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大集法門經》、《法集經》、《不思議境界經》、《分別緣生經》、《無量壽經》、《尊勝經》、《僧祇律》、《阿毗達磨俱舍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顯揚聖教論》、《成實論》等。
2.中國佛典:
《法花懺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四教儀注》、《四教儀集注》、《楞嚴經注》、《法苑 珠林》、《金剛感應事蹟》、《金剛證驗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疏)》、《大般涅槃經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注疏)》、《仁王經疏》、《沙門灌 頂國清百錄》、《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雜録諸僧》、《佛書大藏一覽集》、《修心寶鑑》、《佛祖統紀》、《釋迦譜》、《大唐西域記》、《盂蘭盆經疏》、 《梁高僧傳》、《宋高僧傳》、《唐高僧傳》、《唐一行傳》、《釋氏稽古略》、《翻譯名義集》、《天臺別傳》、《諸天傳》、《大悲心咒行法》、《經律異 相》、《廣弘明集》、《僧史略》、《洛陽伽藍記》、《僧宗泐文集》、《寒山詩集》、《北磵禪師集》、《文珦集》、《蒲室集》、《淨法須知》、《三寶感通 錄》、《淨土懺儀》、《華嚴玄談》、《輔教編》、《金光明玄義》、《華嚴入法界品疏》、《修懺要旨》等。
3.禪宗著作:
《禪林類聚》、《古尊宿語錄》、《圓悟語錄》、《碧岩錄》、《百丈清規》、《臨濟宗旨》、《雪竇語 錄》、《中峰廣録》、《盤山語錄》、《禪林僧寶傳》、《永嘉集》、《五燈會元》、《心賦》、《宗門統要》、《大慧語錄》、《傳燈録》、《人天眼目》、《續 燈録》、《宗鏡錄》、《雪竇祖英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等。
4.與佛教有關的世俗著作:
《續後漢書》、《晉書》、《南史》、《北史》、《舊唐書》、《資治通鑪》、《通鑑綱目》、《唐會 要》、《舊五代史》、《宋史》、《宋會要》、《金史》、《續資治通鑪長編》、《元史》、《萬年龜鑑》、《酉陽雜俎》、《稽神錄》、《常談脞錄》、《秀雅堂 脞記》、《老學庵筆記》、
92
《老 學庵續筆記》、《猗覺寮雜記》、《夢溪筆談》、《邵氏聞見綠》、《善誘文》、《江湖紀聞》、《玉壺 清話》、《孝友同風》、《桂苑叢說》、《玉融新對》、《古今事通》、《類說》、《類苑》、《儒學警悟》、《經鉏堂雜志》、《晏元獻公類要》、《事文類 聚》、《事類蒙求》、《續蒙求》、《事類全書》、《文苑英華》、《錦綉萬花谷》、《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悅生隨抄》、《王明清投 轄錄》、《南郡新書》、《夷堅志》、《廣州府志》、《廣州府南海志》、《雲南志》、 《溫州府志》、《潮州府三陽志》、《撫州府臨川志》、《赤城志》、 《東陽志》、《溫州志》、《相臺志》、《續相臺志》、《衛輝府志》、《南陽志》、《房山縣志》、《句容縣志》、《太原志》、《建康志》、《臨汀志》、《大 和志》、《長安志》、《鎮江志》、《昌化縣志》、《豫章志》、《豫章續志》、《潼川府志》、《保寧府志》、《延平府志》、《嚴州府志》、《紹興府志》、 《處州府志》、《臺州府志》、《建寧府志》、《邵武府志》、《長沙府志》、《大理府志》、《徽州府志》、《泉州府志》、《梧州府志》、《嘉定府志》、《贛 