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ly 25, 2008

21

  又金石方面,有:《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清朱記榮輯)、《學古齋金石叢書》(清葛元煦輯)、《百一廬金石叢書》(陳乃乾輯)、《遯盦金石叢書》(吳隱輯)、《嘉業堂金石叢書》(劉承幹輯)等。

  6.目錄方面,有:《快閣師石山房叢書》(清姚振宗輯)、《觀古堂書目叢刊》(葉德輝輯)、《武進陶氏書目叢刊》(陶湘輯)、《書目叢編》、《書目續編》、《書目三編》、《書目四編》、《書目五編》(以上書目諸編均喬衍琯輯)等。

  7.子書方面,有:《諸子彙函》(明歸有光輯)、《二十五子彙函》(清鴻文書局輯)、《子書四十八種》(五鳳樓主人輯)、《周秦諸子斠注十種》(陳乃乾輯)、《諸子集成》(國學整理社輯)、《雜著祕笈叢刊》(屈萬里主編,劉兆祐撰敘錄)等。

  8.文 學方面,有:《六十家詞》(明毛晉輯)、《彊村叢書》(朱祖謀輯)、《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四十種》(吳昌綬輯,陶湘續輯)、《校輯宋金元人詞》(趙萬里 輯)、《詞學小叢書》(胡雲翼等輯)等(以上詞)。《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趙琦美輯)、《孤本元明雜劇》(涵芬樓輯)、《古本戲曲叢刊》(一至四 集,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輯)、《善本戲曲叢刊》(王秋桂主編)等(以上戲曲)。《皇清百名家詩》(清魏憲輯)、《柳堂師友詩錄初編》(清李長榮輯)、 《唐詩百名家全集》(清席啟寓輯)、《宋代五十六家詩集》(清坐春書塾選輯)等(以上詩)。《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清徐斐然輯)、《國朝十家四六文鈔》 (清王先謙輯)、《尺牘叢刻》(文明書局輯)等(以上文)。《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文學津梁》(周鍾游輯)、《中 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叢書》(郭紹虞、羅根澤主編)、《百種詩話類編》(臺靜農編)等(以上文學批評)

22

 ㈣彙聚一地文獻者

  如:

  1《嶺南遺書》 清伍崇曜輯。按:茲編分六集,收書五十九種,三百四十卷,所收均是廣東人士的著述。

  2《畿輔叢書》 清王灝輯 陶湘重編。按:此編收經部二十二種,史部二十二種,子部三十一種,集部三十九種。附收《永年申氏遺書》(清申居鄖)、《顏習齋遺書》(清顏元)、《李恕谷遺書》(清李塨)、《孫夏峰遺書》(孫奇逢)、《尹健餘先生全集》(清會一真按:應係清尹會一之敓. 、《崔東壁遺書》(清崔述)等,共收書一百七十種,一千五百三十卷,所收都是接近北京地區人士的著述。

  3.《湖北叢書》 清趙尚輔輯。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按:茲編收書三十一種,包括經部十五種,史部五種,子部十種,集部僅《楚辭》一種而已,共二百九十卷,所收都是鄂人的著述。

  4《豫章叢書》 清陶福履輯。按:此編分兩集:第一集收書十二種,第二集收書十種,所收都是江西地區人士的著作。

  5《武林掌故叢編》 清丁丙輯。按:茲編分二十六集,收書近二百種,所收都是杭州一地有關的著述。

 ㈤彙聚一人之著作者

 如:

23

   《亭林遺書》(清顧炎武)、《船山遺書》(清王夫之)、《黃梨洲十八種》(清黃宗羲)、《夏峰全 書》(清孫奇逢)、《帶經堂三十二種》(清王士禎)、《經韻樓叢書》(清段玉裁)、《浮溪精舍叢書》(清宋翔鳳)、《萬木草堂叢書》(清康祖詒)、《章氏 叢書》(章炳麟)、《王忠慤公叢書》(王國維)真按:疑當作王忠慤公遺書! 、《傅斯年全集》(傅斯年)、《屈萬里全集》(屈萬里)等。

 ㈥彙聚佚書者

  所謂「佚書」,即前人著作,今已不見傳本的。清代輯佚的風氣很盛,學者每多從類書、古注、筆記小說等文獻中,廣搜博採,尋章摘句,以圖恢復原書舊觀。將所輯各書,彙輯為叢書的,均屬此類。如:

  1《漢魏遺書鈔》 清王謨輯。按:王氏輯得佚書四百餘種,擬仿何鏜《漢魏叢書》之例,分「經翼」、「別史」、「子餘」、「載籍」四類刊行。後來部分輯稿毀於火,今所見者僅「經翼」百餘種。大部分為漢代佚書,一部分則為魏晉南北朝的著述。

  2.《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輯。按:茲編分「經」、「史」、「諸子」三編。經編分十六類,收書四百餘種;史編分三類,收書八種;子編分十四類,收書一百七十種。所收的大部分多是唐以前的著述而今已不存者。

