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右國朝胡渭撰,亦參用古今本,其義雖採眾家而仍衷朱子。
大學中庸困學錄二冊刋本
右國朝王澍撰。本集注、或問諸書,發明本旨。
夏小正詁一卷刋本
右國朝諸錦撰。專釋名物,多以經詁經處。
通禮類
三禮考注六十四卷刋本
右元吳澄撰。明楊士奇跋謂此書本吳文正公用朱子之意考定為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篇、考工記別為一卷,見公文集中三禮敘錄及虞文靖公行狀
222
。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同郡晏璧求得之,掩為已作。真按:剽竊 但 其篇數增損不同。敘錄逸經八篇投壺奔喪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今書逸禮止六篇而少中霤禘於太廟。敘錄儀禮傳十篇,此書增入服義喪大記喪 義祭法祭義五篇。敘錄正經逸經及傳之外云餘悉歸諸戴記,此書傳後復增入曲禮八篇凡增十三篇。其中固有載入纂言者不當複出,又文正分禮為經、義為傳,今書增 入者禮義率多混淆無別
223
。又其卷首亦載敘錄而與卷中仍有不合者 按此書所增損者或謂文正晚年欲復加考訂曾授其意於孫當,當為之而未就,或謂璧自為之,皆未可定。
二禮經傳測六十八卷刋本
右明南京吏部尚書增城湛若水撰。其篇次取少儀參以曲禮為上經,而以儀禮為下經,定冠義等十六篇為儀禮正傳,其王制等二十三篇雜論不可以分繫而足相表裡發明者為二禮雜傳,通傳又別小戴郊特性等五篇與大戴公符等四篇為儀禮逸經傳
224
自謂凡九年始克成編。章為之測,藏之家塾 按若水嘗以是書表進,尚書夏言謂其立論以曲禮為先有戾孔子之言,因罷而不省。然其排纂之功固不可沒也。
三禮圖二卷曝書亭寫本
右明知府江夏劉績撰。因聶崇義之圖而推廣之。自序謂勿泥舊說見舊是者今不復圖。
三禮纂注四十九卷刋本
右明翰林院待詔宣城貢汝成撰。周禮六卷,周禮傳二卷,真按:周禮餘-傳字原文有筆塗改者. 儀禮及附傳十七卷,儀禮逸經四卷,儀禮餘八卷,禮記十二卷,合為四十九卷
225
。其移掇篇次大要亦本朱子及俞、吳諸儒之意而更以已見出入焉,如周禮則以天官之卿考五官之卿,以六官之卿考六考之屬,真按:六官之屬-考字原文有筆塗改. 而 別取記中王制、月令二篇目為周官傳附焉。儀禮則一仍古經之舊而取冠昏燕射聘祭等義服問間傳三年問雜記祭法祭統等分系各篇目為附傳,又取記中投壺奔喪文王世 子明堂位四篇目為儀禮逸經,又取曲禮內則少儀玉藻深衣大傳郊特牲、檀弓八篇目為儀禮餘附焉。禮記四十九篇除大學、中庸已配論、孟不列入
226
又上所移收於周禮、儀禮者共三十七篇外,所餘禮運而下一十二篇仍存為禮記以其於六官十七篇無所繫也。宋儀望序謂其折衷更定於古人微言奧旨,多所發明云。
二禮集解十二卷刋本
右明李黼撰。凡周禮五官之全文,考工記之補亡,儀禮十七篇與夫記者之先後次第一一考正之,而所集之解本注疏以參之儒先議論,復以已意折衷焉。又參用周禮陳氏集說以官名各置本章之首,儀禮楊氏圖以逐節各分逐章之後,頗為妥愜云
227
。
三禮編繹二十五卷刋本
右明鄧元錫撰。自序云:余讀禮手錄曲禮少儀內則玉藻諸篇為曲禮經上篇其非日用習行古今異宜難施行者,為下篇。其儀禮本古經為經,經有義見戴記者,類附經為 傳,傳錯見他說中者摭取之為別記。凡經十七篇,傳十七篇,記各附其篇終。周禮經仍五篇,考工記類附於後,自為篇,匪曰銓訂,庸便服習云。
三禮繹四卷刋本
228
右前人撰。卽約前書為之。
禮問二卷刋本
右明呂柟撰。雜論冠婚喪祭諸禮,分內外篇,說詳易類。《經義考》云「未見」。
讀三禮畧記六冊寫本
右明朱朝瑛撰。謂周禮為後人汨亂所云封國之里數與王制異,真按:當作汩字! 朝覲宗遇之制與儀禮異,六服分歲而朝與王制異,大裘祀天與郊特牲異,陽祀騂牲、陰祀黝牲與祭法異,大宗伯蒼璧祀天牲幣放其器色,與牧人陽祀用騂自為異。典瑞云子男執璧而玉人云天子執冒圭以朝諸侯,則子男亦必執圭。其說與雜記合而與典瑞亦自為異
229
。 此皆周禮之未可信者。然有可據之以証他書之失,有係後世之變禮而周禮為正者,有周禮與戴記互相備而非異者,有周禮與載記似異而實未嘗異者。謂儀禮者儀也, 非禮之本也。惜其散失者多而後世攛入者亦復不少,如燕禮之奏肆夏以燕其臣,聘禮之覿主卿大大為擯喪服大夫之降期服而大功,蓋由後世卿怙權自貴乃有此禮。雜 記三年之喪大大自異服而儀禮則同此,則儀禮是而雜記非也
230
有 儀禮為常而雜記為變者,有儀禮合於戴記,可以証周禮之妄者。有儀禮與戴記似異而實未嘗異者。謂戴記如大學、中庸粹精不必言矣,次之則樂記、學記、王制、禮 運、禮器、祭義、祭統、表記、儒行等篇,雖有微瑕,不掩其瑜。最舛駁者無如明堂位,而其是非之大端如王制大國不過百里可以証周禮封建之非,郊特牲被衮象天 可以証周禮大裘之非,中庸期之喪達乎大夫,可以証儀禮大大降期之非。至於戴記之失而取正於儀禮、周禮,戴記之所未詳而參以儀禮、周禮,又有戴記自為異者不 可枚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