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ly 1, 2008

358

。沈文恪跋謂年六十八者,誤也。真按:沈荃之誤 文敏以是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而此跡言舟行青浦者。考文敏於天啟二年八月五日,充實錄纂修官,真按:董其昌之仕履 是年十月往南京,採輯邸報,因歸里鈔寫上疏乞休,不報。次年入都,則癸亥春夏正在江南矣。疏中有家居二十餘年之語,即此詩所云“廿載冥心”者也。乾隆乙未十一月廿四日,同人小集瘦銅舍人記珠軒,真按:翁方綱在張塤家 真按:張塤交友資料 觀文敏書《樂志論屏幅》、《蘇詩小幀》及此卷,皆文敏真跡。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書法的鑑定 而余尤激賞此卷,無論陳香泉所云草率者為門外漢語,真按:陳奕禧對董其昌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陳奕禧書學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陳奕禧的批評 跋內所稱茶山司寇賞其神似趙松雪者,真按:翁方綱語焉不詳-孔為誰也? 亦尚非至論。真按:翁方綱對錢維城的批評 真按:錢維城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趙孟頫 真按:翁方綱對錢維城書學的批評 真按:錢維城與董其昌 此卷乃真能通篆、隸、籀古之津梁者,其用力處可及也,其不用力處,不可及也。嗚呼!豈易言哉!是日同人分詠,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筆法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變之難言也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形神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隸書與篆書 真按:翁方綱的形意論/形神論-意在言外 方綱得天字,附四小詩於後。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三十二卷第2頁。

358

跋董文敏書五條

  董書有虞、有褚、有顏、有李北海、有蘇、有米、有黃,獨其心不肯服趙耳。真按:董其昌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蘇軾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虞世南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褚遂良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顏真卿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李邕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米芾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黃庭堅 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與趙孟頫書法的評比 然就此諸家中,似北海者,其精能也,似顏者,其本質也,似虞者,則其最高之境也。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書法的評騭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筆法 然每到似虞處,吾亦有智勇俱困之嘆矣。此事天人之界,固一毫不能假借耳。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變之難言也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此豈區區愛玩翰墨之事所能及哉?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智勇俱困 真按:無法言傳

  二十年前,見胡雨方侍御所藏《董臨蔡明遠帖》,雖顏法,而頗得虞意。真按:董其昌臨顏真卿 真按:董其昌臨顏真卿蔡明遠帖 真按:胡紹鼎收藏董其昌書法 真按:胡紹鼎的收藏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虞世南 嘗借臨旬日還之,此外則惟今日見墨卿所購此冊矣,真按:伊秉綬的金石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伊秉綬 惜不得以彼卷對看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方法論-以帖證帖-不同帖間的對證 然《臨蔡明遠帖卷》,皆行草,而此內乃有正楷,豈竟欲更在彼卷上耶?吾齋有文敏大楷,以顏法入《瘞鶴銘》,則直欲上該魏、晉、六朝矣,又豈止學虞法而已?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書法與漢晉書法的淵源 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書法的評價

  歐陽子與徂徠論書,既言書不可無法,而又薄鍾、王以下,為君子所不務,此蓋以魏、晉、唐賢皆不足言書也。真按:歐陽修與石介論書法 真按:翁方綱對歐陽修書學的批評 以米老之身,真按:文海本文集作倦,是也! 真按:岳珂與米芾-當作岳倦翁. 關係六書存亡,真按:岳珂對米芾書法的評價 此蓋以書至米而後足言書也。嘻!二賢之言皆過也,乃若董文敏書,則當於何論是程也乎?若以歐答徂徠之說概之乎,吾則何敢?若以岳贊米老之言概之乎,吾亦不敢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言各有當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 董公一生得力在轉束二字,真按:翁方綱論筆法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術語 真按:摘要 知此者鮮矣。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筆法 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書法的理解

