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序
滕州杜君澤遜從余治目錄版本校勘之學十數年,真按:杜澤遜 好古敏求,精勤過人,已故目錄版本學大師顧起潛(廷龍)真按:顧廷龍 、冀淑英兩先生,頗多嘉許,余亦引以為榮。猶憶1987年 秋,余方主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有《安徽文獻書目》著錄之書百餘種,歸類及作者時代、刊抄年月,須就原書稽核,時澤遜方研究生畢業留山東大學古籍所工 作,加入《拾遺》編委會,余即囑其攜目錄往合肥。澤遜在合肥留十餘日,按圖索驥,于安徽省圖書館、博物館遍閱各書,詳作札記,所有積疑,一旦煥然冰釋。從 此佐余纂《拾遺》,任副主編,夜以繼日,無間寒暑者七載。該書經編委會諸君通力合作,尤以劉君心明、真按:劉心明 王生承略,真按:王承略 朝夕相隨,全力以赴,全書卒底于成,並于去年八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實際見到樣書,已在今年元月),惜顧起潛、程千帆、冀淑英三先生已不及見矣。1992年1月澤遜奉余命赴京向中華書局送《清史稿藝文志拾遺》書稿,旋赴琉璃廠訪書,以月薪所入購取清刻《四庫全書附存目錄》一部,內有民國間佚名朱墨批注諸書傳本,雖條目無多,而于澤遜啟發甚大,自是決意撰《四庫存目標注》,上繼邵位西、真按:邵懿辰 莫子偲,真按:莫友芝 而補其所未備。蓋邵位西《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莫子偲《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均限於《四庫》著錄之書,僅偶及存目也。前輩顧起潛先生早年嘗有志于斯,抗戰軍興,未能賡續,聞澤遜從事於此,遂將早年手批《四庫存目》寄澤遜參考,其見重若是。1992年5月周紹良先生在第三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上,建議編纂出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以補全《四庫全書》。胡道靜先生復從而闡發之
2
, 以為《四庫存目》之書頗多學術價值,原藏翰林院,已于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燬,現散在各地者,孰存孰亡, 亟待清理。會後經醞釀籌備,北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分會決定承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出版任務,東方會會長季羡林先生任總編纂,歷史分會會長 劉俊文教授任工作委員會主任、副總編纂,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主任張忱石先生任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副總編纂。計劃書呈至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時匡公亞明任組長,真按:匡亞明 中華書局總編輯傅璇琮先生任秘書長,《存目叢書》計劃幸獲批准。於是鳩集同志,開館修書,如乾隆故事。當是時也,海內外研治《四庫存目》者唯有澤遜一人。季、劉諸公既決定輯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但輯印《存目叢書》,必先調查《存目》所載6793種古籍之傳本及收藏情況,澤遜所從事之《四庫存目標注》正可為用。傅璇琮秘書長因向北大《存目叢書》工委會舉薦澤遜,北大方面則通過山東大學喬幼梅副校長邀請澤遜加入編委會。余亦應邀為學術顧問。《存目叢書》至1997年10月底全部影印出版,凡精裝1200巨冊,舉凡國內各圖書館、博物館收藏《存目》之書4500餘 種,網羅殆盡,且十之八九為舊刻舊抄精善之本。澤遜為常務編委兼總編室主任,與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部主任羅琳同志(《存目叢書》常務編委兼編目室主任) 共司擬目、定本工作,切磋琢磨,相得益彰。此種機遇,對澤遜《四庫存目標注》無異天賜,數年之間,目驗《存目》諸書善本逾五千種,積累札記百餘萬言,每見 《四庫總目》存目提要之舛誤者,悉加釐訂。於是《四庫存目標注》長編初就,而澤遜目錄版本之學,由此益加精進。《存目叢書》甫告結束,澤遜即遄返山東大 學,一意從事《四庫存目標注》定稿工作,以期早日付梓。惟事有不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者,1999年夏,山東大學文學院決定為全體研究生開設“文獻學”課程,由澤遜主講。自接通知至新生入學開課,不及一月,澤遜從容草擬綱目,就余商榷。余觀其章節井然,詳且備矣
