)這說明了卷軸是書籍最常 見的裝訂形式。卷軸的材料,則隨著物質的發達,越來越講究。早期的軸,大都用竹子,到了唐代,有用紫檀或白檀的,甚至有用珊瑚的;軸的兩端,也鑲上各種飾 物,以求美觀。

  唐代佛教盛行,信徒誦經時,卷軸過長,不論擺置、翻閱都不方便,於是把較厚的長卷,摺疊成冊,首頁和末頁連綴,誦經翻到最後一頁,又自然回到首頁,宛轉如旋風,所以叫做「旋風裝」。(附圖二)這種裝訂方式,大部分用於佛經,所以也叫做「經摺裝」或「梵夾本」。

  還有一種裝訂方式叫「旋風葉」。宋代張邦基所寫的《墨莊漫錄》(卷三)有一則說:「裴鉶《傳奇》載成都大僊人吳彩鸞,善書小字,嘗書《唐韻》鬻之,今蜀中導江迎祥院《經藏》,世稱《藏》中《佛本行經》六十卷,乃彩鸞所書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