真按:沈津之誤-題作五條,怎只有四條?則文海本文集此自是第四條,而沈氏誤併入第三條矣!   人皆知有明一代書家,結穴於董文敏,然明人書,開始者當誰屬耶?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論明代的書法 吾必推南宮生矣。真按:翁方綱對宋克書法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淵源-宋克 如此則由董書直溯魏、晉、六朝矣,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晉人之正脈 慎勿日饜董書,而只求之米海岳、吳雲壑諸老以還耳,真按:吳琚與米芾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米芾書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晉人之正脈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董其昌書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吳琚書法的批評-前似有吳說與米芾並稱者. 今日對此董書跡,方發此言。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三十二卷第3頁。

358

跋董文敏尺牘二首

  昔人嘗病董文敏與人手牘,往往有請託語,以為士君子涉筆之戒。真按:翁方綱的修養論與書學 真按:董其昌之為人 真按:董其昌好拜託人家 真按:翁方綱的修養論 然士君子致謹,原在平日,動止不苟,豈僅在手牘哉!因觀此而益致謹焉可耳。真按:翁方綱的嚴謹

  今人論書,以顏公三稿皆信手點竄所為,真按:顏真卿的書法 真批:此既題董文敏尺牘(文海本亦作〈跋董尺牘二首〉),何來顏耶?蓋疑為董臨顏書也. 故謂不加意之書更妙,然亦不可以概論也。有加意而愈妙者,有不加意而愈妙者,若概以不加意為工,則亦非持平之論耳。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平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就事論事 真按:翁方綱不輕下一斷語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不以偏概全 真按:以偏概全的謬誤 真按:不可以偏概全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的形意論/形神論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三十二卷第3頁。

358

跋董文敏尺牘

  予見《董書尺牘》真按:沈津濫加書名號 未有若此冊之多者。有“內子六十”語,又有“自楚歸”語,大半皆其晚年筆也。真按:翁方綱對作品編年的方法-勤驗上下文 明政不綱,真按:翁方綱對明朝的看法 大計之說,真按:國:大計    注音一式 ㄉㄚˋ ㄐ|ˋ        1.      重大的計畫或謀略。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功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詩:「郭欽上書見大計,劉毅答詔驚群臣。」 2.每三年對官吏施政的考察。明史˙卷三○七˙佞倖傳˙顧可學傳:「朱隆禧者,崑山人。由進士歷順天府丞,坐大計黜。」六部成語註解˙吏部:「大計:外省之官三年考察一次謂之大計。」            詞:【大計】1.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績。《周禮‧天官‧太宰》:“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三歲考績。”2. 清 兩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計,每三年舉行一次。《明史‧佞倖傳‧朱隆禧》:“由進士歷 順天府 丞,坐大計黜。” 清 姚鼐 《邱松亭家傳》:“君采購嚴禁吏蠹……大計列一等,當擢。”參閱《清文獻通考‧職官四》。3.重大的謀略或計劃。《國語‧吳語》:“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詩:“ 郭欽 上書見大計, 劉毅 答詔驚群臣。” 宋 蘇軾 《答呂元鈞書》之二:“士大夫相顧避罪而已,何暇及中外利害大計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表﹞就有關國家建設事業的根本大計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建議案。”4.謂國家歲終核算。《周禮‧天官‧序官》“司會” 漢 鄭玄 注:“司會主天下之大計。”《魏書‧袁翻傳》:“今之豫度,微似小損,歲終大計,其利實多。” 往往形於尺牘,此皆黨援門戶之習耳。真按:翁方綱對門戶之見的批判 又嘗笑明朝士人幸而不精於考證,真按:翁方綱對明人不諳考訂的指責 若使明朝人互相考證,正不知貽累經籍若何。真按:翁方綱所以重視考證的原因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與經學 如董文敏雖八股出身,真按:董其昌與八股文 真按:董其昌的出身 然亦何至說孟子不動心。動者,猶如支動錢糧,調動兵馬之動,真按:文海本文集作弔動! 反駁朱注為非真按:真按:翁方綱對朱子的態度 翁方綱對董其昌經學的批評

359

,每覽舊跡,宜鑒觀得失也。真按:翁方綱對書法的態度-書非小藝也,性情、學問、人品皆於此見焉 真按:翁方綱對書法的態度-可以知人論世矣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此豈區區愛玩翰墨之事所能及哉?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鑒觀得失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三十二卷第3頁。

