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註一:陳垣編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北平 民國二十三年 國立北平圖書館排印本)上冊 頁三十一
註二:仝前註
註三:郭伯恭撰 四庫全書纂修考 (台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六年再版)頁二二六—二三五
註四:周錫侯撰 四庫全書考略 (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十八卷 第一期 民國四十七年一月)頁五六
註五:小乙撰 四庫全書與禁書毀書 (刊載於書林雜誌一九八七年第九期,總第五八期)頁三四
註六: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二十三
註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卷四 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上諭 頁四○
註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十七日上諭 編號○○三五一
註九: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下冊 頁八十四
註十:參見本書第二章第三節 註四十八
註十一:明陸可教撰 陸學士遺稿(明萬曆三十六年郭一鶚等浙江刊本)中圖1105
註十二:明閻爾梅撰 白耷山人詩集 (清順治間刊本)中圖1148
註十三:明陳繼儒撰 陳眉公先生全集 (明崇禎間家刊本)中圖1136
註十四:清侯方域撰 四憶堂詩集 (清初原刊本)台大279 亦見壯悔堂文集十卷 中圖1148
註十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二十日譚尚忠奏摺。
註十六:仝前註 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傑奏摺
註十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上諭
註十八:明鍾惺撰 隱秀軒詩集 (明天啟二年沈春澤刊本)中圖1128
註十九:明陳仁錫撰 無夢園集 (明崇禎間刊本)台大47 中圖1138
註二○:明文翔鳳撰 南極篇 (明萬曆間刊本)中圖1128
註廿一:明陳繼儒撰 晚香堂集十卷 (明崇禎間刊本)中圖1859
註廿二:明鄺露撰 嶠雅 舊鈔本 史語所179
註廿三:明吳瑞等撰 皇明繩武編擬續大學衍義 (明萬曆間刊本)史語所115
註廿四:明謝肇淛撰 五雜俎 (明萬歷間刊本)
252
註廿五:明王鳴鶴編 登壇必究 (明萬曆二十七年刊本)史語所102真按:原誤作王嗚鶴,徑改!下文不誤也!
註廿六: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下冊 頁九十三
註廿七:明江應曉撰 對問編 (明萬曆間刊本)中圖509
註廿八:明陳于陛撰 意見 (明萬歷間刊本)中圖1710
註廿九:明陳仁錫撰 無夢園遺集 (明崇禎八年古吳陳氏刊本)中圖1138
註卅:明何喬遠撰 名山藏一○八卷 (明崇禎十三年沈猶龍等刊本)中圖133
註卅一: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下冊 頁十一
註卅二: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撫熊學鵬奏摺
註卅三:辦理四庫全書檔集 前引書 上冊 頁八十一
註卅四:明邢昉撰 石臼前集九卷後集七卷 (清乾隆十六年補刊本)史語所286
註卅五:明馮班撰 鈍吟集 (清光緒三十四年北平問題樓聚珍仿宋本)東海105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註三六: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三十一
註三七:徐渭撰 徐文長逸稿 (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刊本)中國1034真按:疑當作中圖,見上下文! 真按:此書中研院線上目亦有http://las.sinica.edu.tw/search*cht/t徐文長逸稿/t{213d68}{214258}{215e4c}{215c32}{214f3e}/1%2C1%2C1%2CB/frameset&FF=t{213d68}{214258}{215e4c}{215c32}{214f3e}+{213051}{213457}{213765}{213470}&1%2C1%2C續修四庫全書在1355冊,版本同(據明天啟三年(1623)張維城刻本影印)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 別集類 ; 145 亦同!(據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1623)張維城刻本影印)偉文《明代論著叢刊. 第三輯 》亦有明刊本,應亦同.均見中研院線上目也.
註三八:明陳全之輯 蓬窗日錄 (明萬歷十九年刊本)史語所135
註三九:明徐象梅撰 兩浙名賢錄六十二卷 (清光緒十五年浙江書局重刊本)史語所602
註四○:明王鳴鶴編 登壇必究 (明萬曆二十七年刊本)史語所102
註四一:明蕭大享撰 夷俗記 (明萬歷間刊本)中圖1705
註四二:明陳際泰撰 太乙山房文集 (明崇禎六年李士奇校刊本)中圖1143
註四三:明董應舉撰 崇相集 (明啟禎間刊本)中圖1124
註四四: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六○
註四五:明王世貞撰 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 (明萬曆間楊鶴雲間刊本)中圖179真按:此間字應係涉上文而衍!
