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ly 20, 2008

41

毛詩原解(8/672

   謹按:《毛詩原解》三十六卷,明京山郝敬著。前有《讀法》一卷,大指在駁朱 《傳》改序之非,而專以序首一語為據,每篇於序之首句增“古序曰”三字,而下以“毛公曰”別之。攷《詩》序有謂子夏、毛萇合作者,有謂子夏所創而毛萇、衛 宏更加潤色者,有謂首句為毛萇所分,而其下為後人所益者。真按:翁方綱的詩經學 今 敬之說主於遵序,而轉為畫定界限,如此蓋與所著《毛詩序說》八卷相因者也。刻本首尾皆有闕頁,故無序,止有目。桐城錢秉鐙論之曰:“京山說《詩》拘定序 說,序有難通輒為委曲生解,未免有以經就傳之弊,而又立意與《集傳》相反,不得其平。至議論之精醇者,足以發明朱《傳》,不可廢也。”此數語足蔽其書之概 矣。真按:一字定江山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

詩經六帖重訂(9/712

   謹按:《詩經六帖重訂》十四卷,明徐光啟輯,國朝范方重訂。光啟字子先,上海 人。萬歷甲辰進士,歷官東閣大學士,謚文定。范方字令則,如臯人。前有范方自序,謂徐光啟《六帖》後先相錯,為未定之書,爰為重訂而去其“博物”一帖,其 餘五帖皆移定其次而無所增改。五帖者,一“翼傳”、二“存古”、三“廣義”、四“擥藻”、六“正叶”也。卷前有徐光啟《韻譜說》並例,以後諸章皆不載其 詞,但以白、黑圈識,下注韻字而已。既如此圈識,則每篇下宜詳言諧聲之理,乃其所解又與尋常講章無別,而徒列此圈識以代字句,且於無韻之句但以黑圈記之, 亦未必其黑圈記者果皆無韻之句也。詩之有韻本出天成,不假後人訓詁比附,真按:翁方綱的韻學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詩經學 然既以古音不叶為全書注意之處,自當逐篇言其所以然,而是書徒有“譜韻”之名,並無“譜韻”之實。且所謂“六帖”者,亦不必其有六矣,蓋原書本是每帖一卷

42

,《明史‧藝文志》亦載徐光啟《毛詩六帖》六卷,而范方者釐之為十四卷,則與光啟作此書之意又不相合,且其書名亦復不合。今或仍依《明史‧藝文志》存其六卷之原目,而其書存否又未可知矣。若以此十四卷之書,則名實既不符,所訂又未為善,竟可毋庸存目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詩經考(11/974

  謹按:《詩經考》十八卷,明黃文煥著。文煥字維章,福建永福人,天啟乙丑進士,歷知海陽、番禺、山陽縣,擢翰林編修。與黃道周同下獄,得釋,乞身歸里,後寓居金陵。所著有《詩經嫏嬛》、《毛詩箋》諸書,而朱彝尊《經義考》皆不載。真按:經義考漏收之書 是 書於三百篇所載人、地、名物具為考核,自天時、地利以及動植之屬,各立題目,分條詁解,依經之次而不及解經之文義,自為序例於前,可謂博而勤矣。其於古人 事實,每人竟似編成一傳,此又與考核名物者不同。然其於名物則分條而載所引之書,至於人則連文而下,不復著所引書名,如以讖緯之書合於經傳,誰其辨之?且 使考證者無由而剖其同異矣。然《毛詩》人名、地名,前人雖亦有著為書者,而此編頗為詳悉。應鈔錄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泉手學(6/441真按:詞:惢1 su ㄙㄨㄛˇ〕〔《廣韻》蘇果切,上果,心。〕〔《廣韻》姊宜切,平支,精。〕〔《廣韻》才棰切,上紙,從。〕心疑。 北周 衛元嵩 《元包經‧孟陰》:“內有惢,下有事。” 李江 注:“惢,疑也。謂進退不決。”惢2 ru ㄖㄨㄟˇ〕〔《字彙》如累切〕沮喪貌。○真按:心疑者,正成三心二意之會意也。

   謹按:《惢泉手學》上、下二冊,未分卷次,明鄞人聞性道輯。前有自序,不著姓 氏、爵里、歲月,觀其印章始知姓名。其稱“明山鑑西隱人”者,謂四明山也。序稱“吾鄉豐氏”,則鄞人也。序稱“壬辰”,當是萬歷二十年,又稱“歲丁在 卯”,則天啟七年。其冊末云“己巳手補朱字”者,則崇禎二年也

