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易象約言(9/726)
謹按:《易象約言》四冊,不分卷數,國朝吳鼐著。鼐字大年,無錫人。前有自序,言“考定先儒更定諸本而從其是者”。載考《周易》十翼之目,真按:詞無!待查! 諸家分合次第非一本矣,要皆聖人觀象玩辭,垂訓後人,初不在沾沾分別篇次,自生彼此之見,是乃經生之習氣,非說經之要旨也。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況 所據又皆己見,非有實可憑依之蹟。如吳鼐此本既以《文言》分上、下,而象傳、彖傳反不分上、下,此不過徒多詞說,翻前人之案,實與經義非有關涉者也。至其 詁上、下經,每爻皆於句中截開,似以為分解明晰,而不知果其明晰,何勞截開正文乎。至於“易”字,舊有“象日月”之說,此特取義之一端,其末冊既以懸象著 明,畫日月為圖,而又以此字大書於卷首,殊為印定讀者眼目,亦似著跡。特其所謂“約言”者,於卦爻尚無大謬。姑存其目而已。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易經提要錄(7/526)
謹按:《易經提要錄》六卷,國朝徐鐸著。鐸字令民,江南鹽城人。乾隆丙辰進士,由庶吉士歷官山東布政使,此書不載經文,第摭古今論《易》之語。前有《總義》一卷、《圖象》一卷,不載其圖而輯其說。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易經輯疏(12/988)
謹按:《易經輯疏》四卷,國朝黃家杰輯。家杰,臨川人。其解經大抵以明來知德“錯綜”之說為主,而又期不背於朱子《本義》,
37
蓋恐有妨舉業也。卷前別為一冊,載諸圖及經傳篇義。即其所採諸書亦多坊本講章,如《辨志堂體注》等,皆目為經解而採之,其書可知矣。或酌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周易象訓(9/721)
謹按:《周易象訓》十二卷,國朝無錫姚球著,題曰“勾吳逋人集注”,前有自序。 球字頤真。其書分上下經、十翼,其分象、傳於爻傳之外,本於宋吳仁傑。又分《說卦》為三,以應《隋志》三篇之目;而合彖、爻傳之上下為一,以為古本,亦未 見其是也。其解經專主取象,然亦不無穿鑿之弊。自撰凡例,謂:“自辛未歲年二十七始讀《周易》,廿餘年間見注疏百三四十部,集成此書。”然今觀其書,既專 在取象,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而象莫先於卦畫,即以每卦前之六畫,先下後上,乃一定之次,而是書獨曰“上乾、下乾”,即此一語,其為顛倒卦畫,已不合於經矣。或僅存其目。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可見翁氏亦有但憑片言隻字而論定者.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讀易隨鈔(9/720)
謹按:《讀易隨鈔》三冊,不分卷數,不著撰人姓名,亦無序目。除《乾》、《坤》二卦皆於“乾”下並列外,餘六十二卦皆於每一卦下順逆對書二卦之名。真按:詞:【順逆】1.順正與邪逆。《管子‧四稱》:“循其祖德,辯其順逆,推育賢人,讒慝不作。” 唐 杜甫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人生半哀樂,天地有順逆。” 明 梁辰魚 《浣紗記‧交戰》:“但要知兵眾之強弱,須察理勢之順逆,何不反邪歸正,棄暗投明。” 子虛子 《湘事記》:“ 譚延闓 更派 龍璋 領兵一標為西路巡按使, 龍 至 常 ,各營以數月未給餉,輒發官錢局銀四萬元分給之,曉以順逆,兵弁大悅。”2.指 行星的順行與逆行。行星朝東運動稱為“順行”,朝西運動稱為“逆行”。《史記‧天官書》:“察日、月行以揆歲星順逆。”《後漢書‧律曆志下》:“金、水承 陽,先後日下,速則先日,遲而後留,留而後逆,逆與日違,違而後速,速與日競,競又先日,遲速順逆,晨夕生焉。”參見“ 順行 ”。3.指風向或水流與行進方向相同或相反。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丁‧南康神惠廟碑》:“久之,語曰:‘吾今修行,子行歸矣,當以順風奉送。’又曰:‘風之順逆,亦非可私,特世人弗知之耳。’” 元 薩都剌 《高郵阻風》詩:“長風破浪我亦曾,順逆偶爾非人能。”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詞無!待查! 其所鈔不專主一家,程、朱而外皆以己意融貫之,故不出原採書名。解經處得失互見。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問易補(9/718)
