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焉知他年不為有力者捆載而去,抑或散于面肆酒坊,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應係麵之簡化! 論秤而盡,俱未可料。”《分甘餘話》:“先生(按:指牧齋)逝後,曾盡鬻之泰興季氏,于是藏書無復存者。聞今歸崑山徐氏矣。”錢曾藏書鈐“虞山錢曾遵王藏書”、“錢曾”、“遵王”等印記。
曹溶,字潔躬,真按:曹溶 又字秋岳,號倦圃, 浙江秀水人,崇禎丁丑進士,入清官至廣東布政使,康熙二十四年歿,年七十三。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十六:“秀水曹侍郎秋岳(溶),好收宋元人文集,嘗見其 《靜惕堂書目》,所載宋集自柳開《河東集》已下凡一百八十家,元集自耶律楚材《湛然集》已下凡一百十有五家,可謂富矣。”按:世傳《靜惕堂書目》僅宋元人 集目,王士禛所見蓋亦如是。何小山《法書考跋》:“先生歿後,將舊鈔宋元版書五百冊質于高江村,竹垞先生倍其值而有之。”陸隴其《三魚堂日記》卷下:“秋 岳次子敬勝諱彥桓,言有宋板書一大櫥,俱為成德取去。真按:納蘭性德-應即此人 蓋 不敢不應也。”曹溶撰《流通古書約》,主古書流通,云“藏書家當念古人竭一生心力,辛苦成書,渺渺千百載,崎嶇兵攘劫奪之餘,僅而獲免,可稱至幸。又幸而 遇賞音者,知蓄之珍之,謂當繡梓通行,否亦廣諸好事。何計不出此,使單行之本,寄篋笥為命,稍不致慎,形蹤永絕!自非與古人深仇重怨,不應若爾。”曹溶這 一主張,自較秘不示人者高出一籌,當時“崑山徐氏、四明范氏、金陵黃氏皆謂書流通而無藏匿不返之患,法最便”(曹溶《絳雲樓書目題詞》),可知我國藏書家 自來有開明的傳統。曹溶藏書印常見者有“曹溶”、“潔躬”、“檇李曹氏”。
季振宜,字詵兮,真按:季振宜 號滄葦, 泰興人,順治丁亥進士,官御史。黃丕烈《季滄葦藏書目跋》:“《季滄葦藏書目》一冊,其詳載宋元板刻以至鈔本,幾于無所漏略。余閱《述古堂藏書目序》有云 ‘舉家藏宋刻之重複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是季氏書半出錢氏,而古書面目較諸錢氏所記更詳。于今滄葦之書已散失殆盡,而每從他處得之,證諸此目,若合符 節。”按:季氏藏宋元版、精抄本極富,為清初一大家
102
。其《季滄葦書目》包括四部分:1.《延令宋版書目》,載221種。2.《宋元雜版書》,載812種。3.《崇禎曆書總目》,載33種。4.《經解目錄》,載137種。總計1203種。季氏藏書鈐“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御史振宜之印”等印記。真按:季振宜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謚文簡。家有池北書庫,為藏書之所。朱彝尊《池北書庫記》:“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書,借觀輒錄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真按:不解之處!真按-參見下文. 俸錢所入,悉以購書。”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昔在京師,士人有數謁予而不獲一見者,以告崑山徐尚書健庵。真按:徐乾學 徐曰:‘此易耳,但值每月三五,真按:三五為望日也(十五). 于慈仁寺市書攤候之,必相見矣。’如其言,果然。”孔尚任《燕台雜興》:“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御車掃徑皆多事,只向慈仁寺裡尋。”