註四六:明陳仁錫撰 無夢園集 (明崇禎間刊本)台大47
註四七:明吳瑞等撰 皇明繩武編擬續大學衍義 (明萬曆間刊本)史語所115
註四八:明史惇編 痛餘雜錄 (燈崖閣鈔本)史語所45
253
註四九:明鄺露撰 嶠雅 (舊鈔本)史語所179
註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上諭
註五一: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 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奏摺
註五二:仝注三十六
註五三: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善本書目 (台北 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中央研究院)頁一○四
註五四: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八十二
註五五:賈逸君撰 清代文字獄考略 (中法大學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註五六:見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一(即吳氏小殘卷齋所藏傳抄本軍機處十次奏進全燬書目)及乾隆四十八年九月江本處查辦應燬書目第二次應燬書
註五七:仝註五四
註五八:明馮班撰 鈍吟集三卷別集一卷外詩一卷 (明汲古閣暨陸貽典等分刊合印本)中圖1149
註五九:明文秉撰 甲乙事案 (舊鈔本)史語所44
註六○:仝註五十六
註六一:明馮可賓編 廣百川學海 (明末刊本)中圖1741
註六二:明高汝栻輯 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錄 (明崇禎間刊本)史語33
註六三:明金幼孜撰 北征錄一卷後錄一卷 (鈔本)中圖177
註六四:仝註五十六
註六五:仝上
註六六:明黃宗羲撰 行朝錄 (鈔本)中圖185
註六七:清史紀事本末卷二十
註六八:東華錄 乾隆朝卷九十三
註六九:仝註四十四。
註七○:朱也農撰 清初毀書事略 (學風季刊 第一卷第一期)
註七一: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二 即鄧實國學保存會排印本奏繳咨禁書目。(據江寧布政使舊刊補足姚氏咫進齋違礙書目後而所缺者
254
)
註七二:王桐齡 中國全史
註七三:四庫全書總目 (清乾隆五十四年武英殿刊本)卷一七八 集部別集類存目五 頁十
註七四:仝前註 卷五○ 史部別史類存目 頁四十五
註七五:孟森撰 明清史料叢編
註七六: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七十六
註七七: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上諭檔 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初九日上諭
註七八: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前引書 上冊 頁七十二
註七九:仝前註 頁七十七
註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十一日浙江巡撫福崧奏摺
255
第九章 四庫全書之價值
四庫全書館挾天子之淫威,真按:有色字眼!! 擁天府雄厚財力做後盾,真批:又云淫威又云天府,真是自相踳駁矣! 有天下人才相輔翼,故能在拾數年間,完成前古未有的鉅製,並鈔成七部,分貯全國南北各大都會。真按:用詞不當!何來各大都會也! 姑且不計較清室修纂全書的動機何在?單就全書之薈萃古往著作精華於一堂,真批:本就不該妄自臆測!當據實直書!于合理合情且有具體根據下方水到渠論成! 且 有系統又有條理的部次群書,並對所著錄的圖籍,詳予考訂、評騭優劣得失等方面觀查,則四庫全書在集中保存典籍,提供學林方便利用參考等貢獻上,已至極弘 大。近人蕭一山先生曾提出四庫全書有五大優點,曰:「學者得以參考也,目錄之完備也,分類之正確也,載籍之完整也,公共閱覽之規定也。」(註一)甚屬肯 綮,真批:怎可自摑嘴巴?前方有論四庫全書因此不全,而此乃引其「載籍之完整也」謂「甚屬肯綮」豈不悖謬哉! 茲再就全書的價值,予以歸類,綜合探討。
第一節 文化傳承之具體表現真批:此不已為作者批論得體無完膚,謂別有居心目的,以什麼名教聖人為藉口者?