43

。《端木詩傳》、《魯詩世學》二書皆豐坊偽撰,坊恃其能書,以古篆體偽作石經。真按:豐坊之為人 真按:豐坊之書法 嘉 靖中,廬陵郭相奎家忽出其本,謂得之香山黃佐所傳秘閣石本摹古篆書,而附以楷體今文,用作音注。後又有張元平者,刻其書於貴竹,專用楷體無篆文,而李本寧 復合刻篆、楷於白下。至常熟毛晉刻其楷本,復疑為宋皇祐間張紹文、楊南仲輩手篆。是書則合《端木詩傳》、《魯詩世學》二書鈔而一之,目曰“環流堂石經魯詩 正”,其云“正”者,謂以正毛本朱《傳》之不正云爾。以篆與楷手鈔之,故謂之“手學”。遐稽古篆,非出一途,蝌蚪、蟲鳥本不同原,鐘鼎、簡篇亦皆異法,乃 是書信豐坊之謬說,牽雜傅會,又多摹誤之筆,而欲以取正經文,難矣。或僅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不著撰人名氏《惢泉手學》二卷。

詩經惜陰錄(12/1003

  謹按:《詩經惜陰錄》二十卷,國朝江陰徐世沐著。亦分卷記其起草之年月。前有自記,又有小引,中間第五卷至七卷皆闕。自謂曾請正於李光地、陸隴其,蓋其人固虛心力學者。真按:徐世沐之為人-翁方綱對徐氏之評價不一也! 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二”著錄。

詩經旁參(2/71

  謹按:《詩經旁參》上、下二卷,國朝宜黃應麟著。於三百篇中摘篇標目而為之解,其解亦就所見隨舉句義,一篇中亦不盡解也。前有自序。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二”著錄。

44

詩經提要錄(7/528

  謹按:《詩經提要錄》三十一卷,國朝徐鐸著。鐸爵里已具《易經提要錄》按語中,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是書大意,遠參小序、朱《傳》,而近宗李光地《詩所》、楊名時《詩經語錄》。鐸,名時之門人也。每篇雜採前人之說而附以己意。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二”著錄。

詩經彙詁(7/525

  謹按:《詩經彙詁》二十四卷,國朝范方著。方字令則,如臯人。前有自序并所輯用諸書之目。其大意於漢唐以後則衷諸朱子,於宋明以後則衷諸常熟楊彝、太倉顧夢麟。彝與夢麟,同輯《詩經說約》者也。所輯用諸書,自毛、鄭而下凡三十一種,而其家法如此。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二”著錄。

禮類

周禮訂義(3/142

  謹按:《周禮訂義》八十卷,宋永嘉王與之集。是《通志堂經解》中所刻之板,而坊賈去其中縫“通志堂”字,并去卷首納蘭成德序,蓋欲冒為宋刻耳。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此書宜歸於《通志堂經解》中校辦之,毋庸另為專校。纂修官編修翁方綱。真按:四庫全書與通志堂經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一”著錄。

周禮傳(6/470

  謹按:《周禮傳》十卷,明王應電著。應電字昭明,崑山人。止傳天、地、春、夏、秋五官

45

,每官上、真按:爲-不復一一出校. 下二卷,分句段解之,不錄《考工記》,并不錄“大司樂”。其於每官人數,皆散附於後每官各段之首。又其每條所為《圖說》、《辨議》等篇,皆第撮其題目,而其文別見焉。其中引“師曰”者,應電之師太常卿魏校號莊渠所著《周禮沿革傳》中語也。嘉靖中刊於吉安,又附刻其所為《翼傳》、《圖說》各上下二卷於後。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一”著錄《周禮傳》十卷、《圖說》二卷、《翼傳》二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儀禮旁通圖(6/477

  〔謹按〕真批:何故加中括號,凡例並未說明也. 《儀 禮旁通圖》一卷,宋楊復著。復號信齋,福州人。朱子弟子。嘗撰《儀禮圖》十七卷。其自序曰:“因先師《經傳通解》之義例,釐為家鄉、邦國、王朝、喪祭諸 禮,附《旁通圖》於其後,則制度名物之總要也。”童承敍跋之曰:“楊氏《儀禮圖》凡為篇十有七,為圖二百有五,為《旁通圖》三十有五。”而陳普序《旁通 圖》,亦曰《旁通圖》名物制度尤明,盡合十七篇,圖而熟之,無昌黎“難讀”之患矣。蓋是圖取《儀禮》中之制度,旁證他經以通其義,故以“旁通”名。而此刻 本前無陳普序,則其原刻合前十七卷為一書無疑也。板刻於明嘉靖時,今印行者已少。應合前書校刊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二”以此書與楊復《儀禮圖》十七卷同著錄。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今日四庫全書總目不同的地方 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天子肆獻祼饋食禮纂(12/985

