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July 19, 2008

231

古今文房登庸錄(3/180

   謹按:《古今文房登庸錄》一卷,明建業黃謙著。自韓文有《毛穎傳》,嗣是作者逾繁,宋林洪有《文房 圖贊》一卷,元羅先登又為《圖贊續》一卷,各繫以職官名號,然其書名則第曰“圖贊”而已,此錄則書名先曰“登庸”,而卷中所擬諸文又加“徵拜”、“詔贊” 諸名,蓋踵事而增矣。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存目二”著錄。

釋家類

羅湖野錄(3/146

 〔謹按〕:《羅湖野錄》四卷,宋僧曉瑩著。第一行題“寶顏堂訂正”,而其下一行校正姓氏挖去,蓋欲冒為專刻之本耳,其實即眉公《續秘笈》中一種也。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釋家類”著錄。

覺迷蠡測、剩言(16/1418

  〔謹按〕:《覺迷蠡測》上、中、下三卷,又《剩言》一卷、附錄一卷,明吳人管志道與其徒答問之書。其前三卷末有海虞門人瞿汝稷跋語。此書皆釋氏之言,毋庸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釋家類存目”著錄。

憨山緒言(5/336

  〔謹案):《憨山緒言》一卷,明沙門德清述禪家語錄也。不應存目。纂修官編修翁方綱。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

232

道家類

悟真篇注疏(15/1329

  謹按: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二冊。道家之書。不應存目。纂修官編修翁方綱。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著錄宋張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悟真篇註疏》三卷附《直指詳說》一卷。

易外別傳(9/762

   謹按:《易外別傳》一卷,元俞琰著。其曰“別傳”者,蓋發明漢人魏伯陽《參同契》之學,非《易》之 本義也。其子仲溫跋謂此卷附於《周易集說》之後,而納蘭成德序亦謂俞琰《周易集說》一十三卷,《易圖纂要》一卷、《易外別傳》一卷附焉。然今通志堂刻本實 無此卷,應鈔存之。琰字玉吾,吳縣人。此鈔本前有吳城識語,謂琰生於宋寶祐間,卒於元貞間,年七十。然干文傳序,延祐二年琰尚無恙,延祐在元貞之後又二十 年矣。且文傳序謂《周易集說》起至元甲申,至元貞丙申,凡十有二年而後成,而成德序則謂斷手於至大辛亥。至大在元貞之後又十餘年,焉有生於寳祐,卒於元貞 之理?蓋鈔本序跋之不可信如此。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著錄。

觀老莊影響論(5/336

  〔謹案〕:《觀老莊影響論》一卷,明沙門德清述釋氏之書。不應存目。纂修官編修翁方綱。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233

古參同契集注(14/1266

  謹按:《古參同契集注》六卷,國朝南昌劉吳龍著。《參同契》之書譔自魏伯陽,考異自朱子,而吳龍是書則以明楊慎所得石函古本,復取元人俞琰之舊注而增訂之。前三卷《參同契》之古本,後三卷徐景休之箋注,前載楊慎原序并吳龍自序。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公是先生極沒要緊(6/484

   謹按:《公是先生極沒要緊》一卷,宋劉敞著。敞字原父,新喻人。慶歷六年進士,歷官集賢院學士,判 南京御史臺,卒後私謚曰公是先生。有文集六十卷,今皆散佚,近時江西新刻《三劉集》內,惟《公是集》四卷而已。據本傳及歐陽脩所為墓誌,皆言有《春秋權 衡》、《意林》、《七經小傳》、《弟子記》。江西新刻本有《春秋權衡》、《意林》、《七經小傳》,而獨無《弟子記》。錢曾《讀書敏求記》云:“《公是先生 極沒要緊》一卷,即劉原父《弟子記》也,於時人或書名、或稱字,蓋以微旨別其人之賢否耳。”今檢是書皆說《莊》之語,無所謂時人書名、稱字之處,而《敏求 記》列之子類,正與說《莊》相合,豈《弟子記》尚不止此歟。本傳《弟子記》五卷,而《敏求記》作一卷。是書不載《莊子》本文,而前後次第與注《莊》無異。 至其命名之義,則又類於謙卑自託,而非出於其弟子之所輯成者。蓋敞平生說《莊》之語,而其門人掌錄之,故冠以敞私謚耳。敞之著述世既不多見,而是書有裨 向、郭之注,應刊刻傳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極沒要緊》一卷。

234

含素子麈譚(14/1246

  謹按:《含素子麈譚》十卷,明朱清仁著。清仁號懷白,別號含素子,楚人。爲南昌道士。其書蓋自附於子書,每卷為一篇,篇各標題。多釋道荒幻語。毋庸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引年錄(2/46

  謹按:《引年錄》上、下二卷,靖江朱應鼎撰。前有自序,不著時代年月。所記皆養生之術,故以“引年”名之。上卷天地、時令、居處、服飾之類,下卷飲食之類。每條注出所引書名,亦保攝所必資也。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著錄。

