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ly 18, 2008

571

。乙丑歲至京師朱檢討竹垞過余寓舍,真按:朱彝尊 因以訪之,轉假得是書。是書藏自崑山徐立齋相國原本宋刻甚工,真按:徐元文 然無有序紀始末與撰錄者姓氏。幸其卷帙完具,使讀者有以窺知其意,大約所錄者必有關于經術政治之大,他若詞賦之作,碑誌之文,非關體要,雖工勿取。然有甚不可解者,理學若二程,文章若三蘓皆不見錄乃蘓門之張文潛則又廣取之竊不可解真按:張耒

572

文章辨體彙選八百六卷海寧陳氏春暉堂寫本

 右國朝丹陽賀復徵輯歷代各家文迄明季止。辨其體而彙次之。所采甚詳備。其一卷至十二卷原缺。

明文案二百卷仁和沈氏藏寫本

 右國朝黃宗羲輯。自序云有明文章自宋方以後,東里春雨繼之,一時廟堂之上皆質有其文。景泰、天順稍衰,成、宏之際西涯雄長于北,匏菴、震澤發明于南

573

。 從之者多有師承。正德間餘姚之醇正,南城之精鍊,掩絕前作。至嘉靖而崑山、毘陵、晉江者起,講究不遺餘力。大洲、後谷相與犄角,號為極盛。萬歷以後又稍 衰。然江夏、福清、秣陵、荊石未嘗失先民主矩矱也。崇正時三吳間傳崑山之典型,同時江右之艾千子、徐巨源,閩之曾弗人,卓犖相望。計一代之制作,有所至不 至,要其大旨罔有不同。此書分體編次,凡閱明人集不下千餘種。始事于康熙戊申,卒業于乙卯。蓋梨洲初選本也。後益加蒐討,復得崑山徐氏所藏明集千種,因更 有明文海之選

574

。凡為卷四百八十,簡帙甚鉅,流傳頗罕。其稿未出因不及錄。

載道集六十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右國朝翰林院編修海寧許焞輯自孔子迄明代之文擇其有關理道者錄之。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其子瑚並採儒先舊說參以意而為之注。真按:原文似有描改.似係點去已之出頭作己字也.

 以上文總集

古今源流至論四十卷元刋本

 右書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為宋三山林駉輯。別集十卷為宋進士三山黃履翁輯。皆論古今理學制度本末

575

。有嘉熙丁酉履翁序題曰新箋科古今源流至論,真按:决-不復一一出校. 係大德間建陽書院詹氏重刋者。按續通考云:駉,寧德人,少穎悟,清修苦學博極羣書。德祐丙子以易魁鄉薦。履翁爵未詳。

十先生奧論前集十五卷後集十五卷續集十五卷天一閣藏宋槧本

 右書輯錄呂祖謙、楊萬里、胡寅、方恬、陳傅良、葉適、劉穆元、張震、朱子、張栻、楊時、戴溪、陳武諸家論說經史之文,附以注釋,謂十先生舉成數也。內抄補七卷,原缺五卷。卷首有印曰馬氏家藏圖書,世世永保,蓋在甬上范氏之前者真按:范欽 天一閣-范欽的藏書章有:「范」、「范欽私印」、「古司馬氏」、「東明山人」、「東明山人之印」、「司馬印也」、「司勛大夫」、「天一閣」、「天一閣主人」、「四明范氏圖書記」、「甬東范氏家藏圖書」、「東明草堂」、「一吾廬」、「七十二峯」、「和鳴國家之盛」、「萬古同心之學」等。又本書第一冊32-33頁亦有「浙省儲書之家前代甬上范氏天一閣,禾中項氏天籟閣,越中鈕氏世學樓、祁氏澹生堂國朝曹氏倦圃、朱氏曝書亭、趙氏小山堂,其著也。…」

576

諸儒奧論策學八卷元刋本

 右元汝陽陳繹曾輯專論詞章格律以為應試程式

增注唐策十卷刋本

 右書明正德間汪燦序謂元選本唐人策疏表議狀論等文因為刋布不盡策而曰唐策者,首舉以概其餘。

錦二尺天一閣藏刋本真按:原文似有描改.下同.

