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跋蘭亭(何延之本)真按:篇題之誤-原稿題作〈跋何延之蘭亭記〉,蓋蘭亭記者何延之作也.(全唐文作〈蘭亭始末記〉新漢籍:集/總集/全唐文/全唐文/卷三百一/何延之(P.3058-2))乃沈津誤作何本蘭亭,其謬甚矣! 真按:何延之與蘭亭
繭紙真跡入唐內府,在貞觀四年庚寅時,辯才年八十餘,真按:國:辯 部首 辛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21 注音一式 ㄅ|ㄢˋ 1. 爭論是非曲直。如:「辯護」、「辯駁」、「狡辯」、「強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怡。」 2.判別、分別。通「辨」。易經˙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苟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暑。」 3.變化。通「變」。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成玄英˙疏:「辯者,變也。」 4.善於辯說的。如:「辯士」、「辯才無礙」。 5.巧言。戰國策˙秦策一:「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傳:「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6.文體名。如唐代韓愈的諱辯。亦作「辨」。 詞:辯1 〔bin ㄅ〡ㄢˋ〕 〔《廣韻》符蹇切,上獮,並。〕 “ 班2 ”的被通假字。 1.治理。《左傳‧昭公元年》:“主齊盟者,誰能辯焉?” 杜預 注:“辯,治也。”《東觀漢記‧光武帝紀》:“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2.指治理的才幹。《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蒙 堯 舜 之術,挾 伊 管 之辯,懷 龍逢 、 比干 之意,欲盡忠當世之君。”3.駁正。《禮記‧曾子問》:“ 衛君 請弔, 哀公 辭,不得命。公為主,客入弔…… 康子 拜稽顙於位,有司弗辯也。” 鄭玄 注:“辯,猶正也……主人拜稽顙,非也;當哭踊而已。” 孔穎達 疏:“﹝有司﹞畏 季子 之威,不敢辯正。”《明史‧王得仁傳》:“數辯冤獄,卻饋遺,抑鎮守內臣苛索,政績益著。”4.謂敘事、說理明白清楚。《荀子‧不苟》:“﹝君子﹞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 楊倞 注:“辯足以明事,不至於騁辭。” 漢 賈誼 《新書‧道術》:“論物明辯謂之辯,反辯為訥。” 晉 范甯 《〈春秋穀梁傳集解〉序》:“《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楊士勛 疏:“辯謂說事分明。”5.指明瞭,瞭解。《墨子‧兼愛中》:“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鎙彊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清 惲敬 《讀〈張耳陳餘列傳〉》:“古之作史者辯于物,析于事,慎于文。辯于物,故名正;析于事,故理順;慎于文,故勸懲明。”6.敏慧,聰明。《史記‧孟嘗君列傳》:“代舍客 馮公 形容狀貌甚辯,長者,無他伎能,宜可令收債。”《史記‧李斯列傳》:“辯於心而詘於口。”參見“ 辯知 ”。7.爭辯;辯論。《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唐 韓愈 《讀〈墨子〉》:“余以為辯生於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說。”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我現在得了妙法,是謠言不辯,誣衊不洗,只管自己做事,而順便中,則偶刺之。”8.指論說、分析。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大率平 蜀 之功,公居第一。離而辯之,其功有五。”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二:“ 麻九疇 知幾 為文以祭,辯其為人大略。”9.謂言辭或文辭華美、巧妙。《管子‧法法》:“故言有辯而非務者,行有難而非善者。” 尹知章 注:“言辯而浮誕,則非要務也。”《韓非子‧八經》:“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二 班 兩 劉 ,奕葉繼采。舊說以為 固 文優 彪 , 歆 學精 向 ,然《王命》清辯,《新序》該練,璿壁產於 昆岡 ,亦難得而踰本矣。”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一:“酒間論事,口吃而甚辯,出奇無窮,此真豪士也。”10.指華美巧妙的言辭或文辭。《文選‧潘岳〈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灼灼其俊,飛辯摛藻,華繁玉振。” 呂向 注:“辯,美辭也。”參見“ 辯言 ”。11.巧言;會說話。