  謹按:《天子肆獻祼饋食禮纂》上、中、下三卷,國朝宜興任啟運輯。啟運以《儀禮》特牲饋食、少牢饋食之禮皆諸侯之士之祭禮也,而無天子之祭禮,因取其散見經傳者纂輯成編。其大意欲倣朱子《儀禮經傳通解》編次之旨

46

, 蓋《漢志》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朱子於黃榦所立喪、祭二禮,亦謂他日宜悉用此更定,故啟運是編竊取其遺意。經則天子祭禮散見於《周禮》者為多,其 他參用諸經之文以類比附之;傳則諸經箋傳、《正義》以及《白虎通義》等書靡不綜摭。上卷曰《祭統》、曰《吉蠲》、曰《朝踐》,中卷曰《正祭》,下卷曰《繹 祭》,於是天子祭禮具有全經,其名則取《周禮》“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之文。每條所據之書即綴其下,或云“以某書參某書”,蓋文未備而以其 事合之,意固勤矣,中亦間有其子附識語。真按:任翔 其自題云“通纂”,蓋擬諸《續通解》之後爾,而每卷前書名無“纂”字,刻書者之失也,應依其序目,每卷加“纂”字而鈔錄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二”著錄《肆獻祼饋食禮》三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月令解(8/594

   〔謹按〕:《月令解》十二卷,宋國子祭酒張虙撰。虙,慈谿人。慶元丙辰進士。端 平初入侍講幄,纂次是《解》,書未竟以病歸,家居時乃續完之,表進於朝。十二月各自為卷,奏稱,每一月改則令以此一月進於御前,可以裁成天地之道,因隨月 進御,故凡《解》見孟月者,仲月、季月皆重見。從《永樂大典》鈔出,前有虙進《月令解》劄子一篇、進表一篇。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三”著錄。真按:翁方綱與永樂大典 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禮述註(3/139

  謹按:《周禮述註》六卷,明金瑤著。瑤字德溫,休寧人,嘉靖中選貢生,官廣西衛經歷爵里已見所著《六爻原意》按語內。是書前有萬歷己卯瑤自序,并所作凡例十條

47

。其訓字義亦多原本鄭注,而其所謂偽官亂句者,則別以陰文書其語,而斥為非經之文,以為漢儒所竄入也。《周禮》一書,前人亦有言其錯簡者,若元臨川吳澄《考注》、真按:後作吳澂! 明廣昌何喬新《集注》,皆各有訂證,而瑤是書則謂所見又有與吳、何二書異者,因於《補冬官》一卷之後,復為《二氏改官改文議》一卷,以發己意。雖治經各隨所見,原不必其盡同,然亦徒見其更張而未能有合耳。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朱彝尊《經義考》亦載是書,卷數亦同。或酌存目。

真按:翁方綱與經義考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一”著錄。

周禮訓雋(6/476

  謹按:《周禮訓雋》二十卷,明陳深著,深字子淵,長興人。嘉靖乙酉舉人,任雷州府推官。是書專以何喬新《周禮集注》之本為主,而增損核正之。其論曰:“宋俞廷椿作《復古編》而五官亂,其後王次點、邱葵、吳澂真按:前作吳澄! 何喬新相繼增損,以補俞氏之所未備。五家中何氏最後,而紛裂尤甚。真按:何喬新之禮學 今以紛裂之甚者行之,而其失自見矣。”蓋其書之面目似依何氏本,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蓋讀一論而斷定之矣. 而實則非之。朱彝尊《經義考》誤作十卷,且但載其序而不著其書五家補本之意,則無以見是書之指矣。真按:經義考之失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一”著錄。

高注周禮(5/372

   謹按:《高注周禮》二十二卷,國朝高愈著。愈字紫超,無錫人。《江南通志》載高 愈《周官集解》十六卷,與此卷數不合,未審即此書否。前無序,有總論,歷引前人論《周禮》之語,亦不詳備。其卷一題曰“卷首”。所注皆依文訓義,間引前人 之說。其解《考工記》,則謂與五官本是一編。此書鈔本旁有紅筆塗竄者,頗有所見,而不著評者姓名

48

,其於《考工》二卷大加塗削。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一”著錄。

周禮惜陰錄(12/1004

  謹按:《周禮惜陰錄》六卷,國朝江陰徐世沐著。此又改題曰“撮訂”,卷末附載《歷代諸儒敍說》一卷,又載明仁和郎兆玉《周禮奇字》於後。其自跋內,主《周禮》為經禮、《儀禮》為曲禮之說。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一”著錄。

儀禮惜陰錄(12/1004

  謹按:《儀禮惜陰錄》四冊,國朝江陰徐世沐著。世沐所著諸經《惜陰錄》皆分卷,而此獨分冊。今實四冊,而內云“八冊”。又題其前曰“訂錄”,逐節逐句分解,若坊本講章旁注體式。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一”著錄。

