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8, 2008

39

    第二章 目錄之分類

   第一節 分類之功用

  圖書目錄之異於一般帳簿者,以其有分類故也。圖書目錄如但記書名、卷數、冊數、作者及版刻等,而不予分類,則猶如記有無之帳簿,無功於學術研究也。

  宋代鄭樵《通志‧校讎略》有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於圖書分類之重要及功用,多所論述,其一云:

    學之不專者,為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為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 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以今之書,校古之書,百無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 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巫醫之學,亦經存沒,而學不息;釋老之書,亦經變故,而書 常存。觀漢之《易》書甚多,今不傳,惟卜筮之易傳;法家之書亦多,今不傳,惟釋老之書傳。彼異端之學能全其書者,專之謂矣。

40

其二云:

   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之綱,即十二野不可以明天。九州者,分地之紀,即九州不可以明地。七略者,所以分書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書。欲明天者,在於明推步;欲明地者,在於明遠邇;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噫!類例不明,圖書失紀,有自來矣。

鄭氏此兩段文字,在說明圖書分類之重要與功用。今據鄭氏之說,參以己意,條陳圖書分類之功用於左:

一方便學者即目求書

   書籍日多,而學者之日力有限,人之盡其一生,固不可能盡讀天下書,亦無此必要。尤其是在此分科日 細,為學要求專精之趨勢下,人人能盡讀其治學領域之圖書,即已難能可貴矣。每一學科之學者,皆有其必讀之基本要籍。何者為某一學科必讀之書?欲知此,則有 賴書目之分類也。蓋目錄之分類,即將同一性質之圖書,彙歸同一類目,如此可方便學者即目求書矣。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略例》中所稱「今為分別條流,慎擇約 舉,視其性之所近,各就部求之。又于其中詳分子目,以便類求。一類之中,復以義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敍時代,令其門徑秩然,緩急易見。」即說明目錄之分 類,旨在方便即目求書之意也。

二顯示圖書之性質

   學者據圖書之分類,以得知一書性質,此義在本書第一章第二節目錄之功用已有所論述,茲再舉一例言 之。《漢書‧藝文志》將孝道有關之著作十一家五十九篇合為儒家略中之孝經類。此十一家中,有一書為《五經雜議》十八篇,注云:「石渠論。」知此書為漢代諸 儒在石渠閣議論經義之總集也,似與孝經及陳孝道之事無關。今考宋邢昺等所撰孝經正義

41

, 於御製序并注疏引鄭玄之六藝論云:「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 經以總會之。」據鄭玄之說,孝經既「總會」六藝而成,則孝經之性質,與後世之「羣經總義」類似,如此而言,以五經雜議十八篇置諸孝經類,乃是正確之歸類。 從此書之分類現象,一方面可以考知孝經一書之原始性質,一方面亦可知劉歆、班固以五經雜議歸諸孝經類,自有其道理,此圖書分類,可以顯示圖書性質之又一例 也。

三使圖書免於亡佚

   圖書日多,其性質與類別亦日繁,因此,編纂目錄者,如何審慎規畫類目,俾所有圖書皆有歸屬,乃編輯 書目者最重要之任務,蓋如果類目規畫不周,部分圖書無所歸屬而未予著錄,則此等圖書必將佚而不傳矣。鄭樵《通志‧校讎略》有編次失書論五篇,其一云:「書 之易亡,亦由校讎之人失職故也。蓋編次之時,失其名帙,名帙既失,書安得不亡也。按唐志於天文類有星書,無日月風雲氣候之書,豈有唐朝而無風雲氣候之書 乎?編次之時失之矣。按崇文目有風雲氣候書,無日月之書,豈有宋朝而無日月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四庫書目》,並無此等書,而以星禽洞微之書列於天 文,且星禽洞微,五行之書也,何與於天文?」其二曰:「射覆一家,於漢有之,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何也?」其三云:「軌革一家,其來舊矣,世有其 書,唐志、崇文目並無,《四庫》始收入五行類。」其四云:「醫方類目,有炮炙一家書,而唐、隋二志並無,何也?」其五云:「人倫之書極多,唐志只有袁天綱 (相書)七卷而已;婚書極多,唐志只有一部,崇文只有一卷而已:《四庫》全不收。」其中於類目之不周,影響於圖書之存亡論之極詳。

