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四庫全書薈要纂修緣起
清順治帝入關踐位後,經康、雍二朝大力經營,帝業根基日趨穩固,乾隆繼立,又以雄厚國力,從事開彊擴土工作,中葉以後,邊彊之地,多已臣服,乾隆帝遂轉移目標,注重文治,垂意典籍。三十七年正月四日,便有求書之詔云:【註一】
「朕稽古右文,聿咨治理,幾餘典學,日有孜孜。因思冊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鉅者羽翼經訓,垂範方 來,固足稱千秋法鑒,即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兼綜條貫,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發明,可為游藝養心之一助。是以御極之初,卽詔中外搜訪遺 書,並令儒臣校勘十三經、二十一史,徧布黌宮,嘉惠後學。復開館纂修綱目三編,通鑑輯覽及三通法書,凡藝林承學之士,所當戶誦家絃者,既已薈萃略備。第念 讀書固在得其要領,而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惟搜羅益廣,則研討愈精。如康熙年間,所修圖書集成,全部兼收並錄,極方策之大觀,引用諸編,率屬因類取 裁,勢不能悉載全文,使閱者沿流溯源,一一徵其來處。今內府藏書,揷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採集, 彙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著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訪,………庶幾副在石渠,用儲乙覽,從此四庫七略,益昭美備,稱朕意焉。」
詔書中明白指出,將各地採集的遺書,以及中秘所藏,滙在一處,用儲乙覽。
安徽學政朱筠首先上奏響應,並建言對中秘書籍及採到諸遺書,應加校讎【註二】。當時于敏中獨善其 議,於是上奏建議於採集遺書中,如係家藏未刊之書,應繕錄副本;並且認為前明永樂大典一書,陳編羅載,宜擇其中若干部份,分別繕寫,以備著錄。【註三】議 上,乾隆帝頗為同意,便於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降諭稱【註四】
2
:
「軍機大臣議覆朱筠條奏內,將永樂大典擇取繕寫,各自為書一節,議請分派各館修書翰林等官前往檢查, 恐責成不專,徒致歲月久稽,汗青無日。蓋此書移貯年深,卽多殘缺,又原編體例,係分韻類次,先已割裂全文,首尾難期貫串。特因當時採摭甚博,其中或有古書 善本,世不恆見,今就各門彙訂,可以湊合成部者,真按:凑 亦足廣名山石室之藏,著即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真按:卽 仍於翰林等官內選定員數,責令及時專司查校,將原書詳細檢閱,並將圖書集成互為校覈,擇其未經採錄,而實在流傳已少,尚可裒輯成編者,先行摘開目錄奏聞,候朕裁定。」
不久,軍機大臣劉統勳等,便根據此諭旨而議定整理修書條例,並奏稱【註五】:
「伏在永樂大典一書,成自前明,但誇捃拾之繁,未協編摩之式,雖善本之流存不少,而遺編之叢雜尤多,仰蒙論斷精微,折衷至當,欽承訓諭,獲奉準繩。竊維採錄固在無遺,真按:當作竊惟採錄固在無遺! 而 別擇尤宜加審,今欲徵完冊以副秘書,則部分去取之間,不可不確加詳核。臣等恪遵諭旨,將應行條例,公同悉心,逐一酌議,謹擬定十三條,另繕清單進呈,恭請 訓示。俟發下,臣等卽行遵照作速辦理,如其間尚有應行斟酌查辦之處,臣等再行隨時妥核定議,奏聞請旨。再查翰林院衙門內,現有迤西房屋一區,從前修輯皇清 文穎及功臣傳各書,皆在此纂辦,今奉旨校核永樂大典,應請即將此項房屋作為辦事之所,於檢查較為近便。惟是此項書籍,幾及萬本,篇帙浩大,頭緒紛繁,所有 查校人員,必須多為派出,分頭趕辦,方能迅速排纂,尅期集事。臣等謹遵旨於翰林等官內,擢其堪預分校之任者,酌選三十員,專司查辦,仍即令辦事翰林院,並 酌派軍機司員一二員,作為提調;典簿廳等官,作為收掌;常川在署,經理催趲,毋致稍有作輟。………如此立定章程,上緊趲辦,該員等責成既專,自可作速釐訂 成書,不致有稽時日。」
此道奏書奉旨是依議,乾隆並下諭【註六】:「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於是在三十八年閏三月【註七】正式開館
3
,設官委派大批人員,從事修纂歷史上從無前例的修書運動。真按:此句不通!-修字義重矣!