235

集部

楚辭類

楚辭圖(6/487

  謹按:《楚辭圖》一卷,明副榜貢生蕪湖蕭雲從畫並注。雲從字尺木,號石人,眉注:“石人乙酉中秋七日題於萬石山之應遠堂。”崇禎己卯中副榜,後不赴銓選真按:詞:【銓選】1.選才授官。古代舉士與選官相一致。士獲選,即為官。至 ,試士屬禮部,試吏屬吏部,以科目舉士,以銓選舉官。舉官又分兩途,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 以後,銓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試量人授官之義。 中葉後,銓選又分為外補與部選兩途,而選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簽而已。《南齊書‧百官志》:“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改號格制、蒞官銓選。” 沈遼 《代人獻利害書》:“結髮從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選矣。”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五部》:“其未設吏部者,以其地官員無多,仍由京中銓選,故不備。” 孫中山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 向來銓選,最重資格。”2.指負責銓選的官員。 昭槤 《嘯亭續錄‧褚筠心》:“先生終身不謁銓選,曰:‘此膝不為權臣屈也。’” 專 以詩文自娛。工畫,自成一家。《楚辭》自王逸、郭璞以後,劉杳有疏,徐邈、釋道騫有音,而不聞有圖繪成書者。惟宋李公麟有《九歌圖》,載於《宣和畫譜》。 元人張叔厚、趙孟頫皆繼公麟有作,然止施於絹素而未鏤於版本。王逸《天問章句》序云:“屈原放逐,彷徨山澤,經歷陵陸,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 地山川神霞,琦瑋僪佹真按:詞:【琦瑋】1.美玉。《鬼谷子‧飛箝》:“財貨琦瑋,珠玉白璧。”2.浮華;華麗。 陸賈 《新語‧術事》:“杜淫邪之欲,絕琦瑋之情。” 陸賈 《新語‧無為》:“繕雕琢刻畫之好,傅玄黃琦瑋之色,以亂制度。”3.奇特;珍奇。 王逸 《<天問>序》:“ 屈原 放逐,彷徨山澤,見 有先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 潘岳 《螢火賦》:“羨微蟲之琦瑋,援彩筆以為銘。” 真按:詞:僪1 j ㄐㄩˊ〕〔《集韻》其述切,入質,群。〕1.見“ 僪佹 ”。2.見“ 僪狂 ”。僪2 y ㄩˋ〕〔《集韻》允律切,入術,以。〕日邊雲氣。《呂氏春秋‧明理》:“其日有鬥蝕,有倍僪,有暈珥。” 高誘 注:“倍僪、暈珥,皆日旁之危氣也。在兩傍反出為倍,在上反出為僪。” 真按:詞:【僪佹】神奇怪異。 王逸 《<楚辭‧天問>序》:“﹝ 屈原 ﹞見 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僪佹,一本作“ 譎詭 ”。 文天祥 《題曾氏連理木》詩:“皇后嘉樹生僪佹,四衢五衢合一軌。” 歸有光 《乞致仕疏》:“或謂古有 渾沌氏 ,蓋天地之始生,如 屈子 《天問》、《淮南子》所稱多僪佹。” 真按:詞無!待查! 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憤懣、真按:詞:渫1 xi ㄒ〡ㄝˋ〕〔《廣韻》私列切,入薛,心。〕1.清除污穢。《易‧井》:“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孔穎達 疏:“渫,治去穢污之名也。” 木華 《海賦》:“群山既略,百川潛渫。”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泉》:“二泉相望棄不渫,西泉尚絫三石槃。” 曹寅 《桃花泉》詩:“何以汔修綆,缾居憂在先。蚩蚩渫汙久,不食寧非天?”2.散;發散;發泄。《文選‧枚乘〈七發〉》:“虛中重聽,惡聞人聲。精神越渫,百病咸生。” 李善 注引 鄭玄 《毛詩》箋:“渫,發也。”《漢書‧食貨志上》:“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顏師古 注:“渫,散也。” 薛福成 《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 人固已決眥切齒,思一渫其憤而未得間也。”3.泄漏。 郭璞 《江賦》:“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閭。”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歸塘尾閭,渫何所到?”4.污濁。《漢書‧王褒傳》:“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蹻而享膏粱。”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渫,狎也,汙也。”5.褻瀆。6.再次,重複。《呂氏春秋‧觀表》:“曏者右宰 穀臣 之觴吾子,吾子也甚歡。今侯渫過而弗辭?” 高誘 注:“重過為渫。” 桓寬 《鹽鐵論‧詔聖》:“ 二世 趙高 之計,渫篤責而任誅斷,刑者半道,死者日積。”7.止歇。 三國 曹植 《七啟》:“於是為歡未渫,白日西穨。”8.姓。 春秋 渫庸 。見 王褒 《四子講德論》。渫2 di ㄉ〡ㄝˊ〕〔《集韻》達協切,入帖,定。〕1.見“ 2 ”。2.見“ 2 ”。渫3 zh ㄓㄚˊ〕〔《廣韻》士洽切,入洽,崇。〕在沸水中煮。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胡荽》:“作胡荽菹法:湯中渫出之,著大瓮中,以暖鹽水經宿浸之。” 石聲漢 注:“在沸水中煮叫‘渫’,在沸油中煎叫‘煠’。”渫4 y 〡ˋ〕〔《集韻》以制切,去祭,以。〕蒸蔥。○按:此與泄亦字形結構有無木耳. 瀉 愁思。”然則《天問》本因畫作,《九歌》復以畫著,宜雲從之有是圖也。《香草》諸圖則自言未逮,《遠遊》五圖則失而未補,今惟存《三閭大夫卜居》、《漁 父》合一圖,《九歌》九圖,《天問》五十四圖而已。其餘諸篇皆載原文,無注而謂之傳,其實圖外無傳也,每圖之注則亦第明其所以繪是圖之意。前有自序,云 “離騷圖”,然《離騷》名經,原指其一篇言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