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ly 18, 2008

256

,首擢授經郎,與修《經世大典》,累進翰林侍講學士。卒封豫章郡公,謚文安。傒斯與蜀虞集、清江范梈、浦城楊載齊名,詩文皆有稱於時,其集曰《秋宜集》。此鈔本是其門人燮理溥化校錄。溥化字元溥,蒙古人,泰定四年進士,集中有送序者也。應合《秋宜集》同校而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著錄《文安集》十四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圭齋文集(10/812

  謹按:《圭齋文集》十六卷,元歐陽著。真按:此字與下文有回改,然仍有許多未回改也(有元字不回改為玄者,而曆字多仍作歷者,如下文之天歷即是!).甚不符其例.若無法完善,則應以附注或校注方式為佳,不宜徑改又不改也. 玄字原功,潭州瀏陽人。延祐乙卯以鄉貢首薦登進士第,除同知平江州事,調蕪湖、武岡二縣尹,召為國子博士,遷翰林待制。天歷初授藝文少監,真按:前頁即回改作天曆,此又不回改! 纂 修《經世大典》。至正初以學士告歸,詔修宋、遼、金三史,起為總裁官,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贈楚國公,謚曰文。玄生當有元盛時,多所述作,為文凡百餘冊,今 不盡傳。此集則其至正辛卯至丁酉七年中所為詩文,皆晚年之筆也。《圭齋集》今江西有新刻,而不為善本。此本雖間有闕字,應校正鈔存之。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著錄《圭齋集》十五卷、附錄一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閑居叢稿(4/219

  謹按:《閑居叢稿》二十六卷,元蒲道源著。道源字得之,別號順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家興元。道源彊記過人,究心濂洛諸儒之學,嘗為郡學正,罷歸,絕意仕進。晚以遺逸徵入翰林,改國子博士,歲餘引去,起提舉陝西儒學,不就。以仲子貴,真按:蒲機-四庫採進書目有. 贈祕書少監,裒輯其遺文曰《閑居叢稿》,金華黃溍為之序。鈔本傳者頗少。應鈔錄之

257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筠軒先生集(15/1278

  謹按:《筠軒集》七卷,元唐元著。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元 字長孺,歙人,與洪焱祖、俞趙老號“新安三俊”,泰定丁卯以文學授平江路學錄,再任建德路分水縣教諭,以徽州路學教授致仕卒。所著有《易傳義大意》十卷, 《見聞錄》二十卷、《詩文集》五十卷。今此七卷是明程敏政所編也。敏政與元皆新安人,新安為朱子之鄉,故其議論緒言頗津逮朱門,在元人著作中頗為近正。應 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著錄《筠軒集》十三卷。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青陽集(14/1227

   謹按:《青陽集》六卷,元余闕著。闕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居武威,徙家 合肥。元統癸酉登進士第二人,除同知泗州,歷官監察御史、翰林待制,以副使僉都元帥事分守安慶,拜淮南行省左丞。陳友諒合兵來攻,至正十八年正月城陷死 之,舉家赴難,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豳國公,謚忠宣。闕留意經術,為文有氣骨,詩體擅江左,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思想 兼 精篆隸。嘗讀書廬州青陽山,學者稱青陽先生。門人淮西郭奎掇其遺文為《青陽集》,同年進士雲陽李祁序之,即此本也。卷前載宋濂所作傳,云“謚文忠”,濂集 中載此傳又作“謚忠愍,追封夏國公”,並與《元史》不合,當以史為據。傳又曰:“闕於五經皆為傳注,多新意。”汪仲魯所作《哀詞》序云:“公僉憲浙東時, 言《易》之一經,嘗求得古書考索,積思有年,將注述成書,以貽後世。向嘗見公答鄭待制及與江西友人書,共語與昔之言無異旨

258

。”今不惟所注之《易》不傳,即其答人論《易》之書亦不見於集中矣。集尾有青城王汝玉跋云:“前集若干卷已梓行,續集若干卷及士大夫之文辭又若干卷,則維揚張仲剛氏採輯者也。真按:張毅 仲剛名真按:張毅 ” 而莆田彭韶跋又云:“羣賢諸作敵其半,別自為集可也。”玩此二跋,皆非此本之跋,蓋此本是郭奎所輯,無張毅之名,而且後附他人之作止《青陽山房記》等二首 而已,與彭跋“敵半”之語不合。第一卷詩止九十六首,其見於選本轉有出此本之外者,是此六卷固非闕集之全本矣。王士禎《蠶尾文跋》云:“《青陽集》五卷, 廬守張君某新刻本。”又稱其《華州大寧宮記》不減羅鄂州,今此記正在集內,而較新刻多出一卷。《江南通志》則云余闕《青陽山房集》八卷,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參考資料 而王、彭二跋皆不著明其卷數。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重序目-可見序目之內容翁公兄中有見矣.可尋其書序諸篇以總括焉. 此本刻於正德十五年,而附載全集之跋於尾,是闕集當以此六卷為定本,而其五卷者乃後來重刻本,則此六卷之板亦漫漶罕傳久矣。闕以經術文章而兼死節,宜刊刻傳之。真按:清高宗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著錄《青陽集》四卷。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九靈山房集(10/802

