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ly 20, 2008

11

為 本體之用。其陽卦、陰卦,居上、居下,悉出法象自然,求之於經無不相合,其用心可謂精矣。朱升作《旁註》,取其全書入於《前圖》,然卷中諸圖節縮為二,非 其本來矣。此鈔本前採朱升語為之序,至其《後序》一篇則他書之序,不與此書相涉也。此書於上下經、分卦之義頗為簡明,應鈔存以資稽考。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讀易考原》一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圖說(11/887

  謹按:《周易圖說》二卷,元錢義方著。義方字子宜,吳興人,進士。是書一名《篷錢氏圖說》,真按:疑有誤! 書成於至正六年。上卷為圖者七,下卷為圖二十。其說圓圖,以為未必出於伏羲,是矣,而以為非夫子不能作,則亦自為斷制之詞,非有所據也。至其論《洛書》及諸圖,採摭前人之說,頗皆有見。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爻變易蘊(5/381

  謹按:《周易爻變易縕》四卷,元天台陳應潤撰。應潤字澤雲。金華黃溍稱其家傳《易》學。此書有至正丙戌自序一篇,大意在觀爻之變,以見《易》之縕,所列圖位多與周子、邵子相異,其訓卦爻之辭亦不引諸家《易》說,中亦頗有發明。其止上、下經者,蓋依王弼本也。應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周易爻變義縕》四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辨錄(9/782

  謹按:《周易辨錄》四卷,明楊爵著。爵字伯修,富平人。嘉靖己丑進士

12

,歷官山東道御史,以直言下獄,釋為民。隆慶元年,贈大理丞。此書前云“贈光祿寺少卿”,與姓譜不同。真按:當有書名號!乃萬姓統譜也.朱彝尊經義考多有引用. 序云“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則即其獄中所作也。其正文止上、下經卦辭,而訓解則兼六爻及彖傳、大小象,每卦自成一篇,取《繫辭》“困德之辨也”一語以名其書。以人事為主,語多自勗,合於《易》中“憂患”之一義。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易象解(9/742真按:鈎-不復一一出校.

   謹按:《易象鈎解》四卷,明陳士元著。士元字心叔,應城人。嘉靖甲辰進士,嘗著 《易象彙解》二卷,復舉其未盡之意著為此書,引物旁通,故名《鈎解》。其書止上、下經,但有卦、爻詞,而無彖象、《文言》,蓋據十二篇之古《易》而但解其 上、下經二篇也。亦兼用互體及五行、納甲、飛伏之類,蓋本李鼎祚《集解》而去其過於牽強者,然亦間有附會處。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集註(4/210

   謹按:《周易集註》十六卷,明梁山來知德著。知德字矣鮮。領鄉薦不第,入萬縣溪 山中治《易》,三十年而成書,時萬歷二十六年也。其書先於每卦列象、錯、綜、中爻、同體數者,謂之“啟蒙”。次列諸圖,而曰“來知德圓圖”、“來知德錯綜 圖”,大意專取《繫辭》傳中“錯綜其數”一語,以盡《易》之變。其於《雜卦》傳,亦以錯、綜言之。至於《說卦》傳諸象,荀九家之外又增“來知德為某為某” 云云。昔張雲章嘗謂其有意與先儒違異,且所置句讀亦多不協於理。此書但存其目可矣。

13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周易集注》十六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讀易紀聞(10/786

  謹按:《讀易紀聞》六卷,明張獻翼著。獻翼字幼于,崑山人,太學生,後更名敉。此其早年讀書上方山中所著也。用《注疏》本,不載經文,採摭諸說,貫以己意,如讀書劄記之體,亦頗有所發明。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易義古象通(8/669

   謹按:《易義古象通》八卷,明魏濬著。濬字蒼水,松谿人。萬歷甲辰進士,官至都 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是書用《注疏》本,止上、下經。前有《明象論》八篇,大意謂周文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於漢魏晉唐諸人所論 象義,取其近正者,故名曰“古象通”,而冠以“易義”,言即象以通義也。朱彝尊《經義考》失載“易義”二字之名,而曰《周易古象通》,則與其名書之意不合 矣。真按:經義考之誤 《經義考》載王在晉序一篇,今刻本失之。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像象述(9/768