  3《漢學堂叢書》 清黃奭輯。按:此書一名《黃氏佚書考》,所收包括《漢學堂經解》一百一十二種;《通緯》七十二種;《子史鉤沉》八十四種;《通志堂經解》十四種,共二百八十餘種,都是漢代到六朝人的著作而後世已不存者。

  其他如《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清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清王仁俊輯)等,均屬此類

24

  ㈦彙輯域外佚存之書者

  部分古籍,在中國已不見傳本,但在海外猶有傳本,此類圖書,謂之為域外佚存書。彙輯此類圖書者,如:

  1《佚存叢書》 日本林衡輯。按:此編收書十七種,一百一十餘卷,都是佚存日本的中國古籍。

  2.《古 逸叢書》 清黎庶昌、楊守敬輯。按:楊守敬於清光緒六年(一八八○)隨公使何如璋赴日本,任何氏祕書,時值日本明治維新,日人不太重視中國古籍,楊氏得以 大肆蒐購。次年(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黎庶昌繼何如璋為日本公使。黎氏學識淵博,篤嗜古籍,於是與楊氏合刊此編,收書二十六種,一百八十六卷,都是佚存 日本的中國古籍。

  ㈧彙整未刊稿本者

  近代私家藏書逐漸流向公共圖書館,於是昔日祕藏的稿本,得以公諸於世。加上近年影印技術進步,於是得以將稿本彙輯成編,廣為流傳。如:

  1《明清未刊稿彙編初輯》 屈萬里、劉兆祐輯編。

  2.《明清未刊稿彙編二輯》 屈萬里、劉兆祐輯編。

  ㈨彙聚叢書而成者

  叢書的數量繁夥,分散於各圖書館,取閱不便,於是有彙聚重要叢書為一編者。此類叢書,最重要的有兩種:

25

  1《叢書集成》 張元濟輯。按:此書集諸叢書為一編,故名曰《叢書集成》。所收叢書共一百種。依其性質,可分為三類:

  ⑴普通叢書:宋代二部,明代二十一部,清代五十七部。計八十部。⑵專科叢書:經學二部,小學三部,史地二部,目錄學一部,醫學二部,藝術一部,軍事一部。計十二部。⑶地方叢書:省區四部,郡邑四部。計八部。

  此編將各叢書所收的各書,分為十大類,每大類又分若干小類,以統繫所有的圖書。

  2.《百部叢書》 臺北藝文印書館輯。按:此編所收的百部叢書,即張元濟所輯刊《叢書集成》所收的百部叢書。所不同者,張元濟將百部叢書所收各書,分散於各類中。此編則依各叢書的原貌彙集影印。

三、叢書的價值

  宋代以後,編刊叢書者日多,可見學者需求之殷,必有其可貴的地方。茲列舉其價值如下:

  ㈠彙聚圖書,保存文獻

  據《中國叢書綜錄》,今存於世的叢書近三千種,所收錄的圖書,去其重複,多達四萬餘種,約占中國今存所有古籍的三分之一。張之洞云:

叢書最便學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蒐殘存佚,為功尤巨。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③

26

繆荃孫序《適園叢書》,於叢書彙聚文獻之功,有詳細的述說,他說:

叢書之名所自始,韓昌黎詩云:「門以兩版,叢書其間。」即叢積之義。而唐陸天隨自名其詩文曰《笠澤叢書》。真按:陸龜蒙 猶 是一家之言,而以不倫不次,亦即叢積之義也。至唐宋人始合各家書而摘要刻之,曰馬總《意林》,曰曾慥《類說》,曰《紺珠集》,曰《說邪》,曰《說海》,皆 任意刪減也。後又取各家書以類相從,而別署美名,曰《儒學警悟》,曰《百川學海》,曰《夷門廣牘》,曰《藏說小萃》,曰《津逮祕書》,曰《學津討源》,則 首尾完整也。前明程榮刻漢魏六朝著作,始以叢書名之,由是諸家疊起,曰《唐宋叢書》,曰《格致叢書》,最後以齋堂名,直曰某氏叢書而已。單簡零帙,最易消 磨,有大力者,彙聚而傳刻之,昔人曾以拾叢冢之白骨,收路棄之嬰兒為比,則叢書之為功大矣。

  按:繆氏此〈序〉,先說明「類書」與「叢書」之不同:「類書」每每任意刪減,而「叢書」則單簡零帙的著作得賴以傳存,其功猶如「拾叢冢之白骨,收路棄之嬰兒」,積德無量。

  《四庫全書》為清代乾隆所敕編的叢書,近人蕭一山先生謂其優長有五:一曰參考便利,二曰目錄完備,三曰分類正確,四曰集散為整,五曰化私為公。其中第一、第四兩項,即有彙聚圖書,保存文獻之義。其言曰:

③詳見《書目答問》卷五〈古今人著述合刻叢書目〉。

27

一 曰學者得以參考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者之利器,書籍而已。然搜集之力有限,鈔繕之功甚難;使學者窮措而無所購置,假閱而無從介紹;或但知其 名,而難窺其書;或已知其書,而祕本不傳。則學者縱有超人之資力,其成就亦必為器具所限,不能有充分之發展。故藏書富有之區,學人輩出;圖籍缺乏之地,陋 儒難逢。此一定之現象也。《四庫》蒐羅已刊未刊之書,儲於內廷、江浙,以供學者之抄閱,則載籍備而參考便,而士子無無利器之虞矣。真按:摘要-愚于電子文獻亦然!