359

跋董文敏書

  董文敏書此賦在萬曆四十二年,年六十矣。其云:以東坡書意書此者,正須鑒家以意善會耳。真按:董其昌與蘇軾書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以意善會 嘗見文敏書此賦,自跋云云,云有解也。真按:愚意以為原稿乃「自跋云云云有解也。」其意乃「自跋『……有解也』。」,蓋翁一時草稿,先記其所欲援引,而書完再找來填實也.愚亦常用此法作文.乃一時不能強記所欲引述之書證,故暫記其端倪云云. 蓋董文敏自負能得蘇書之意如此。真按:董其昌與蘇軾書法 真按:董其昌對蘇軾的態度 今日定軒持至蘇齋,云是給諫藏者,真按:原文疑是藹字.俟詳考!-云是藹軒給諫藏者. 真按:疑當作藹軒也.沈編翁譜有『十二月朔,為藹堂給諫跋傅山行書《列子》手卷。』疑即同一人. 真按:周栻-疑即此人.號藕堂也. 賞玩數日,信是吾蘇齋墨緣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曹錫齡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08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082.jpg

359

跋董文敏書

  此卷跋甲子冬月,真按:翁方綱語焉不詳 不知是某甲子?若是國朝康熙廿三年,則不應在史公之前。真按:翁方綱語焉不詳-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08.JPG 若是前明天啟四年,則董文敏尚在,不當云從先生遊。見其晚年書也。且如果此人及見董文敏,則其跋云,此卷乃先生在詞林時所書,計其年是萬曆丙午、丁未間,此語未可信也。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職官履歷 董 文敏自萬曆己丑選詞館後,至萬曆末三十餘年,皆官翰林,何獨舉丙午、丁未二歲耶?且丙午歲文敏使楚,丁未歲還里,又不得云在詞林時也。況此卷署名下有“宗 伯學士”印,文敏天啟三年癸亥秋,擢禮部右侍郎,兼協理詹事,又在此後廿餘年矣。此人於文敏平生出處,中外經歷之跡,皆不深知,而何以得云從先生遊乎?史公溧陽閣老之祖,真按:史鶴齡- 真按:史貽直-應即此人 康熙六年丁未入翰林,真按:史鶴齡與董其昌 真按:史鶴齡之仕履 真按:史鶴齡與史貽直 距文敏之卒,才廿餘年,此吳跋又在史跋之前,而何以致有考誤,是皆不可解也。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闕疑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旁敲側擊-周邊人事時地物

