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盡管它在辦理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缺陷,完成結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從總體來看,其積極意義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第一,繕錄多部,利於保存。《四庫全書》可以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總彙,而它真正起到保存古 代典籍的作用,與其同時繕錄多部是不無關係的。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幾乎無不講求文治,注重聚書編書,但它們所編書籍,卻極少完整流傳下來。即如明《永樂大 典》,收書不下七八千種,號稱典籍淵藪,也仍未能避免散亡的厄運。這種狀況的出現,除歷代天災人禍而外,封建王朝限於人力物力,未能大規模繕寫、刊刻,也 是重要原因之一。有鑑於此,清政府不僅組織大批學者從事總結、清理古代文化典籍的工作,纂成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叢書,而且下令繕寫七部,分庋各處,這確 實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處於“盛世”頂峰的統治者的魄力和遠見。真批:不妨也看作要不是有其禁燬--有關世道人心及一己民族之榮辱之恥心理,也無此偌大的動機與魄力來完成此舉了! 《四庫全書》能歷經戰亂禍患保存至今,在相當程度上不能不說得力於當時大規模的繕校成果。
第二,公之於眾,有助傳播。“前代書籍,多藏秘府,牙簽錦帙,外人莫得而窺,間有頒賜給借,已屬僅 事”①。清政府打破慣例,搜書、編書“非徒廣金匱石室之藏,將以嘉惠藝林,啟牖後學,公天下之好”②。在注重內廷儲藏的同時,特別下令續繕三分全書,供江 浙士子“就近觀摩謄錄”。這一作法,不啻為中國文化事業的創舉,客觀上起到了傳播古代典籍的作用,也推動了清代文化事業的發展。真批:任真亦心心念念于文獻之公同流傳,藏富天下也.
①《兩浙鹽法志‧文瀾閣圖說》,卷二。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一日諭。
152
第六章 《四庫全書》的貯藏與閱覽
第一節 內廷四閣的建置與全書送藏
書籍的庋藏和保存,是人們十分重視的問題。歷代封建王朝,大多指定或建造專門處所,用以貯藏典籍。 如漢代的蘭臺、東觀,唐代的集賢書院,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淵閣、皇史宬等,都是著名的藏書勝地。清統治者既“下明昭,敕岳牧,訪名山,搜秘簡,並出天 祿之舊藏,以及世家之獨弆”,纂修包羅“古今數千年”,囊括“宇宙數萬里”的巨大叢書①,也就必須考慮庋藏問題。這樣,藏書各閣的建置及書籍的送藏,就相 應地提上了議事日程。
一、四閣建置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六月,《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剛剛大規模展開,乾隆就考慮到了將來的貯藏問題,認為“凡事豫則立”,盡管“書之成雖尚需時日,而貯書之所,則不可不宿 構”,②決定為《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庋藏之所,“以垂久遠”。他聽說浙江寧波范懋柱的藏書樓天一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 法甚精”,便特諭杭州織造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并其書架款式若何,真按:辦理四庫書檔案作並!此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不知是否為纂修書之編者簡化字忘了轉了. 詳細詢察,
①②乾隆《御製文二集‧文淵閣記》,卷一三。
153
燙具準樣,真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作燙成准樣! 開 明丈尺呈覽”。①寅著專程前往察看,了解到“天一閣在范氏住宅之東,坐北南向,左右磚甃為垣,前後檐上下俱設窗門,取其透風,閣外周以圍牆,其中梁柱及書 櫥即用松杉等木,形制堅朴。閣下頂格畫有水紋,亦係制火之意。閣前鑿池,中有泉水,色清味甘,後面圍牆東北隅又為曲池,詢稱年久不知取義,即於閣東引前池 之水灌注其內。閣共六間,西偏一間安設樓梯,東偏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濕氣,並不貯書。惟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亦為可以透 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口,總計大小書櫥共二十六口。每大櫥之下置英石一塊,據云可收潮濕”。在查看天一閣構造、建置的同時, 寅著還進一步了解到,當初建閣“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是以高下、深 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含六數”②。真按: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174頁引作合!,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143頁引則作含,疑此襲用故也.寅著查明有關情況後,隨即“折算丈尺,燙成準樣”,“並取安放書櫥下英石一小塊,一併附呈”③。乾隆見天一閣的建置、“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④,便下令仿其規制,建造文津、文源、文淵、文溯四閣,以分別庋藏《四庫全書》。