州府志》、《建昌府志》、《汀州府志》、《常德府志》、《金華府志》、《杭州府志》、《興化府志》、《衢州府志》、《饒州府志》、《琴川志》、《洛陽 志》、《河南府圖經志》、《河南府志》、《石城縣志》、《瓊州府志》、《廣信府志》、《韶州府志》、《惠州府志》、《龍川志》、《雷州府志》、《應天府 志》、《邵武府志》、《金陵新志》、《武林舊事》、《三山志》、《臨安志》、《南海志》、《荊州志》、《廬陵志》、《江陰志》、《九域志》、《吳中舊 事》、《方輿勝覽》、《輿地紀勝》、《元一統志》、《廬山記》、《蘇穎濱集》、《山堂考索》、《能改齋漫錄》、《石林老人避暑綠》、《石林詩話》、《鄭氏 譚綺》、《杜陽雜編》、《事物紀原》、《紀纂淵海》、《記纂淵海史》、《齊民要術》、《穎川語小》、《海錄碎事》、《說文解字》、《玉篇》、《西溪叢 語》、《坦齋通編》、《岳珂程史》、《金樓子》、(李忠定公集》、《黃文獻公集》、《鄭彥昭樗庵類藁》、《周密澄懷錄》、《倦游雜綠》、《范成大吳船 錄》、
93
《江 湖續集》、《江湖後集》、《李流謙澹齋集》、《後山談叢》、《張舜民郴行錄》、《王淮文集》、《王 雲煥文集》、《白君瑞文集》、《韓元吉文集》、《遠公康山集》、《錢於言集》、《唐劉長卿集》、《陳古靈先生集》、《李彌遜竹溪集》、《許棐梅屋集》、 《蘇東坡集》、《歐陽守道巽齋集》、《薩天錫詩集》、《獨孤及昆陵集》、《齊東野語》、《黃山谷外集》、《黃庭堅豫章集》、《李若水集》、《許衡集》、 《員九華先生集》、《宋景文公集》、《峽山神異記》、《范石湖大全集》、《韓淲澗泉集》、《宋方秋崖集》、《元遺山集》、《李俊民鶴鳴集》、《王惲秋澗 集》、《錢塘韋驤集》、《章甫自鳴集》、《浮山集》、《李璧雁湖集》、《江湖長翁集》、《郝經陵川集》、《竹軒雜著》、《寓庵詩集》、《清漳集》、《渭南 集》、《宋真西山集》、《唐仲友說齋集》、《孫覿鴻慶居士集》、《唐劉賓客集》、《方德麟集》、《筠溪牧潛集》、《李跨鰲先生集》、《洪适盤洲集》、《歐 陽詹集》、《李師中集》、《楊誠齋集》、《柳宗元集》、《張說之集》、《張說集》、《梁江文通集》、《宋晁無咎集》、《張孝祥於湖居士集》、《張元干歸來 集》、《雲麓文藁》、《清波雜志》、《孫公談圃》、《雲溪友義》、《陶朱新錄》、《聶田徂異志》、《李昌齡樂善綠》、《張師正括異志》、《王得臣麈史》、 《燈下閑談》、《冷齋夜話》、《天寶遺事》、《毛氏聞見綠》、《混元實錄》、《黃光大積善錄》、《鷄肋編》、《識遺》、《吳虎臣漫錄》、《江淮異人錄》、 《百川學海》、《析津志》等。
四,《永樂大典》本與現今傳世本《禪林類聚》
現存傳世《禪林類聚》是元代道泰和智境所輯著名禪師示眾、公案、語錄等彙編,見於《卍續藏》第117冊,凡20卷,內容包括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藍、殿堂、塔廟、丈室、門戶、禪定、經教、尼女、戒律、禮拜、緣化、神異、問疾、服飾、法器、齋粥、香燈、獅子像、龜魚等102門。今取兩種版本“飛走門”比較如下:
94
(一)現存傳本《禪林類聚‧飛走門》收錄了15組公案語錄,即:1.世尊、2.百丈海禪師、3.中邑恩禪師、4.雪峰存禪師、5.龍牙遁禪師、6.洛浦安禪師、7.保壽沼禪師、8.玄沙備禪師、9.雲門、10.投子溫禪師、11.興陽剖禪師、12.投子青禪師、13.雲居舜禪師、14.天衣懷禪師、15.正堂辯禪師。
