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June 5, 2008

113

第三章 歷代目錄舉要

  自漢代向歆父子編纂《別錄》、《七略》以迄於今,目錄之書,日漸繁夥。其中亡佚者固多,今存者亦復 不少。本書以篇幅所限,僅能列舉其重要者,述其大要。所謂重要者,其條件有二:一是其書足以考辨學術源流,為學術研究者多所取資者;二是其書在體例方面, 有承先啟後,或具有特色,足資討論者。

  為方便論述,茲分為史志目錄、史志之補撰、政書目錄、方志目錄、官修目錄、私家藏書目錄、專科目錄、特種目錄等八類討論。

第一節 史志目錄

  所謂「史志目錄」有廣狹二義:廣義者,凡史書中之藝文、經籍志皆屬之,亦即除正史外,其餘如《通志 ‧藝文略》、《文獻通考‧經籍考》等政書中之目錄皆在其範圍。狹義者,則但指正史中藝文、經籍志而言。為免本節篇幅過鉅,今採狹義之說,本節但論正史中之 藝文、經籍志。至於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則其分修《國史》時所纂輯,與《明史‧藝文志》關係密切,是以焦志廁於此節。

  史志之所以為學者所重視,乃由於左列數項原因:

  一、史志多據前代官府藏書目錄彙輯而成。早期由於私人藏書有限,官府藏書遠視私人藏書為多,是以史志所著錄者

114

,頗能反映當時官府之藏書情形。

  二、由於史志是根據當時公藏目錄彙輯而成,通過前後不同朝代史志之比較,可以瞭解圖書之亡佚情形及一書篇卷之多寡改變情形。

  三、在所有史志中,除《漢書‧藝文志》以外,從《隋書‧經籍志》開始,都以四部分類,但各部中之類目都有所增損。從每一史志之類目增損情形,可以探究每一時代之學術風尚與趨勢。

  四、部分史志有小序或總序,部分史志則有簡短之注釋,可藉以瞭解學術流變及一書之內容。

史志由於具有上述價值,所以史志為從事研究者不能不詳予研究之目錄。

一《漢書‧藝文志》

  《漢書》一二○卷,東漢班固撰。《藝文志》在卷三十。

  班固(西元三二年—西元九二年),字孟堅,扶風安陵(故城在今陝西咸陽市東)人。生於光武帝建武八 年(西元三十二年)。父彪,性沈重好古,才高而好述作,以病辭徐縣縣令,潛心撰述史籍。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 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採前史遺事,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固九歲時,即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 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父彪卒,歸鄉里,固以父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國史,收固 下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顯宗甚奇之,除蘭臺令史,旋遷為郎, 典校秘書。奉詔繼成前所著書,至建初中,成《漢書》一百卷。事蹟具《後漢書》卷七十(上)。

  《漢書》中之志有十篇。志之體例,乃沿襲《史記》之八書而來。《史記》(卷二十三)禮書第一索隱云:

115

   「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紀國家大體,班氏謂之「志」,「志」亦記也。

漢書(卷二一上)律曆志(第一上)顏師古注云:

   「志」,記也,積記其事也。《春秋左氏傳》曰:「前志有之。」

據此,「志」者,「文獻」者也。然則,《漢書‧藝文志》者,《漢書》中積記圖書文獻者也。

(一)《漢書‧藝文志》與《別錄》、《七略》之關係

  《漢書‧藝文志‧序》云: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 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 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依此序,《漢書‧藝文志》顯然與《別錄》、《七略》有關,尤其與《七略》之關係,尤為密切。

  《漢志》之所以多據《別錄》、《七略》,一方面是由於《別錄》、《七略》所載,均是當時官府藏書之實錄,有其完整性與代表性,另一方面則與班固家學有關。《漢書》(卷一○○上)敍傳云: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