自注:“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每于慈仁廟寺購書,乃得一瞻顏色。” 真按:原來是因為想一睹王士禛之丰采罷了.猶影迷之瞻星也.王 士禛一生勤奮,為官不廢讀書創作,著述等身,觀《王漁洋遺書》數十種可知。其讀書題跋,余與王紹曾師輯為《漁洋讀書記》一冊,凡六百四十篇,尚非其全,其 博覽固非常人可比。王氏藏書並不佞宋,其跋《杜詩》云:“今人但貴宋槧本,顧宋槧亦多訛舛,但從善本可爾。如錢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參詩》從宋本 作‘兩腳但如舊’,而注其下云‘陳本作雨’。此甚可笑。”池北書庫藏書因身後缺乏保護,多毀于蟲鼠屋漏。倫明《漁洋山人著述考》引王啟汸、王啟汧與黃叔琳 書云:“先君平日藏書,自棄世後不思分析。因先長兄一病五年,不幸于丁未下世後,始查點三分收藏。孰知半飽鼠蠹,半壞積霖,而乘間攫去者亦復不少,及經檢 查,已多殘缺,致使先人手澤盡付東流,可勝浩嘆!”王氏藏書傳世較少,這是主要原因。黃永年先生藏有明藍格白棉紙抄本《左氏傳說》二十卷四冊,王士禛手 跋,書中鈐有“池北書庫”、“濟南王士禛印”、“王阮亭藏書記”、“石帆亭圖書印”、真按:王士禛 “大司成章”、真按:王士禛 “國子祭酒”諸印,真按:王士禛 均係王士禛藏印
103
。
徐乾學,字原一,又字健庵,崑山人,康熙九年探花,官刑部尚書。家有傳是樓,藏書之富,于毛氏、錢 氏、季氏之後,為吳中之冠。黃宗羲、汪琬、邵長蘅、彭士望均嘗為文記之,萬斯同又有《傳是樓藏書歌》長詩詠之。汪記云:“徐健庵尚書築樓于所居之後,凡七 楹,斫木為廚,貯書若干萬卷,部居類匯,各以其次。素標緗帙,真按:疑為縹之訛! 啟鑰爛然。與其子登斯樓而詔之曰:‘吾何以傳汝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為傳是。”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菊莊藏書目錄自序》:“吾吳藏書之富,數十年來推海虞錢氏、真按:錢謙益 泰興季氏,真按:季振宜 近則吾玉峰司寇氏。真按:徐乾學 海虞自絳雲一炬,真按:錢謙益 錦軸牙簽,都歸劫火。泰興歿後,真按:季振宜 編簡亦多散亡。惟司寇氏傳是樓所藏,真按:徐乾學 插架盈箱,令觀者相顧怡愕,真按:當係眙之訛,眙愕為詞者多矣. 如入群玉之府,為當今第一。”徐氏有《傳是樓宋元本書目》傳世,著錄宋元善本442部, 依千字文詮次。徐氏藏書非但宋元舊本一時罕匹,即明代刊本亦收藏極富,黃宗羲輯《明文海》,煌煌巨編,閱明人文集幾至二千餘家,大半取自徐氏傳是樓(參 《四庫提要‧明文海》)。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徵訪遺書,兩江總督高晉奏云:“徐乾學家之傳是樓已于雍正十二年間不戒於火,書籍悉遭焚燬。”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第81頁)惟徐乾學藏書傳世頗多,鈐“徐健庵”、“乾學”等印記,清乾隆《天祿琳琅書目》徐氏藏書屢見,即其一例。又陸心源《宋槧婺州九經跋》謂徐氏書經何義門介紹歸怡親王府。真按:何焯與怡親王 知雍正十二年火災前傳是樓藏書精品已大都散去。
揆敘,大學士明珠子,康熙時官至左都御史。藏書印曰“謙牧堂藏書記”、真按:揆敘 “謙牧堂書畫記”,《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屢見其舊藏,貴胄藏書中可與怡府明善堂交相輝映。真按:當作胄,然中研院資料庫亦冑胄不分,今亦不復校矣!
