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不但都有著600多年的流傳歷程,而且其中每一冊都有各自辛酸坎坷的經歷,因此不同程度的損壞必不可免。最近,筆者利用此次《永樂大典》仿真複製之便,做了一點粗略調查,大體情況如下:
從總體看,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印象:
1.書芯部分狀況較好
情況 曾經修復 外觀較齊整 改為綫裝 書芯尚好 雙簽齊全
約占百分比 46% 15% 4.3% 43% 28%
蟲鼠損傷 外力損傷(不包括已修復) 書口開裂 封面破損或脫落(不包括已修復) 缺封面或更換
0% 14% 6% 50% 31%
水漬 污蹟 焚蹟 輕度炭化 炭化較重 無後副葉
31% 10% 3% 8% 1% 15% 原因:
(1)原書選紙得當——皮紙,較厚(近100微米)、挺實、韌性強,故歷經幾百年滄桑仍能保持良好狀態。
(2)硬皮裝幀,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3)1900年前保存狀況良好,“蛛網塵封,蟲吃鼠嚙”的說法基本可以否定。
(4)《永樂大典》分散以後,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呵護。
2.破損主要表現在書皮部分,絕大部分開裂、脫落。
原因:除外力作用,本身裝幀缺陷是重要因素之一。《永樂大典》書芯部分又大又重,但與書皮結合部位卻很脆弱。書皮內僅前後各一層襯紙粘合,難以承受多次翻動的拉折。書皮外部以絹(據館藏《永樂大典》觀察
375
,絹面似為兩種。一種為棕黃色,質地略粗;一種為明黃色,質地較細)及皮紙各一層粘合包裹,也似覺單薄。
3.原無前後護葉
從館藏《永樂大典》所有有護葉者均係以後修復時所加、首葉前只在釘捻處附有護紙一條以及後副葉(此紙似與其他書葉紙不同)只為半葉的情況來看,原裝似無前後護葉,並非修復時取掉所致。
4.前人修復
館藏《永樂大典》有近半數經過前人修復,由於修復的時間、地點、修復人員、選用材料以及技術水平和修復要求的不同,修復效果也有很大差異,但有一點是明顯相同的,即對於書葉的修補都比較注重,因此書葉部分的修復質量也相對較好,如館藏號7217、0545留340))留,因為它是《永樂大典》罹難遭劫的歷史見證),如館藏號05460、05461等。可為我們修復時借鑑。其中修復亦有改為綫裝的,如館藏號4088、7239、4073等;亦有增加包角的,如館藏號4470;尚有切去部分天頭地腳的,如館藏號4091者,還有的書皮的修復五花八門,這多不符合我們的修復原則。
因此,為了抑制殘損部位及殘損程度的繼續擴大,確保今後的長久保存,館藏《永樂大典》進行適當修復是完全必要的,同時也為以後配製書盒、書套打下基礎。
《永樂大典》屬於國寶級藏品,修復工作務須慎重,決不能草率行事。修復前務必制訂出周密的《修復方案》,方可實施修復。《修復方案》大體應包括這樣的內容:
1.藏品狀況詳細調查:除文字內容,應攝有照片資料。
2.合理的財務預算:確保修復工作順利完成。
3.修復原則:盡可能保持和恢復原貌,但不過於拘泥,確保質量
376
。
4.技術人員:選經驗豐富、技藝純熟、工作認真者。
5.材料:紙(PH值為中性)、絹均要與原本材料相仿。
6.修復細則:
(1)利用此次修復之便測試PH值,含酸過高者應設法去酸。
(2)水漬、污蹟凡不影響保存者,可不做處理,以免破壞紙張強度,影響藏品保存壽命。
(3)凡在不拆原有裝幀情況下,可以完成修復工作的,堅決不拆。
