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並題此於後〉、〈述庵廷尉招同諸公集陶然亭分賦五言〉、〈惲南田「清溪歸濯圖」〉、〈同慕堂少卿步至 郡,倅飯夕照寺,感舊之作〉、〈寄祝蘀石閣學七十壽詩四首〉、〈題黃小松「秋景庵圖」〉、〈書「豐潤鼎銘」後〉、〈唐天寶造像銅碑,為小松賦〉、〈寶慶寺 瓦歌〉、〈贈雪門視湖南學政五首〉、〈「岑山圖」二首〉、〈香亭太常寓齋看菊〉、〈送孔葒谷農部請養歸曲阜二首〉、〈吳寶鼎磚字歌〉、〈康熙三十四年,聖 祖仁皇帝親征漠北,宋藥洲閣學時以編修充日講官,奉命督中路運糧事,王石谷為作「北征圖」,藥洲曾孫奕岩舍人屬題〉。(以上俱見《復初齋詩集》卷十五至十 六)
〈竹 井相國惠示元日之作,尚未及和,而亨山廷尉亦以相國此稿來屬和,因效作二首呈相國、廷尉〉、〈「景 君碑」舊本,有塔影園印,顧雲美所藏也,用前韻四首〉、〈又一首呈宋子,時自山右來寓法源寺〉、〈齋中供文忠三像幀子,偶拈先生「泛潁詩」二句題其上,系 以三詩〉、〈「漢楊太尉碑」宋拓本,為黃小松題〉、〈為宋芝山題張墨雲畫〉、〈同葒谷農部、芝山上舍、渭川明經於法源寺拓得遼石幢二,並「金禮部令史題名 記」後段〉、〈書「漢鐎斗銘」後〉、〈李南澗「郡丞聽泉圖」〉、〈蘊山倩揚州寺僧竹堂為予篆「秘閣校理」印並二詩來,次韻為報〉、〈鄉試主司讌所簪花,惟 河南省純金,蘊山以乾隆庚寅科所得溶為巨觥,自賦長歌,寄以屬和〉、〈蘇文忠「墨妙亭詩」殘石十七字,黃石齋銘其背為硯,今以拓本摹諸宋槧施注卷前而系以 詩
112
〉、 〈與南澗話別,復用「南」字二首〉、〈「王安節畫册」二首〉、〈永樂庵避暑二首〉、〈海苔紙扇歌, 用黃文節松扇韻〉、〈書「怡亭篆銘」拓本後〉、〈宋芝山為予作山水,頗似「嵩陽帖」首二句神理,因以「天際烏雲卷」目之而系以詩〉、〈閿鄉楊氏四碑歌〉、 〈予三年前為徐尚之題「浴牛圖」二絕,今見圖乃別是一幅,更為一詩題之〉、〈魚門、葒谷、小松、毅堂枉過,評帖竟日,題小松所攜「釋無隱說經詩畫卷」〉、 〈「筤谷圖」,為周青在明府題〉。(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一)
師 友往來:韋謙恆有〈東坡次韻伯固遊蜀岡,送叔師奉使嶺表詩,刻石禪智寺,王文簡司理時和其韻,合一時 賓從餞送之作,為「禪智唱和集」。謝蘊山守揚州,翁學士覃溪先生屬訪之。蘊山拓原刻,並賦詩以寄覃溪,答詩兼屬同人繼聲,余得二章,一呈學士,一寄太 守〉。(《傳經堂詩鈔》8/6B)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一七七八)四十六歲
春,撰〈誥授朝議大夫刑部安徽司郎中加一級呂君墓志銘〉及〈呂郎中狀略〉。呂郎中,諱元亮,字陶村,號柳溪,山西鳳台人。乾隆壬午舉人,癸未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刑部廣東司主事,遷浙江司員外郎、四川司郎中。(影2/469)
113
撰〈壬申同年公祭顧珍山年伯文〉。(影2/476)
二月八日,於南書房見內府所藏舊拓《佛遺敎經》,已斷泐,而神明奕奕,其神氣頗似《御史臺精舍記》之側。(影2/477)
二月十一日,跋《佩觿》。(《澤存堂五種本》)
二月二十二日,瑞金舉人羅有高持其友汪輝祖手書來,為其母孺人雙節乞文,且曰將勒之石,詞甚懇摯。先生合所寄表誌、行述讀之。(影3/587)
