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June 14, 2008

901

   《心有千千結》中的江雨薇是十全十美的天使的化身。是她充分理解了耿克毅——表面威嚴暴躁實則晚景 凄涼的老人,並為他找回了兒子耿若塵,給他帶來了晚年的快樂;是她以愛和才智,使浪蕩公子耿若塵振作起來,由頹廢而奮發,成為事業有成的堂堂男子漢;是她 進而拯救了整個耿家,為風雨園帶來了歡樂幸福。這部作品充分突出了愛的力量。在瓊瑤後期作品中,作家借助於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愛情故事反覆說明:「愛 具有戰勝一切的力量。」

   在瓊瑤的後期作品中,喜劇氣氛最為濃烈的當推《夢的衣裳》。夢幻般的境界,浪漫熱烈的情調,融合著 一個感人至深的愛的故事,為單調庸常的現實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斕的「夢的衣裳」。「我有一件夢的衣裳,青春是它的錦鍛,歡笑是它的裝璜,柔情是它的點綴,我 再用那無窮無盡的思量,把它仔仔細細地刺綉和精鑲……」這夢的衣裳裡既包裹著純情少女陸雅晴與桑爾旋的真摯愛情,也包裹著桑家親輩之間的濃重親情。

   後期的瓊瑤追求喜劇,拒絕悲劇,努力大營造溫馨、甜美的愛的世界。儘管她深知在現實生活中悲劇不比 喜劇少,即使在真誠的愛情中,苦惱也常常比歡樂多,但她堅持認為:「我仍然相信世界的美好,我仍然有滿腔急於發洩的東西,我仍然想把我所知道的那個充滿了 「愛」的「好」的人生寫出來,獻給願意接受它的人們,不管我為此是否會受到指責和誤解。」(《穿紫衣的女人‧序》)在她的筆下,人生顯得那麼美好,人類表 現得那麼高尚,作品主人公或許會經受磨難和考驗,但隨之而來的愛情和人生會放射出更為奪目的光彩。也正因為如此,瓊瑤在無法拒絕悲劇的時候便消解悲劇。

  在臺灣眾多的言情作家中,瓊瑤是頗具特色的。她的小說從主題、人物形象到結構、語言等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瓊瑤模式」

902

   瓊瑤小說的情節結構是模式化的。自唐代元稹《會真記》開始,言情小說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情節模式:公 子落難,小姐搭救,私訂終身,父母或社會邪惡勢力作梗,最終大團圓結局。瓊瑤小說一方面繼承了這一傳統,另一方面又適應現代人審美趣味和感情的需要,更加 追求跌宕多姿、曲折有致的傳奇效果。就結構框架而言,大致仍是言情文學傳統的「鍾情——遇阻、衝突——回歸、團圓」的模式,而落實到程序的具體步驟,便可 見出瓊瑤的藝術匠心。先說開篇。瓊瑤小說偏愛一見鍾情。愛情本就是極為神奇、玄妙、複雜的情感,而一見鍾情式的愛情更是奇妙中之最奇妙者。這種愛情極其浪 漫,也極富有詩意,但也往往缺少理性,因而往往具有不穩定性。因此,以一見鍾情開啟愛情旅程的男女主人公,他們的命運更能引發讀者的興趣。再看情節的發展 和高潮。男女主人公一見鍾情,很快便進入熱戀狀態,生死相許。但如果一任其順利發展,一則情節缺乏魅力,二則作品內涵必然也會大打折扣。瓊瑤在情節的發展 階段也煞費苦心。她安排了多種各樣的障礙來折磨筆下心愛的人物。這裡有家庭的阻力,如《我是一片雲》中的孟樵與段宛露,《窗外》中的江雁容與康南,《幾度 夕陽紅》中的魏如峰與楊曉彤,《彩霞滿天》中的喬書培與殷采芹;有情感和理智的衝突,如《煙雨濛濛》中陸依萍和何書恒,《雁兒在林梢》中的陶丹楓與江淮, 《聚散兩依依》中的賀盼雲與高寒;有人物性格的撞擊,如《船》中的可欣與嘉文,《我是一片雲》中的段宛露與顧友嵐;有疾病的折磨,如《彩雲飛》中的孟雲樓 與涵妮,《匆匆,太匆匆》中的韓青與鴕鴕;有思想的分歧,如《在水一方》中的杜小雙與盧友文,《不曾失落的日子》中的牟天磊與陳意珊

