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一 紀昀等編前書凡例云諸書次序雖從時代,至於箋釋舊文則仍從所注之書而不論作注之人。此例實為允當。近儒箋釋羣經裒然成帙者如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奐毛詩 傳疏胡培翬儀禮正義陳立公羊義疏等書並探索古義,體大思精,直駕唐人正義之疏而上之,皆宜置各經之首,不得雜廁國朝人經說之中。
一經師著述有兼詁羣經者前書取隋志之文名之曰五經總義,實為斟酌盡善,典雅可式。今當仍之。如武億羣經義證,莊存與五經小學述,馮登府十三經詁答問,咸宜以頹相次,列於其中。鄭康成駁五經異義,鄭小同所撰鄭志,及陸得明經典釋文,真按:陸德明-得字誤也! 舊列於五經總義之首,今宜次以陳壽祺五經異義疏,成蓉鏡鄭志考證,盧文紹經典釋文攷證,真按:盧文弨-紹字誤也! 以符舊例
一經師著述有專釋喪禮者,如程瑤田喪服足徵記,吳卓信喪禮經傳約,吳嘉賓喪服會通說,俱宜附儀禮之後。蓋周官凶禮無專門,禮記又卽儀禮之義疏,故古來言喪服者俱以儀禮為根柢。前書於盛世佐《儀禮集編》之後附錄車垓內外服制通釋(垓字經臣,真按:車垓 宋時人。)徐乾學讀禮通攷亦此意也。
一 四書為南宋以後之名。明史藝文志始別立四書一門。漢學家每訾訶之。然朱子書通行已 久,故前書亦立四書類而不復強析其名,今亦不必更張,但其涉於空言,徒供制藝之剽竊者,皆不必收錄。如翟灝四書攷異,周炳中四書典故辨正,其標題雖沿宋儒 四書之名,實皆攷據精碻之書。凡四書類所甄錄宜準斯例。
一漢志以史籀等十五篇列為小學知古者小學所教惟有六書自朱子作小學以配大學後世俗儒遠以弟子職併入小學而古義瞀亂。真按:詞:瞀1 〔mo ㄇㄠˋ〕〔《廣韻》莫候切,去候,明。〕〔《廣韻》莫角切,入覺,明。〕1.眼花目眩。《晉書‧天文志上》:“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新唐書‧宦者傳下‧劉季述》:“ 季述 出百官奏,曰:‘陛下瞀,倦於勤,願奉太子監國,陛下自頤東宮。’”參見“ 瞀病 ”、“ 瞀瘛 ”。2.錯亂;混亂。《尚書大傳》卷三:“王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瞀。” 鄭玄 注:“瞀與思,心之咎同耳。故 子駿 傳曰:瞀,眊。眊,亂也。君臣不立,則上下亂矣。”《楚辭‧九章‧惜誦》:“申侘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忳忳。” 王逸 注:“瞀,亂也。”《舊唐書‧白居易傳》:“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 清 譚嗣同 《〈仁學〉自序》:“惟有其實而不克既其實,使人反瞀於名實之為苦。”3.垂目下視貌。參見“ 瞀瞀 ”。4.愚昧無知貌。 清 薛福成 《贈陳主事序》:“欲求禦變之道,而不務知彼知己者,瞀也。”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縱令先民典記非資生之急務,契卷簿錄為今人所必用者,亦可瞀然不解乎?”參見“ 瞀儒 ”。5.昏暗;使昏暗。 南朝 宋 顏延之 《北使洛》詩:“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 宋 王安石 《和吳沖卿雪詩》:“雲連晝已瞀,風助宵仍洶。”6.使目不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石各以類積之,可大摧而小擊也;灰之以瞀其睫也;樓櫓泥之以防其爇也。”7.看望。《中國民間故事選‧蛇郎》:“‘媽,我瞀我七妹妹去?’‘你瞀去吧!’” 孫劍冰 注:“瞀,看的意思。”8.悶;暈厥。《素問‧氣交變大論》:“民病肩背瞀重。” 王冰 注:“瞀,謂悶也。”《靈樞經‧經脈》:“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清 龔自珍 《〈長短言〉自序》:“聲音如何?消瞀以終之。”9.通“ 鍪 ”。兜鍪;頭盔。《墨子‧備水》:“劍、甲、鞮瞀。”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曰:“瞀,鍪字假音。”《淮南子‧道應訓》:“於是乃去其瞀而載之木,解其劍而帶之笏。” 俞樾 《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三》:“瞀,當為鍪。鍪者,兜鍪也……從省言之,則止曰鍪,作瞀者假字耳。 高 注以‘被髮’說之,夫‘被髮’豈可言去?足知其非矣。”10.姓。 春秋 莒 有 瞀胡 。見《左傳‧昭公元年》。瞀2 〔w ㄨˊ〕〔《集韻》微夫切,平虞,微。〕地名用字。 雊瞀 , 漢 縣名。故地在今 河北省 蔚縣 東。《漢書‧地理志下》:“ 上谷郡 ……縣十五: 沮陽 , 泉上 , 潘 , 軍都 , 居庸 , 雊瞀 …… 下落 。”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音句無。” 甚者或以蒙求之屬取便記誦者雜廁其間。前書於小學類僅列訓詁字書韻書三子目信乎體例謹嚴不失古義。今宜遵其舊例,不得雜以宋人所謂小學,庶可壹俊彥之趨向,判學藝之源流(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前書不入譜錄而隸字書,真按: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 真按:四庫全書的社會教育功能 從其實也。近阮元積大齋鐘鼎款識,真按:記得在書館看到的是《積古齋鐘鼎款識》!中研院亦然. 吳榮光筠清館金文亦均釋諸器之文字與薛氏書一例均當隸小學類字書之屬)真按:詞:隸1 〔l ㄌ〡ˋ〕〔《廣韻》郎計切,去霽,來。〕1.奴隸;奴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隸也。著於丹書。” 杜預 注:“蓋犯罪沒為官奴,以丹書其罪。”《文選‧潘岳〈馬汧督誄〉》:“狄隸可頒,況曰家僕。” 李善 注:“《周禮》有蠻隸夷隸。 鄭玄 注:‘征蠻夷所獲也。’” 唐 韓愈 《柳州羅池廟碑》:“先時民貧,以男女相質,久不得贖,盡沒為隸。”2.特指奴隸中的一個等級。《左傳‧昭公七年》:“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文選‧沈約〈恩倖傳論〉》:“ 周 漢 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宋書‧恩倖傳序》作“隸”。