人類交往的結果,必然產生融合彼此文化的現象。真批:前面大倡民族歧見,此又侈言融合.殆真黨同之論矣!合我所意者,則為正則;匪我所存者,則為異端,斯亦攻乎可害也矣. 華夏文明,在廣大東亞地區,自來獨樹一幟,成就最高,而為鄰近民族所孺慕學習,已是不爭事實。魏晉南北朝時
256
,胡人的漢化,元代蒙古人的規仿漢制,清室完全皈依漢文化,都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清高宗為四庫全書第一分書寫的文淵閣題記中說:
予蒐四庫之書,非徒博右文之名,蓋如張子所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胥于是乎繫。(註二)
簡短數十字中,已充分顯現清高宗具有「為往聖繼絕學」的心願。真批:怪哉!前被批得體無完膚,此又引為佑護斯文之佳作,豈不謬然!前則何無此體恤之心耶? 蓋 高宗早已沈浸於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傳統思想領域之中,為優美的炎黃文明所同化,故其所立意修纂四庫全書的舉動,實可視為一位傳統知識分子,肩負起文化薪火 遞傳的責任感。何況當日參與修纂的館臣,如紀昀、陸錫熊、朱筠、戴震、彭元瑞、莊存與、謝墉、朱珪、任大椿、邵晉涵、周永年、姚鼐、翁方綱、王念孫、李潢 等人,無一不是碩學鴻儒,曠世大家。在這些大儒的擘畫下,四庫全書之能有系統的網羅我國古來重要典籍於一堂,又能充分的表現文化的傳統性,自屬必然。茲就 四庫全書在文化承先啟後的意義上,再予申述:
一、我國自周代開始,天子及諸侯國家,便有史官纂史,有藏室、盟府等機構,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盟府】 注音一式 ㄇㄥˊ ㄈㄨˇ 解釋:保存盟約的地方。左傳˙襄公十一年: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廢也,子其受之。 專司文獻資料的收藏。周秦以後,歷代皇室,無不重視於圖書的收集及典藏。為有效的利用圖書,漢成帝、哀帝時,特敕令劉向、劉歆父子進行大規模的校理國家藏書舉動
257
, 並得到良好的績效,為後世所取法,進而形成一制度,且被發展形成為編纂大型圖書的工作。宋代完成的太 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暨明代的永樂大典等,均為顯例。清室承襲這種優良傳統,於屢次下令徵求遺書,充實府庫收藏外,康、雍兩朝,更先後選 拔儒臣,編纂淵鑑類函、佩文韻府、全唐詩、子史精華、古今圖書集成等數拾部大書,而清高宗敕命修纂的四庫全書,規模之弘大,蒐羅群籍之眾多,超諸前代,更 是這種傳統制度的延伸、繼承,及往前開展。
二、人類社會不斷的發展,文明也愈趨繁複,圖書必然更見浩博。大量的書藏,為便於參考利用,於是目錄 之學乃運用而生。漢代劉向父子,整理秘閣書藏,而有別錄、七略的纂編,為群書剖析源流,部次先後,開目錄學先河。西晉初年,秘書監荀勗主持皇家圖書之整 理,首創四部分類法。東晉穆帝時,著作郎李充,於永嘉五年(三四九),撰晉元帝四部目錄,將荀勗部次圖書方法,略予變更,此後甲(經)、乙(史)、丙 (子)、丁(集)的部次群書方法,遂長期固定。唐玄宗於開元九年(七二十)令將整理完成的內府藏書,真按:鮮有人稱七二十的,一般都呼作七二○. 按甲、乙、丙、丁為順序,列經、史、子、集四庫入藏,「四庫書」之名,於焉產生。乾隆敕令修纂圖書,亦採四部分類法部次群書,又將總書名定為四庫全書,既表示對前代四庫之名予以承襲,又顯現發展更為「全」備的深義
258
。此種繼承遺規,復又有所發展,正符合了中華文化,善於保存優良傳統,並能加以創新發展,使之愈為光輝美備的特性。真批:然則吳氏不就呼應了清人正統說了,然則于明末清初但以民族而不見文化之狂吠之徒,又作何騭評?