四庫全書修纂工作開始時,高宗已屆六十三高齡,他深恐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數量龐大,難期親覩其成, 故事後曾自言【註八】:「癸巳歲,姑思及依經史子集為四庫全書,並命輯永樂大典中散篇成帙;然朕臨御已三十餘年,亦望七之歲矣,斯事體大而物博,時略嫌 遲,故甲午聯句詩有:『逢會略嫌遲歲月,就將惟亹願觀成。』之句,今壬寅甫及十年,薈要兩部及全書第一部均已蕆事,裝潢貯閣,適當春仲經筵錫宴行慶,遹觀 厥成,實堪喜慰爾。」其言外之意,可以想見矣。高宗既深怕日後或不得躬觀四庫全書蕆工,於是便有濃縮四庫全書的構想,將浩如淵海的全書中,擷取菁華之書, 先繕成一部小型全書,命名為薈要。仍於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命于敏中、王際華專管薈要修纂之事,並諭令【註九】:
「朕幾除懋學典冊,時披念當文治脩明之會,而古今載籍未能搜羅大備,其何以裨藝林而光策府。爰命四方大吏,加意採訪彙上於朝。又以翰林院署舊藏明代永樂大典,其中墜簡逸篇往往而在,並勅開局編校,芟蕪取腴,真按:原訛作芟蕪取膄,徑改! 每多世不經見之本。而外省奏進書目,名山秘笈,亦頗裒括無遺,合之大內所儲,朝紳所獻,計不下萬餘種,自昔圖書之富,於斯為盛。特詔詞臣,詳為勘覈,釐其應刊應抄應存者,系以提要,輯成總目,依經史子集部分類,眾命為四庫全書,真按:疑當作爰命為四庫全書,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原文已訛作眾(衆)字矣! 簡皇子大臣為總裁以董之。間取谷書繙閱,有可發揮者,親為評詠,題識簡端,以次付之剞劂,使遠邇流傳,嘉惠來學。其應抄各種則於雲集京師士子中,擇其能書者,給札分抄,共成善本,以廣蘭台石渠之藏。真按:當作以廣蘭臺石渠之藏! 第全書卷帙浩如煙海,將來庋弆宮庭,不啻連楹充棟,檢玩為難,惟摛藻堂向為宮中陳設書籍之所,牙籤插架,真按:揷 原按四庫編排,朕每憩此觀書,取攜最便,著於全書中擷取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蓋彼極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適相助,庶縹緗羅列,得以隨時流覽,更足資好古敏求之益。著總裁于敏中、王際華專司共事,書成,即以此旨冠於薈要首部,真按:卽 以代弁言。」
於是,一部兩千函,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冊,二萬零八百二十八卷的四庫全書薈要,就此開始編纂。
4
5
第二章 參與薈要工作的人員
第一節 薈要工作人員題名錄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下令開始修纂四庫全書薈要後,為使工作積極推展,以求盡速蕆工,因此便於四 庫館之外,另設立薈要處【註十】。薈要處設立之初,簡派那些人員,已無從考知。不過,四庫薈要修纂完成後,於總目首冊中附有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廿五日開載 的諸臣職名錄,在此職名錄中表例負責人員共八十一人,分司總裁、總校兼編纂、提調、承辦、收掌等工作。茲將其題名錄轉載於下【註一一】:真按:附註號為十一,此作一一,又不一矣!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廿五日奉旨開載諸臣職名
一、總裁官
原任經筵講官戶部尚書 王際華
戶部左侍郎管理錢法堂事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英武殿御書處事務 金簡
經筵講官戶部侍郎管理錢法堂事兼署吏部右侍郎 董誥真按:原訛作董浩,徑改!(書前附圖亦作董誥,不知何故吳氏老是錯成董浩!
二、總校兼編纂官
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陸費墀
6
三、提調官
文淵閣校理翰林院編修 劉種之
翰林院編修 查瑩
四、承辦官
管理武英殿事務內務府郎中兼任領 劉淳真按:此必有訛脫!
