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ne 3, 2008

186

第五章 永樂大典之利用

第一節 大典之價值及其影響

   「大典」企求包括宇宙萬物之學於一書之中,觀明成祖御製序有云:「……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 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彙聚群分,著為奧典。……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註一)可見其力圖全書之範圍「無 所不包」;而「大典」斯又萃集自五代以迄明初歷朝中秘典籍而為一書者,采輯富贍,蒐羅廣博,故實為一保存自有刻本以來,集歷代善本書之大成,其價值及影響 至深且鉅,茲分四端,列述如次:

一、輯佚:張滌華「類書流別」有云:

  陳編舊籍,時有散亡,後人生千載之下,每苦不睹往古之聖。若有類書,以撮其大凡,條其篇目,則原書縱逸,而遺文舊事,往往託以得存,猶可資以補苴罅漏(註二)。

  此誠為類書「存遺佚」之裨,如六朝之詩文集,見采於「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唐人之載籍,捃拾於「太平御覽」、「文苑英華」者所在多有,雖係殘璣斷璧,殘膏剩馥,仍沾溉後世無窮

187

。此固非撰集類書者之始意所及也,然亦由其體裁之特殊有以致之。清阮元序「重刻宋本太平御覽」有言:

  北宋初,古籍未亡,其所引秦漢以來之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考其書傳於今者,十不存二三焉,然則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註三)。

「御 覽」僅千卷,而「大典」幾三十倍之,故正如「四庫總目」之「大典」提要:「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 傳者,轉賴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訂,復見于世。」(註四)「大典」輯存古籍至為繁夥,即以清四庫館臣所輯為例,其著錄四庫種數即高達三九○種,約近 五千卷,其後爬羅剔抉者至今猶未息也,實可謂自有類書以來,其裨於輯佚一道,無有逾於「大典」者。

二、 校讎:「大典」所據書為明「文淵閣」之所藏;文淵閣所藏書,得於徐達所收元「宣文閣」、「崇文監」 之舊儲;元宣文閣、崇文監斯又完顏入臨安取之南宋「秘書省」由海運以北移者,故其中宋人著作為數最多。即以前述四庫所輯永樂大典本書而論,就種數言之,宋 人著作約占十分之六;就卷數言之,宋人著作約占十分之八,故「大典」實可稱為「宋人著作之淵藪」。「大典」內之引用書,既多宋人著作,明去宋未遠(註 五),故又多存宋代版刻。

188

夫吾國典籍,災厄頻繁,散佚劇烈,鈔寫刊刻之訛誤尤多,其中元明刊刻,最為人詬病,至若有「明刻書而書亡」之譏,而宋刊本校讎既精,刻工亦細,故邇來宋版書素為版本校讎學者所珍貴,「大典」既多有宋代刊刻,則其於「校讎」方面之價值,自不可勝言。

 「大典」於「輯佚」、「校讎」兩者之影響,此僅略誌一二,詳見後文章八「大典輯本對學術之影響」。

三、目錄學:

㈠ 「文淵閣書目」之補證:「大典」根據明代中秘「文淵閣」之數百萬卷書編集而成,前說已詳。其後至明英 宗正統五年(一四三五),大學士楊士奇等奏言:「文淵閣所儲書籍,有祖宗御製文集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向貯左順門北廊,今移於『文淵閣』東閣,臣等 逐一點勘,編成書目,請用寶鈐識,永久藏弆。」(註六)遂編為「文淵閣書目」。「四庫總目」內「文淵閣書目」有云:「今以『永樂大典』對勘其所收之書,世 無傳本者,往往見於此目。」證明「文淵閣」之藏書與「大典」確有血緣關係,「大典」之引用書,雖有出於「閣目」者,殆為「大典」書成後,閣書又陸續散亡之 故也。「文淵閣書目」之重要性在於「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之所不廢也。」惜乎楊士奇等承詔編錄「閣目」時,「

189

存 記冊籍多不著撰人姓氏,又有冊數而無卷數,惟略記若干部為一廚,若干廚為一號而已,……〔多〕不能考 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註七)觀其書可以為證,提要雖慨乎其言,然四庫館臣於「大典」尚稱完整之時(註八),未據「大典」來彌補此一缺 憾,實乃坐失良機。蓋因「大典」引用書多有冠以撰人時代名姓(或字號),及引用其書全名之優點。當時如能據之校補「閣目」中各書之撰人姓名,變亡名為有 名,或同書異名者,彼此參讎。猶資以補苴罅漏,使「閣目」臻於圓滿,發揮其承前啟後之作用,其於目錄學史之貢獻,實未可估量也(後文節二「大典之整理」內 專科引用書有舉例)。

㈡「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之糾繆:

 范行準嘗就現存「大典」中之「醫書」對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一書多所糾繆,略云:

   清人之為遼、金、元諸史補「藝文志」者,自厲鶚以下,不下十多家,然論其體制明備,自推錢大昕之 「補元史藝文志」為首,凡各家補志所有者,幾無不見於「錢志」,故諸志僅居補苴地位而已,然如核以「大典」著錄之書,則「錢志」又當另行估價。以醫書而 論,「錢志」至少有以下三個缺點:書名的闕誤、撰人的謬誤、內容的罅漏(註九)。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