(4)凡拆下的材料能夠繼續使用的,要繼續使用,盡量保持原物,不可隨意丟棄。
(5)凡經修復配皮者,其紙板、絹面與原裝相差較遠,如紙板厚度不夠、含酸、皺折變形或再度開裂破損及絹面為其他顏色者,應予替換。
(6)增添前後護葉,加強對書芯的保護。
(7)書芯與書皮結合部應適當加固,可在連結襯紙內增加一層韌性較強且能延年耐用的麻或絲織品,以增強牢度,避免書皮容易開裂脫落的缺陷。
(8)無皮者配皮,原裝書皮紙板為《永樂大典》紙10層粘合而成。
(9)書葉的修補,除溜口外,用紙應與原紙盡量保持一致,否則既與原貌相差較遠,也有礙觀瞻。
(10)改為綫裝者,可視具體情況是否恢復原貌。
7.建立修復檔案:
內容應包括書名、藏號、破損情況、修復部位、修復方法、使用材料、修復時間、修復人員以及驗收人員等項。
8.驗收:
377
組織驗收小組認真驗收。
9.制訂實施計劃:
至少應包括起始時間和要求完成的日期。
四、合理配置書裝
“好馬配好鞍”,珍貴藏品就要配上高雅書裝,否則就難以顯示出其高貴至寶,這也是我國古老藏書傳統 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配置書裝絕不僅僅為了徒有其表,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加強對書的保護。盡管筆者從事古籍保管工作時間不長,但早已深深體會和認識到書裝 對於古籍保護的重要作用。其避光、防塵、固形、抗擠壓以及防蛀的作用可姑且不論,僅其避免一般外力損傷和日常磨損的效果就極為顯著,甚至對於短時間內溫 度、濕度變化的影響亦可起到減緩作用。因此,為了加強保護,諸如《永樂大典》這樣的藏品,不可不配置相應的書裝。當然書裝的配置極其講究,包括原材料、樣 式、做法等都有嚴格要求,但由於篇幅關係,不在這裏一一贅述。至於《永樂大典》盒套的配製,以檔次和傳統而論,應以金絲楠木盒、樟木夾板為當。如在木料方 面(金絲楠木)有一定困難,選用其他好的木料也並非不可,如一般楠木、新紅木等,或者還可考慮採用樟木夾板、無酸紙板的錦套,既起到保護作用也不失華貴。 鑑於《永樂大典》尺寸和重量的原因,無論做盒做套均以一冊一裝為佳。關於書櫃的配製,除考慮材料、樣式以及承重等性能外,其內部設計也很重要。為了減輕對 最下面書盒的壓力,每層以不超過四盒為宜,而且每層的前、上、左、右方都應留有適當的餘量,以避免擠壓刮蹭。
以上是筆者對於加強館藏《永樂大典》原本保護的一些粗淺認識,希望能對《永樂大典》保護有所裨益。其中的不妥之處,懇祈專家、同人指正。
378
《永樂大典》與古籍主題標引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副研究員 鮑國強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永樂大典》所輯入的未拆分古籍主題標引系統的歸納、說明,比較了《永樂大典》古籍主題標引和我們目前古籍主題標引的異同,提出了600年前古籍主題標引工作對我們的有益啟示和主張盡早全面進行古籍主題標引工作的幾點認識。
讀者經常對我們圖書館的古籍閱覽部門提出這樣的意見:普通圖書配備主題目錄已經有好多年了,其中的古籍影印本也標引了主題詞,為什麼古籍到現在還不能提供主題目錄?
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主題是一種比較好的古籍內容檢索途徑。古籍經過影印進入了普通圖書目錄被標引了主題,它的底本或祖本在古籍目錄中為什麼就難以標引呢?