《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荀子‧非相》:“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君子必辯。” 楊倞 注:“辯謂能談說也。”12.指文辭雄辯。 清 沈覆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史遷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渾, 柳州 取其峭, 廬陵 取其宕,三 蘇 取其辯。”13.通“ 辨 ”。辨別;區分。《易‧繫辭上》:“辯吉凶者存乎辭。” 高亨 注:“辯借為辨,別也。”《周禮‧秋官‧鄉士》:“辯其獄訟,異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職聽于朝。” 賈公彥 疏:“辯,別也。獄謂爭罪,訟謂爭財。”《墨子‧尚賢中》:“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14.通“ 辨 ”。不同,差異。《隋書‧盧思道傳》:“妍蚩愚智之辯,天懸壤隔。”15.通“ 俾 ”。《書‧酒誥》:“勿辯乃司民湎于酒。” 孔 傳:“辯,使也。勿使女主民之吏湎于酒。”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下》:“辯之言俾也……辯、俾聲近而義同,俾亦使也。”16.都,全。《儀禮‧鄉飲酒禮》:“眾賓辯有脯醢。” 鄭玄 注:“今文辯皆作遍。”17.指一個過程完畢。《儀禮‧公食大夫禮》:“贊者東面坐,取黍實于左手,辯,又取稷,辯,反于右手,興。”18.通“ 胖 ”。古時祭祀時用的半體牲。《儀禮‧有司》:“腊辯,無髀。” 王引之 《經義述聞‧儀禮》:“辯當讀為胖。”19.通“ 變 ”。《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郭象 注:“御六氣之辯者,即是遊變化之塗也。” 郭慶藩 集釋:“案辯與正對文。辯讀為變……辯、變古通用。” 漢 揚雄 《法言‧寡見》:“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 李軌 注:“惟變所通應四時之宜。”20.通“ 辦 ”。備辦。《漢書‧食貨志下》:“明年,天子始出巡郡國。東度 河 , 河東 守不意行至,不辯,自殺。”21.文體名。如: 唐 柳宗元 有《桐封弟辯》、《辯〈列子〉》。 明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辯》:“ 漢 以前,初無作者,故《文選》莫載,而 劉勰 不著其說。至 唐 韓 柳 乃始作焉。然其原實出於 孟 莊 。蓋非本乎至當不易之理,而以反復曲折之詞發之,未有能工者也。故今取名家諸作,以式學者。其題或曰某辯,或曰辯某,則隨作者命之,實非有異議也。” 辯2 〔pin ㄆ〡ㄢˊ〕 〔《集韻》毗連切,平仙,並。〕 通“ 便2 ”。 參見“ 辯2佞 ”、“ 辯2辯 ”。 辯3 〔bin ㄅ〡ㄢˇ〕 通“ 貶1 ”。 減損。《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 鄭玄 注:“辯當為貶,聲之誤也。遭飢荒,不明判國事,有所貶損,作權時法也。” 陸德明 釋文:“荒辯,依注辯音貶。 異. 真按:原稿作辨.-辨才年八十餘 其時元素才及冠之年耳。真按:原稿作纔! 記作於開元二年甲寅,則又在其後八十四年矣。其時內府傳聞,想已無所記錄,真按:翁方綱對何延之蘭亭記的批評 是以承訪委曲寫本優賚耳。然則定武歐摹刻於官禁,真按:原稿作宮,此易辨也,應只是刊誤耳!-然則定武歐摹刻於宮禁,外間不詳所自,又何怪乎? 外間不詳所自,又何怪乎?真按:翁方綱論定武本蘭亭的版本流傳史 真按:歐陽詢與定武本蘭亭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五冊第125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5_復初齋文稿(六)\_001253.jpg
259
跋蘭亭(餘清齋張金界奴本)真按:吳廷餘清齋法帖
此卷世稱《天曆蘭亭》,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書作歷!-此卷世稱天歷蘭亭. 白麻紙本,墨色黯淡,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書作澹!-墨色黯澹. 蓋唐人摹本,安氏記云:真按:安岐 “董、陳定為虞臨,真按:董其昌、陳繼儒-應即此二人 真按:虞世南臨蘭亭集序 真按:虞世南與蘭亭 尚未信也。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書此下尚有小注云「安記法書上。」 ”真按:董其昌對蘭亭集序版本的鑑定
《蘭亭》“帶”字,《餘清》尚微近之,《秋碧》則益失矣。真按:翁方綱對秋碧堂的批評
注:見《蘇齋題跋》卷下(《叢書集成》1613)。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86.JPG 原題云〈餘清齋張金界奴本蘭亭(末行「斯文」旁有「臣張金界奴上進」七字)〉 真按:出處註明不一-前有如此,也有不注叢書集成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