903

。此外,還有年齡差異的困惑、社會干預的壓力等等。這些都加劇了作品的矛盾衝突,使情節發展撲朔迷離,引人入勝。

   傳統的言情文學基本上都以大團圓結局。大團圓固然能滿足讀者的閱讀心理,但與悲劇相比,缺少了一種 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心理上、感情上更多的給讀者虛幻的滿足。瓊瑤有許多作品以傳統的大團圓方式結局,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找到愛的歸宿。男女主人公歷經磨 難,終於修成正果。她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以悲劇結局。這裡既有人物肉體的毀滅,也有精神的毀滅和道德的沉淪。這種結局能使讀者以豐富想像去填補本文中的空 白,產生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而在情節推展過程中,瓊瑤小說最常用的結構手法是巧設懸念,暗結扣子,善賣關子。這可通過對《幾度夕陽紅》的分析來加以領 略。在這部作品中,大懸念套著小懸念,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真可謂懸念密布。為什麼李夢竹聽到何慕天的名字勃然變色?她與何慕天到底什麼關係?何、李重 逢後,魏如峰和楊曉彤的愛情會怎麼發展?李夢竹被楊明遠趕出家門,而何慕天又幾次三番地表示要娶她,她何去何從?嫁給何慕天,使有情人終成眷屬?諸如此類 的懸念在作品中一個接一個,大大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迫使讀者將懸念一直追下去,直至追到最後結果。如果說「懸念」的發展是一條游龍的話,那麼「扣子」則 是那金光閃閃的龍鱗。它為懸念的設置起了重要的鋪墊作用。瓊瑤不僅巧設懸念,還善於暗結扣子,從而使情節的發展絲絲入扣,章法儼然。何慕天當初與李夢竹戀 愛時如果早些告知家庭真相的話,必能得到善解人意、通情達理的夢竹的理解。或者他回昆明去如不超過自己與李夢竹約定的日期,夢竹也就不至於憂急如焚地獨自 去昆明找他,這樣兩人也就不會結下長達十八年的「感情死結」

904

, 他們的命運將會徹底改寫。假如何慕天在弄清楊曉彤身分後能及早提醒魏如峰千萬別在楊家人面前提「何慕 天」,也就不會風波驟起,李夢竹的平靜生活也就不會被打破。又假如何慕天不派人偷偷地去買楊明遠的畫,楊明遠的感情也就不會大爆發,他對李夢竹又會是另一 種樣子,人物的命運很可能就會有新的安排。瓊瑤似乎在不經意中暗暗結下這一個個難解扣子,使矛盾衝突越發尖銳發展。然而,僅僅能巧設懸念、暗結扣子還不能 將情節故事搬演得出神入化,還要會善賣關子,從而使懸念和扣子難以解開,甚至舊的尚未解開卻已引出新的懸念和扣子。當初李夢竹因何慕天超期未歸,不顧長途 跋涉去找慕天,不料想見慕天卻未能見到,平白受何妻一頓羞辱。舊懸念未解開又有新懸念。她衝出何家大門,恰好見到慕天回家。如果她呼喊一聲或者慕天能看見 她,一切就都要改寫了。但這兩種「可能」都未能變成現實。一個「感情死結」等到十八年之後才得以解開。像這樣的「關子」,作者著實「賣」了不少,從而使作 品情節波伏浪起,引人入勝。這也正是瓊瑤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特色。

   從人物形象來看,瓊瑤小說的模式化傾向也是明顯的。她筆下的人物帶有濃重的理想化色彩,從人物的外 貌、氣質、性格、感情,作者都加以美化處理。男主人公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且事業有成,既有英雄氣度,剛毅堅強,又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既英俊瀟洒,精明 能幹,又博學多才,忠實可靠。如韋鵬飛(《月朦朧,鳥朦朧》)、喬書培(《彩霞滿天》)、紀遠(《船》)、耿若塵(《心有千千結》)、孟樵(《我是一片 雲》)、蕭依雲(《碧雲天》)、費雲帆(《一簾幽夢》)、孟雲樓(《彩雲飛》)、何慕天(《幾度夕陽紅》)等。這些人物原來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但在作品 中他們的熱情都傾注在愛情上,為愛情而歡樂而痛苦