1981年, 劉湘生先生撰文提出:“單一標題與復合標題這兩種標題的基本結構形式,在編製《永樂大典》時就已經為後人開創了先例。”“主題法並不是外國的獨創,它在我 國古代就已經開始存在。應該說,《永樂大典》在我國主題法史上,無論是從理論、方法和技術上都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①
看來,我們的先人早已進行了古籍主題標引的有益嘗試。我們應該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古人的開創性工作
379
。 《永樂大典》收錄了七八千種古籍文獻,其中大部分古籍都按論述主題的不同拆分成許多個部分,分別集中 到有關的各個字頭之下,再按《洪武正韻》的順序把字頭統領的各種古籍的同一主題的內容組織起來。其實,這種辦法起源很早。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 和宋代的《太平御覽》、《太平廣紀》等四大類書,都採用這種辦法組織文獻資料,只不過是按分類的順序組織的。這種拆分古籍的情形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古籍主題 標引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探討的是,《永樂大典》的七八千種文獻中沒有拆分的古籍,是如何進行主題標引的,對我們現在進行古籍的主題標引有什麼借鑑意 義。
一、《永樂大典》的古籍主題標引
《永樂大典》輯入經籍、史書、諸子、詩文集、佛經、道經、雜劇、戲文、平話、工技、農藝、醫藥、志乘等古代圖籍共約七八千種,其中大部分古籍已經按不同主題進行拆分了,沒有拆分即整部書都集中在一起的古籍只占一小部分。筆者根據現存的《永樂大典》和60卷目錄的不完全統計,未拆分古籍約1532種,其中,經部85種,史部116種,子部1182種,集部149種,子部種數中包含了佛經718種,道經301種。
關於這些古籍的主題標引工作,《永樂大典》沒有記載專門的標引規則,但關於《永樂大典》的全部文獻 資料如何組織,則是有一定規矩的。《永樂大典凡例》第一條就開宗明義:“事有制度者則先制度(如朝覲、郊社、宗廟、冠婚之類),物有名品者則先名品(如 龍、鳳、龜、麟、松、竹、芝、蘭之類),其有一字而該數事則即事而舉其綱(如律字內有律呂、法律、戒律,陽字內有陰陽、重陽、端陽之類),一物則有數名則 因名而著其實(如黃鶯、鶬鶊、竹筠、篔簹之類),或事文交錯則彼此互見(如宰相
380
、平章參知政事、太守、刺史、知府之類),或制度相因則始末具舉(如冠服、職官,歷舉漢唐宋沿革制度之類),包括乾坤,貫通今古,本末精粗,粲然備列。庶幾因韻以考字,因字以求事,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那些未拆分的古籍的主題標引及其組織也遵循了這些規則。
《永樂大典》的編者們在進行古籍的主題標引時,先根據古籍主題的標引要求和圖籍的內容主題確定相應 的自由詞,然後在自由詞中根據選字原則選定某個字,最後這種古籍就跟隨自由詞排到《洪武正韻》順序系統中的這個單字之下。古籍篇幅小的占用《永樂大典》的 一卷或與別的古籍合為一卷,古籍篇幅多的,就在《永樂大典》中占用若干卷。
《永樂大典》古籍主題標引形式及其組織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根據古籍內容在書名中選取單字自由詞的標引與排列: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1471 平聲三微 棋 棋 《棋經》
1788-1790 平聲五魚 書 書 《尚書傳注》
2808-2810 平聲八灰 梅 梅 《范石湖梅譜》
5179-5193 平聲十二先 元 元 《元朝秘史》
7813-7833 平聲十九庚 刑 刑 《刑統》
9536 平聲二十一侵 禽 禽 《師曠禽經》
下例中,《范石湖梅譜》是系統論述梅花的專著,其自由詞是“梅”,正好排入韻目“平聲八灰”中的“梅”字之下。《棋經》等書也是如此。這種情況適合於主題單一的且書名已經揭示內容主題的古籍。
2.根據古籍內容在書名中選取多字自由詞的標引與排列:
下例中,《太原志》是太原府的地方志,所以標引出的自由詞是“太原府”
381
,然後在“太原府”中選取專指性較強的字“原”,排入韻目“平聲十二先”中的“原”字之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經,在書名中選取人們熟知的自由詞“金剛”,然後在“金剛”中選取專指性較強的字“剛”,排入韻目“平聲十八陽”中的“剛”字之下。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5201-5205 平聲十二先 原 太原府 《太原志》
