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June 12, 2008

561

  (二)古文根源:文貴有實,言必合乎古道,因此想寫好古文,必攝取古人文章的精華。韓愈論古文的根源如下: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進學解)

   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其發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昭晰者無疑,優游者有餘。體不備,不可以為成人,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答尉遲生書)

韓愈已明確指出古文的根源在於六經,如尚書的渾厚古樸,春秋的謹嚴,左傳的華采,易經的變化而有法則,詩經的真情而辭雅;其他如莊子楚辭,史記漢賦,都有可取的地方,也印證了他所說的非三代兩漢之文不敢觀。同時,文章還貴於有實,不作空泛無實的文章。

  (三)古文作法:韓愈的古文理論,並不是純然重道而不重文,因此也強調文藝性的重要。他在〈答陳生書〉上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同時,他反對時文的空疏,提出他的創作經驗和技巧。今分析其古文作法如下:

   (1)物不平則鳴:古文是表現真實的生活,不作無病呻吟。他在送孟東野序上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 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 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562

   (2)文窮而後工:古文不外是宣洩其情志,惟有遭到困頓,才能發為感人的作品,所以文章也是苦悶的 象徵;反之,心中無塊壘可吐,氣滿志得,必然會江郎才盡,文辭枯澀,無動人的情意。在他的〈荊潭唱和詩序〉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懽愉之 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發於羈旅漠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惟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

  (3)唯陳言之務去:六朝駢文,至唐已多陳腔濫調,且去古人載道的宗旨太遠,大抵文學創作,貴有新意,所用辭句,不落窠臼。他在答李翊書中說:「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

   (4)重文氣:古文家特重文氣,韓愈也不例外,文氣包括才氣和辭氣兩種,才氣是得自於天,是天賦 的,如曹丕典論論文所云:「雖在父兄,不能移於子弟。」辭氣是指文章結構,著重布局和辭意的貫連,以達前呼後應,首尾圓合的效果。歷代對文氣的說法,多以 水來比喻,不外說明文章組織和結構的重要。他在答李翊書上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 高下者皆宜。」留意文章的組織,使內容緊湊,氣勢萬千。

   韓愈不但在古文的理論上,提出一套完整的道理,他在作品上,配合了他自已的文論,使他在唐代古文運 動中,居於領導的地位。他長於議論,像原道、原性、原毀、原鬼、原人、師說、諱辯等篇,被後世古文家奉為圭臬。他的書信也寫得不少,如與孟東野書、答李翊 書、答尉遲生書、答劉正夫書等,措辭造語立意,能極盡變化的能事。又如他的贈序之作,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都是精悍有力、寓意深遠的 文章。今舉送董邵南序為例:

563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玆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又如他的碑志哀祭的作品,其中有許多傑出的文章,如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但也有諛墓的文章。他的雜著,寓言的有〈圬者王承福傳〉、〈毛頴傳〉,是開傳奇文學的先河。

記敘小品,有畫記,用七百多字,將一幅畫中的人物、馬匹、野獸、各種兵器,作精細的描寫,甚為出色。自嘲的,有進學解、送窮文。雜說四篇,其中說馬一篇,寓意深長: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 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的性情剛毅耿介,他的仕途雖算平坦,也遭到兩次的貶謫,由於他的詩文能有如此的造詣,也是因他的秉性和遭遇所致。他死後,門人李漢將他一生的作品編輯成昌黎先生集,收有古文約三百多餘,並在序中介紹韓愈提倡古文的經過

564

: 開始時大家都譏笑他,然而他的意志愈為堅定,後來人家讀了他的散文,才欽佩他、仿效他,而散文才逐漸 風行起來。當時出於韓門的弟子,有李翱、皇甫湜、沈亞之、李德裕、孫樵、李漢等人,皆在散文或傳奇小說上,能有所成就。唐代古文運動不始於韓愈,然而唐代 古文運動的推展,卻以韓愈為主要領導人。宋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譽韓愈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古文鬥士。

    二、柳宗元的古文理論及作品

  唐代提倡古文運動最有成就的古文家,除了韓愈以外,便要算柳宗元。尤其是他的山水遊記和寓言小品,是我國文壇上獨一無二的傑出作品。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他在乞巧文中指當 時流行的「時文」,是「駢四儷六,錦口繡心」的文章,所以駢文、四六文一詞,最早見於柳宗元的文中。他反對駢文,跟韓愈並肩提倡古文,改革文壇華靡的文 風,於是他們成了好友。當他三十歲時,任監察御史,在政治上主張革新,重任用賢能。後來,他參與王叔文黨輔佐順宗皇帝革新朝政,沒想到順宗在位不到一年, 便因病重而退位;接著李純當了皇帝,就是憲宗,憲宗受宦官和舊勢力的包圍,開革了王叔文這批人;柳宗元也牽連在內,被貶為邵州刺史,那年,他才三十三歲。 當他正往邵州的途中,又貶了一次,改為永州司馬。永州在今湖南零陵縣,在唐代尚是個荒僻瘴癘之地,然山水秀麗,所以柳宗元的山水小品,大抵在永州寫成的。