   謹按:《九靈山房集》三十卷,元戴良著。良字叔能,浦江人。嘗學文於柳貫、黃 溍、吳萊,學詩於余闕,旁及天文地理、醫卜佛老之書,無不該悉。元末以薦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已而挈家浮海至膠州,又僑居昌樂。洪武六年 還,變姓名隱四明山,十五年徵入京,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卒。良世居金華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其集曰《山居稿》、曰《吳遊稿》、曰《鄞遊稿》、曰《越 遊稿》,所著又有《春秋經傳考》三十二卷。而此集後跋云“集外有《和陶詩》一卷”,然集中《越遊稿》內已有《和陶詩》一卷。

259

其門人趙友同所作墓誌,則曰《和陶詩》一卷、《九靈集》三十卷,或別有一卷,或後人歸併入卷內,未可定也。此集傳本頗少,應鈔錄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一”著錄《九靈山房集》三十卷、補編一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雲陽集(10/817

 謹按:《雲陽集》十卷,元李祁著。祁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州人。元統元年登進士第二人,授應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以母憂解職,退隱永新山中,力辭徵辟,年七十餘卒。所著詩文曰《雲陽集》,其五世諸孫明大學士東陽以家藏舊本重校補輯者。真按:李東陽 應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一”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雲松巢集(9/755

  謹按:《雲松巢集》三卷,明朱希晦著。希晦,樂清人。元末以詩名,與吳主一、趙彥銘稱“鴈山三老”。明初,選充鄉飲大賓,有薦於朝者,朝命未至而卒。其集為七世孫元諫刊行。真按:朱元諫 其稱“選”者,蓋非其全帙矣。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一”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鳧藻集(13/1095

  〔謹按〕:《鳧藻集》五卷,明高啟著。國朝桐鄉金檀重輯刻本也。檀有注高啟詩集,前有凡例,云“《鳧藻集》五卷,購得周文襄公舊刻原本校正授梓”,即此本也。原與《青邱詩集》注本合為一書,又取是集中洪武乙卯隴西李志光所為高啟本傳一篇,與《槎軒集》中呂勉所作一傳

260

,並刻於全集之首,與年譜相證。是《鳧藻》一集雖專文無詩,而既係金檀校刻之本,自應依金檀原編次序與所注詩集合為一帙,此獨抽出另為一編,則李志光所爲本傳無所係矣。似不必另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二”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鳴盛集(17/1533

   〔謹按〕:《鳴盛集》四卷,明林鴻著。鴻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薦授將樂儒學 訓導,官至膳部員外郎。鴻在明初稱詩於閩,與閩縣鄭定,侯官王褒、唐泰,長樂高棅、王恭、陳亮,永福王偁,及鴻弟子周元、黃元,號“閩中十才子”。凡閩人 之言詩者皆本於鴻。廬陵劉崧敍其集,以為窺陳拾遺之奧,真按:陳子昂 而駸駸乎開元之風,意蓋以宋元以降皆不逮唐音,故題鴻集曰“鳴盛”,真按:解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今日四庫全書總目不同的地方 以見明初詩人復唐作者之風氣。然當其時,高棅門人林誌爲棅作墓誌而論及鴻詩,其言曰:“詩至唐而極盛,宋失之理趣,元滯於學識。真按:中國詩史 三山林膳部獨倡鳴唐音,真按:林鴻 其徒黃元、周元繼之,閩中詩人殘膏賸馥,沾溉者多矣。”蓋鴻之於唐人,摹其色象,仿其音節,而究不免失之形似,流及弘治以降,優孟盛唐,厥弊滋亟,而當時閩人之論如此,此則林鴻之詩集,其功其過皆不能掩者也。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思想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爾時吳有高啟等“四子”,粵有孫蕡等“五子”,雖所造不同,得失或殊,要其開啟風氣則一也。自應鈔錄,以見閩詩入明源流所自。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竹齋詩集(10/806

  謹按:《竹齋集》三卷。元王冕著。冕字元章,別號竹齋,又號煮石山農。諸暨人。從安陽韓性學,通《春秋》。常一試進士舉,不第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