3
, 爰略事調整,即囑其著手編撰。澤遜邊講課,邊寫講稿,十數年讀書心得,如網之在綱,左右逢源。一學期 七十二學時,轉瞬即逝,而澤遜所撰講義亦積稿盈尺矣。翌年,歷史文化學院亦開設此課,聘澤遜講八周。“文獻學”課之外,古籍所另有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生課 “古籍目錄版本校勘學”,原由余講授,後因年事過高,交澤遜講授,現由澤遜與王生承略、真按:王承略 劉君心明合講。真按:劉心明 澤 遜又單獨為研究生開設“清代目錄版本學研究”、“四庫學研究”等課程。其負擔雖驟然加重,然樂此不疲,有足道者。惟其《四庫存目標注》被迫中輟已近兩年,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余為之扼腕,頗盼能在一兩年內全稿殺青,早日問世。數月前山東大學研究生院決定資助出版《文獻學概要》,澤遜乃重加修訂,持書丐余一 言,冠諸篇首。余生滿清末造,長於亂離之世,幸親炙于唐蔚芝、真按:唐文治 錢子泉、真按:錢基博 張菊生、真按:張元濟 高晉生諸大師之門,真按:高亨 獲聆教誨,七十餘年來,于流略之學,每多涉獵,未敢或忘。今以垂暮之年得杜生,朝夕過從,質疑問難,其樂無窮。孔子嘗謂:“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余知杜生必有以自立,爰為引言於此,以諗讀者。真批:先生于杜氏讚不絕口,每舉事實,不落虛語;斯亦愚授生以作文要法也.每讀先生諸事敘,則猶想于柴(劍虹)、黃(沛榮)、應(裕康)諸先生之于真也.且尤以黃、應二先生背後說真之言,皆所聞于同學轉語者,于杜氏,亦惺惺似矣!能不相惜而願見乎! 2001年4月22日江陰王紹曾于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時年九十有一。
1
自序
文獻學是一門傳統學問,惟建國以來大專院校開設此課者不多,頗見寥落。近二十年間,古籍整理事業復興,其他文史哲傳統學科之研究亦逐步深入,文獻學隨之日見重視,自有其必然性。
1999年暑假,山東大學文學院決定為全體碩士生增設學位基礎課“文獻學”,余承乏講席,自8月20日著手擬定綱目,請王紹曾師審訂,隨即于9月開講,邊講邊撰講義,每周四學時,一學期而畢。翌年春,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亦開設此課,命余講八周。於是文史兩院呈輪番講授之勢。去年,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將此講義列為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予以資助出版,出版期限定于2001年9月。於是又以數月之力修訂補充,勉成此稿,名曰《文獻學概要》。
當撰寫講義之初,余以為有三項事實必須照顧:一是聽講者在大學時未嘗學習“文獻學”課程,此次開課 仍屬入門。二是聽講者除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生外,尚有文藝學、現當代文學、現代漢語及比較文學等專業碩士生,應兼顧其興趣,不可僅為 從事中國傳統學問者計。三是聽講者為研究生,非大學生,講授內容及方式應具有研究色彩。經一學期師生交流,余恍然知專業差距本不足慮,以彼等大學時期所學 課程固無甚差別也。因此所須照顧者唯入門與研究兩端。由此兩端,導致講義呈如此面貌:所授以基本知識為主,較少理論探討;重視徵引原始文獻,注明確切出 處,以加深對原始文獻之認識;適當插入學術性考辨,示聽者以探究學問之方法。事實證明,頗見容于諸生,私心甚慰。
2
本書所述共十四章,仍屬古典文獻學範圍。古典文獻學內容廣泛,而語其要者,則略具於是。時日促迫, 不能無憑借,前哲時賢之作,凡屬研究心得,承用時多已注其所出,至於輾轉沿用之通識,則不復贅。敦煌文獻概述一章蒙北京大學榮新江先生審訂,出土文獻概述 兩章蒙中華書局李解民先生審訂,全稿復經劉曉東師、李士彪學兄閱正,沙君志利、真按:沙志利 陳君修亮為校讎文字,真按:陳修亮 最後承王紹曾師賜序並題簽,凡此皆感荷無已。惟舛誤之處,在所難免,尚冀讀者有以教正。2001年4月16日滕州杜澤遜記於山東大學槐影樓。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