禮記惜陰錄(12/1005

  謹按:《禮記惜陰錄》八卷,國朝江陰徐世沐著。亦每節每句分解,頗遵陳澔《集說》。前云“手錄八卷”,而其中實不分卷。蓋此人於書之體例、文之法度皆所不計,而所解又皆無足採。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二”著錄。

禮記章句(12/999

  謹按:《禮記章句》十卷,國朝荊溪任啟運輯。前有康熙戊戌任啟運自序,是其未通籍時所輯也。自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以類相從,刪其重複,採先儒訓注,擇善從之

49

。 貞觀十四年詔藏秘府,而其書不傳。至宋,朱子嘗與呂祖謙商訂三《禮》篇次,欲取《戴記》中有關於《儀禮》者附之經,其不係於《儀禮》者仍別為記。其所訂大 綱存於文集,而晚年編次《儀禮經傳》,則其條例與前所商訂又有不同。至元,吳澂作《禮記纂言》曰:“《小戴記》三十六篇,澂所序次。漢興,得先儒所記禮書 二百餘篇,大戴氏刪合為八十五,小戴氏又損益為四十三,《曲禮》、《檀弓》、《雜記》分上、下,馬氏增以《月令》、真按:馬融 《明堂位》、《樂記》,鄭氏從而為之注,真按:鄭玄 凡四十九篇。多是記者旁搜博採,勦取殘篇斷簡,會粹成書,真按:疑為會稡之訛. 無 復詮次,讀者每病其雜亂而無章。用敢竊取朱子之意修而成之,於是一書之中類分條析矣。”此啟運是書之所本也。然啟運之意,則以朱子《經傳通解》一書中喪、 祭二禮續諸黃氏,其於《禮記》不為完書,而吳澂別有《三禮考註》,又取《雜記》之“釁廟”列諸逸經,增入《服義》等五篇,又改《禮記》曰“曲禮”,皆其所 絀也。又據國初溧陽人芮城《禮記通識》定為三十八篇者,謂其勤過吳澂。因復酌之朱子,參之吳氏,更其後先,補其闕略,定為四十二篇,以《大學》、《中庸》 冠於首,《明倫》、《敬身》、《立政》次之,《五禮》又次之,《樂》又次之,《通論》又次之,裒然貫攝,如出一手所排次者,用意亦勤且厚矣。顧其中移易章 次,全不依舊本之文,無論一篇之中前後更易,即隔篇亦有改竄者。如《深衣》篇全附入《玉藻》內,而又取《少儀》之句以附之;《服問》篇全附入《小記》內; 《檀弓》則分出一半,合諸《問喪》、《三年問》、《閒傳》、《喪服四制》而總謂之《喪義》;《郊特牲》則分出一半入《禮器》篇內,而其半分入《冠》、 《昏》、《祭義》。其餘補附參合者,或章或句,尚非一處。昔唐河南元行沖作《類禮義疏》,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刊削,成五十卷,於開元十 四年奏上。尚書左丞相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歷代傳習,著為經教,不可刊削。至魏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貞觀中,魏徵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 注,

50

先朝雖厚加賞錫,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於是賜行沖等絹二百疋,留其書貯內府,竟不得立於學官。據此揆之,則啟運是書即使媲美前修,亦止自勒一家之言耳。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二”著錄。

稽禮辨論(11/968

   謹按:《稽禮辨論》一卷,國朝劉凝著。凝字二至,南豐人。官崇義縣學訓導。所著 有《六書夬》、《說文解字韻原引書同異》、《石經本末》、《孝經全本注》、《石鼓文定本》等書。是書凡為論者十六、為辨者六,合二十二篇,總名之曰《稽禮 辨論》。其中所論固未盡合,而其名以“稽禮”,亦有不盡為禮作者。且既非專研六書之作,而每遇古字必記於字旁,尤所不必也。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三”著錄。

禮樂合編(10/875

   謹案:《禮樂合編》三十卷,明無錫黃廣編。有崇禎癸酉自跋。其書以經典古訓之 語,合諸後世說部、小史之語雜採之,又或間出一二斷語,并分別名目,如所謂“本紀”、“統紀”諸類,皆無復有文理。且每事不詳其源流本末,但舉其一語。又 有并非禮樂而闌入者,意謂考禮樂者無所不該,而不自知其混淆也。真按:翁方綱的禮學 大約編次既無體例,敍次義乖文義,毫無條理,竟不成書,并其目亦不必存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三”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禮問(8/657

  謹按:《禮問》二卷,明高陵呂柟著。朱彝尊《經義考》載呂氏柟《禮問內外篇》二卷,云未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