文津閣位於承德避暑山莊,乾隆三十九年秋動工興建,次年夏率先告成。其地在“山莊千尺雪之後,卜高明爽塏,以藏《四庫全書》,題曰‘文津閣’,與紫禁、御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則月臺,
真按:文津閣史 ①《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諭。
②《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日寅著奏摺。
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寅著奏摺。
④ 乾隆《御製文二集‧文源閣記》,卷一三。
154
西乃西山,蓋仿范氏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①。
文源閣位於京郊圓明園,乾隆三十九年,在園中原有建築四達亭的基礎上,“略增葺為文源閣”②,亦於 次年繼文津閣之後告成。據記載,園內“水木明瑟之北,稍西為文源閣,上下各六楹”,所懸“閣額及閣內‘汲古觀瀾’額皆御書”。閣前矗立巨石,名為玲峰, “刊御製《文源閣詩》,閣東亭內石碣,刊御製《文源閣記》”③。
文淵閣建於紫禁城內文華殿後,乾隆四十年(1775年)動工,次年告成。閣前鑿方池,上架石橋,池中引玉河水。閣後疊石為山,四周列植松柏,閣東側碑亭內石碑鐫刻乾隆所撰《文淵閣記》。
文溯閣位於盛京(今瀋陽)故宮,在四閣中經始最晚,至乾隆四十七(1782年)年始建成。“閣在宮殿之西,正宇六楹,東西游廊二十五楹,明樓一座,敞軒五楹,南配房十七楹,東西南北耳房六楹,直房十四楹。真按:國無!待查!詞:【直房】當值辦事之處。《明史‧楊繼盛傳》:“百官請命,奔走直房如市。”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本章經手次第》:“捧匣者又自日暮為始,先到 日精門 體乾 直房。” 又東更道內,南北耳房四楹,直房四楹,碑亭一座,宮門三楹。閣南檐前,恭懸御書清、漢字‘文溯閣’匾額一”,碑亭內則“恭鐫御製《文溯閣記》、御製《宋孝宗論》,俱清、漢文”。④
從建築規制來看,內廷四閣正宇上下皆六楹,各通為一間,不離范氏天一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本 義。但就實際格局而言,已與天一閣有所不同。以宮中文淵閣為例,其外觀為水磨絲縫磚牆,深綠廊柱,菱花窗門,歇山式屋頂,上覆黑琉璃瓦,而以綠琉璃鑲檐 頭,既參照了傳統的官式做法,又考慮到了建築物的使用功能,顯得十分莊重典雅,大方實用。除去一般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在規模和形式上的區別外
①《熱河志》卷四一。
②乾隆《御製詩五集‧題文源閣》詩注,卷六二。
③《日下舊聞考》卷八一。
④《盛京通志》卷二○。
155
, 內廷四閣與天一閣最主要的差異還在於內部構造的改進。天一閣上下兩層,“其藏書在閣之上,閣通六間為 一,而以書櫥間之;其下乃分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①。而內廷四閣均採取明二層暗三層的“偷工造”法,即外觀重檐兩層,實際上卻利用上層樓 板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造一夾層,全閣上、中、下三層都用來庋置書籍。這種方法,既節省工料,又便於貯書,體現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 度技巧和水平。
四閣相繼建成之後,宮中文淵閣沿襲明代之稱,其它三閣由乾隆分別命名為文源、文津、文溯。在乾隆看 來,“文之時義大矣哉!以經世,以載道,以立言,以牖民,自開闢以至於今,所謂天之未喪斯文也。以水喻之:則經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 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經而出。故吾於貯四庫之書,首重者經,而以水喻文,願溯其源,且數典天一之閣,亦庶 幾不大相徑庭也夫”。②因而“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蓋取范氏天一閣之為”。③特別是其中 文溯閣之稱,還別有一番深意。乾隆說:“若夫海,源也,眾水各有源,而同歸於海,似海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閭何洩,真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作似海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閭何洩,斷句不同! 則仍運而為源,‘原始反終’,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則窮源之徑而溯之,是則溯也,津也,實亦迨源之淵也。水之體用如是,文之體用顧獨不如是乎?恰於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而予不忘祖宗創業之艱,示子孫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① 阮元《揅經室二集‧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卷七。