按:此論叢書彙聚圖書,利於學者採擇。

又云:

四曰載籍之集整也。吾國書籍,浩如淵海,庋藏不善,易致散佚。《四庫》之書,雖未必能收盡天下之載籍,而刊鈔存目,亦可謂略備於斯矣。以萬千之遺書而彙為一團,以多數之簡冊而勒成一部,不惟齊整易於保存,亦且完備易於尋覓。吾國先人之寶笈得賴以不墜者,亦斯役之力也。⑤

按:此論叢書在保存文獻方面的貢獻。

㈡所收錄者多為有用之書

古籍繁夥,但不盡然都是有用之書。清代張之洞《書目答問‧略例》云:

④見《清代通史》卷中。

⑤同④。

28

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偏舉既嫌絓漏,志趣學業亦各不同,因錄此以告初學。

又云:

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凡所著錄,並是要典雅記,各適其用。

張氏任四川學政時,在成都創建尊經書院,於〈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云:

宜讀何書?曰:在擇術。宜擇何術?曰:無定。經、史、小學、輿地、推步、算術、經濟、詩、古文辭,皆學也。

張氏這幾段言論,旨在宜擇有用的書,不然將勞而無功。

  叢書所收,由於部帙龐大,其中固然有無用之書,但是一般都經過嚴密的甄選採擇,大部分都是有用之書。以清初曹溶所輯《學海類編》為例。茲編收書四百四十種,八百十卷,部帙浩大。卷首述其選錄圖書的原則:

  1二氏之書,耑說玄虛及成仙作佛之事,不錄。2誣妄之書,不錄。3誌怪之書,不錄。4因果報應之書,不錄。5荒誕不經之書,不錄。6穢褻謔詈及一切遊戲之書,不錄。7.不全之書,不錄。8.詩不繫事者,不錄。9.雜抄舊著成編,不出自手筆者,不錄。10《漢魏叢書》、《津逮祕書》及《說海》、《談叢》等書所載者,不錄

29

11部帙浩繁者,不錄。12近日新刻之書及舊版流傳尚多者,不錄。13明末說部書,不錄。14茶經酒譜之書,不錄。

  曹氏這些收書原則,主要在說明《學海類編》所收的,都是常用、有用的書。

  再以《四庫全書》為例。

  乾隆於三十七年(一七七二)正月初四日下詔求書,詔書中於《四庫全書》收書的標準,有明白的指示。云:

……今內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採集,彙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著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訪,除坊肆所售舉業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真批:此自是以聖學標準而言其無用爾.以此例之實用之學,還值得商榷了! 尺 牘、屏幛、壽言等類,又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騖,編刻酬倡詩文,瑣屑無當者,均無庸採取外,其歷代流傳舊書,內有闡明性學治法,關繫世道人心者,自當 首先購覓。至若發揮傳注,考覈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又如歷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集,及近時沉潛經史,原本風 雅,如顧棟高、陳祖范、任啟運、沈德潛輩,亦各著成編,並非剿說卮言可比,均應槩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或官為裝印,其有未經鐫刊,祇係 鈔本存留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⑥

⑥ 詳見《東華續錄》乾隆七十五年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聖諭》乾隆三十七年條。

30

此外,《四庫全書總目‧凡例》中,也有多處談到選書的原則。如〈凡例〉第三則云:

前 代藏書,率無簡擇,蕭蘭並擷,珉玉雜陳,殊未協別裁之義。今詔求古籍,特創新規,一一辨其妍媸,嚴為 去取。其上者悉登編錄,罔致遺珠;其次者亦長短兼臚,見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訓,義或違經,則附載其名,兼匡厥謬,至於尋常著述,未越群流,雖咎譽之咸 無,要流傳之已久,準諸家著錄之例,亦併存其目,以備考核,等差有辨,旌別兼施,自有典籍以來,無如斯之博且精矣。

  按:這一則主要在說明《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圖書與「併存其目」(存目)的圖書兩者的甄別標準。

  第七則云:

緒書刊寫之本不一,謹擇其善本錄之;增刪之本亦不一,謹擇其足本錄之。

按:這一則說明《四庫全書》所著錄的,都是「善本」和「足本」。

第十九則云:

九流自《七略》以來即已著錄,然方技宋遞相增益,篇帙日繁,往往偽妄荒唐,不可究詰,抑或卑瑣微末,不足編摩,今但就四庫所儲,擇其稍古而近理者,各存數種,以見彼法之梗概。其所未備,不復搜求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