二月二十三日,跋謝啟昆輯《續禪智唱和集》。「王文簡旣去揚之百有十年,吾蘊山來為守,越二年,乃以暇日訪蘇詩石刻於禪智。拓本寄予京師,予為和作並跋以寄蘊山,蘊山合諸和作為卷,而以運使朱公詩並予詩同勒於石,為《續禪智唱和集》。」(影2/485、《文集》18/8A)
先生題明人書畫册封面,曰「海岳英光」。按:書畫册計十二幅,為文徵明、董其昌、陳繼儒、王鐸諸人所書畫。(影2/487)
二月二十八日,翁■霖自莆摹先像十二幅見示。第一幅為探花公,即諫議大夫文饒公。第二幅為補闕公,即 用亭公。第三幅為散騎公,諱何,莆始祖。第四幅為一桂公。第五幅為二桂公。第六幅為三桂公。第七幅為四桂公。第八幅為五桂公。第九幅為六桂公。第十幅為翰 林公,即醉庵公。第十一幅為參議公,即雪崖公。第十二幅為尚書公。(影2/488)
114
陳 焯自保定來,出所鉤摹北齊〈祁林山寺碑〉,其尾有陳焯自識,云:「黃易將之官,其友張君中自靈壽寄此 碑來,備述拓此碑之艱。先生讀後,雖愛是碑,不可復得,遂假摹之。」「憶小松去年以此碑相贈,謂此碑拓致之艱,仁人君子必當有以處之也,蓋意欲方綱重為摹 拓,以廣其傳。而鹿鹿至今,未暇為也。展對是本,能無慚感。」有跋。(影2/479-480,《文集》21/5A)
跋唐玄宗〈西岳華山碑〉殘字。(影2/483、《文集》22/5A)
二月,是年春,莆田河邊朱紫坊第十五侄■霖繪先像一册來,先生敬裝於前函內,凡一函三册。■霖,霈霖胞弟,行十五,戊子福建解元,四川南溪知縣。(《家事略記》)
三月二十四日,跋張燕昌藏舊拓〈吳天璽紀功碑〉。(影2/492)
四月九日,作〈續禪智唱和集序〉。「南康謝子,移守揚之四年,將入覲,以次韻蜀岡蘇詩合為卷,而以錄別諸作附焉,曰《續禪智唱和集》,踵新城王司寇故事也。」(影2/496。《文集》3/7A)
四 月十二日,作〈家祠畫像册後記〉。「旣摹畫先像於册之後四年,莆中族子■霖偕計吏入都,摹祖像十二幅 來奉於祠,敬續裝册,合前凡一函三册,時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五日也。其明日,■霖中禮部試,而其兄子蘭以選拔入都,亦前一夕適至,家庭聚合之樂、科第聯翩之 樂,先靈顧之,喜可知已。此十二幅,已見前册者九,未見者三,散騎公、二桂、三桂公也。散騎公始居莆田,為莆始祖,摹於册首者,大宗之義也。《禮》曰: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
115
, 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是册自補闕公而下,六桂具全,而我翰林公、尚書公,以次列焉。翰林 公像,與前册小異,蓋摹手偶不同,餘亦間有小異處,皆以此本為是也。方綱得考悉本支源委者,由前進士孝豐令霈霖,今其仲氏奉母敎,諸子克有成立,而殫心家 乘,切敬宗尊祖之義又如此,以方綱之不肖,何以克承之。四月十二日,方綱謹記。」(影2/489、《文集》5/7A)
四月二十四日,跋《海光樓卷》。(影2/502)
作〈送謝蘊山之任揚州序〉,並有詩三首。(影2/494、《文集》12/3B、《集外詩》12/8A)
夏日,桂馥、張燕昌、陳焯、宋葆惇、潘有為過談。先生有詩懷黃易。(《集外詩》12/10A)
桂馥、張燕昌、陳焯、宋葆惇及先生同集潘有為寓齋,觀所藏古印。是日並觀高鳳翰手題《集古印册》,適陳焯病足,張燕昌亦甫病起。先生有詩。(《集外詩》12/10B)
跋〈表忠觀碑〉小字殘本。(影2/498、《文集》25/5B)