武英殿監造 伊齡阿
五、校對官
原任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張書勳
翰林院修撰今任湖北荊宜施道 陳初哲
翰林院修撰 金榜
原任翰林院修撰 吳錫齡
翰林院編修今任山西道監察御史 鄭爔
翰林院編修 楊壽楠
文淵閣校理翰林院編修 蕭際韶
翰林院編修 范衷
翰林院編修 李光雲
翰林院編修 曹城
翰林院編修 朱依魯
翰林院編修 馬啟泰
7
翰林院編修 項家達
翰林院編修 周厚轅
翰林院編修 茅元銘
翰林院編修 裴謙
翰林院編修 許兆椿
翰林院編修 方煒
翰林院編修 閔惇大
翰林院編修 朱攸
翰林院編修 莫瞻菉
翰林院編修 戴心亨
翰林院編修 繆晉
翰林院編修 章宗瀛
翰林院編修 戴聯奎
翰林院編修 陳崇本
翰林院編修 邱庭漋
翰林院編修 吳錫麒
翰林院編修 嚴福
翰林院編修 羅修源
翰林院編修 徐立綱
翰林院編修 戴均元
8
翰林院編修 徐如澍
翰林院編修 翟槐
翰林院編修 曹錫齡
翰林院編修 周宗岐
翰林院編修 周瓊
翰林院編修 陳能照
翰林院編修 孫希旦
翰林院檢討 陳夢元
翰林院檢討今任掌四川道監祭御史 張秉愚
翰林院檢討 盧應
翰林院檢討 王鐘健真按:多作王鍾健也!
文淵閣校理翰林院檢討 季學錦
翰林院檢討 郭寅
翰林院檢討 張運暹
翰林院檢討 龔大萬
翰林院檢討 王坦修
翰林院檢討 蕭九成
翰林院檢討 王福清
原任翰林院庶吉士 侍朝
翰林院庶吉士今授檢討 何思鈞
9
翰林院庶吉士 馮培
翰林院庶吉士 吳省蘭
原任翰林院庶吉士續任吏部考功司主事 陳墉
翰林院庶吉士今任戶部江南司主事 李廷敬
翰林院庶吉士今任禮部主客司主事 陳文樞
翰林院庶吉士今任刑部福建司主事 曾廷樗 真按:不知是否為曾廷橒之訛!
工部都水司主事 門應兆
內閣中書 張塤
內閣中書 關槐
內閣中書 方維甸
內閣中書 徐秉敬
原任欽天監中官正 郭長發
國事監助教 金學詩真按:當作國子監助教!
翰林院侍詔 胡士震真按:疑當作翰林院待詔!
六、收掌官
武英殿委署筆帖式記名候選知縣 敷註禮
武英殿庫掌 海 寧
武英殿庫掌 陸達塞
武英殿委署庫掌 海福
武英殿栢唐阿 廣傳
10
武英殿栢唐阿 永清
武英殿栢唐阿 德明
以 上人員是在薈要修纂完成後,為酬庸各負責大員而開具的。事實上,從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四年底,這段歲 月中,人事必定有所更換。按現存清代辦理四庫全書檔中發現,薈要處的設立很短暫,到了乾隆四十二年中期後,便由武英殿直接接辦【註一二】。武英殿修書處是 清朝中央政府主司修書、刻書的大機構,其人員組織相當龐大,因此可以推知負責修纂薈要人員必定不止以上區區近百人之數。何況薈要修纂工作,到了乾隆四十四 年初期,又從武英殿歸併到四庫館【註十三】,按當時四庫館任職的館員有三百六十人【註一四】,而謄錄人員則有三千八百二十六人【註一五】,其組織之龐大, 人員之眾多,可以想見。乾隆帝為求早期完成薈要,所以令四庫館協力薈要修纂工作,但是,當日四庫館曾經調派多少人員參與纂修薈要,已無明顯的文獻可資採 研,因此四庫薈要當年的工作人員確切情形,考定甚難。所幸薈要各書在每冊之後,均載有總校、分校及謄錄人員銜名,而各冊之前復有詳校官黃色浮籤銜名。因 此,從現存薈要各冊書中來探討當年參與修纂的工作人員,真按:册 最為可靠。茲將所有謄錄人員銜名依姓氏筆劃載錄於後:
謄錄監生:
丁芳炎(炎亦作菼)、丁湘錦,丁兆隆(擧人,以下簡稱舉)、丁楷。
于飛鳳、于飛熊9貢生,以下簡稱貢)、于黃寰、于世第、于希賢、于時和。
王日枝、王詔、王元勛,王茂源、王心仁、王嵩齡(貢、舉)、王世臣,王嘉禝(貢)、王以謹、王應 璧、王錡、王秉鈞、王寶唐、王錦、王爾熙、王鐘岱、王永年、王旭暢(舉)、王會燕(舉)、王泰雲、王遇亨,王廷樞(貢)、王樞、王朝寧、王文明、王肯勵、 王詢(貢)、王淦、王思恭、王寶光、王錫壽(貢),王天恩、王崇綱、王宮、王翰、王藻、王永榮、王貽桂,王金式、王廷璧、王恂、王頌修、王諤(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