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8, 2008

61

 二、 一變桃花源

  王維十九歲時所寫的〈桃源行〉,可能是後世詩人第一篇和陶之作①,但由於思想的重心不同,王維把陶淵明的理想國,那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改寫成了似幻似真的人間仙境。全詩如下: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 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 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 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

①據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擬作桃花源詩,有王維、劉禹錫、韓愈、王安石等人(台北:蘭台書局,民國六十年,頁二○○)。

62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為什麼說這首詩讀來令人感到是「似幻似真」的人間仙境呢?因為詩中的「武陵源」,既似人間,又似仙境,令人難以斷定。詩中像是人間的有下列幾句: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薄暮漁樵乘水入

 但詩句中更似仙境的有:

   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河處尋。

   讀詩的人如果重視一再稱「居人」、「漁樵」,要解為「人間」,武陵人視不速而來的樵客為俗客,大約 自命為雅人自無不可。但若解為「仙境」,卻有更多的支持點:詩中兩次提到「仙」字,說武陵中人已「成仙」,稱其地為「仙源」,為「靈境」,說樵客回去交代 一番,準備回來「長游衍」

63

,好像說便能長生不老。而更妙的是,這樵客是個習慣了翻山越嶺,「自謂經過舊不迷」的人,他向來有把握走了以後回得來,可是這一次他卻傻了眼,「安知峰壑今來變」!峰壑是不會變的,詩中好像暗示,仙人略施法術,顛倒了乾坤,再來的樵客,便只能見到遍眼桃花水了。

  但解讀此詩,不能僅由詩作本身著眼,王維寫此詩時,年方十九,正是赴京兆府,試舉解頭的那一年。照說儒家用世意識,應十分濃厚。這般年紀時的王維,是否具有了嚮往仙道的思想呢?

   一般所相信的,是王維二十六歲辭官,初隱於嵩山的那兩年中,是他信道、訪道之始。他仰慕並接近了道 教人物焦鍊師、賈道士,更結交了年紀比他略小,卻已在少室山下「閉門修肄,志甚勤苦,不及聲利」(辛文房《唐才子傳》)的張諲。這段時間王維的確增進了許 多道家修鍊的知識,並身體力行予以實踐。但若說王維二十六歲以後,方有向道之心,那恐怕是不正確的。

   從大環境來說,李唐奉道教為國教,影響著每一個人;從王維知識背景來講,魏晉六朝一些信奉道家思想 的文人作品,如郭璞的詩作,他早已讀得爛熟。這些遠因,我們姑且不論,我們確實可以指出的是,在王維青少年時期,他的朋友中至少有一位,比他年長,才華洋 溢,向道心誠,是王維學習的模範,此人可說是王維道家思想的啟蒙導師,名叫祖自虛。

64

   王維集中,有一篇長詩〈哭祖六自虛〉(原註:時年十八),痛哭、痛悼、痛惜這位自幼攻苦力學,以至 於「文章秀、禮樂全」的良友。祖六「才雄壽促」,估計死時不到三十歲。祖六的未能善有善報,英年早逝,使十八歲的王維大感困惑,他甚至責怪上蒼:「福報聞 前錄,殲良昧上玄!」就是在這首詩的後段,王維回憶他們一群青少年傾慕道家生活思想的情形:

   念昔同攜手,風期不暫捐。南山俱隱逸,東洛類神仙。未省音容問,那堪生死遷。花時金谷飲,月夜竹林眠。滿地傳都賦,傾朝看藥船。

  其中言及的「南山隱逸」、「東洛神仙」、「竹林七賢」等等,均充滿道家思想,尤以「傾朝看藥船」一典,趙殿成《箋注》,出《晉書‧夏統傳》:

   會三月上巳,洛中王公以下,並至浮橋。士女駢填,車服燭路。統時在船中曝所市藥,諸貴人車乘來者如雲,統並不之顧。

  像夏統的這種蔑視世俗之功名、富貴、榮華、聲色,曬我的藥才是正經的道家生活態度,想來在祖六、王維等一批年輕人心中,定覺得十分瀟灑自在,才在詩中鄭重言之。

  王維在十五歲時,離家去長安,大概在長安結識了祖六。十八歲時,祖六在長安去世,故詩中言及「本家清渭曲,歸葬舊塋邊,永去長安道,徒聞京兆阡」。所以我們相信王維自十五歲結識了祖六等信仰道家的年輕朋友,兩、三年的時間裡,耳濡目染,道家神仙思想已深植胸中了。

65

  由於我們了解到王維在十八歲以前,經友朋的引領,心中有道,故二十六歲受到政治上的打擊,辭官隱居時,會首先選擇道家靈地的嵩山,便一點也不奇怪。也因此,他十九歲所寫的〈桃源行〉,會改變原作構想,注入神仙思想,亦是由來有自了。

  王維既是把陶淵明的人間桃花源,改為仙境桃花源,那麼他作了那些省略改動呢?以下試作一簡略的比較:

  1年代:陶:晉太元中。

      王:漢朝或以後(樵客初傳漢姓名)。

  2地點:陶:武陵。

      王:同。

  3人物:陶:捕魚為業者。

      王:樵客。

  4交通工具:陶:漁舟。

      王:同。

  5秘道:陶: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王:同。

66

6桃源人衣著: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王:居人未改秦衣服。

7桃源人身分:陶:自云先世避秦時難,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王: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