②乾隆《御製文二集‧文源閣記》,卷一三。
③《御製文二集‧文溯閣記》,卷一四。
156
①為表示慎重和推崇之義,乾隆還為四閣分別撰寫了記文,勒石碑碣,真按:此文不通! 立於閣前。
二、全書裝潢與送藏
內廷四閣的建置,本為庋藏《四庫全書》。但文津、文源、文淵三閣建成之後,全書尚在趕辦,閣中一時無書可貯,未免空曠。乾隆遂下令“仿四庫書函之式,裝潢《古今圖書集成》全部,庋架排列”,②於“文淵、文源、文津三閣,各貯一部”。③此後,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分全書告成,大規模的裝潢貯閣工作才陸續開始。
(一)全書裝潢
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三月,四庫館開館不久,總裁考慮到全書包羅經史子集,數量繁多,將來檢閱不易,因而在制定辦理章程時,就提出了書冊封皮採用四色裝潢的建議,同時“將書樣 呈覽,俟欽定後,即將應用各色素絹行文該織造處如式織辦備用”。④這就是乾隆後來在其詩文中多次提到的“經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裝潢的辦法:“經 誠元矣標以青,史則亨哉赤之類,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也就是“經部用青色絹,史部用赤色絹,子部用月白色絹,集部用灰黑色絹”,⑤以色分 部,一目了然。至於《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考證》,由於它們“係全書綱領,未便仍分四色裝潢”,總裁特請“用黃絹面頁,以符中央土色,俾卷軸森然, 益昭美備
①《御製文二集‧文溯閣記》,卷一四。
②《御製詩四集‧文津閣》詩注,卷三八。
③《御製詩四集‧題文源閣》詩注,卷三三。
④《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一日辦理四庫全書處奏摺。
⑤《御製詩五集‧文津閣作歌》詩注,卷一七。
157
”。①其後,雖然四閣全書所用絹面顏色與原定規制略有差異,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但大要不離經史子集四部取法春夏秋冬四季的初衷。
在書冊裝禎形式上,真按:當作裝幀!教育部國語辭典【幀】巾-9-12 注音一式 ㄓㄥˋ 解釋:量詞。計算照片、字畫等的單位。明˙張自烈˙正字通˙巾部:今人以一幅為一幀。如:這是一幀仕女圖。 教育部國語辭典【裝幀】 注音一式 ㄓㄨㄤ ㄓㄥˋ 解釋:書畫、書籍的裝潢設計。 全書一律採用包背裝。當時,一般冊頁書籍裝禎方法有三種,真按:當作裝幀!同前! 一 是蝴蝶裝,即將書頁面對面折齊,在書葉反面版心地方抹上漿糊粘連,再用較厚的紙作為書皮粘裹而成。用這種方法裝訂的書籍,翻閱時版心粘在書背上不動,書葉 兩邊展開,有如蝴蝶的翅膀,因而得名。一是包背裝,即將書葉正折,使版心朝外,書葉左右兩邊都向書背,用紙捻訂起,然後用紙或絹帛將書冊前後連書腦一併包 裹糊連而成。由於這種方法不露書腦,所以稱為包背裝。一是線裝,這種方法與包背裝基本相同,但不用整張的紙作書皮包背,而是在書的前面和後面各用一張同樣 的紙作書皮,然後鑿孔穿線裝成。蝶裝不損原書,但不經久,且翻閱不便;線裝結實耐用,但外觀比較朴拙;包背裝介於二者之間,既比較結實,外形又美觀大方。 四庫館總裁權衡幾種方法的得失利弊,又參照《永樂大典》的黃綾包背裝形式,最後選擇了分色包背裝法。
為便於使用和保存,書冊經裝訂後,還必須置入書套或木匣內。四庫館總裁最初提出,“用杉木板為函, 以防蠹損”②,但乾隆卻認為,“書冊已分四色裝訂,檢閱既便,散貯亦堪經久,不必更加外函,以免漿氣致蠹”③。然而,隨著全書裝潢工作的大規模展開,單本 書冊不便翻閱、不利於保存的問題日益突出
①《纂修四庫全書檔案資料》,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多羅質郡王永瑢奏摺。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一日辦理四庫全書處奏摺。
③《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一日諭。
158
,乾隆也開始看到書冊裝函的必要性。因此,不僅同意了四庫館總裁的建議,而且決定改用楠木製作全書函套,“用光文治,以垂久遠”。於是,《四庫全書》函套使用珍貴的楠木製作①,每若干冊書放入一匣,襯以夾板,束之綢帶,既精緻美觀,又能防蟲防潮,為《四庫全書》的長期保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真批:此處何故都未據出處?註腳亦但述己意!