  永州的山水雖能排遣他一時的憂悶,但慮獠之鄉,終非久居之所。況且他年過三十六還沒有妻室子嗣,想在邊區找個合適的女子,確實不易。當他居永州第五年,曾接到京兆尹許孟容的信,他覆了一封很長的信,也說得很沈痛

565

。他希望許孟容能幫他洗雪前罪,再調回長安,可是他謫居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九年(八一四),他喜出望外地被召回長安,他想或許還能得到朝廷的錄用。於是有一天他請卜者替他解夢,他說:「我姓柳,昨夜夢見柳樹倒地,不知是吉是凶?:」卜者說:「柳仆,可態出任柳州的州牧,沒有凶兆。」第二年春,柳宗元果然被任為柳州刺史。這年他四十三歲。

   他到柳州後,人生經驗豐富,他著名的寓言小品,如種樹郭橐駝傳、黔之驢、捕蛇者說、梓人傳等,大半 是在後期完成的。雖然他身在邊陲,文名卻滿天下,當時嶺南的文士,都不遠千里到柳州(今廣西)來向他學習古文。並且他在柳州立下良好的政風。元和十四年 (八一九),他的身體多病,常恐詩文不能傳世,便把草稿寄給他的朋友劉禹錫,並且說:「我怕老死於此,敢把遺稿來累故人。」那年十一月八日,柳宗元便病死 在柳州,時年四十七。

  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柳宗元的古文主張,他是以道作為文章的基石,而道是指文章的思想性和真實的內容。唐古文家所指的道,是儒家傳統的道,擴而大之,是指文章的主體,要具有真實的內容,與駢文的空洞無物不同。今歸納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數端如下:

  (一)文以明道:文以明道跟載道、貫道意義是相同的。他在報崔黯秀才論文書上說:「聖人之言,期以明道。」又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

  (二)辭令褒貶,導揚諷諭:柳宗元認為文章的效用,在褒貶是非,能發人深省,具有導揚諷諭的功能。楊評事文集後序云:「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又說:「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

566

,本乎比興者也。」

   (三)五本六參:柳宗元的古文根源,在本原於五經,旁通子史,故有五本六參的論點。他在〈答韋中立 書〉上說:「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 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文,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 以為之文也。」

   (四)四懼六欲:柳宗元認為古文的作法,有不懼六欲,不外盡心盡力來寫文章,使主題明朗,結構完 整。他在答韋中立書云:「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足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 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他指出寫文章的 態度,不能有輕心、怠心昏氣、矜氣的現象,而要做到奧、明、通、節、清、重,以達到清新高潔的境界。

   柳宗元的詩文稿由劉禹錫幫他編次而傳世,他的古文約有四百餘篇,是繼酈道元之後,寫山水散文的能 手。同時,他長於用寓言來諷諭,含意和寄託都很深遠,耐人尋味。他在永州所寫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邱記、至小邱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為後世古文家,奉為雜記類古文的準則。今選鈷姆潭西小邱記為例: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姆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邱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

567

,若熊羆之登於山。邱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上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 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 然迴巧獻技,以效玆邱之下。枕席而臥,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 能至焉。

   噫!以玆邱之勝,致之澧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資邱之遭也。

全篇寫鈷姆潭西的小邱山景色,尤其形容上上的怪石,真是傳神之筆。次寫嘉木、美竹、浮雲、溪流、鳥獸,使遊者莫不神爽。末以美土而不能售抒感,大有懷才而被棄於野的浩歎。

  其次,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州之鼠,羆說、蝜蝂傳、謫龍說、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捕蛇者說諸篇,亦有諷刺警世的含義,然筆觸冷峻,字裏行間有嫉俗憤世的激情。今舉蝜蝂傳為例: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仰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用愛負物爬高的小蟲,比喻無才能貪厭無度的墨吏,只知日思高位大祿,以至壓死或拼命爬高而摔死。他的三戒最為有名,今已成日常使用的成語。其他如論說類的散文加天說、非國語、封建論、六逆論等,也頗為人所稱道

568

  柳宗元的散文停蓄深博,得《國語》《韓非子》之長,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上稱揚他的文章:「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只是柳宗元的遭遇不好,材不為世所用,道不能行於時,是可慨歎的。