怡親王府,怡賢親王允祥,聖祖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封,雍正八年薨,子弘曉襲封。至弘曉四世孫載垣,道光五年襲封,咸豐十一年與鄭王端華、端華弟肅順等同賜死
104
。陸心源《儀顧堂續跋》卷一《宋槧婺州九經跋》云:“怡賢親王為聖祖仁皇帝之子,其藏書之所曰樂善堂,大樓九楹,積書皆滿。絳雲樓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為毛子晉、錢遵王所得。毛、錢兩家散出,半歸徐健庵、季滄葦。徐、季之書由何義門介紹歸于怡府。真按:何焯 乾隆中四庫館開,天下藏書家皆進呈,惟怡府之書未進,其中為世所罕見者甚多,如《施注蘇詩》全本有二,此外可知矣。怡府之書藏之百餘年,至載垣以狂悖誅,而其書始散落人間。聊城楊學士紹和、真按:楊紹和 常熟翁叔平尚書、真按:翁同龢 吳縣潘文勤、錢唐朱修伯宗丞得之為多。真按:朱學勤 ”按: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引此跋“載垣”作“端華”,誤,端華為鄭親王,與怡府無關。葉氏又云:“怡府藏書始自怡親王之子,名弘曉。余聞之盛伯希祭酒云。真按:盛昱 ”考《清史稿》,怡賢親王允祥,真按:怡親王 真按:怡親王 聖祖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封,雍正八年薨,子弘曉襲封。又考《碑傳集》,何焯卒於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九日。則何義門介紹徐、季藏書歸怡府事至少先于弘曉襲封怡親王八年,所謂怡府藏書始于弘曉,亦未可盡信。怡府藏書傳世尚多,鈐“安樂堂藏書記”、真按:怡親王 “明善堂覽書畫印記”等印。真按:怡親王
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撰《經義 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輯《詞綜》、《明詩綜》等,皆為世重。《曝書亭集‧鵲華山人詩序》:“予中年好鈔書,通籍以後,見史館所儲、京師學士 大夫所藏弆,必借錄之。”又《書櫝銘》:“予入史館,以楷書手王綸自隨,錄四方經進書。綸善小詞,宜興陳其年見而擊節。真按:陳維崧 尋供事翰苑,忌者潛請學士牛鈕形之白簡,遂罷予官。歸田之後,家無恒產,聚書三十櫝。老矣,不能遍讀也。銘曰: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或默或語,孰智孰愚。”彝尊藏書處曰“曝書亭”。子昆田,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崑之簡字矣.俟他日. 早卒。孫稻孫,字稼翁。王昶《蒲褐山房詩話》:“(稼翁)晚年貧不能支,曝書亭藏書八萬卷,漸致散佚。”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徵訪遺書,三月二十九日上諭
105
:“聞 東南從前藏書最富之家,如崑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 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萬(范)氏之天一閣,皆其著名者。”四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三寶奏:“曝書亭家藏之書,久已散落各方,今據嘉興縣知縣王士浣廣行 購覓,找獲得有六十九種。”知當時曝書亭藏書已散去,《四庫全書總目》所稱“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實為嘉興知縣王士浣購覓進呈,與范懋柱、汪啟淑、 鮑士恭等私家呈本性質不同。曝書亭藏書鈐“某(梅)會里朱氏潛采堂藏書”、真按:不解之處!真按-某與梅殆係因楳而通. “秀水朱氏潛采堂圖書”等印記,傳本尚不稀見。