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大體上說,士屬於自由平民,在士以上為奴隸主階級,以下為奴隸階級。庶人、工、商屬於生產奴隸,皂、輿、隸、僚、僕、臺、圉、牧為宮廷和家用奴隸。”3.罪人。《周禮‧秋官‧司隸》:“掌五隸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 鄭玄 注:“五隸,謂罪隸,四翟之隸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章華臺考》:“隸則罪人。”4.指低賤的人。 漢 班固 《述韓英彭盧吳傳》:“ 信 ( 韓信 )惟餓隸, 布 ( 英布 )實黥徒。” 唐 韓愈 《送靈師》詩:“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 宋 岳飛 《申司進兵狀》:“竊念 飛 以行伍賤隸辱知朝廷,蒙被厚恩,殞歿難報。”5.小臣;下臣。《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地可墾闢,悉為農郊,以贍萌隸。” 郭璞 注引 司馬彪 曰:“隸,小臣也。”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至如身為 漢 隸,而跡入 魏 幕,源流趣舍,其亦 文若 之謂。”6.賤。參見“ 隸臣 ”。7.役使。《荀子‧議兵》:“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 楊倞 注:“獲得五甲首,則役隸鄉里之五家也。”8.指役事。《國語‧魯語下》:“ 卞 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隸也,又何謁焉?” 韋昭 注:“隸,役也。”9.差役。 唐 唐彥謙 《宿田家》詩:“忽聞扣門急,云是下鄉隸。公文捧花柙,鷹隼駕聲勢。”10.附屬;隸屬。《後漢書‧馮异傳》:“及破 邯鄲 ,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 李賢 注:“隸,屬也。”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募材武足千人,隸御前。”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二:“華人雖同隸一國,而言語多相扞格。”11.追隨;跟隨。 唐 韓愈 《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臣適執筆隸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辭。”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遊者 吳 武陵 龔古 ,余弟 宗玄 ;隸而從者 崔氏 二小生,曰 恕己 ,曰 奉壹 。”12.漢字字體的一種。即隸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乃 李斯 刪籀而 秦 篆興, 程邈 造隸而古文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 魏 正始 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唐 韓愈 《石鼓歌》:“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元 揭傒斯 《贈吳主一》詩:“二碑分法古所藏,隸多分少須精詳。”13.通“ 肄 ”。查閱;考察。《史記‧酷吏列傳》:“ 關 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值 寧成 之怒。’”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隸,閱也。”《漢書‧酷吏傳‧義縱》“隸”作“肄”, 顏師古 注:“ 李奇 曰:‘肄,閱也。’ 師古 曰:‘肄,音弋二反。’”14.通“ 肄 ”。研習;研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迺令群臣習隸,會十月。”一本作“ 肄 ”。 司馬貞 索隱:“肄,亦習也。音異。”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庚寅在南都,與諸同人隸七夕事,凡數十則,以為無以加矣。”15.姓。古有史官 隸首 。見 漢 張衡 《西京賦》。按:此作動詞用,隸屬之隸也.
一 學以實事求是,為師空言肊說望文生義必不能有所得。紀昀著編前書凡例云說經主於明 義理,然不得其文字之訓詁則義理何自而推;論史主於示褒貶,然不得其事蹟之本末則褒貶何據而定。尤為千古不易之論。我朝敦崇實學,故儒術之隆超唐駕宋。乃 近世陋儒竟有訾謷實學者如方東樹之漢學商兌、孫鼎臣芻論其言俱不雅馴,甚至謂漢學家以私意分別門戶,致釀成粵賊之亂,亦可哂矣!若斯之類,益宜屏諸存同其 斥悠謬庶幾承學之士知所趨嚮
一紀昀著作全書總目提要其經部總敍有云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以服宋儒也。此誠為持平之論,然終嫌意在調停。蒙以為學必當以漢儒為本蓋漢儒去古未遠,真按:疑即前文孫同康之本名也!然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引時都只謂孫同康.因黃氏所註而查中研院鄭齋漢學文編(吳氏註名《鄭齋漢學文稿》中研院並無),則著者著錄為(清)孫雄撰,附註曰:孫雄原名孫同康.則豈蒙為雄之音訛也?○又此鄭齋漢學文編乃在師鄭叢書內,又名鄭齋,則其尊鄭玄漢學之意極白,無怪乎有議宋漢學者如此,而不苟同于紀昀手訂者也. 多見古書,能識古字,兼通古語。彼宋儒傳注雖云義理精粹,若無漢人為之解釋於前,吾未見其能然也。國朝諸儒研究漢學者固多,沈潛宋學者亦不少,然著錄其書,須擇其切實可行者,方不至貽誤來學真按:真按:四庫全書的社會教育功能-雖為續修之議,實本前書之心! 四庫全書的選書標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