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June 7, 2008

81

,任官情形多有了解,所以其詩雖為應酬而作,但內容較不空洞,而情趣尤其切恰,所以能夠保留下來,這該是他邊塞贈送之作較多的原因。

  如果說王維的贈別邊塞之作純為應酬而寫,怕也有點以偏蓋全,畢竟到邊地任官的人,即使是文職,也是辛苦的,危險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王維寫詩勉勵,並壯形色,兼以惜別,又誰曰不宜。

  有了以上四點原因,被後世定位為山水、田園詩人的王維,自然便留下了不少的邊塞詩。

二、王維邊塞詩的三個段落

   由於我們確知王維在開元二十五年秋天至二十七年秋天,約兩年之久身在邊疆,此時期所寫的某些邊塞詩 較易確認,可視為一組,因此,我們擬嘗試將王維的邊塞詩做一創作時間規劃,即把他可能在二十一歲以前所寫的作品算作一組,此時期王維尚未出仕,這類詩多是 少年老成的年輕詩人的有感而作。又開元二十七年由邊塞返回長安以後,官位已顯,偶有邊塞之作,多為送行嘉勉特定對象。照我們的推想,天寶十四年,安祿山 反,時王維五十五歲,那以後的六、七年,以王維的心情來看,他大概不再會寫邊塞詩。

82

  至於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列為「外編」的詩作,實在多成問題,其中邊塞詩幾乎全為他人之作,則將在下一節中,試加討論。

(一) 二十一歲以前之作

  1.〈從軍行〉(吹角動行人)

  2.〈隴西行〉(十里一走馬)

  3.〈隴頭吟〉(長城少年遊俠客)

  4.〈老將行〉(少年十五二十時)

  5.〈燕支行〉(漢家天將才且雄)——原註:時年二十一

  6.〈榆林郡歌〉(山頭松柏林)

  7.—10.〈少年行〉四首(新豐美酒斗十千)

  11.〈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

  12.〈伊州歌第一疊〉(清風明月苦相思)

  把這一組排列一看,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們都採用樂府古調,至少也應該是擬樂府的型式。其中「燕支行」一首註明「時年二十一歲」,估計該是試舉解頭以後,進士及第以前所寫。

83

   由此一線索推想,王維這一組作品,可能多數均和〈燕支行〉一樣,寫在二十一歲以前,不僅因其樂府風 格有近似之處,主要是王維在二十一歲中進士不久,即授官太樂丞;新官上任不久,又「為伶人舞黃獅子事」,貶濟州司倉參軍。二十三至二十六歲,均在濟州,心 情落寞,觸目成愁,應該只會寫「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這種詩,而不會寫邊塞詩。二十六、七歲,辭官初隱於嵩山,二十八至三 十三歲,雖一度返回長安,尋求出仕機緣,不果,又再隱於終南,薄地躬耕。此一時期,王維與道、佛二家之出家人多有往還,三十左右更拜在道光禪師門下習禪, 「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約算一下,自開元十年貶於濟州,宦海浮沉,隱居、歸田、修道、問佛,至開元二十二年,得張九齡薦引,擢為右拾遺,返回長安再列 朝班,中間有十二年之久。我們認為他這段相當長的時間裡,應該不會寫儒家意識濃厚的邊塞詩。也因此,我們推斷這一組詩可能均寫於中進士以前。

(二) 開元二十五、六年身在邊陲之作

  13.〈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

  14.〈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原註: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

  15.〈雙黃鵠歌送別〉(天路來兮雙黃鵠)——原註: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84

  16.〈涼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戶)

  17.〈涼州賽神〉(涼州城外少行人)——原註:時為節度判宮,在涼州作

  此五首根據標題或原註,清楚說明作於邊地。但兩年間所作應絕不止五首,相信有不少作於邊塞之詩失傳。

(三) 開元二十六年以後之作

  18.〈送張判官赴河西〉(單車曾出塞)

  19.〈送平淡然判官〉(不識陽關路)

  20.〈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

  21.〈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

  22.〈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橫吹雜繁笳)

  23.〈贈裴旻將軍〉(腰間寶劍七星文)

  24.〈送韋評事〉(欲逐將軍取右賢)

  此一組多數為送別詩,但均為送特定友人去邊塞任官,故也可以劃為邊塞詩範圍。從「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一題,可知餞行賦詩者甚眾,王維得「青」字韻,即席吟出「豈學書生輩,

85

窗間老一經」,把這位將星都督大人捧了一下,衆人一定叫好吧!