汪文柏,字季青,真按:汪文柏 一字柯庭,真按:汪文柏 安徽休寧人,徙居浙江桐鄉,康熙間官北城兵馬司指揮。著有《摛藻堂詩稿》一卷、《續稿》二卷、《古香樓吟稿》三卷、《詞稿》一卷、《柯庭文藪》二冊、《柯庭餘習》十二卷等傳世,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均康熙間所刊。其家藏書甚富,鈐“古香樓”(朱文圓印)、“摛藻堂藏書印”、“休寧汪季青家藏書籍”、“平陽季子收藏圖書”等印記,真按:汪文柏 傳世頗多。文柏兄文桂、真按:汪文桂 森,真按:汪森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不知是否為汪文森(以同从木字輩也);然人之名氏焉可如此省略耶!○下文作汪森則無疑矣. 皆喜收藏。汪森建裘杼樓,富盛名,有《裘杼樓藏書目》四卷傳世。乾隆中修《四庫全書》,汪如藻獻書一百三十七種,即裘杼樓舊藏,如藻為裘杼樓第五代主人。
李馥,字汝嘉,真按:李馥 號鹿山。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李中丞馥,真按:李馥 號鹿山,泉州人也。中康熙甲子科舉人,歷官浙江巡撫。性嗜書,所藏多善本,每本皆有圖記,文曰‘曾在李鹿山處’。後坐事訟繫,書多散逸。前此所用私印若為之讖者。真批:此但論生前也若死後,誰人不然,但短長亭爾. 夫近代藏書家若吾邑錢氏、毛氏,插架之富甲于江左,其所用圖記輒曰某氏收藏、某人收藏,以示莫予奪者。然不及百年而盡歸他氏矣。中丞所刻六字,寓意無窮,洵達識也。”鹿山藏書傳世亦多,僅此一印耳。前輩丁山教授遺書多在山東大學圖書館,鈐印有“曾在丁山處”,亦宏通之士。
真按:丁山之為人 吳焯,字尺鳧,真按:吳焯 號繡谷,真按:吳焯 錢塘人,雍正十一年卒,年五十八。《藏書紀事詩》引《杭郡詩輯》注:“尺鳧喜聚書,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飢渴之於飲食,求必獲而後已
106
,故瓶花齋藏書之名,真按:吳焯 稱于天下。所輯《薰習錄》,則紀所藏秘冊也。”按:《繡谷亭薰習錄》僅存經部易類一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集部二卷,為解題目錄,民國初吳昌綬刻入《松鄰叢書》。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吳焯長子吳城,字敦復,真按:敦復 承其先業,亦好聚書,所居杭州九曲巷口,與汪氏振綺堂衡宇相望。吳城弟吳玉墀,字蘭陵,真按:吳玉墀 一作蘭林,號小谷,乾隆修《四庫全書》,玉墀獻書三百五種,賞內府初印《佩文韻府》一部。吳氏藏書印記有“吳焯”、“尺鳧”、“繡谷薰習”、“吳城”、“敦復”、“吳蘭林西齋書籍刻章”等。抄本欄外有“錢塘吳氏繡谷亭鈔”八字。真按:吳焯
趙昱,字功千,真按:趙昱 號谷林,仁和人。弟趙信,字辰垣,真按:趙信 號意林。子趙一清,字誠夫,真按:趙一清 號東潛。全祖望《小山堂藏書記》:“谷林以三十年之力爬梳書庫,……其鑑別既精,而有弟辰垣,好事一如其兄,有子誠夫,好事甚于其父。每聞一異書,輒神飛色動,不致之不止。其所蓄書,聯茵接屋。真按:茵1 〔yn 〡ㄣ〕〔《廣韻》於真切,平真,影。〕1.車墊子。《詩‧秦風‧小戎》:“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鄭玄 箋:“茵,車席也。” 唐 元稹 《送復夢赴韋令幕》詩:“西曹舊事多持法,慎莫吐佗丞相茵。” 元 薩都剌 《病中寄了上人》詩之二:“清吟聯石鼎,病酒吐車茵。”2.指車子。 漢 班固 《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3.襯墊;褥子。《儀禮‧既夕禮》:“加茵,用疏布。” 鄭玄 注:“茵,所以藉棺者。” 賈公彥 疏:“加茵者謂以茵加於抗席之上。”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白崖神》:“至官府,極宏麗,廳事對設二錦茵,廷下侍衛肅然。” 