 右宋上舍三山方頤孫撰。題曰太學新編黼藻文章百段錦

577

蓋頤孫時為太學篤信齋長也。有正德辛未黎堯卿題云此帙于名賢博議中剪其繁蕪而撮其絢要以為獵文者之大較○按以上五書皆宋元科舉之本。

唐宋元名表六卷刋本

 右明尚書滁陽胡松輯。錄唐宋元諸家奏表以人為次。

古論元箸八卷刋本

 右明御史汝南傅振商輯歷代名人所著各論亦以人為次。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578

玉屑齋百家論鈔十二卷刋本

 右明仁和張文炎輯此則專取明代諸家之論而彙次之。

明經濟文錄四十一卷刋本

 右明都督鄞萬表輯。取明代諸家疏議論記等錄其有關經濟者,凡三十二類。內有缺卷。

經世宏辭十五卷刋本

 右書係明沈一貫奉命為舘師時錄秘閣教習日課諸文分類選次以為程式。後附臺臣章疏。

皇明兩朝疏抄十二卷刋本

579

 右書未詳撰人。所載皆嘉靖、隆慶兩朝諸臣奏疏。凡三十七類。

  以上策論議疏總集

啟雋類函一百卷刋本

 右明東吳俞安期輯自漢魏迄元明諸家駢體箋啟分部次之。所採頗廣。

四六類編十六卷刋本

 右明太僕寺卿秀水李日華輯。亦選各家駢體間有注釋。

文儷十八卷刋本

580

 右明荊溪知縣漳州陳翼飛輯自漢迄唐之駢體。所謂連珠令教七誌等俱備焉。

羣公四六續集四冊天一閣寫本

 右書未詳編次人姓氏所載皆宋人四六自甲至癸凡十集。其庚辛二集闕。

羣公小簡六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查google周作人有五老集(五老小簡)似即此書.中研院線上目有五老集無五老小簡.周作人《夜讀抄》-拙風文化網 -16.《五 老小简》《五老集》又名《五老小简》,不知系何人所编,我所有的一册是日本庆安三年(一六五○)重刊本,正当清初顺治七年,原本或者是明人编选的罢。书凡 二卷,共分五部,上卷之一为苏东坡,二为孙仲益,下卷之一为卢柳南,二为方秋崖,三为赵清旷,桂未谷跋《颜氏家藏尺牍》(今刻入《海山仙馆丛书》中)云, “古人尺牍不入本集,李汉编昌黎集,刘禹锡编河东集,俱无之。自欧苏黄吕,以及方秋崖卢柳南赵清旷,始有专本。”方卢赵的尺牍专本惜未得见,今此书中选有 一部分,窥豹一斑,亦是可喜,虽然时有误字,读下去如飞尘入目,觉得少少不快。  前年夏天买得明陈仁锡编的《尺牍奇赏》十四卷,曾题其端云:“尺牍唯苏 黄二公最佳,自然大雅。孙内简便不免有小家子气,馀更自郐而下矣。从王稚登吴从先下去,便自生出秋水轩一路,正是不足怪也。”这里,在孙与王吴之间,正好 把卢方赵放进去,前后联成一气。我们从东坡说起,就《五老小简》中挑出一两篇为例,如与《程正辅之一》,谢赐餐云:“轼启,漂泊海上,一笑之乐固不易得, 况义兼亲友如公之重者乎,但治具过厚,惭悚不已。经宿尊体佳胜,承即解舟,恨不克追饯。涉履甚厚重,早还为望。不宣。”又如《与毛泽民》,谢惠茶云:   “轼启,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共赏,此外但缄而去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随手写来,并不做作,而文情俱胜,正 到恰好处,此是坡公擅场。孙仲益偶能得其妙趣,但是多修饰,便是毛病。如其贺孟少傅殿京口云:  “伏闻制除出殿京口,长城隐然与大江为襟带,而刘玄德孙 仲谋之遗迹犹在也。缓带之馀,持一觞以酹江月,无愧于古人矣。”此简在《内简尺牍》及《五老集》均在卷首,便取以为例。又与前人谢惠茶云:  “伏蒙眷 记,存录故交,小团斋酿,遣骑驰贶,谨已下拜,便欲牵课小诗占谢,衰老废学,须小间作捻髭之态也。”