四考見學術之流變

  學者每藉目錄之提要、小序以考見學術之流變,其實,目錄之分類情形,亦足以反映各時代之著述風氣與學術流變

42

, 本書第一章第二節目錄之功用於此曾略有論及,今再舉一例說明之。以經解之書為例。西漢初年,經解之書 不多,故《漢書‧藝文志》以《五經雜議》入孝經類,此固兩者性質相近,均為「總會六藝」之書,一方面則經解之書過少,不足以自立一類之證也。東漢以後,經 解之書漸多,班固等有白虎通義六卷,許慎有《五經異義》十卷,鄭玄有六藝論一卷、鄭志九卷、鄭記六卷,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經解之書尤多,北周樊深 (字文深)《七經義略論》三十卷、隋劉炫《五經正名》十二卷、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顏師古匡謬正俗八卷等,皆其著者也,是以兩唐志據古今書錄之例,於 經部另立經解類,其中舊唐志著錄三十六部,四百七十四卷;新唐志著錄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序》敍述漢代至清代經學流變云:「自 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 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這種說法,核之漢代至唐代目錄分類之演變,顯得更 為明確。可知目錄之分類情形,能相當精確呈現各學科之學術流變。

  第二節 分類之濫觴

  圖書目錄之分類,於學術之功用,既然如此重要,因此,歷來書目無不重視分類者。

   書目之分類,多據圖書之內容與性質而分,一部分則據編纂之方式而分。例如經部之分「詩」、「書」、 「禮」、「樂」、「易」、「春秋」等類;史部之分「傳記」、「地理」、「刑法」、「職官」等類,是據圖書之內容與性質而分;至於子部之「類書類」,集部之 「別集類」、「總集類」及部分書目之設置「叢書類」、「彙編類」等,則是據圖書的編纂方式而分。

43

  多數之類別,是依圖書之內容與性質而分,此蓋緣於中國早期即對學術思想從事分類。例如《莊子‧天下篇》云: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引孔子之言曰:

   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莊子及史記引孔子之言,於後世目錄經部之分類,影響明顯。

  此外,《莊子‧天下篇》將百家之學分為七派:

  一是鄒、魯之士。

  二是墨翟、禽滑釐、相里勤、苦獲、巳齒、鄧陵子之屬(相里禽為墨師,苦獲、巳齒、鄧陵子為南方之墨者)

  三是宋鈃、尹文。

  四是彭蒙、田駢、慎到。

  五是關尹、老聃。

  六是莊周。

  七是惠施、桓團、公孫龍。

《荀子‧非十二子篇》將十二子分為六派:

44

一是它囂、魏牟。

二是陳仲、史鰌。

三是墨翟、宋鈃。

四是慎到、田駢。

五是惠施、鄧析。

六是子思、孟軻。

《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所論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上述《莊子》、荀子及太史公於百家之分類,為後世目錄子部分類之所本。

  中國目錄書最早將圖書予以分類者,當是漢代劉歆之《七略》。

   歆,字子駿,後更各秀,改字穎叔,江蘇沛縣人,劉向之三子。約生於漢宣帝甘露元年,卒於更始元年 (約西元前五十三年—西元二十三年)。漢成帝河平三年(西元前二十六年),令向整理中秘。《漢書‧藝文志》曰:「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 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此等「條其篇目,撮其指意」之文章,謂之「敍 錄」。梁阮孝緒《七錄‧序》云:「昔劉向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即今之《別錄》是也。」可 見劉向在校書及撰輯《別錄》時,已將古籍分為「經傳」、「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等六類,但《別錄》只是「敍錄」之彙編,並不具 備目錄之形式,因此,此項分類,不得視為目錄分類之濫觴。《七錄‧序》又云:「……令光祿大夫劉向及子駿(歆)等讎校篇籍,每一篇已,輒錄而奏之。會向 亡,哀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羣篇,奏其《七略》。」知《七略》乃「總括羣篇」之作。《漢書‧藝文志》云:「會向卒,哀帝復 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七略》。」《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云:「哀帝初即位,大司馬王莽舉歆宗室有材行,為侍中太中大夫, 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

45

貴幸。復領五經,卒父前業。歆乃集六藝羣書,種別為《七略》,語在藝文志。」知《七略》一書,乃經過「種別」者。所謂「種別」,以今語言之,即「分別種類」,也就是「分類」,因此,《七略》為中國最早分類之圖書目錄。

   《七略》今已不存,惟尚可據《漢書‧藝文志》考見其分類情形。《漢書‧藝文志》云:「歆於是總羣書 而奏《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漢書‧藝文志》既據《七略》「刪其要」 而成,茲據《漢書‧藝文志》推定《七略》之分類如左:

  一、輯略。

  二、六藝略: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種。

  三、諸子略: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種。

  四、詩賦略:分「賦」(屈原、唐勒、宋玉等二十家)、「賦」(陸賈、枚皋、朱建等二十一家)、「賦」(孫卿、秦時雜賦等二十五家)、「雜賦」(十二家)、「歌詩」五種。

  五、兵書略:分「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

  六、數術略:分「天文」、「曆數」、「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

  七、方技略: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其 中輯略內容如何,《漢書‧藝文志》不載。梁阮孝緒《七錄‧序》云:「子歆撮其指要著為《七略》,其一 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顏師古於「輯略」下注云:「『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據此,輯略者,或為六略之總序及總目也。清代王先謙《漢 書補注》,則以為輯略為後世之別集,此又一說也。