三、文化的命脈,是無數聖哲賢士創造開闢,代代紹續,並予以發揚光大,始克牢固堅實,承傳不絕。所以中國知識界對繼往開來的重責大任,完全以古聖先賢發展出來的道統為依歸。真批:現在又抱出古聖先賢的神主牌了,然則之前清高宗所以神主而禁燬者,焉不為置一喙,稍為一抱不平鳴? 清高宗於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十月初七日,曾訓示四庫館臣曰:「朕御製詩文內,如周程張朱皆稱子,而不斥其名;如韓昌黎、蘇東坡諸人,或有用入詩文者,亦只稱其號而不名,乃千古以下之臣,轉將千古以上之君,稱名不諱,有是理乎?……諸臣辦理四庫全書,真按:標點不當 見有不協於理者,……隨時釐正。」(註三)
真批:既知如此,又焉得與秦火並觀,焚書同道? 這種不可將千古以上君王稱名不諱,又特別尊敬先聖先賢的措施,更充分顯示四庫全書的修纂,既在承繼千古以來的法統,也在賡續聖賢一脈相傳的道統,承先啟後的文化傳承,披露無遺。真批:真是前後矛盾,任憑己說!前引此文則不作如是觀者何?乃章節不宜而已耶?(查檢一下,當時乃謂高宗此言乃「清高宗從對先賢及千古以上之君的推崇,目的無非期望能延及到對清室帝王本身的尊敬。」(頁124)讀之能不令人發噱氣結,真所謂首尾難顧、啼笑皆非者已!
第二節 傳存珍貴文化資產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例云:「是書(四庫全書)卷帙浩博,為亙古所無。」(註四)清高宗於四庫全書完成後,更自詡云:「古今數千年,宇宙數萬里,其間所有之書雖夥,都不出四庫之目真批:此段也是前被批得體無完膚,此又作為標榜矣.真是悖亂而不可卒讀者也!
259
。」(註五)四庫全書載籍之浩博,可以想見。蔣慰堂先生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序」中云:「有系統的將歷代典籍,匯合為一,集散為整,真按:散讀上聲,散裝的散.即化整為零之零,化零為整之換句話說爾. 參考便利,分類詳明,目錄完備,的確有其貢獻。」(註六)匯合歷代典籍,集散為整,對於珍貴文化資產的保存自然方便容易。茲再分析如下:
一、傳存散帙
我國自古以來,重視文明的發展,因之書籍浩如煙海。然而圖書都是脆弱紙質構成,真按:重出,重複, 若 庋藏不善,易致散佚,何況歷代戰爭相繼,且天災不斷,更加速了圖籍的散亡。四庫全書既網羅散佚於一堂,整體本既較易於保存,而修書當年,特又錄副多部,分 貯大江南北,雖准允士子入閣閱書,而一般人民不易接觸,意外災厄可以減至最低,縱有疏失,則又有副本可資憑藉,故四庫全書在傳存散佚方面,實多貢獻。民國 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春季教育部有選印四庫珍本之議,於同年四月十一日呈請行政院核准文中說:「……查四庫全書中已有單印本者甚多,茲為節省經費,易於實 現起見,擬請將其中尚未付印或已絕版之珍本約八九百種,先行付印。……」(註七)已充分肯定四庫全書保存絕版珍貴書本的功績。抗戰軍興,烽火遍及書藏最富 的江南廣大地區,而勝利之後,神州又告蒙塵,兵燹之餘,刻意毀棄文物舉動,復屢見不鮮,珍貴書籍之淪喪,實倍於往昔
260
,所幸者四庫全書尚能逃脫劫數,則其於保存典籍貢獻方面,更為彰顯矣。
二、保存版本
歷代圖書,仰賴輾轉翻刻或傳鈔,始得傳存不絕,並供眾人閱讀。惟抄刻或校書的人,學識有優劣之分, 態度有謹慎疏忽的區別,致造成同一種書,有許多版本的不同。有的版本錯誤少,有的版本錯誤多;有的版本是足本,而有的版本則為殘帙或為節本。各版本間,往 往互有差異,而讀書貴在實事求是,取其至當,所以歷代治學者,研治一書,每須搜羅眾本,反復鉤稽,手批目驗,才肯放心。四庫全書採謄錄方式編輯群書,各書 均據某一特定版本繕寫,必然或多或少保存其原據以謄錄書本的特徵。而修書當年,已重視各版本間的異同,會有相互勘校的手續,並將所得,撰成考證一書。四庫 全書既網羅大量典籍,則保存了大量圖書版本,乃是理所必然的事實。
三、輯存佚書
四庫全書之修纂,實肇端於永樂大典的輯佚工作。真按: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當時四庫館有組織、有系統的輯錄大典工作,成果至為豐碩。據清嘉慶間孫馮翼依四庫全書總目所載「輯大典本」統計,共得著錄之書三八八種,存目之書一二八種。真按: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之數量 顧力仁君「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書中亦謂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