  謹按:《周易像象述》五卷,明吳桂森著。桂森字叔美,無錫人。學《易》於武進錢一本。一本有《像象管見》、《啟新齋易象鈔》、《續鈔》、《四聖一心錄》諸書,此書述一本之意而為之。卷前《像象金針》一卷,論讀《易》之法。真按:讀易方法論 其書用《注疏》本,頗有所闡發,雖云述一本之意,要其用力勤矣。惟每卦之前不畫卦象,斯為踈耳

14

。桂森初從顧憲成、高攀龍諸人講學,晚年構小齋曰“來復”,講《易》其中,學者稱素衣先生。此書上方紅評有曰“景逸高先生”者,真按:高攀龍 即攀龍也。錢一本,萬歷癸未進士,官御史,以建言黜為民,天啟初贈太僕寺少卿。桂森是書在天啟乙丑,則一本已卒之後,而其上方乃有一本評語,蓋是書曾與一本商確而為之者也。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古周易訂詁(8/674

  謹按:《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明何楷著。楷字元子,漳州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是書自序在崇禎六年癸酉,蓋其筦榷吳中時所作。卷末附以《答客問》一篇,借詁經以言時事也。觀其自序論分經合傳之非古,意固甚善,然又引魏淳于俊對高貴鄉公語刻本“淳于”訛作“許”, 則其意亦未始不以分附為是。其前分上、下經為六卷,而《彖》、《象》、《繫辭》諸傳之文仍隨卦分列,則雖還田何之舊,而猶祖費直之意。又於上、下經卷內自 分初、中、終等目,是其書名曰“古周易”,而其卷內體例初不盡符於古本矣。至於雜採諸說,融以己意,雖亦不無沿訛之處,而於經義亦有發明。應存其目。

  此書名“古周易訂詁”五字,第一本書面填寫筆誤,應改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五”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方舟易學(11/883

   謹按:《方舟易學》二卷,不著姓氏,其書專論互體,每卦標出兩互卦之名,而以爻 詞證之。漢儒說《易》多主象占,固不免穿鑿支離之弊。王弼承其後,遂有“得意在忘言”、“得言在忘象”之論,深斥象數之學,謂互體、卦變皆無足取,於是棄 象不論。夫納甲、五行本非《易》義所重,棄之可也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15

,若互卦及動爻之變,其說見於《繫辭》,其法著於《左氏》,歷代諸儒相承有自,乃皆棄而不論,徒以虛詮義理為主,何以得聖人觀象之本意乎。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此 書專闢王弼之學,而詳言互體之義。其下一卷曰“象統”、曰“明閏”,“象統”則但存其序,“明閏”則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閏之法。朱彝尊《經義考》曰: 《方舟先生集》止存二卷,崑山徐秉義家藏有《易互體例》,卷首不著撰人姓氏,但題“門人劉伯熊編”。攷焦氏《經籍志》載李石《方舟集》五十卷,意者石之遺 書歟。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翁方綱考辨作者 真按:翁方綱考辨作者 下卷載閏月事至淳熙之時,則是孝宗以後之書也。此鈔本前有彝尊印,當即其所藏本,而二卷分合之故,彝尊亦未明著之。應鈔存以備宋人《易》學一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題宋李石撰。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繫辭精義(9/760

   謹按:《周易繫辭精義》二卷,宋婺州呂祖謙輯以補程子《易傳》也。程《傳》據王 弼本,止上、下經,無《繫辭》以下。鄱陽董真卿曰,東萊呂氏集周子、二程子、張子諸家經說語錄,及程子門人共十四家之說,為《精義》以補之。陳振孫《書錄 解題》曰:呂祖謙伯恭集程氏諸家之說,以程《傳》不及《繫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託伯恭之名。其說皆載於《文獻通考》。然《宋史‧藝文志》載呂祖謙 《周易繫辭》二卷,則是書為祖謙所輯無疑。此鈔本卷前吳城識語,既以董真卿之言為足信,又據《館閣書目》“託名”一語為斷,過矣。真按:翁方綱考辨作者 且謂祖謙《古易自序》詆王氏,即所以譏伊川,其說尤為害理。祖謙之學宗法濂洛,《古易自序》專議變古之非,真按:鄭玄 真按:王弼豈有譏及程子之意?且祖謙於程《傳》,真按:呂祖謙與程頤 曾取尹氏本及朱子本參定其同異,又從小學家是正其文字,見於祖謙跋語,其用力於程《傳》至矣。今乃謂其“降心相從,盡棄所學而學焉”,是誣古人也。真按:吳城之誤 吳城識語本不足論,然譏程子之說不可不辨也真按: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翁方綱與程朱