(二)各閣送藏
第一分《四庫全書》告成之後,首先庋置宮中文淵閣,由總校陸費墀全面負責,“依照編目體例,每部以 類為次”,②陸續裝函上架。閣中原貯《古今圖書集成》十二架仍置下層中部,兩旁分儲《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中間夾層分貯史部三十三架,上層中貯子部二十 二架,兩旁分貯集部二十八架,全書《簡明目錄》置於經部第一架第一層之首,正中間的東西御案除供乾隆閱覽外,還留出了將來陳設《四庫全書總目》及《四庫全 書考證》的位置。為便於查檢翻閱,還另外繪製了《四庫全書排架圖》一併庋置其中。由於文淵閣地處宮禁,無長途搬運之勞,因而在四十七年(1782年)春天,全部裝潢貯閣工作即告完畢。
第二分全書送藏盛京文溯閣。乾隆四十七年九月,第二分全書尚未全竣,總裁就開始籌劃運送事宜。由於 “此項書籍俱經裁切打磨出細,并裝有絹面”,必須“按例擡運,方為慎重”,因而總裁特別奏請“交直隸總督飭令沿途地方官按站雇覓民夫,運至山海關,交與盛 京將軍及奉天府尹沿途接運
① 按:各閣《四庫全書》函套所用的木料不盡一致。文淵閣全書函套使用楠木,文溯閣全書函套使用樟木,文津閣全書書匣為楸木,夾板則用楠木,文源閣全書函套無考。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軍機大臣奏摺。
159
”。① 同時,考慮到全書部帙繁重,再加上文溯閣建造較晚,未能先入藏《古今圖書集成》,故需一併運送,以按例陳設。於是又決定“先將《古今圖書集成》五百七十六 函併《四庫全書》一千函作為第一撥”,於當年十月首先運送,其餘部分“分作四撥陸續起運”,預計於次年三月全部送藏完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春,陸費墀奉命專程“赴盛京文溯閣陳設書籍,每日與派出經管書籍之府丞蔣良騏、治中張鳳鳴逐函檢點”②,真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所遺漏的檔案 至 當年五月,除部分留空書函外,各書排次上架事宜已全部辦理完畢。據記載,“閣內牙簽錦麗,插架雲連。內貯藏《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 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函。統計經史子集共一百零三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萬六千冊”。 同時貯藏《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計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③。
第三分全書貯圓明園內文源閣,於四十九年(1784年)春裝潢陳設完畢。
第四分全書送藏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裝潢竣事後,即於“三月二十日起分為四撥,間十日一起運往”,仍照盛京文溯閣全書送藏辦法,“按站雇夫並派員照料”④,由陸費墀押送至承德,“依前三閣之例,分架陳設,部次井然”⑤。
①《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史料》,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多羅儀郡王永璇奏摺。
②《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二十日陸費墀奏摺。
③《盛京通志》卷二○。
④《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史料》,乾隆五十年五月八日直隸總督劉峨奏摺。
⑤乾隆《御製詩五集‧文津閣詠古樹》詩注,卷一八。
160
由於內廷四閣所在地方不一,全書繕成及入藏時間又有先後之分,因而各閣全書上所蓋鈐印也有所不同。 據今存全書鈐印情況及檔案記載,文淵閣全書每冊首頁蓋“文淵閣寶”,末頁用“乾隆御覽之寶”;文溯閣全書首頁鈐“文溯閣寶”,末頁亦用“乾隆御覽之寶”; 文源閣全書首頁除蓋“文源閣寶”外,,真按:標點有誤! 還蓋有“古稀天子”印,末頁則蓋“圓明園寶”及“信天主人”印;文津閣全書首頁蓋“文津閣寶”,末頁蓋“避暑山莊”以及“太上皇帝之寶”。①這些不同的鈐印,既可用作識別的標誌,同時也為全書增色不少。
第二節 江浙三閣全書的續藏與閱覽
江浙三閣《四庫全書》,是乾隆專為“嘉惠藝林,啟牖後學”而下令續行繕寫的,因而在辦理、藏庋乃至利用方面,都與內廷四閣全書不盡相同。
一、三閣建置真按:南三閣四庫全書之成書 真按:南三閣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高宗下令續繕三分全書,分別庋藏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考慮到將來的庋藏問題,乾隆還同時諭令江浙兩省地方官員分別做好一切準備工作。
早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兩淮鹽政寅著領到頒貯揚州天寧寺行宮和鎮江金山行宮的兩部《古今圖書集成》後,就曾奏請“於行宮內就高寬之處,仿佛天一(閣)規模,鼎建書閣,永遠寶藏”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位於鎮江金山寺行宮之左的藏書閣首先建成,乾隆賜名文宗閣,貯《古今圖書集成》一部
① 參見《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史料》,嘉慶八年四閣全書及續三分全書用寶情形單。
②《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寅著奏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