謹按:《問易補》七卷,明京山郝敬著。前有敬自序。敬之九經解起草於乙巳之冬
38
,卒業於甲寅之春,越六年己未刻成。是編自序在天啟四年甲子,則在作《周易正解》之後十餘年矣。自序謂答其甥之問,於疑義若干條外補成此書,其第七卷終以續錄。而此刻本止六卷,目錄則七卷,或刻本非足本耳。仍應以七卷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易疑(3/147)
謹按:《易疑》二冊,無卷數。國朝汾陽胡庭暨其弟同著。真按:胡同 同於《易》、《詩》、《春秋》、四書皆有論著。是書用《注疏》本,而卦畫下不注出三畫之卦,中亦間引前人之說,而以己意釋之。前有太原傅山序及庭自序。其說多與朱子不合,即傅山所謂“其序甚辨”者也。存目。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真按:翁方綱與程朱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
書類
尚書要義、序說(8/670)
謹按:《尚書要義》二十卷、《序說》一卷,宋魏了翁著。了翁謫居靖州時,著《九 經要義》凡二百六十三卷,又《類目》六卷,皆摘《注疏》中精要之語而標以目次,以便簡閱者也。此《尚書要義》亦如孔穎達《正義》卷數,其長孫無忌等上《正 義》之表已見於《周易要義》卷首,故此從穎達序說起也。其上《正義》姓名亦具《周易》,故此序首不書穎達系銜也。了翁諸經《要義》傳本極少,應校刊以佐 《注疏》。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一”著錄《尚書要義》十七卷、《序說》一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39
尚書講義(7/524)
謹按:《尚書講義》二冊,不分卷數,明蔡璋著。璋字達夫,無錫人。其書順文訓義,特高頭講章之類無足取者。即其開首講“曰若”,“若”字作“如”字解,則其書可知矣,真按:一字定江山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蓋翁氏亦一字二字便斷定矣.前已見有! 是崇禎十年舊人鈔本,旁有紅筆圈識,蓋舉業家本子。著錄經部皆無之。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豈謂諸家著錄(目錄)皆無之? 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二”著錄。
尚書惜陰錄(12/1003)
謹按:《尚書惜陰錄》六卷,國朝江陰徐世沐著。此又小變其式,以大字書篇名,而題其下曰“考訂”。後有自跋一篇,云“交七十歲重讀蔡註”,真按:詞:交1 〔jio ㄐ〡ㄠ〕〔《廣韻》古肴切,平肴,見。〕“ 佼2 ”的被通假字。1.兩者相接觸。《易‧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孔穎達 疏:“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左傳‧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間可也。”2.引申為會合。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沁水》:“ 白水 又東南流入 丹水 ,謂之 白水 交 丹水 。”3.錯雜;交錯。《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璩》詩:“藹藹桑麻交,公侯為等倫。” 清 洪昇 《長生殿‧雨夢》:“猛想舊歡娛,止不住淚痕交。”4.指交叉。 潘漠華 《塔下》詩:“把草花放在笛頭,手兒交在背後,懶懶地慢步歸來。”如:兩線交於一點。5.結交;交往。《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邢昺 疏:“與朋友結交,而得無不誠信乎?” 唐 韓愈 《答馮宿書》:“足下與僕交久,僕之所守,足下之所熟知。” 宋 歐陽修 《送楊子聰戶曹序》:“士之有文而賢者,盡交之。”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安陵君》:“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6.指朋友。《管子‧禁藏》:“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七》:“為交報仇,吏之私也。” 宋 梅堯臣 《古柳》詩:“吾交評 韓 詩,險韻古莫雙。”《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雪齋 也是交滿天下的。”