前者典太多,近于虚文,后者捻髭之态大可不作,一作便 有油滑气,虽然比起后人来还没有那么俗。现在再将卢方赵三公的小简抄出为例,各取其卷首的一篇,以免有故意挑剔之弊。卢柳南答人约观状元云:  “圣天子 策天下英豪而赐之官,为首选者既拜命,拥出丽正门,黄旗塞道,青衫被体,马蹄蹀躞,望灞头而去,观者云合,吁!亦荣矣。然子欲为观人者乎,欲为人所观者 乎。若欲为人所观,则移其所以观人者观书。”方秋崖回惠海错云:  “某以贫故食无鱼,以旱故羹无蔬,日煮涧泉,饭脱粟耳。海物惟错,半含苍潮,所谓眼中 顿有两玉人也。”赵清旷贺人架楼云:  “某兹审华楼经始,有烨其光,门下修五凤楼手段,规模自是宏阔,将见百尺告成,笑语在天上矣。”  这几篇尺牍看 去都很漂亮,实在是不大高明,其毛病是,总说一句,尺牍又变成古文了。尺牍向来不列入文章之内,虽然“书”是在内,所以一个人的尺牍常比“书”要写得好, 因为这是随意抒写,不加造作,也没有畴范,一切都是自然流露。但是如上文所说,自欧苏以后尺牍有专本,也可以收入文集了,于是这也成为文章,写尺牍的人虽 不把他与“书”混同,却也换了方法去写,结果成了一种新式古文,这就有点不行了。桐城派的人说做古文忌用尺牍语,却不知写尺牍也正忌做古文,因为二者正是 针锋相对地不同。上边卢的一篇却是八大家手笔,或者可以说是王半山的一路罢?方赵则是六朝谢启之化骈为散者,颇适宜于枯窘及典制题,不过情趣索然,这正是 副启又变做正启之故也。我们再举后来几家,这种情形更为明显,如《尺牍奇赏》中所选王百榖九日邀友人云:  “空斋无一技菊,大为五柳先生揶揄。但咏满城 风雨近重阳,便昏昏欲睡,足下幸过我一破寂寥。”又送笔云:  “惟此毛锥子,铦锋淬砺,一扫千军,知子闯钟王之门,得江淹之梦,谨今听役左右。”又吴从 先借木屐云:  “雨中兀坐,跬步难移,敢借木屐为半日之用,虽非赌墅之游,敢折东山之齿。”把这些与东坡去比,真觉得相去太远了。明季这群人中到底要算 袁中郎最好,有东坡居士之风,归钱也有可取,不过是别一路,取其还实在罢了。    附记  《茶香室四钞》卷十有《宋人小简》一则,引宋朱弁《曲洧旧 闻》云:  “旧说欧阳公虽作一二十字小简亦必属稿,然明白平易,若未尝经意者,东坡大抵相类,至黄鲁直始专集取古人才语以叙事,士大夫翕然从之,亦一时 所尚而已。方古文未行时,虽小简亦多用四六,而世所传宋景文《刀笔集》务为奇险,至或作三字韵语,近世盖未之见。予在馆中时盛暑,傅嵩卿【1】 给事以冰馈同舍,其简云,“蓬莱道山,群仙所游,清异人境,不风自凉,火云腾空,莫之能炎,饷之冰雪,是谓附益。”读者莫解,或曰,此《灵棋经》耶?一坐 大笑。”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四云:  “近时文人墨客,有以浅近之情事而敷以深远之华,以寒暄之套习而饰以绮绘之语,甚者词藻胜而谆切之谊反微,刻画 多而往复之意弥远。此在笔端游戏,偶一为之可也,而动成卷帙,其丽不亿,始读之若可喜,而十篇以上稍不耐观。百篇以上无不呕哕矣。而啖名俗子裒【2】然千金享之,吾不知其解也。”此盖对王百榖等人而发,所说亦颇平允。  (廿三年三月)    (1934328日刊《大公报》,暑名岂明)

 右書原編所載宋蘓文忠真按:蘇軾 方秋崖真按:方岳 趙清曠、盧柳南、孫仲益五家小簡也。真按:孫覿 成化乙未徐傅序謂正統間入鄉校示此書,真按:疑為徐溥之訛! 余兄弟抄錄記誦。後按徐郡,因惜此書多字畫差訛,付庠官方文煒等校正,益以歐陽文忠公真按:歐陽修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