905

, 其事業、工作充其量只屬於邊緣的地位,他們似乎現在只是為了愛情而活著。女主人公則如花似玉,熱情似 火,嫵媚嬌柔,冰清玉潔,楚楚動人,清麗脫俗,富有美麗的幻想,充滿青春的氣息。如「有畫一樣的美,有詩一般的情」的冰兒(《冰兒》),生來「就有份清雅 脫俗味道」的杜小雙(《在水一方》),「雨中薔薇」般的江雨薇(《心有千千結》)等。如加以區分,則大致可劃為兩種類型:一是現代型,一是傳統型。而以傳 統型居多。這類人物深具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對愛情專一,但又性格柔弱,缺乏主見。她們執著地追求愛情,飽經磨難而至死不悔,在挫折面前她們孤獨、矜持、 寂寞。如段宛露(《我是一片雲》)、江雁容(《窗外》)、涵妮(《彩雲飛》)、李夢竹(《幾度夕陽紅》)、杜小雙(《在水一方》)、陸如萍(《煙雨濛 濛》)等。而現代型的女性則具有較為堅強的個性和不滿現狀的反抗精神,愛憎分明,自信自尊,按照自己的意願過著一種熱烈奔放、充滿活力的生活。如陶丹楓 (《雁兒在林棺》)、江雨薇(《心有千千結》)、陸依萍(《煙雨濛濛》)、唐可欣(《船》)等。總的來說,瓊瑤小說的人物形象缺乏深度。作者用人性的單純 性代替了人性的複雜性,用人的性格、感情中美好的東西掩蓋了醜陋的甚至是卑劣的東西,從而使人物形象失之於單一、膚淺,這是理想化傾向帶來的必然結果。

   從主題來看,情和愛是瓊瑤小說永恒的主題。謳歌和表現愛情、親情、友情以及以此為核心的人類之愛, 是瓊瑤每部作品的中心內容。她宣稱:「相信人間有愛,這就是我一生執著的一件事吧!不論戰爭、烽火、時間、空間……往往把兄弟姊妹、父母兒孫隔在遙遠兩 地,但『愛』是人類永遠毀滅不掉的東西!我就為這信念活著吧!就為這信念而保持著一顆易感的心吧!」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

906

, 「愛」是一個古老的文學母題。自《詩經‧關雎》揭開謳歌人間美好愛情的序幕,文學史上出現了難以計數 的愛情篇章。與前人相比,瓊瑤儘管寫的還是愛情,但融進了許多新的時代內容。她寫了形形色色的愛情,有不同形態、不同的時代的,也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 的,以至於有人將瓊瑤小說稱為「愛情的百科全書」。儘管每部作品的具體愛情內容不同,但其愛情主題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即瓊瑤追求的是忠貞不渝的愛,有道德 的愛,尊重人的價值的愛,有文化有教養的愛。瓊瑤小說摒棄色情,拒絕低俗,尊崇道德,強調自主自由,這表現出其健康的愛情觀和婚姻觀。而這又是建立在她的 「性善論」的人生觀基礎上的。瓊瑤堅信「善」作為一種本體存在的必然性。或許她也承認現實社會中存在著邪惡,但她的作品卻摒棄邪惡。她的四十餘部作品幾乎 沒有一個壞人,沒有一種惡勢力,沒有善與惡的搏鬥。主人公都是仁慈、善良的天使。主人公的悲劇都不是由於邪惡努力造成的,而是由於人物自身的性格和心理造 成的,或者是由「愛」造成的。《我是一片雲》中孟樵與段宛露的愛情悲劇主要導因於孟母對兒子孟樵全身心的愛,她唯恐宛露危及這份愛才從中作梗。《在水一 方》中朱詩堯與杜小雙的悲劇則是由於他的懦弱和優柔寡斷,以至於失去了「三百七十八個機會」。由於沒有邪惡,只有善良,瓊瑤小說也就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悲 劇。