7.交配;性交。《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丹徒生》:“他日飼以酥酩,生不食,婦強之,乃敢少許,甘美中微覺辛辣,食甫半,慾念遽動,迫不能忍,遂與婦交。”8.逢;遇。 唐 張鷟 《游仙窟》:“元來不見,他自尋常;無故相逢,卻交煩惱。” 蔣濮 《水泡子》:“ 水泡子 決想不到自己會交上這樣的好運,自然感激涕零。”9.謂一方授與,另方受取。《禮記‧禮器》:“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 孔穎達 疏:“堂下之人送饌至階,堂上之人於階受取,是交乎階。”後多用以指付與,交出。《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我託他去人情上弄一張回批來,只說 荷花 已經解到,交與本人領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一名秀才值得甚麼,聽說他們院考的時候,竟有交了白卷,拏銀票夾在卷裏,希冀學臺取進他的呢。”10.交換。 唐 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11.指前後交替之際或上下左右連接之處。《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出自幽谷》:“ 李子田 太史,曾於秋冬之交,見黃鶯就水次。” 郭沫若 《岸上》詩:“遠遠的海天之交,只剩晚紅一線。”12.指某一時期或時刻的到來。 唐 杜甫 《發秦州》詩:“ 漢源 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摺:“他目下交三歲。”《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一交二更,三門掩上,男人就進不去了,裏頭只有女人們查夜。” 郭沫若 《湖心亭》:“你先生心裏有點不如意,是不是呢?看眼可以觀心象呢,嚇嚇嚇。但是一交春就好了。”13.指交通要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孝景 崩,今上初即位,以為 淮陽 天下交,勁兵處,故徙 夫為 淮陽 太守。”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 鹽埕橋 ﹞距府城五十里,扼水陸交。”14.俱;皆。《書‧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孔 傳:“交,俱也。”《史記‧孟嘗君列傳》:“是子破 齊 定封, 秦 晉 交重子。” 宋 蘇軾 《休兵久矣而國用益困策》:“故上下交足,而內外莫不驩欣。”15.互相。《左傳‧隱公三年》:“ 鄭伯 怨王,王曰:‘無之。’故 周 鄭 交質。” 唐 劉禹錫 《鑒藥》:“血氣交沴,煬然焚如。” 清 陳天華 《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16.猶止。《淮南子‧說林訓》:“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交畫不暢,連環不解。” 高誘 注:“交,止也。”畫,界。○真按:然則交阯乃同義詞乎!17.猶近。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世人以身殉之,斃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輕,豈非背賒而趣交邪?”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遠雖大,莫不忽之;近雖小,莫不存之。夫何故哉?誠以交賒相奪,識見相異也。”賒,遠。18.指病愈。《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病交了便合行孝順,卻生五逆也唱將來。” 蔣禮鴻 通釋:“交,病癒的意思。”19.卜者附會《周易》,因卦起課。占卜時將三枚制錢放進卦筒內搖動後倒出,凡三個都是背的叫“重”,三個都是面的叫“交”。《紅樓夢》第一○二回:“說,﹝ 毛半仙 ﹞將筒內的錢倒在盤內,說‘有靈的頭一爻就是交’。”20.量詞。遍;次。《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桌上放些廢殘的經典,翻了一交,那有個甚麼詩。”《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虞華軒 到本家去了一交,惹了一肚子的氣,回來氣的一夜也沒有睡。”21.