   由〈送張判官赴河西〉一詩來看,首聯「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勳」,一般解作張判官即將單車出塞,不 敢邀勳。但用一「曾」字,種種解釋,都覺勉強。如我們換一角度,作王維自稱曾單車出塞,意指你現在和我當年曾經單車出塞一樣,不敢邀勳,以為期勉,似亦可 通。且維〈使至塞上〉詩首云:「單車欲問邊」云云,可以參證。如果此說為正解,則此詩亦當寫於王維任河西節度判官返京之後。此外,〈送劉司直赴安西〉詩 云:「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詩云:「橫吹雜繁笳,邊風捲塞沙」;〈送平淡然判官〉詩云:「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之 類,描寫塞外情景,頗見信手拈來的自然和曾經親歷邊陲的自信,使我們比較相信這類詩作,寫在去邊返京之後。

  不過,〈贈裴旻將軍〉和〈送韋評事〉二詩,只見頌讚捧場,不見邊地風光點綴,與上述諸詩情趣有異。故寫作時間,難以估計。

   再考慮一下王維的生平,前面說過,他在開元二十二年任右拾遺再列朝班之後,至二十五年去邊之前,三 年多時間,因丞相賞識,又為皇帝近臣。往來權貴,友朋遊宴唱和,生活如魚得水。例如二十五年三月在韋氏逍遙谷的宴會,冠蓋雲集,太子太師蕭嵩、左丞相裴耀 卿、右丞相張九齡、工部尚書韓休、禮部尚書杜暹等均出席,王維衆望所歸被推撰寫〈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谷讌集序

86

〉,序末說:「蓋不獲命,豈曰能賢」,好像勉力為之,實則當仁不讓也。這三年多是王維非常快意的時刻,序贈文臣武將,自然順理成章,故此二詩,或寫於去邊前數年,亦屬可能。

  以上我們將王維邊塞詩由時間上歸入三組,除第二組為身在邊疆所寫可以確認以外,第一、第三兩組,只能說大致可能如此,配合了他的才情、生平經歷與思想,作這樣的規劃,或有助於我們宏觀的了解王維邊塞詩作。

三、王維集中的問題邊塞詩

  此地所稱的「王維集」,乃是指清趙殿成的《王右丞集箋注》,趙氏說:

   是編自十四卷以前之詩,皆須谿本所有者,雖頗亦間雜他人之作,然概不敢損益。其別本所增及他籍互見者,另為外編一卷。

  的確,十四卷以前「頗亦間雜他人之作」,對此趙氏已偶有考辨,例如〈別弟妹二首〉,應為盧象之詩,理由充分,實應加以刪除。但筆者認為〈休假還舊業便使〉也明顯是盧象之作;另一首〈歎白髮〉亦見於盧象集中:

87

   我年一何長,鬢髮日已白。俛仰天地間,能為幾時客?悵惆故山雲,徘徊空日夕。何事與時人,東城復南陌。

  此首列「卷之五」古詩部分,末二句表現出甚不得志,追隨衆人之後,所為何來的心情,只可能是盧象而不是王維。在卷十四近體詩的最末一首,有同題的一首〈歎白髮〉,那才是王維晚年的心情: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我們舉盧象為例,已可見確有他人之詩混雜在王維集中。推想這種情形之發生,其原因之一,或可能是王 維當年把朋友的詩,和自己的抄在一起,以後王縉編次進呈時未曾細察,以致相混。此外如王昌齡、錢起等,也偶與王維的詩鬧雙包,至今仍是懸案;至於王縉的詩 也可能混入,那恐怕就是後世混入的了。

  除了「正編」中有少數詩著作權不能確定以外,「外編」中的詩就更加大成問題了,甚至像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萬首唐人絕句》竟取前四句,算作王維的絕句,是絕對應該刪除的。此處我們只就「外編」中的邊塞詩試行檢討一下,看還有沒有可能是王維的作品。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例略》:

88

   洪興祖謂王涯在翰林時,與令狐楚、張仲素所賦宮詞諸章,俱誤入王維集中。今吳興、武陵二本所載遊春辭三十餘首,即是涯等所作。須谿本獨無此誤。

  事實上不止是遊春辭,今「外編」所收多首王維的詩,包括邊塞之作,無疑的均應加以刪除。「外編」中的邊塞詩共有十六首,它們是:

  〈塞上曲〉二首(天驕遠塞行、塞虜常為敵)

  〈隴上行〉(負羽到邊州)

  〈從軍行〉二首(戈甲從軍久、燕頷多奇相)

  〈閨人贈遠〉五首(花明綺陌春、遠戍功名薄、啼鶯綠樹深、形影一朝別、洞房今夜月)

  〈從軍辭〉(髦頭夜落捷書飛)

  〈塞下曲〉二首(辛勤幾出黃花戍、年少辭家從冠軍)

  〈平戎辭〉二首(太白秋高助漢兵、卷旆生風喜氣新)

  〈伊州歌第一疊〉(清風明月苦相思)

  當我們把「外編」的前十五首邊塞詩排列到一起來看,它們隱然又成為了一組,其特點是幾乎全數與王涯相沖。(其中〈塞上曲〉第一首、〈平戎辭〉第二首,究竟是王涯還是張仲素,這二人之間仍有著作權糾紛。)尤以〈塞上曲〉中名句:「平生多志氣,箭底覓封侯」,常被引用

89

。但不論詩的好壞如何,總體的來判斷,我們傾向於這些作品均非王維之作,應予刪除。

   外編中唯一的應屬王維之作,是〈伊州歌第一疊〉,據尤袤《全唐詩話》:「祿山之亂,李龜年奔放江 潭,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此詩與紅豆生南國」,並謂「此皆王維所製,而梨園唱焉」。此詩因須谿本不錄,故趙氏箋注本置外編。不過顧元緯本、萬首唐人絕句 錄此詩作「李龜年所歌」,凌初成本錄之稱雜詩。我們相信此詩與「紅豆生南國」一樣,並無問題,而且也應該是王維早年的作品。

四、王維邊塞詩的內容

  總看王維自弱冠之年相信已開始寫邊塞題材的詩歌,然後試舉京兆解頭,又在二十一歲即中進士,本是仕途如錦,這類已寫了不少表現愛國精神的作品正該源源而出的時候,不幸因案被眨,意志消沉,轉而向佛道思想中找尋慰藉。此後十二年中,王維應不會有邊塞之作。

  所幸開元二十二年三十四歲時,得張九齡薦引,再列朝班,至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罷相,這期間王維可能又開始偶然寫一點邊塞詩,此時因接近權力中心,故頌讚將軍,送人赴邊任官之作,取代了早期的泛詠邊塞篇章。

90

  二十五年秋以監察御史至塞上宣慰,並留任節度判官,在塞上兩年,應寫過不少即景抒懷之作,但今日留存可考確為此時之作品,僅五首而已。

   開元二十七年下半年,王維回到長安,仍任監察御史。至天寶二年,約七年間,王維轉換過不少職位,到 過許多地方,此時期王維因曾有任官邊塞之經歷,故以過來人身分,比一般官場詩友更有寫作送人赴邊詩歌的優勢,而王維在此等詩中,藉機將邊塞景象提鍊成傳誦 的佳句,亦復不少。

  天寶三年至五年,維半隱於淇上,寫詩該是〈淇上即事田園〉之類,不會是邊塞詩。天寶六年至十三年,再返長安出仕,其間曾丁母氏之憂兩年多,又已營藍田輞川別墅,此時期縱偶寫送人赴邊之作,相信不多。

  天寶十四年,王維五十五歲,安祿山反,陷於賊手。天寶亂後,維雖復職,並逐漸加官至尚書右丞,但已尸位素餐,這最後六、七年相信很難再會寫邊塞詩3。

  王維的邊塞詩,如果從十七、八歲可能已有創作算起,到五十五歲止,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

----------

3 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年初尚有〈送邢桂州〉詩。此詩為送邢濟兼桂州都督侍御史,充桂管防禦都使而作。桂州屬嶺南道,雖為南方邊地,但非傳統西北邊塞。此類詩作,不以邊塞詩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