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1, 2008

461

 (19157)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外文學,第5

 第3期(19768

王渭清:《〈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語言學習,19811

陳虞孫:《重讀〈閱微草堂筆記〉》,文匯報,198128

常默之:《讀〈閱微草堂筆記〉隨感》,今昔談,19812198212

劉岸挺:《質樸無華,小以喻大——〈閱微草堂筆記〉一側析》,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813

錦秋聲:《西域景物上筆端——讀〈閱微草堂筆記〉》,新疆文學,19815

呂揚:《〈閱微草堂筆記〉和〈聊齋志異〉》,大眾日報,1981516

張聖康:《說〈閱微草堂筆記〉》,南開學報,19816

劍雄,劉杜:《紀昀和〈閱微草堂筆記〉》,福建日報,198195

錢世明:《〈灤陽消夏錄〉和〈紅樓夢〉》,紅樓夢研究集刊,第7輯(198110

(日)前野直彬著,陳熙中譯:《明清時期兩種對立的小說論——金聖嘆與紀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5輯(198110

林如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貴陽晚報,19811029

邵海清:《評〈閱微草堂筆記〉》,浙江學刊.19821

王鎮遠:《紀昀和他的〈閱微草堂筆記〉》,書林,19821

王延令:《給〈閱微草堂筆記〉以正確評價》,藝譚,19821

朱舒甲:《紀曉嵐和〈閱微草堂筆記〉》,鎮江師專教學與進修,19822

劉如瑛:《〈閱微草堂筆記〉簡論》,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822

汪賢度:《關於〈閱微草堂筆記〉》,讀書,1982.2

康瑞琮:《〈閱微草堂筆記〉初探》,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32

曹月堂:《關於〈閱微草堂筆記〉評價問題》,清史研究通訊,19833

侯健:《〈閱微草堂筆記〉的理性主義》,載於《中國小說比較研究》/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12月版

朱世英:《論〈閱微草堂筆記〉之“長”》,文學遺產,19841

462

常德江:《讀〈閱微草堂筆記〉》,河北學刊,19842

徐正綸:《試論〈閱微草堂筆記〉反理學的得失》,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43

李錦生:《在因果報應說的背後——讀〈閱微草堂筆記〉札記》,北方論叢,19845

胡家祚:《漫談〈閱微草堂筆記〉》,徽州師專學報,19851

姚莽:《〈閱微草堂筆記〉藝術成就初探》,北方論叢,19854

高琦華:《〈閱微草堂筆記〉研究綜述》,語文導報,19858

周積明:《〈閱微草堂筆記〉的時代文化特徵》,學術月刊,19869

李泉:《評〈閱微草堂筆記〉》,載於《明清小說研究》第4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12——第384頁——396

沈伯俊:《追蹤晉宋,頡頏〈聊齋〉——論〈閱微草堂筆記〉》,載於《明清小說研究》第4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12——第384396

王先霈:《封建禮教思想同小說藝術的敵對性——紀昀小說觀評述》,文學評論,19872

徐光輝:《從〈閱微草堂筆記〉看紀昀的小說觀》,湘潭大學學報,19873

來新夏:《〈閱微草堂筆記〉隨錄》,津圖學刊,19881

王岫石:《〈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比較觀》,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884

林驊:《〈閱微草堂筆記〉和清代“雜俎型”小說—一清代文言小說述評之二》,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86

石尚彬:《試論〈閱微草堂筆記〉的思想內容》,貴州文史叢刊,19902

王同書:從〈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的比較看文言筆記小說創新的得失》,復旦學報,19902

胡益民:《〈閱微草堂筆記〉“反理學”問題新論》,文學遺產,19902

(陳利媛編)

463

後記

  認認真真地研究了好幾年紀昀,最後,終於撰成這部三十萬字的著作。擱筆之際,心頭不由襲上一陣惶恐,我想起紀昀關於文化隔離的一段睿智議論:“古之人去今日遠,其沈思奧義類非後人所解,即其句格語助亦往往與今日殊。後人所賞未必古人之自賞,而妄礱其瑕不亦傎耶?”確實,真按:摘要 真按:批評人家的方法論 真按:批評方法論 在紀昀身後近二百年的時代文化氛圍中去研究紀昀,筆者終至無法跨越橫亙其間的時間隔離,去完成紀昀所期待的“儒林公評”①。

  然而,文化研究的出發點,終非客觀的還原式的理解,同樣,文化研究的目的也不在於追求“真實的復原”。對前哲的反思性觀看總是基於現實的興趣,繫乎“當代生活”這一宏大而生氣勃勃的主體,而我們對於包括紀昀在內的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研究

  ① 紀昀暮年時曾作詩云:“敢道寸心知得失;儒林他日聽公評。”(《嘉慶元年丙辰典試春闈呈同事諸君子》)。

464

, 正是旨在通過對傳統的當代性理解,去審視民族精神曲折演進的軌跡,開拓時人及後人的精神視野,進而將 前賢的思想創獲點化成新文化創造的“靈感的源泉”。從這一意義上言,盡管這本《紀昀評傳》尚十分粗糙,也乏於大方之家那樣的雄厚筆力,但它畢竟是關於紀昀 並嘗試透過紀昀研究觀看中國古典文化總結形態的第一本專著。故筆者不冒昧,真按:以一般行文例之,當作揣字! 將它奉獻給廣大讀者,無論大家作出怎樣的的評判,我都是願意洗耳恭聽的。

   在這裡,我要感謝為本書寫作提供多方協助的朋友們。本所資料員陳利媛辛勤搜集了近六十年來紀昀研究 論文資料,並編製成索引,附於書後,從而大大豐富了本書的信息量。在北京進行學術訪問的本所蕭放,竭誠為我查詢有關閱微草堂的資料,使本書內容更為豐滿。 北京電視臺國際部的錢丹丹不僅與我在電視片《中國歷史名城——北京》的製作中有十分愉快的合作,而且專程前往晉陽飯莊,為本書拍攝“閱微草堂”舊址。為本 書拍攝紀昀手跡照片的是本所范正宇與湖北大學電教中心的周德實。湖北大學外語系的馮可云小姐熱誠為本書撰寫了英文提要。友人李銨也在查詢資料方面給我提供 了諸多幫助。我常常感嘆,在我這一生中有二大幸事,一是能遇上馮天瑜這樣的好老師,二是在我身邊有一群相濡以沫的好朋友,沒有他們,我這一生無疑將黯淡得 多。這裡還需要特別致謝的是本書書稿審讀人伍貽業先生。在初審拙作後,他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見,我由衷欽佩貽業先生對古代典制與典籍的嫻熟,更佩服他學術的 嚴謹、思想的透徹以及對問題的把握力。在他面前,我深感自己學識淺陋、學力不足。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為包括本書在內的整套叢書作了大量辛勤的、有 效率的工作

465

,對於該中心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尤其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傅江女士我深懷敬意與謝意。也許,這裡列的名單太長,然而,對於所有曾給予我指導和幫助的師長和朋友,我總是發自內心地深懷感謝,這樣一種書生舊習,大抵是終生不會改變的了。

 初稿於一九九一年三月

修改於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466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