通“ 徼 ”。求取。《莊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 郭慶藩 集釋引 俞樾 曰:“交即邀也,古字只作徼。 文 二年《左傳》:‘寡君願徼福於 周公 魯公 。’此云邀食乎地,邀樂乎天,語意正相似。作‘邀’者後出字,作‘交’者假借字。”《墨子‧明鬼下》:“上於交鬼之福,下以合驩聚眾,取親乎鄉里。”22.通“ 校 ”。考校。《管子‧幼官》:“交物因方,則器械備。” 俞樾 《諸子平議‧管子一》:“交讀為校,謂考校其物,必因其方也。”23.通“ 教 ”。使。《南史‧張融傳》:“交爾藍縷,亦虧朝望。” 唐 牛嶠 《楊柳枝》詩之四:“莫交移入 靈和殿 ,宮女三千又妒伊。”《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那不曉事的,叔叔在此,無人陪侍,卻交我撇了下去。”24.通“ 皎 ”。《莊子‧漁父》:“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 陸德明 釋文:“一本作皎。”25.通“ 狡 ”。參見“ 交會 ”。26.通“ 蛟 ”。《漢書‧高帝紀上》:“是時雷電晦冥,父 太公 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 高祖 。”交,《史記‧高祖本紀》作“蛟”。27.通“ 跤 ”。《水滸傳》第十二回:“ 楊志 大怒,把 牛二 推了一交。”《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剛到廂房中角門首,不防黑影裏拋出一條繩子來,把 來旺兒 絆了一交。”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六:“身材小巧的 張桂貞 挑半擔泥巴爬上斜坡時,右腳一滑,仰天一交,連人帶圓箕扁擔,滾在爛泥裏。”28.方言。結構助詞。通常與疊字連用。甬劇《兩兄弟》:“好咧,這樁事體我夜裏還要好好交去和他談談。”如:慢慢交走。29. 交趾 的省稱。《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雜綵三百匹, 交廣 市鮭珍。” 晉 皇甫謐 《〈三都賦〉序》:“ 孫 劉 二氏,割有 交益 。”○按:此豈謂將且(七十)耶?參上面漢語大詞典12.17.二義項. 可謂勤矣。其跋稱“七十二歲九月望後”,而不著何年。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二”著錄。
尚書義疏(11/965)
謹按:《尚書義疏》二冊,不分卷數,不著編撰年月,題曰“丹陽蔣家駒千里氏輯”,《鎮江府志》亦無其人。其解經順文解義,亦坊本高頭講章之類,鈔本綴以圈點,蓋舉業家之書也。或酌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二”著錄。
禹貢方域考(11/969)
謹按:《禹貢方域考》一卷,國朝湯奕瑞著。奕瑞號玉峰,南豐人。其書載《禹貢》 本文,而專疏其方域界址,附《江河入海記》、《河源記》數篇於後。前有自序,謂刪撮胡渭《錐指》而作。然其序中所謂程葆舒、陳師凱、艾南英之書,程、陳二 書不見於朱彝尊《經義考》,蓋奕瑞就所見言之耳。存目。
40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二”著錄。
書經提要錄(7/527)
謹按:《書經提要錄》十卷,國朝徐鐸著。鐸爵里已具《易經提要錄》按語中。是書體例,亦不錄經文而雜採諸家之語。前有《總義》一卷,其中《尚書今古文辨》以李光地之言為據,自是平允之論。真按:翁方綱之書經學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存目二”著錄《書經提要》十卷。
詩類
詩本義(6/450)
謹按:《詩本義》四冊,即《通志堂經解》所已刻者。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一”著錄宋歐陽修《毛詩本義》十六卷。
毛詩說序(8/673)
謹按:《毛詩說序》六卷,明禮部侍郎高陵呂柟著。柟所著《周易說翼》、《春秋說 志》諸書,皆與其門人問答之語。此書意在推明毛序之指,每條先舉序文,而下綴以問答。前無序目,題曰“涇野先生”者,蓋其門人之詞也。卷內篇次間有參錯。 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名曰“毛詩序說”,誤也。真按:經義考之誤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存目一”著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