8招待:陶: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王:「競引還家問都邑」而已。

9停留時間:陶:停數日辭去。

      王:未說明。但言及「月明」、「日出」;「平明」、「薄暮」,估計亦在兩三天以上。

10去時叮囑:陶:不足為外人道也。

       王:未曾叮囑。

11後續動作:陶:得其船,遂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詣大守說如此。

       王: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12結局:陶:甲,太守即遣人隨之往,尋向所誌,不復得路。

       乙,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67

     王: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我們猜想,王維一定很瞧不起那個「捕魚為業者」,桃源中人設酒殺雞招待他好幾天,臨走拜託他不要洩密,他當然是答應了的。可是出洞以後竟然前往報官,也許是想領賞吧!此人真太不夠意思了。難怪王維寫〈桃源行〉,首先就改為一個樵客。

  其實桃源中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一定派人跟隨漁人之後,見他「處處誌之」,也就「處處毀之」,回頭再把進入山口的小洞堵死,以絕後患。果真如此,就實在值得我們鼓掌。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當然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正因為虛構,所以王維乾脆把世外桃源,改成了人間仙境。道家的傳說故事 中,不是有許多人遇到過神仙嗎?葛洪甚至寫有《神仙傳》,那麼整天在山中採樵的樵夫偶入仙境,又有何不可?只可惜,這樵夫雖然比較本分,不會去報官,但是 他「塵心未盡」,丟不下世俗中的一切,還想回去交代一番再來。很遺憾的,這種仙緣稍縱即逝,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王維若有這種機緣,他的反應如何?我們有肯定的答案,留待結論中揭曉。

68

三、再變桃花源

   前述王維〈桃源行〉一詩,我們認為是由於思想的重心不同,而把陶淵明的世外樂土,改為人間仙境,那 是道家神仙思想意識的產品。但是稍後,王維宗教信仰上的重心有了轉移,我們知道他開元十六年二十八歲時,離開嵩山,一度返回長安,然後先隱於終南,再隱於 藍田,薄地躬耕,並開始潛心習禪。

  王維的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這對王維當然是有影響的,但恐怕要到他個人主動積極皈依,潛心參修,才會帶動他的思維活動,在文藝創作時,拓展了他的想像力。我們相信是在這種情形下,寫成了下面這首詩:

     〈藍田山石門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 山通。捨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 石壁。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69

   王維創作這首詩的時間,我們雖然不能十分確定,但相信是他三十左右隱於藍田的那段時日。詩中「玩奇 不覺遠」、「捨舟理輕策」、「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等語氣,顯現出精力充沛和態度爽朗。再者,詩題稱「藍田山石門精舍」,這「石門精舍」,我相信是王 維初隱於藍田時的潛修之所。天寶六、七年後,王維在藍田營輞川別墅,那時已四十七、八歲,人生經歷,禪修深淺,大不相同,由此詩與〈輞川集〉比較即知。更 主要的是,王維約在開元十七年或稍晚(二十九或三十歲時),拜頓教道光禪師為師。道光禪師在開元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圓寂,王維為他寫了〈大薦福寺大德道 光禪師塔銘〉,文中有「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之語,可見王維自道教的靈地嵩山,轉往終南、藍田參修,是由於信仰上的重心轉移之故。也因此,他心目中的桃 源,竟也在不知不覺中轉移了面目。

   但是,避秦時亂的人,避進了武陵源,可以成仙,卻不可以成佛,這道理王維和我們一樣清楚,因為佛教 要到漢明帝時才傳入中土,所以原型的〈桃花源記〉架構,顯然不適合。不能像「桃源行」那樣,這裡改一點,那裡改一點,意識主題便已嶄新。所以,要再變桃花 源,把人間仙境,變為人間佛國,非大動手術不可。

  既決定要大動手術,那就不客氣了:地點就搬到藍田;時間就是當代;人物主角,公子或書生出遊,王維自己扮演了!這回不是從山洞的小口中去尋找了,大大方方捨舟登岸,策杖而行,

70

轉 過一兩個山嶺,到了!一眼看去,四、五個老僧在松柏樹下逍遙自在。可是他們向道之心何其虔誠:天未 亮,已在念經;深山夜靜,猶在坐禪。該是受了他們的教化,此地的牧童都顯出靈性,樵客都見識不凡。老僧們就在這林中過夜,點一柱香,臥於席上。山月照著石 壁,澗中芳氣漸漸襲來。王維意識到他有緣進入了桃源般的佛國。好在,此地無人驚訝於他的來到,也沒人挽留他的離去,只是自己默默記下了途程,免得再訪時迷 了路。第二天臨行時,他笑向桃源佛國中人說:山花再紅的時候,我會再來。

   王維或許是在藍田山中見到了幾位老僧,以及牧童、樵夫,於是把他們美化成了佛國人物。可是我們為什 麼要強調這首〈藍田山石門精舍〉,是再變的桃花源呢?這不僅因為他在詩的末尾,暴露心跡說出了「笑謝桃源人」的話,更由於整首詩的結構,還保留了「尋訪 ——發現——離去」的三部曲基調,我們仍用前節的比較項目,看看它作了那些省略和改動:

  1年代:唐開元間

  2地點:藍田山

  3人物:王維(扮演書生或公子)

  4交通工具:遊艇

  5秘道:地處偏僻,但不神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