  此書固是真跡無疑,然其中亦實有疏率處,昨見墨卿所藏董書冊,有趙味辛跋,云:“董書生拙為上,精能次之。”此誠知書者之言也。真按:伊秉綬與趙懷玉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伊秉綬 真按:趙懷玉論董其昌書法 真按:伊秉綬收藏董其昌書法 真按:伊秉綬的收藏 然愚謂董書不甚留意結構,往往隨筆揮灑,以為化境,亦未必生拙者,概居精能之上,致使好高者反略其本家筆法,而專賞其隨意之作,是又未嘗非賢智者之過矣。書家究竟當以神骨與結構并重,豈得竟拋結構,真按:國:荒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ㄏㄨㄤ        1. 廢棄。說文解字:「荒,蕪也。」如:「荒廢」﹑「荒蕪」。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2.沉溺。如:「荒淫」。金史˙卷七十˙撒改傳:「遼主荒于遊畋,政事怠廢。」          3.擴大。詩經˙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列子˙楊朱:「禹纂業事讎,惟荒土功。」       4.驚慌﹑忙亂。通「慌」。唐˙盧藏用˙陳子昂別傳:「(段簡)將欲害之,子昂荒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劉知遠諸宮調˙第二:「知遠聽得道,好驚荒,別了三翁,急出祠堂。」             5.還未開墾的田地。如:「墾荒」。晉˙陶淵明˙歸田園居詩五首之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晉書˙卷九十˙良吏傳˙王宏傳:「督勸開荒五千餘頃,而熟田常課頃畝不減。」      6.邊遠的地方。如:「八荒九垓」。楚辭˙屈原˙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我奉王命,問罪遐荒。」   7.凶年,農作物歉收的日子。如:「救荒」﹑「逃荒」﹑「飢荒」。清˙魏源˙吳農備荒議上:「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      8.事物嚴重缺乏的情況。如:「水荒」﹑「屋荒」﹑「師資荒」。      9.破爛廢棄的物品。如:「收荒」﹑「拾荒」。                10.空曠冷清﹑偏僻。如:「荒涼」﹑「荒郊野外」。唐˙吳融˙野廟詩:「古原荒廟揜莓苔,何處喧喧鼓笛來。」      11.不合情理的﹑不實在的。如:「荒誕」﹑「荒謬」﹑「荒唐」。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的公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詞:荒1 hun ㄏㄨㄤ〕〔《廣韻》呼光切,平唐,曉。〕〔《廣韻》呼浪切,去宕,曉。〕       1.荒蕪,田地未加整治。《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 鄭玄 注:“荒,蕪也。”《荀子‧富國》:“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2.荒地;荒野。《書‧微子》:“吾家耄遜于荒。” 孔 傳:“在家耄亂,故欲遯出於荒野。” 唐 聶夷中 《田家》詩:“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如:開荒。3.偏僻;荒涼。《北史‧魏紀三‧孝文帝》:“庚寅,詔 雍州 士人百年以上,假華郡太守;九十以上,假荒郡。”如:荒郊野外。4.年成不好;凶年;歉收。《韓非子‧六反》:“天饑歲荒。” 晉 葛洪 《抱樸子‧鈞世》:“﹝古書﹞經荒歷亂,埋藏積久,簡編朽絕,亡失者多。”《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到七八月裏,卻又個把月不下雨,做了個秋旱,雖不至全荒,卻也是個半荒。”5.匱乏;缺少。 宋 林逋 《寄曹南任懶夫》詩:“道深玄草在,貧久褐衣荒。”《宋史‧蘇軾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十室九空,斂聚於上,而下有錢荒之患。”《解放日報》1942.2.10:“學校課本這樣荒,想到教師學生‘束手無策’地等待的情形,誰能不加緊努力呢!”6.空,虛。《詩‧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 鄭玄 箋:“皆見係屬於兵役,家家空虛。”《國語‧吳語》:“荒成不盟。” 韋昭 注:“荒,空也。”7.荒廢;棄置。《書‧盤庚中》:“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 孔 傳:“荒,廢。” 唐 韓愈 《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 仁宗 者次子立,以用非其人,政荒,為 回紇 所滅。”《儒林外史》第四六回:“﹝這先生﹞又好弄這些雜學,荒了正務。”8.指破爛,廢棄物。 魯迅 《〈准風月談〉前記》:“‘拾荒’的人們,也還能從中檢出東西來。”9.昏聵。《孔子家語‧辯樂》:“若非有司失其傳,則 武王 之志荒矣。”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上》:“利一時之貲,而貽後日之悔;知守法於其終,而不知防患於其始, 武帝 之志荒矣。”10.不合情理。參見“ 荒誕 ”、“ 荒謬 ”。11.縱欲迷亂;逸樂過度。《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孟子‧梁惠王下》:“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內荒伐人性,外荒蕩人心。” 清 唐甄 《潛書‧任相》:“﹝ 莊烈皇帝 ﹞憂勤十七年,無酒色之荒、晏遊之樂。”12.昏暗。《莊子‧在宥》:“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13.