清 納蘭性德 《唐多令‧雨夜》詞:“絲雨織紅茵,苔階壓繡紋。”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六:“ 巧珠 看見前面是一片如茵的草地。”4.引申指枕藉,重疊。 明 趙南星 《王靈官贊》:“軵者、築者、斃者相茵。”5.指成片的嫩草。 唐 段成式 《和徐商賀盧員外賜緋》:“莫辭倒載吟歸去,看欲東山又吐茵。”6.通“ 氤 ”。 真按:詞無!待查! ”翟晴江《東皋詩序》:“谷林小山堂圖籍,埒于秘省。益之以四明范氏、廣陵馬氏之借鈔,真按:馬裕-應即此人或本家. 加之以吳君繡谷亭之佽助,窮搜博討,傾筐倒庋而不惜。”又《藏書紀事詩》“吳焯”條引趙昱詩自注:“繡谷藏書頗矜惜,不輕借人,獨許予鈔,予所藏多繡谷亭本。”小山堂抄本久為世重,版框外或版心有“小山堂鈔本”五字。其藏書鈐“小山堂書畫印”等印記。
孫從添,字慶增,真按:孫從添 號石芝,真按:孫從添 常熟人,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卒,年七十六。善醫,喜藏書,藏書處曰上善堂。有《上善堂宋元版精鈔舊鈔書目》,真按:孫從添 著錄宋版55、元版76、名抄89、影宋抄72、舊抄145、校本36,都473種。 嘗著《藏書紀要》,久為傳誦,自序云:“余無他好,而中于書癖,家藏卷帙,不下萬數,雖極貧,不忍棄去。數年以來,或持橐以載所見,或攜篋以志所聞,念茲 在茲,幾成一老蠹魚矣。”黃丕烈《藏書紀要跋》:“孫慶增所藏書,余家收得不下數十種。”其藏書印曰“孫從添印”、“慶增”。
107
汪憲,字千陂,真按:汪憲 號魚亭,錢塘人,乾隆十年進士,官刑部陝西司員外郎。《杭郡詩輯》注云:“魚亭性耽蓄書,有求售者,不惜豐價購之,點注丹黃,終日不倦。乾隆三十七年詔求遺書,其長君汝瑮以秘籍經進。真按:汪汝瑮之家世 御題《曲洧舊聞》、《書苑菁華》二種,恩賜《佩文韻府》一部。”按:汪汝瑮進書219種。真按:汪汝瑮 汪憲又有子汪璐,輯《藏書題識》五卷傳世。璐子諴,真按:汪璐 乾隆五十九年舉人,嘗撰《振綺堂書目》五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著作均題汪憲! 著錄藏書三千三百餘種,計六萬五千卷(《藏書紀事詩》引《杭郡詩輯》)。諴子遠孫,真按:汪遠孫 真按:詞:諴1 〔xin ㄒ〡ㄢˊ〕〔《廣韻》胡讒切,平咸,匣。〕1.和;和協。《書‧召誥》:“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 孔穎達 疏:“若其大能和同於天下小民,則成今之美以勉之。”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而 周公 自以不諴,遽加顯戮,與夫 漢 代之赦 淮南 ,寬 阜陵 ,一何遠哉!”2.誠,誠意。《書‧大禹謨》:“至諴感神,矧茲 有苗 !” 蔡沈 集傳:“誠感物曰諴。益又推極至誠之道,以為神明亦且感格,而況於 苗 民乎!”3.通“ 緘 ”。參見“ 諴口 ”。【諴口】閉口不言。 清 蔣恭棐 《景州董子故里》詩:“獲罪得免死,諴口全其軀。”【諴民】使百姓和協。 清 毛奇齡 《蕭山令鄭候生日序》:“謂夫諴民有基,即久安長治所自始也。”【諴孚】誠信。 明 楊慎 《鳳賦》:“天無口,孰分其然否?神無喙,孰折其真偽?諴孚幾何,矯枉實多。” 真按:汪諴 字久也,真按:汪遠孫 號小米,真按:汪遠孫 著《國語明道本考異》四卷、《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正》二十一卷、《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等,務為根柢之學。遠孫妻梁端撰《列女傳校注》七卷《續》一卷。遠孫弟邁孫、真按:汪邁孫 遹孫編有《振綺堂簡明書目》,真按:汪遹孫 即民國十六年羅振玉排印之《振綺堂書目》,著錄宋元刊本、抄校稿本及普通書共2798種。汪氏藏書蓋散于咸豐間太平天國戰亂。汪氏藏書鈐有“汪魚亭藏閱書”印記,丁氏八千卷樓收得不少,《善本書室藏書志》多有著錄。丁氏藏書印有“八千卷樓藏閱書”、“嘉惠堂藏閱書”,想不無效仿汪氏之意。
