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亦異物也。今世間所傳《唐韻》,猶有□(缺字)旋風葉,字畫清勁,人家往往有。」裴鉶,唐代僖宗時 人,著有《傳奇》三卷。《唐韻》,也叫《刊謬補缺切韻》,這個本子現藏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根據大陸學者的描述,它的裝訂方式是用較厚的紙,兩面書寫,叫做 「葉子」。然後把「葉子」一張張像魚鱗櫛比的貼在長卷上,捲起來像卷軸,攤開來可以一葉葉翻閱,攜帶方便,易於保存。由於它像魚鱗櫛比,所以又美其名曰 「龍鱗裝」。
「旋風裝」和「旋風葉」雖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相同,一個是翻書如旋風,一個是葉子黏貼如旋風,所以都用「旋風」為名。
「龍麟裝」屬於卷軸方式的改良。凡是卷軸式的裝訂,都會有一些附帶的裝飾物,在此順便一談:
「褾」—一幅卷軸,攤開時,「軸」在左端;捲起來時,「軸」在中間,而卷子右端的紙,就露在外面了。為了保護卷子右端的紙,免得右端的文字受到污損,於是再接上一小段紙或絹,用以維護整個卷軸。這加上去的部分,稱為「褾」。
32
「籤」 —亦名「別子」,在「褾」的前頭,通常會繫上一條絲帶,以便卷子捲起來時,可以纏緊。為了防止帶 子散開,通常用竹木或骨質的東西,做成一個小長方塊,繫在帶子的末端,卷子捲緊了以後,把這小方塊插在帶內,卷子就不至於散開了。為了美觀,通常都用象牙 或白色的骨質製成。後來古書的函套上也有類似的東西,用以固定函套。
33
【見原文】
說明文字 卷軸。(附圖一)
34
【見原文】
說明文字 旋風裝又叫「經摺裝」或「梵夾本」。(附圖二)
35
「蝴蝶裝」和「包背裝」和「線裝」——談古書裝訂的形式之二
前篇談到唐代以前的裝訂方式,除了卷軸外,又有「旋風裝」和「龍鱗裝」。「旋風裝」和「龍鱗裝」, 基本上還是屬於卷軸的方式,所不同的,只不過「旋風裝」是把卷軸摺疊成葉子,而「龍鱗裝」則是把葉子黏貼在卷軸上。到了宋代,就開始把片片葉子單獨裝訂, 開啟了後世「冊裝」的形式。
早期冊裝的方式,是在書葉的中間打兩個洞,用絲線裝訂。可是這種簡便的方式,容易損壞書葉,於是發明了「蝴蝶裝」。(附圖一)
現在所見線裝書摺疊裝訂的方法,把版心,也就是有魚尾的部分向外,變成書口;而「蝴蝶裝」則是版心向內,原則上不用絲線裝訂,而是把書葉黏在用厚紙做成的書背上,所以每一葉都只有薄薄的一張,翻書時像蝶翼般的又輕又薄,
36
所以叫做「蝴蝶裝」。目前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宋代紹興間國子監刊本《漢書》和南宋末年建刊本《東萊先生音註唐鑑》,就是蝴蝶裝。
「蝴蝶裝」的好處,一方面是版心向內,有書背保護,不易受污損;一方面是邊欄的部位變成書口,欄外有相當寬闊的空白,即使磨損,也不影響書中的文字,不像後世的線裝,書口有文字,一旦損壞,文字就看不清了。
到了元代,造紙的技術大有進步,書葉不易破損,蝴蝶裝每葉太薄,翻閱不便,於是改為版心向外的摺疊 方式,把邊欄的外沿黏在書背上,這就是「包背裝」。(附圖二)這種把書葉黏在書背的方式,不論是「蝴蝶裝」或「包背裝」,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書葉容易散 落,於是明清時,改用絲線裝訂,就發明了「線裝」。(附圖三)
「包背裝」和「線裝」,都是書口向外,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不同的地方,則是「線裝」要穿孔訂線,而「包背裝」則不需鑿孔穿線,只須用棉紙做個捻子,固定首葉,其餘則完全用黏的方式。
比較講究的「包背裝」和「線裝」,在每張書葉理夾上白紙,叫做「襯紙」。
37
「襯祇」的作用很多:一方面可以免得前半葉的字透到後半葉;一方面紙張加厚,易於翻閱;而最重要的 是,襯紙可以上下加長,翻書時不會觸到書葉,書葉不會沾上污漬,有保護書本的功用。這種襯紙,有很多好聽的名稱:因為它是活動的,可以隨時抽換更新,所以 也叫做「活襯」;因為它是套在書葉裡,所以又叫做「袍套襯」;一般古書的紙,略顯黃色,而襯紙較新、較白,把潔白如玉的襯紙,夾在發黃的古書裡,所以也叫 做「金鑲玉」。
「冊裝」形式的圖書,有時候會有各種附帶裝飾,以保護圖書並增加美觀。下面是幾項較常見的相關裝飾或附屬品:
「包角」;這是在書背的上下兩個角落,用綾絹包裹起來,稱之為「包角」。「包角」除了保護圖書免於污損外,也可以增進美觀。
「書衣」——也叫「帙」。《說文解字》說:「帙,書衣也。」書衣,就是保護圖書的外層,像衣服用來保護人體一樣,現在一般人稱之為「封面」。不過,古書的「書衣」和「封面」是兩件不同的東西,「封面」通常是在「書衣」的次一頁,在「封面」上寫著書名及刊刻處所等
38
。
「書衣」的材料相當講究,有的用上等的宣德紙,並染上各種優雅的顏色;有的用彩色的絹綾。
「書簽」—就是在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上面題署書名。講究的用絲織品製成。其顏色通常要配合書衣的顏色。
39
【見原文】
說明文字 蝴蝶裝(附圖一)
40
【見原文】
說明文字 包背裝(附圖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