古以離王都最遠處為“荒服”。亦泛指邊地,遠方。《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漢 賈誼 《過秦論》:“﹝ 秦孝公 ﹞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乞賜褒獎,以慰邊荒。” 清 王韜 《〈淞隱漫錄〉自序》:“然今西人足跡,遍及窮荒,凡屬圓顱方足,戴天而履地者,無所謂奇形怪狀如彼所云者。”14.指久遠。 唐 李賀 《致酒行》:“吾聞 馬周 昔作 新豐 客,天荒地老無人識。”參見“ 荒服 ”、“ 八荒 ”。15.擴大,大。《詩‧周頌‧天作》:“天作高山, 大王 荒之。” 毛 傳:“荒,大也。”《漢書‧敘傳下》:“靡法靡度,民肆其詐,偪上并下,荒殖其貨。” 魯迅 《野草‧頹敗線的顫動》:“這顫動點點如魚鱗……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16.據有。《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 大東 。” 毛 傳:“荒,有也。” 北周 庾信 《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 高丞相 驅率風雲,奄荒 齊 晉 。” 唐 李白 《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 營邱 東。” 清 龔自珍 《題吳南薌東方三大圖》詩:“ 禽父 始宅 奄 ,猶未荒 大東 。”17.掩蓋。《詩‧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毛 傳:“荒,奄也。”18.蓋在靈柩上的柳衣(棺罩)。《禮記‧喪服大記》:“飾棺,君龍帷……黼荒。” 鄭玄 注:“飾棺者以華道路及壙中,不欲眾惡其親也。荒,蒙也。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牆題湊,中者梓棺楩槨,貧者畫荒衣袍,繒囊緹橐。”19.不確鑿的;不准確的。參見“ 荒信 ”、“ 荒雞 ”。20.粗糙的,未經過精細加工的。參見“ 荒子 ”。21.亡,敗亡。《書‧微子》:“天毒降災荒 殷 邦。” 孫星衍 疏:“ 史遷 ‘荒’作‘亡’。”《管子‧宙合》:“毋訪于佞,毋蓄于諂,毋育于凶,毋監于讒。不正,廣其荒。” 漢 揚雄 《太玄‧內》:“內不克婦,荒家及國,涉深不可測。” 范望 注:“婦而不勝,故家亡,家亡及國,故不可深豫測也。”22.通“ 慌 ”。 三國 劉劭 《人物志‧八觀》:“憂患之色,乏而且荒。”《平妖傳》第十四回:“只聽得有人高叫道:‘你們在此舉事謀反麼?’ 王則 驚得心荒膽落。”23.通“ 肓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搦髓腦,揲荒爪幕。” 司馬貞 索隱:“荒,膏荒也。”2 hun ㄏㄨㄤˇ〕〔《集韻》虎晃切,上蕩,曉。〕模糊;不真切。參見“ 荒2忽 ”。                 . 真按:疑為棄(弆)之識字誤也. 而高談神骨,試問神骨奚從出乎?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結構的重要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肌理說之淵源 真按:翁方綱肌理說之提出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筆法 真按:翁方綱的形意論/形神論-形之不似,神於何似-代表作 真按:翁方綱肌理說的基礎 然墨卿所藏董書一冊,實臻化境,是以此論不發於彼,而於此卷發之。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說話的對象與時機 真按:說話的時機 真按:翁方綱說話的藝術 嘉慶乙丑仲春四日,為荷屋老友題。真按:翁方綱與吳榮光的交情 真按:吳榮光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文此句為別起一行(段).

注:見《蘇齋題跋》卷上。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08.JPG             題與原書同.

359

跋董文敏書冊

  此書文敏自云“隨意揮灑”,然其中筆筆皆有節制,真按:翁方綱論筆法 此所以能有合也。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董其昌書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結構的重要 若但效其隨意,而所知其中節制之所以然,則去而萬里矣。凡鑒別董書者宜知此意。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批評方法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冊第2735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735.jpg

359

跋董文敏書冊(伊墨卿藏本)

  此跡後題“甲辰二月”,是文敏以翰林編修養疴里居,未奉楚中使命時也,時年五十歲。古人作書,未有不講結構者,然而漢隸中金鄉曜奴等七人所作,已化去結構之跡矣。真按:翁方綱論筆法 真按:翁方綱論董其昌書法的批評方法 真按:翁方綱論書法的架構 此下晉、唐、宋諸家,則皆不敢言化去結構也,惟米與董卻自命在千古以上耳。真按:翁方綱對米芾與董其昌書學的批評

  題此之後七年,為甲子除夕,又於石畫軒得展觀并題於後。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02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021.jpg        原稿題〈再題墨卿所藏董文敏書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