16

。 是書既為補程《傳》而作,後來刻程《傳》者或因而并入此書,稱為“後傳”。實則程《傳》於《繫辭》內有及卦爻者,既已採入傳中而為之說,又仿李氏《集 解》,分置《序卦》於各卦之首,故《繫辭》以下不更為傳,本非有闕也。但此書所輯皆諸儒精語,自應刊刻,與程《傳》並行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易序叢書(11/888

  謹按:《易序叢書》十卷,宋趙汝楳著,汝楳,開封人,宋宗室,觀文殿學士善湘子,真按:趙善湘 歷 官至戶部侍郎。所著有《周易輯聞》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見於朱彝尊《經義考》引元袁桷之言曰:汝楳精《易》象,有《易序叢書》,即《周易輯 聞》、《易雅》、《筮宗》也。據此,則所謂《易序叢書》者止此三種。而今此鈔本《叢書》十卷,卷各為目,自第三卷至七卷皆言兵法之書,與《易》絕不相涉, 而所題“衍義”、“拾遺”、“圖略”等目,核其書皆不甚分晰,初亦毋庸各分一種者。中又忽標書目,忽題卷數,皆似後人鈔寫者所為。而即其前《筮宗》一種, 本是三卷,今此鈔本則止存其二卷。且《易雅》、《筮宗》二種自當附於《周易輯聞》之後,以成趙氏一家言《易》之書,今反去《輯聞》而附兵法諸書,恐啟學者 好奇誣經之漸。即使其書真出於趙汝楳,而《叢書》三種之說出於袁桷,桷去南宋未遠,較為可信,不應以此十卷遽存其目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大易法象通贊(11/884

  謹按:《大易法象通贊》七卷,元鄭滁孫著。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進士,知溫州樂清縣,累遷宗正丞、禮部郎官,至元三十年以薦召授集賢直學士,陞學士,致仕歸

17

。 此書“中天圖”,即其召薦之時所進也。其序自言:年踰五十,探索《先天圖》,忽得中天元景。“中天元景”云者,蓋滁孫自撰之詞,非果有秘授也。計滁孫登宋 景定進士第,至元世宗至元中蓋已五六十歲,而此書之成則在成宗之末年,又在進圖後十餘年,逮乎嘉興、溫州,升席說經,而年將耄耋矣。始終敷析者一“中天” 之說,古今人所未言而滁孫言之,刪聖人之《繫傳》以就之,推衍《論》、《孟》諸經以廣之,言大而誇,辨逞而博,然滁孫在當時最號博洽,儒學之士翕然推之, 與其弟陶孫皆以前朝士製衣親賜之榮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俟考! 真按:鄭陶孫 則其為書又不得以誣且諛目之矣,然究非說經之正。或僅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大易鈎玄(9/740

  謹按:《大易鈎玄》三卷,明鮑恂著。恂字仲孚,崇德人。元進士,薦為翰林,不就。洪武初,嘗應召至京師。其書本名《學易舉隅》,寧王權為刊行,真按:朱權 更其名曰《大易鈎玄》。恂之為說,皆先儒所已言者,而其彙輯眾說,於學《易》綱領頗為有見。卷前有涵虛子臞仙序,真按:google有! 真按:朱權 即寧王權也。寧獻王權薨於正統十三年,真按:朱權 此 作序之“乙卯”當是宣德十年,距洪武初已七十餘年矣。序云程蕃伯昌重加訂正,又言鮑恂之書三傳而至趙蕃。然恂之成進士是後至元元年之乙亥,而趙蕃者生於至 元十七年丁酉,則後至元無十七年,當屬前至元矣。然前至元十七年是庚辰,非丁酉,且與所言“三傳”之說不合,此序必有誤矣。真按:翁方綱考辨作者 真按:翁方綱考證學 此書之旨本不足以盡《易》,朱彝尊《經義考》載其目,仍曰《舉隅》。應仍以《大易舉隅》三卷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學易舉隅》三卷。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