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8, 2008

1

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清高宗之全面漢化……………………六

 第二節 清高宗之好勝性格……………………七

 第三節 考據學風之影響……………………10

 第四節 修纂全書之政治意圖………………12

第二章 民間藏書之搜求……………………二六

 第一節 清高宗訪求遺書之開啟…………………二六

 第二節 由訪書變為修纂大書………………二六

 第三節 訪書運動之高潮…………………30

 第四節 訪書政策之變質……………………四六

 第五節 查禁圖書範圍之擴大………………五六

2

第三章 四庫全書館之組織暨人事管理…………67

 第一節 四庫全書館人員之組織…………………68

 第二節 謄錄人員之遴選……………………八○

 第三節 修纂人員之增補……………………八五

 第四節 四庫全書館人員之管理…………………八八

第四章 四庫全書之編輯…………………105

 第一節 全書之命名暨書冊體式之規定……………一○六

 第二節 四庫全書配件之纂編…………………一○九

 第三節 部次群書體例之建立…………………一一六

 第四節 圖書去取標準之擬訂…………………一二三

 第五節 大量欽定圖書之收錄………………一二六

第五章 七閣四庫全書之完成暨異同…………一三四

 第一節 北四閣成書之次序………………一三四

 第二節 南三閣全書之完成………………一三八

 第三節 七閣之建築……………………一四一

3

 第四節 七閣全書之頒發及典守………………一五○

 第五節 七閣全書之異同…………………一五六

第六章 四庫全書之重檢…………………一六三

 第一節 書冊舛誤之發現…………………163

 第二節 撤出李清等人之著作…………………166

 第三節 遼金元史譯音之重檢…………………一七二

 第四節 北四閣全書重檢之情形………………一七三

 第五節 南三閣全書之校勘………………一八三

 第六節 各閣全書空匣之填補…………………一八四

第七章 四庫全書薈要……………………一九○

 第一節 修纂四庫全書薈要緣起………………一九○

 第二節 四庫全書薈要之今昔………………一九三

 第三節 薈要與四庫全書之比較………………一九八

第八章 四庫館燬禁圖書之內容分析…………二一二

 第一節 澈底追查禁書……………………二一四

4

 第二節 禁燬民族思想方面之文字………二一七

 第三節 查禁詆譭清人之文字…………二二五

 第四節 禁燬涉及明清史事之文字……二三二

 第五節 關於其他原因遭禁燬之文字……二四○

第九章 四庫全書之價值……………二五五

 第一節 文化傳承之具體表現……………二五五

 第二節 傳存珍貴文化資產…………二五八

 第三節 方便學人之利用……………二六二

 第四節 提供校勘學上之價值……………二六六

 第五節 傳統知識領域之擴充……………二六九

第十章 四庫全書之缺失……………二七六

 第一節 人為疏失脫誤叢生…………二七七

 第二節 政治意圖資料失真…………二八○

 第三節 版本異同考覈末實…………二八五

 第四節 輯佚校補未能盡善……………二九○

5

 第五節 選書態度未臻公允………………二九七

第十二章 餘論………………………三○三真按:當作第十一章(正文如此).

 第一節 出版之呼聲之實現…………………三○四

 第二節 續修之倡議及成果………………三○八

 第三節 整理四庫全書建議………………三一五

6

第一章 緒論

   圖書為載記史實,發抒性靈,傳播知識的主要工具。班固嘗謂:「六學者,王敎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 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註一)典籍既有輔翼「至治」之功能,自必為握持至高權秉的帝王所重視。因此,歷代帝王對圖書,往往採蒐訪、典藏及整理的 政策。從充實秘閣書藏,到整理校勘以方便利用,大都潛藏有推廣政敎之深遠目的。清室叩關,繼朱明而起,自始即洞悉古來帝王傳統文化政策的功用,乃迭次廣徵 天下遺書,選拔儒臣,纂修典籍,其規模及成效之宏著,實超邁前古,而其中又以清高宗敕令修纂之四庫全書最稱鉅製。高宗動員數千人力,歷十數歲月,致全力於 典籍之蒐訪、審查及整理,固肇因於鞏固帝王基業之私慾,實亦植根於對儒家精深博大學術思想之孺慕。真批:開宗明義即大批成見在胸,其何能平耶!愚不料即使在台灣,亦猶在大陸也.唯不以馬列毛為習套爾. 清高宗在文淵閣四庫全書題記中曾說:「禮樂之興,必藉崇儒重道,以會其條貫,儒與道,匪文莫闡,故予蒐四庫之書,非徒右文之名,蓋如張子所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胥於是乎繫。」又云:「於以枕經葄史,鏡已牖民真按:疑當作鏡己牖民! 後世子孫,奉以為家法。」(註二)修纂全書之意圖,應昭然可鑑

7

 第一節 清高宗之全面漢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各方面努力的成果。惟因地理環境及社會背景的不同,各地區或各種族間所蘊育發展出來 的文明,往往就會互有差異。但當彼此接觸交往後,則又會產生相互傳授及互相影響的融合現象。融合的原則必定是強勢文明居於上峰,漸漸兼併弱勢的文明。在遼 闊的中國領域中,漢族中原文化誕生最早,發展最快,不但在國內一枝獨秀,且為大東亞地區的文化母邦。滿清肇建於遼東,以武力崛起,其先祖受明朝的冊封,生 活方式早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其後憑藉畜牧或游牧部落及明朝農業文化的優良傳統,逐步取代明朝而有天下。(註三)在其入關之後,雖然能以強大武力暫時控 制局面,但文化上絕對弱勢的形態,遂很快速的被漢化。清高宗即曾對自我文化的保存,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元月下過一道諭旨曰:

  昨伊勒圖來京,召見,清語較前生疏。大員乃管轄官兵之人,矧駐劄伊犁,不但清語當熟練,即蒙古語亦宜留心。乃伊勒圖清語,轉不如前,想來伊犁大員皆說漢語,全不以清語為事。夫清語乃滿洲根本,即不會蒙古語,豈可不會清語?且現在陸續攜眷

8

,駐劄伊犁者多,尤當以嫻習技勇、清語為要。明瑞係彼處將軍,嗣後大員回事,接談之際,務禁止漢語,演習清語。經朕訓諭後,倘由伊犁來之大臣等,仍前清語生疏,惟明瑞是問。

此道諭令,充分顯示清人連保有自己語言,都岌岌可危,遑論其他!其實不止是滿洲臣民,真批:連... 遑論這種推廣太過急速的推論式實在危險!讀者宜明辨之. 即清高宗本人,漢化更是澈底。在清高宗自著的樂善堂文集中嘗自稱:

  少有餘閒,未嘗不考鏡經史,以自觀省。

又云:

  余生九年始讀書,十有四歲,學屬文,今年二十矣,其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鑑等書。(註四)

東華錄卷二乾隆二年(一七三七)三月戊申,清高宗亦自云:

  朕在潛邸,六經諸史,皆嘗誦習。自承大統,劼毖萬幾,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劼毖】 注音一式 ㄐ|ㄝˊ ㄅ|ˋ 解釋: 謹慎。書經˙酒誥: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 少有餘閒,未嘗不稽經讀禮。(註五)

是知清高宗少年時之養成教育,均為儒家基本課程,而其登基之後,亦未嘗不與六經諸史為伍。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三月丙申,清高宗於御製重刻十三經序文中曰:

  ……我列祖相承,右文稽古,皇祖聖祖仁皇帝,研精至道,尊崇聖學,五經具有成書,頒布海內

9

。朕披覽十三經註疏,念其歲月經久,梨棗日就漫漶,爰敕詞臣,重加校正。其於經文誤字,以及傳註箋疏之未協者,參互以求其是,各為考證,附於卷後,不紊舊觀,刊成善本,匪徒備金匱石室之藏而已。

同日,又為御製重刻二十一史作序曰:

  七錄之目,首列經史,四庫因之,史者輔經,以垂訓者也。……朕既命校刊十三經註疏本,後念史為經翼,監本亦日漸殘闕,併敕校讎,以廣刊布。其辨認別異,是正為多,卷末考證,一視諸經之例。明史先經告竣,合之為二十二史,煥乎冊府之大觀矣。(註六)

清高宗長年沈浸於中國典籍,深知稽古右文的重要,欲居今而知古,鑒往以察來,非藉典籍無由也,所以大量校讎並刊刻各種重要典籍,目的無非在取資用及輔翼政敎。

   中國歷代帝室,無不訪求遺書,待秘府收藏既廣且博之後,往往更進一步敕令儒臣,編纂圖書,作為輔記 誦之不足及臨政之取資,史例極夥,無庸例舉。即如金、元兩朝,亦有金章宗泰和四年(一二○四)之敕修編類陳言文字二十卷,分類編輯有關宮廷大臣以及省台、 六部故事。元文宗亦曾敕纂經世大典八八○卷,取歷代治亂得失史實為鑑。深受漢化的清室,於康、雍兩朝,相繼編纂大量典籍,至清高宗時,國勢居於鼎盛

10

,步武史跡,編纂更宏大之圖書,或為理之必然也。

 第二節 清高宗之好勝性格

 成就一項偉大事業,往往與個人性向關。真按:當作攸字!怎麼錯字那麼多呀? 清 雍正間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曾說:「皇四子(清高宗)粹質天稟,明敏博達。」(註七)乾隆間戶部侍郎于敏中也說:「皇上濬哲天成,緝熙時懋,每當幾餘勤政之 暇,尤著立言載道之功。」(註八)知清高宗天資聰慧,後天又復勤學。飽學如高宗,自能洞悉古往傳垂不朽偉業的真諦。他繼康、雍二朝之餘緒,為邊陲久安之 計,開疆拓土,發展十全武功,收自古以來未收之地,其統治疆域及版土之廣大,與武功之彪炳,實遠邁前代。而於兩次平定金川,兩次蕩平準噶爾,一次征服回 部,一次討伐緬甸,一次靖綏臺灣,一次討降安南,兩次遠征廓爾喀後,自我表彰功業,謂為「十全武功」,(註九)並選和闐寶玉,鐫「十全老人之寶」的璽印一 方,且自撰文曰:

  十全本以紀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寶,則不啻此也。……夫老人之十全,則尚未全也,蓋君子之職,豈止武功一事哉!(註十)

其自謂十全老人,已不難看出個性之好強喜功,但猶不以十全武功為滿足。因清高宗深悉不朽功業,不止於武力一端而已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