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與修《四庫全書》,官至內閣學士。工 詩、書,精鑒藏。嘗得宋刻施氏、顧氏《注東坡先生詩》,因名其室為“寶蘇室”,每年東坡生日,設奠祭之。當時名流雅士七十餘人競相題詩作跋,甚至繪圖于護 頁。翁方綱還把肖像繪于卷前,吳郡張塤撰像贊,真按:此字竟無簡化! 曲阜桂馥隸書書寫。光緒末,其書輾轉歸湘潭袁思亮,袁宅失火,家人急救出,幸僅傷及四周,後歸張珩,張氏倩良工修治,年餘方畢,略復舊觀。抗戰中,張氏書售歸中央圖書館,現存臺北。真按:翁方綱藏書歸國家圖書館 真按:翁方綱藏書流散情形 真按:翁方綱藏書甚富?
盧文弨,字紹弓,餘姚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精校讎,撰《群書拾補》,為校勘名著。藏書處曰抱經堂。錢大昕《盧氏群書拾補序》:“抱經先生精研經訓,博極群書,自通籍以至歸田,鉛槧未嘗一日去手
108
,奉廩修脯之餘,真按:奉俸廩亦俸之一也;修脯應即教授所得. 悉 以購書,遇有秘鈔精校之本,輒宛轉借錄。家藏圖籍數萬卷,皆手自校勘,精審無誤。”按:抱經堂藏書因盧文弨丹黃讎勘,久為世重,所謂名家批校,盧校即其一 家。鈐“盧文弨”、“弓父手校”、“武林盧文弨家經籍”、“武林盧文弨手校”、“盧文弨字召弓”、“文弨校正”、“抱經堂印”、“抱經堂寫校本”、“抱經 堂手校”等印記。標榜手校,足見其志趣所在。
盧址,字丹陛,真按:盧址 一字青崖,乾隆間鄞縣人。藏書處曰抱經樓, 與盧文弨抱經堂有浙中東西兩抱經之目。錢大昕《抱經樓記》:“盧君青崖,詩禮舊門,自少博學嗜古,尤善聚書。遇有善本,不惜重價購之。聞朋舊得異書,宛轉 借鈔,晨夕讎校。搜羅三十年,得書數萬卷,為樓以貯之,名之曰抱經。”《鄞縣志》云:“(盧址)羡天一閣之有《圖書集成》也,竟至北京購得《圖書集成》底 稿以歸,以為抗衡范氏之資。”按:乾隆三十八年四庫館開,徵訪遺書,四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三寶奏章有“鄞縣貢生盧址呈繳遺書二十餘種”等語,真按:原訛作邀,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徑改! 知盧址亦嘗進書,蓋以數量不足百種,未得于《總目》中著其姓名。抱經樓書約在清後期散出,鈐有“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抱經樓”印記,傳世頗多。
朱筠,字竹君,一字美叔,號笥河,大興人,乾隆十九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安徽學政。乾隆三十 七年正月下詔購訪遺書,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筠上《購訪遺書及校核〈永樂大典〉意見折》,提出四條建議:一、“舊刻鈔本,尤當急搜”;二、“金石之刻,圖譜之 學,所在必錄”;三、“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餘”;四、“著錄校讎,當並重也”。在第一項中提出“官鈔其副,給還原書”,第三項中提出《永樂大 典》“古書之全而世不恒覯者,輒具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書亡復存,藝林幸甚”,第四項提出仿《七略》、 《崇文總目》,“每一書上,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于本書首卷”,均係乾隆三十八年二月開館纂修《四庫全書》之主要綱領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