(二)現存《永樂大典》本《禪林類聚‧飛走門》則收錄了55組公案語錄,即:1.世尊(後附馬鳴大士傳略)、2.百丈海禪師、3.南泉普願禪師、4.紫湖縱禪師、5.趙州諗禪師、6.長沙岑禪師、7.仰山寂禪師、8.仰山、9.黃檗運禪師、10.洞山價禪師、11.投子同禪師、12.大隋真禪師、13.睦州蹤禪師、14.雪峰禪師、15,雲居膺禪師、16.洛浦安禪師、17.洛浦、18.洛浦、19.臥龍禪師、20.虎溪庵主、21.延慶端禪師、22.玄沙備禪師、23.長慶稜禪師、24.保福展禪師、25.韶山普禪師、26.南院顒禪師、27.阾珏禪師、28.瑞岩彥禪師、29.歸宗權禪師、30.雲門偃禪師、31.雲門禪師、32.鏡清怤禪師、33.金峰志禪師、34.明招謙禪師、35.同安察禪師、36,羅漢琛禪師、37.泐潭興禪師、38.投子溫禪師、39.洞山初禪師、40.玄覺導師、41.投子青禪師、42.石門聰禪師、43.石門徹禪師、44.德山密禪師、45.谷山禪師、46.神鼎箑禪師、、47.神鼎、48.姜山方禪師、49.雲居舜禪師、50.天衣懷禪師、51.九峰韶禪師、52.西餘端禪師、53.道吾真禪師、54.正堂辯禪師、55.正堂辯禪師。
比較兩種《禪林類聚‧飛走門》版本可以看出傳世本1與大典本1、傳世本2與大典本2、傳世本6與大典本16、傳世本8與大典本22、傳世本9與大典本31、傳世本10與大典本38、傳世本12與大典本41、傳世本13與大典本49、傳世本14與大典本50、傳世本15與大典本54,僅有10組相同,但《卍續藏》本每組公案均引後世禪師頌語,大典本則多採師僧問答體,每事一問一答
95
,簡潔明了,且所採語錄多於傳世本。顯而易見,大典本當是現今傳世本的母本,後者乃經過後人增刪改編而成,最顯著的例子是現今傳世本第1組公案內竟然增添了清初禪師木庵的頌語,此禪師曾旅居日本,長住長崎福濟寺。由此或可以作出判斷:現今傳世本《禪林類聚》經過後代日僧改編,此書僅見於日本《卍續藏》即可為證!
為便於進行版本比較,謹將傳世本與大典本《禪林類聚‧飛走門》編號排比如下。為醒目起見,兩種版本相同部分用字下加綫條,《卍續藏》本所引後世禪師頌語用斜體字,不同部分字體則不改:
《卍續藏》本
1.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舁豬過,乃問:這個是甚麼?云: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云:也須問過。
明安云:不因世尊問,洎乎忘卻。
地藏恩云:瞿曇老漢也是無端,大似節目上強生節目,忽若被二人呵呵大笑,舁豬便行也是一場懡■。
木庵瓊首座頌云:捨筏懷兼濟,逢耕更問津,卻將未歸意,說與欲行人。
2.百丈海禪師,因侍馬祖行次,忽見一群野鴨飛過,祖云:是甚麼?師云:野鴨子。祖云:甚盧去也?師云:飛過去。祖遂把師鼻搊。師負痛,失聲叫:阿■!阿■!祖云:又道飛過去。元來只在這裏。師直得浹背汗流,因茲有省。
《永樂大典》本
1.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舁豬過,乃問:這個是甚麼?云: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云:也須問過。
馬鳴大士昔為毗舍利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力分身為蠶,食其桑柘,自成繭殻。國中馬人取繭為衣,王後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
2.百丈海禪師,因侍馬祖行次,忽見一群野鴨飛過,祖云:是甚麼?師云:野鴨子。祖云:甚處去也?師云:飛過去。祖遂把師鼻扭。師負痛,失聲叫:阿■!阿■!祖云:又道飛過去。元來只在這裏。師直得浹背汗流,因茲有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