張燕昌以元康元年〈鐎斗銘〉拓本見寄,先生旣為之詩,燕昌復以所為跋來共論之,先生又作跋,書於銘後。(影2/500、《文集》19/3B)
五月七日,周震榮示先生五銖泉笵一枚,先生又以此笵示張燕昌,因相與各繪一圖,先生並有跋。(影2/505、《文集》19/4A)
116
張燕昌贈先生《藏經》十五紙,為(1)海潮波及二十七行;(2)地中仗藏二十七行;(3)■當墮十二十七行;(4)為說十二二十七行;(5)青黑人所二十七行;(6)他癡鈍迷二十七行;(7)得遠離地二十七行;(8)本尊及其二十七行;(9)非久住處;(10)著有持真;(11)蜜相和呼二十七行;(12)或遏伽木二十七行;(13)又若欲令二十七行;(14)我今懺悔;(15)拜大自在二十一行。又末題目一行,云「《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中」。前十四紙,每紙皆長一尺六寸二分,末一紙特長,多出六分許,全長有五六丈許,裱成卷子。先生又有詩。(影2/506、《集外詩》12/9A)
五 月九日,重書丁受堂《字說》。「是稿不存於篋,至今二十六年矣,中間予奉使於外,與受堂不相見者且十 年。歲癸巳,予受詔纂四庫書,受堂始以孝廉校錄書籍,時時相與追憶往事。越二年乙未,受堂成進士。又三年,為予大兒樹端聘受堂長女,益相過從,從容道故。 而受堂出是稿,要予重書,昔年劘切諄復之味,如在目前,而受堂亦將筮仕矣,獨慚予之問學,視昔未有加進耳。」(影2/509、《文集》10/11A)
五月十日,瞻拜吳雯小像,作〈蓮洋山人像贊〉。「手一卷書,據石而坐。河水九曲,嶽蓮一朶。玉溪王官,誰彼誰我。漁洋蓮洋,即薪即火。天風海濤,綠房丹瑣。水流花開,無乎不可。先生歿後七十四年,為乾隆戊戌夏五月十日,北平翁方綱。」(影2/510、《蓮洋集》)
五月二十三日,為手書《說部雜記》稿本上題記。「已摘其題頭入附考之槁本矣,如此本需賸寫時
117
,當查取此而抄入之。」(《說部雜記》)
五月,桂馥以顏氏所摹金農雙鉤藏〈延熹華岳碑〉見示於先生。先生也為鉤摹一本,並摹其副以寄陝,俾畢沅勒諸石。(影2/418)
六月一日,跋〈延熹華岳碑〉,又有詩賦之。「乾隆四十三年,太學生曲阜桂馥借得顏氏所摹杭人金農雙鉤 本以示翁方綱,按:前摹本闕處全字一百有六,補闕筆及半字者一十有六,於是碑字所闕無幾矣。六月一日,方綱謹記。旁觀者,馥及太學生烏程陳焯、海鹽張燕 昌、安邑宋葆惇、內閣中書舍人番禺潘有為。」(影2/521、《集外詩》12/12A)
閏六月四日,作〈漱芳西室記〉。(影2/533、《文集》6/6B)
閏六月十四日,跋〈延熹華岳碑〉。(影2/418)
閏六月二十日,跋宋葆惇所藏張伯雨書〈蘇軾虎丘寺詩卷〉。(《蘇齋題跋》卷下)
六月二十一日,有〈蘇文忠笠屐像贊〉。(影3/720、《文集》13/8A)
六月二十九日,跋蘇軾題〈墨妙亭詩斷碑〉。(影2/523)
六月,膠州諸生崔儒持〈范巨卿殘碑〉示先生於濟寧州。碑於州龍門坊水口石板下得之,僅長尺有寸許,存篆額「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十字。先生有詩賦之。(影3/625、《集外詩》12/23A)
七月二日,王昶得何氏藏抄本李文貞公《周易觀彖》五册示先生,先生有跋題於後。(影2/539)
118
七月三日,於原心亭校金石史,歸而篝燈跋自摹華陰東郭王朱本〈漢華嶽廟碑〉。(《蘇齋題跋》卷上)
是日,周震榮復寄所摹泉笵一圖見示,先生按圖並跋之。(《文集》9/4B)
七月七日,顏崇槼拓兕觥文來屬先生題,先生錄朱彝尊詩於後,並作〈兕觥辨〉。(影2/542、(文集》15/6A)