  第三節 唐代古文運動的成就

   唐代古文運動,從陳子昂提出復古的口號,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到韓愈、柳宗元打出志道、明道的旗幟, 古文運動已經成功地將散文的地位提高,代替風行已久的駢文,於是散文再度被用來寫各種的文章。其他參與提倡古文的作家不少,在韓柳之前的,有李華、蕭頴 士、元結、獨孤及、柳冕、孟郊、梁肅、裴度、李觀等人;在韓柳之後的,有白居易、劉禹錫、呂溫、樊宗師、歐陽詹、張籍、皇甫湜、李翱、沈亞之、李德裕、李 漢、孫樵、吳武陵、陸龜蒙、皮日休、羅隱、劉蛻等人。但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主要的推動者,也是唐代的古文大家,他們的作品震古鑠今,自有其不朽的 價值。

    一、唐代文體的三變

   新唐書藝文傳序說:「李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其所說的三變,是六朝的文體,進入唐代 後,一變為王勃、楊炯的清雅駢文;再變為張說、蘇頲的雍和華貴的駢文;三變為韓愈、柳宗元的古文。換言之,唐代的散文,是從中唐的大曆、貞元年間開始,這 是文體的大革新、到元和、大和年間,散文大為流行。到晚唐時

569

, 又被唯美的西崑體所淹沒。考唐代古文流行僅數十年的原因,是韓愈和柳宗元居位不高,又屢遭貶謫。幸好 韓愈大量收受弟子,使古文的門戶擴大,而柳宗元流宦永州前後十年,以帶罪之身,不願收受弟子,但他致力於古文的創作,為古文立下典範的佳作,影響後世甚 鉅。韓愈的古文,他在進學解中自評道:「先生之於文,可謂閎於中而肆其外矣。」閎中肆外,這是韓愈古文的特色。閎於中,故能謹嚴,肆其外,故能奇崛。在他 的弟子中,得謹嚴優點的,有李翱、李漢、沈亞之等人;得奇崛優點的,有皇甫湜,孫樵、樊宗師等人。李肇《國史補》云:「元和之後,文筆則學奇於韓愈,學澀 於宗師。」而柳宗元的山水、寓言小品,都是獨樹一幟。這是中唐以來,散文風格的概貌和趨勢。

    二、唐代古文運動的成就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從周秦到唐代,其間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諸子的散文,以思想為 主,那時百家爭鳴,各顯異彩,如《孟子》的雄厚,《莊子》的變化奇肆,《荀子》的謹嚴,《韓非子》的深峭。第二階段是兩漢史傳的散文,司馬遷的《史記》, 班固的《漢書》,對人物、史事的記載,立下傳記散文不朽的典範。第三階段是韓愈、柳宗元的散文,無論是議論、抒情、詠物、傳記、寫景,都能曲盡其妙,就如 韓愈所說的:「沈浸醲郁,含英咀華。」(〈進學解〉)柳宗元所說的:「漱滌萬物,牢籠百態。」(〈愚溪詩序〉)任何事物情節,都能入篇,且富文學價值。

  唐代古文運動的成就,可分古文理論的建立和古文創作的成就二者:

  (一)古文理論的建立:唐代古文家提出復古的理論,其實是新古典主義的文學理論,承受傳統的文學觀,開創更開闊的散文途徑

570

,以排斥六朝以來,偏重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駢文。他們重視散文的實用性和寫實性的功能,必須和教化道統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要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散文,才有生命,才有價值。

  因此,無論是陳子昂的「漢魏風骨」,梁肅的文氣以導辭,柳冕的「文章本於教化」,韓愈、柳宗元的「志道」、「明道」,以至於「貫道」,都是主張文道一元,文教合一的文學理論。今歸納唐代古文家的古文理論如下:

  1. 文者,貫道之器。道是教化的本源,讀古人書,是因文見道;發為製作,是以文載道。

  2. 讀古人的作品,目的在師古,師其文章的立意,並非抄襲擬古。

  3. 創立樸質、醇簡、自然的作品;擯棄六朝穠耨、駢儷、雕琢的陳言。

  4. 文章貴有實,作品是表現生活的,不作無病呻吟。所以說:「物不平則鳴,」「為文窮而後工,」「文章合為時而著。」

  5. 注重文章的組織結構,強調氣勢文理,講求古文義法。

   (二)古文創作的成就:韓愈有古文三百餘篇傳世,柳宗元有古文四百餘篇傳世,這是唐代古文運動在古文創作 上最大的成就。韓柳之前的古文家,在理論上都有所建樹,但他們缺乏作品支持他們的理論,所以未能造成深厚的影響力。韓柳之所以成為古文大家,便是他們在古 文創作上,立下不朽的地位。韓柳之後的古文家,他們的作品,多不及韓柳,但依然有可觀賞的佳作,如李翱的復性論、高愍女碑、楊烈婦傳等,沈亞之的傳記,由 寓言小品,轉為傳奇小說,如〈秦夢記〉、〈異夢錄〉、〈湘中怨〉等,皇甫湜的答案生書、顧況集序等,白居易的荔枝圖說、廬山草堂記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