7543——7547 平聲十八陽 剛 金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根據古籍的內容標引書名以外的自由詞再排列: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2399 平聲六模 蘇 蘇轍 《蘇潁濱年表》
2608——2611 平聲七皆 臺 御史臺 《元憲臺通紀》、《元南臺備要》等3種
8316——8335 平聲十九庚 兵 兵法 《孫子》、《吳子》、《司馬法》等7種
9952-10013 平聲二十三鹽 占 占法 《焦氏易林》、《靈棋經》等12種
18232-18244 去聲十八漾 匠 匠氏諸書 《營造法式》、《營造法式圖》
上例中,《蘇穎濱年表》是人物傳記,所以標引出的自由詞是傳主的真實姓名“蘇轍”,然後再依“蘇 轍”中選取姓氏“蘇”,排入韻目“平聲六模”中的“蘇”字之下。《元憲臺通紀》是御史臺之書,根據內容選取人們熟知的自由詞“御史臺”,然後在“御史臺” 中選取專指性較強(具有類名性質)的字“臺”,排入韻目“平聲七皆”中的“臺”字之下。
4.根據古籍體裁或類型標引自由詞再排列:
下例中,《趙氏孤兒報冤記》等是南戲劇本,所以標引出的自由詞是人們熟知的“戲文”(南方許多地方稱戲劇為戲文)
382
,然後再依“戲文”中選取專指性較強的字“戲”,排入韻目“去聲三未”中的“戲”字之下。《阿毗曇八犍度論》等是佛經“經”、“律”、“論”中一種,根據佛經體裁類型選取人們熟知的自由詞“論”,然後排入韻目“去聲九震”中的“論”字之下。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13965—13991 去聲三未 戲 戲文 《趙氏孤兒報冤記》等32種
15719—15902 去聲九震 論 論(佛經) 《阿毗曇八犍度論》等44種
20737—20757 入聲二質 劇 雜劇 《西廂記》等97種
21020—21122 入聲三術 律 律(佛經) 《十誦律》等48種
5.根據古籍內容標引的自由詞字面與韻字無關,根據自由詞的含義排列: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5251 平聲十三蕭 遼 九主年譜 《契丹國九主年譜》
上例中,《契丹國九主年譜》是遼國九代君王繫年傳記,所以標引出的自由詞是人們熟知的“九主年譜”,然後再考慮“九主年譜”是記述遼國君王之事,從中歸結出專指性較強的字“遼”,排入韻目“平聲十三蕭”中的“遼”字之下。
6.根據古籍內容標引的自由詞沒有明確標出,按隱含的自由詞的意義選字排列: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85—89 平聲一東 蒙 (蒙學) 《易學啟蒙》等6種
960 平聲二支 時 (時令) 《夏四時書》等3種
383
上例中,自由詞“蒙學”和“時令”在《永樂大典》中並沒有出現,所以用括弧括起,但有關圖籍是按這 些隱含的自由詞進行集中的,因為“蒙”和“時”難以單獨成詞,最後按隱含的自由詞中專指性較強的字進行排列。如:《易學啟蒙》等是“蒙學”著作,排入韻目 “平聲一東”中的“蒙”字之下。《夏四時書》等是“時令”著作,排入韻目“平聲二支”中的“時”字之下。
二、《永樂大典》和目前的古籍主題標引比較
目前在內地,古籍的主題標引工作尚未全面展開。中國內地和海外有部分單位已經做了古籍的主題標引工作,其主題詞的選取基本等同於四庫分類法的類名。筆者在此引用的是普通圖書中新印古籍的主題標引實例,因為從主題標引角度看,普通圖書中新印古籍和1911年以前的古籍其標引對象(即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拿《永樂大典》中的古籍主題標引和我們目前的新印古籍主題標引做一比較,其主要異同如下:
1.我們目前的新印古籍主題標引的主題詞取自正式出版的規範的《漢語主題詞表》。《永樂大典》中的古籍主題標引則是使用自由詞,當時沒有可供標引使用的詞表。這些自由詞是古籍主要內容的概括,就是現在的關鍵詞,也可以看作是機讀格式中所說的非控主題詞。
2.兩者的標引對象都是古籍的主題內容,但前者的標引比較簡單,後者的標引就比較規範,也就比較複雜一些。如下例:
《永樂大典》的標引:
卷次 韻目 單字 自由詞 古籍書名
11127-11141 上聲八賄 水 水 《水經注》
新印古籍的標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