   瓊瑤所描繪的愛情都不是凡人肉體的愛,而是像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繪的那種天堂裡的超凡脫俗的愛。 瓊瑤小說愛的主題不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而是植根於理想的王國。這常常為人所詬病。究其實,瓊瑤不是按生活本來有的樣子再現生活,而是按應當有的樣 子來表現生活。她描繪的是理想世界,而不是搬演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人們盡可以說她的小說膚淺、幼稚,但她決不是在粉飾現實

907

。由於較大限度地捨棄了政治和歷史背景,缺乏豐富深廣的現實生活內容,瓊瑤小說自然無法與同是言情文學的古典名著《紅樓夢》相比,但我們無法忽視其文化背景,更不能否定瓊瑤小說在表現愛情生活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豐富的文化價值。

  除了主題、人物、情節的模式化傾向外,瓊瑤小說還存在著明顯的語言模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最顯性的風格。作家的才氣、修養、審美情趣在語言中得到鮮明 的呈現。瓊瑤從小深受古典文學的薰陶,酷愛古詩詞,其古文學的深厚功底在言情作家中是很突出的。瓊瑤小說的語言同風格集中地表現為古典美。瓊瑤非常善於把 古詩詞融進小說,或化作某種意境,或點明題旨,或揭示人物獨特複雜的心態,或渲染氣氛,或以此協調和控制整部作品的旋律節奏。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有一首或 幾首婉轉清麗、優美動人的詩詞。《心有千千結》中,「問天何時老?問情何時絕?我心深深處,中有千千結!」的主題詩句隨著主人公江雨薇與耿若塵的戀情發展 而不斷變化出現。當江雨薇對這位浪蕩公子疑慮重重時,詩句變為「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終有千千結」;而當耿若塵在江雨薇感化下浪子回頭時,則又發 展為:「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化作同心結」。主題詩句的反覆出現,一方面巧妙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深化了主題,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 感染力。《在水一方》中,主題歌《在水一方》前後共出現了三次,每當情節發展到關鍵處,人物深陷於感情漩渦之中時,它便出現了。它的凄婉迷離的情調為作品 籠罩上了一種憂傷的氣氛,具有令人盪氣廻腸的藝術魅力。

  模式化作為通俗文學的本質特微,本無所謂優劣。摒棄模式化即意味著將通俗文學從商業化的軌道中剔除出去

908

,從而危及大眾文化消費。高明的通俗文學作家則以程序複雜、富有獨特性的模式建立自己的文學地位。「瓊瑤模式」無疑是眾多的模式中卓越的一種。儘管它存在著一些不足,但對推動言情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言情小說作家,瓊瑤在創作中自覺地確立了尊重讀者感應的觀點。《煙雨濛濛》中陸依萍這樣表 述自己的閱讀看法:「我喜歡看能吸引我看下去的東西,不喜歡看那些看了半天還看不懂的東西。」「一本好小說要能抓住讀者的感情和興趣,使讀者願意從頭看到 尾,像現在那些新派小說,……未見得能喚起讀者的共鳴。我們看小說,多半都是用來消遣,並不是用來當工作做。」瓊瑤很重視作品的效果。瓊瑤小說著力表現的 是一個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距離的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有情世界。這一世界對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讀者來說是十分新奇的,人物的情感和命運每每能引發讀者的強 烈共鳴。這反映了瓊瑤對「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的巧妙把握。瓊瑤的成功在於她精確地把握住了「審美距離」,從而形成了一個理想的「召喚結構」。儘管也 許這樣做是不自覺的,或者只是出於對讀者心理的體認,但瓊瑤小說對未經歷者是美好的夢幻,對經歷者則是一種補償。

   在中國現當代言情文學史上,瓊瑤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作家。她一方面上承前輩作家的文學傳統和精神傳 統,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創作模式影響後輩作家,卓然成為一代言情文學大家。張恨水是現代言情小說的代表作家,在抗戰前後的二十餘年間享有盛譽。他的小說採 用章回體的形式,走通俗化的道路,「絕不寫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他一方面承認自己的作品有消閑作用,另一方面力求把消遣和社會使命結合起來。他的小說在 言情的模式中主要表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909