46

第三節 七分法之目錄

   自從《七略》為圖書分立類目,後之書目多重分類工作。而其分類,則有多種:有以四部分類者,如魏秘 書監荀勗之《中經新簿》、東晉李充所編之《晉元帝書目》及《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有以五部分類者,如梁有《五部目錄》(見《隋書‧經籍志 ‧序》)。有以七部分類者,如劉宋王儉之《七志》、梁阮孝緒之《七錄》及隋許善心之《七林》等。惟同屬四部或七部分類之目錄,其類目並不盡相同。在各種分 類法中,以七分法及四分法為數較多,影響亦較著,因此本書專論七分法與四分法之目錄。

  《七略》中之輯略已佚,無從得知其內容是否與分類有關,因此《七略》是否為七分法之目錄,一時尚無定論。惟《七略》既以「七」名書,則後世七分法之目錄,皆祖於《七略》,則殆無疑。

   七分法之目錄,主要有三:一為劉宋王儉之《七志》,二為梁阮孝緒之《七錄》,三為隋許善心之《七 林》。《隋書》(卷五十八)許善心傳云:「許善心,字務本,高陽北新城人也。……善心放阮孝緒《七錄》,更制《七林》,各為總敍,冠於篇首。又於部錄之 下,明作者之意,區分其類例焉。」今許書已不可得見。至於王儉及阮孝緒之書,則尚可藉它書考知其分類情形。

一劉宋王儉《七志》

   王儉(西元四五二年—西元四八九年),字仲寶,臨沂人,曾任祕書監秘書郎,旋擢秘書丞,累官尚書 令、中書監。《南齊書》(卷二十三)王儉傳云:「……遷祕書丞。上表求校墳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上表獻之,表辭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書 目》。」梁阮孝緒《七錄‧序》云:「儉又依《別錄》之體撰為《七志》,其中朝遺書

47

, 收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太半焉。」又云:「王儉《七志》,改(《七略》之)〈六藝〉為〈經典〉,次諸 子,次詩賦為文翰,次兵書為軍書,次數術為陰陽,次方伎為術藝,以向、歆雖云七略,實有六條,故別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 所闕之書,并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隋書‧經籍志(卷一)經籍一(經)小序於七志之分類及內容記之尤詳,今為方便省覽,據其所載表列於左:

  一、經典志——記六藝、小學、史記、雜傳。

  二、諸子志——紀今古諸子。

  三、文翰志——紀詩賦。

  四、軍書志——紀兵書。

  五、陰陽志——紀陰陽圖律。

  六、術藝志——紀方技。

  七、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八、附道經。

  九、附彿經。

七 志雖上承《七略》,但除類目名稱有所改易外,另立圖譜志,為其最重要之特色。末附道經及佛經,則由於 南北朝佛道二教興盛,宗教圖書繁夥,不得不爾,故七志雖以「七」為名,實則有九部也。隋書‧經籍志又云:「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 則。」此九篇條例,當是說明其分類之緣由及增加圖譜志、佛道二經之理由等相關事項,惜已不傳。

二梁阮孝緒《七錄》

  阮孝緒(西元四七九年—西元五三六年),字士宗,河南尉氏人。幼至孝,性沉靜,年十三徧通《五經》,常屏居一室

48

,非定省未嘗出戶,家人莫見其面,親友因呼為居士。御史中丞任昉嘗歎曰:「其室雖邇,其人甚遠。」事蹟具梁書(卷五十一)本傳。

   隋書‧經籍志‧經部‧序云:「(梁)普通(西元五二○年—西元五二六年)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 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 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術數;六曰佛法錄;七曰仙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剖析辭義,淺薄不經。」前五錄謂之「內篇」,後二錄謂之「外篇」。據阮 氏〈七錄序〉,「內篇」五錄收書三千四百五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袠,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卷;「外篇」收書二千八百三十五種,三千零五十四袠,六千五百三 十八卷。合計收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袠,四萬四千五百二十一卷。《七錄》今已不傳,惟《廣弘明集》(卷三)載其自序及七錄之分部情形及每部 所收種數、卷數,今迻錄於下:

(一)經典錄內篇一,分:

 1易部:四種,五百九十卷。

 2尚書部:二十七種,一百九十卷。

 3詩部:五十二種,三百九十八卷。

 4禮部:一百四十種,一千五百七十卷。.

 5樂部:五種,二十五卷。

 6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7論語部:五十一種,四百一十六卷。

 8孝經部:五十九種,一百四十四卷。

 9小學部:七十二種,三百一十三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