七夕後一日,先生代陳崇本跋《石經殘字》刻本後。(影2/541)
七月九日,跋華陰東郭王朱本〈漢華嶽廟碑〉。(《蘇齋題跋》卷上)
七月十六日,摹〈漢夏承碑〉,並有跋。(影2/548)
是日,跋王澍摹本〈漢夏承碑〉。「此本得於張晴溪同年齋頭,當是出虛舟門人王岳望嵩手者。」(影2/552)
七月十八日,上賜荔支,先生有詩十六韻。(《詩集》17/3B)
七月二十日,桂馥又見示凹文五朱拓本,先生未及摹入〈泉笵圖〉中。(影2/541)
七月二十二日,跋商距末。(《復初齋文》)
七月二十四日,宋葆惇於廠肆得明刻《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先生有跋。(影2/560)
七月二十六日,先生以所藏蘇軾書〈天際烏雲帖〉寄謝啟昆。啟昆欲勒石於揚州。次日,先生又有詩二首
119
,次蔣士銓韻,勒於帖尾。(《宋槧施顧注蘇詩題跋鈔》)
七月二十八日,陳以綱云廠肆有售〈夏承碑〉雙鉤本,先生亟俾覓之。(影2/545)
七月,作〈楊節婦家傳〉並〈瑞金楊節婦傳贊〉。(影2/544、《文集》13/9A)
八月七日,蔣士銓、吳玉綸、陳崇本、吳錫麒、程晉芳集先生齋,同觀〈王審知碑〉,相與為文以紀之,而先生為考其概並跋。(影2/568、《文集》24/9B)
跋巨然〈茂林疊峰圖〉。(影3/580、《文集》33/3B、《詩集》17/5A)
八月十三日,為大兒樹端聘朱筠女,作〈婚啟〉一文。(《文集》14/19B)
中秋前一日,陸費墀、張燕昌、陳崇本、陳以綱同集先生詩境小軒。張燕昌出薛素素畫像並陳老蓮畫同觀,先生為賦詩。(《集外詩》12/18B)
中秋夜,先生有詩〈次答翁筠樓侄舟泊天津見寄〉。(《集外詩》12/18A)
八月十八日,撰〈汪氏雙節堂銘並序〉。(影3/588、《文集》14/12A)
八月十九日,跋魏鶴山《荊公詩集注》。(影3/671)
八月二十一日,先生集陳崇本齋,作〈擬師說〉。(影3/591、《文集》10/3B)
八月二十四日,跋明文貞憲書〈喜雨亭記〉。(影3/585、《蘇齋題跋》卷下)
是日,為門人莫績軒作〈畫雨亭詩〉,用「吾以名吾亭」五字為結句。(影3/585、《詩集》17/5B)
120
是日,又購得文徵明書〈喜雨亭記〉,因題書齋為「雨香」,並賦詩志之,並邀程晉芳、莫瞻菉和。(《詩集》17/6A)
八月,作〈擬師說二〉,書於程晉芳《正學論》第六篇後。(影3/596、《文集》10/4A)
八 月,撰〈勉庵記〉。「庚寅夏,予按試瓊郡,得是州許生敦仁,生時年十六,予評其卷而勉之。越八年,生 以選拔貢於朝,以敎職即用,終日文章之任,學與仕並當日進也。來告予曰:『家君以先生致勉之意字敦仁,請書以記之。』遂書其言為記。乾隆四十三年秋八月, 北平翁方綱記。」(影3/599)
秋,張燕昌語先生,曾於杭州見宋槧李雁湖注王半山詩卷一之三、卷十五之十八、卷二十三之二十九、卷四十五之四十七,每卷有庚寅增注,又注中每有較近日刻本多出數條者,並以篋中所抄魏鶴山序見示。(《藏園群書經眼錄》1158)
九月,為沈心醇井田研作銘,銘曰:「田則畫而課有牛,硯則磨而歲有秋。」研背為琫,先生復為之銘,曰:「于胥斯原捧持勿諼。」(影3/599、《集外文》2/22B)
九月十日,作〈兩饒君傳〉。(影3/603)
九月,為桂馥作〈丁香臂擱銘〉,曰:「丁子木,彎成竹,懸腕之書與臂熟,惠子據於知不足。」(影3/599)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