: 對舊中國統治階級進行批判,表達民主意識;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批判,表現民族感情;對市民社會、市民 習俗進行批判,表現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這突出地顯示了作品的社會色彩。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在比較研究《金瓶梅》和《紅樓夢》時,分別稱之為「世情小 說」和「人情小說」,指出前者注重暴露世態,而後者則著意於描摹人情。這兩個概念正好可以用來借指張恨水和瓊瑤的作品。如果說張恨水的小說重在表現特定的 社會環境,描寫特定時代的世態,主要屬於世情小說的話,那麼瓊瑤的小說則基本上是人情小說。瓊瑤小說的社會環境、時代氛圍較為淡薄,它通常不是從社會關係 而是從家庭關係的角度來寫「情」。《在水一方》便是一部頗為典型的人情小說。這部作品主要寫杜小雙與盧友文、朱詩堯的情感糾葛,社會背景和時代氣氛都很模 糊。如果把這三角戀愛搬到香港、海外華人社會,故事基本上不受影響。相形之下,由於張恨水重在社會寫實,人物形象不免較為單薄,而瓊瑤則重在寫情,人物的 感情和心理寫得就較為細膩、真切,形象也較為生動。就思想意識而言,兩人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的作品表現出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意蘊,無論思想內容還是 表現技巧,都閃爍著傳統文化的光輝。張恨水生活在封建社會走向崩潰的時期,從本質上說,他是一個新舊思想雜糅的人物,既保持著傳統文人的基本思想,又能順 應時代潮流,不至於落伍。瓊瑤登上文壇之時,正是臺灣社會由傳統的農業型向資本主義工商業型轉變的轉型期,她筆下的人物一方面鮮明地體現著現代人的精神特 徵和情感趨向,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國傳統的美德。思想意識上的不同,使張恨水和瓊瑤的小說在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等一系列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導致了 兩者在思想內容上境界也判然有別。從上述比較中可以看出瓊瑤與張恨水小說的相同和不同

910

。既可看到瓊瑤對前輩作家的繼承,更可看到瓊瑤對言情文學的發展。瓊瑤是張恨水之後現當代言情文學的又一塊里程碑。

第二節 武俠小說與古龍

  武俠小說也是臺灣通俗文學的重要門類。

  臺灣武俠小說的開拓者是郎紅浣。從1952年起,他在《大華晚報》陸續連載《古瑟哀弦》等六部曲。他的作品以清代社會為背景,描寫俠客悲歡離合的故事,布局奇詭,筆法細膩,深具「悲劇俠情」的特點。郎江浣的創作,比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的香港武俠小說家梁羽生要早整整兩年。50年代前期,臺灣武俠小說的大局全仗郎紅浣一人獨力支撐。1955年以後,局面有所改善,寫武俠小說的人多了起來。50年代後期,臺灣武俠小說「三劍客」登上了「武壇」。臥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以豐厚的創作,揭開了臺灣武俠小說的嶄新一頁。

  臥龍生1955年開始撰寫武俠小說。其成名作《飛燕驚龍》兼有鄭證因的「幫會組織」和王度廬的「悲劇俠情」的特色,場面廣闊,情節跌宕起伏,感情纏綿悱惻,它所表現的以「武林秘笈」掀起江湖大風波和「眾女追一男」的模式,開一代武俠新風。司馬翎1958年發表了處女作《關洛風雲錄》。此書兼採新舊筆法,寫江湖人物奇情,娓娓道來,從容不迫,創作才華初露端倪。1960年,《劍神傳》問世。這雖是《關洛風雲錄》的續集,但筆法已較前書圓熟許多,技巧大有長進,描寫人性較有深度,贏得廣泛好評。諸葛青雲與司馬翎一樣,亦酷愛《蜀山劍俠傳》,同為還珠樓主的私淑弟子。1958年發表處女作《墨劍雙英》。後接連發表《紫電青霜》、《天心七劍蕩群魔》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