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ne 13, 2008

51

。 於是首先譯《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歐幾里得著,他們僅譯前六卷平面幾何部分(後九卷直到清咸豐七年才由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與我國數學家李善蘭合作譯 出,內容是數論和立體幾何)。這是我國翻譯的第一部希臘名著,引進了演繹推理的科學方法,創造了點、面、線、角等一系列數學術語,對我國接受西方近代科學 起到巨大的開闢作用。之後利、徐合譯《測量法義》(1617)。徐光啟又與意大利人熊三跋合譯《泰西水法》(1612)等。徐光啟又于崇禎元年奏設曆局,延請西方教士進京修曆,參加者先後有意大利人龍華民、瑞士人鄧玉函、德國人湯若望、意大利人羅雅谷。又有中國人李之藻、李天經。歷時五年,編譯書籍137卷。徐光啟去世後,李天經主持選刻為《崇禎曆書》。入清,湯若望增譯增刻為《西洋新法歷書》(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存34113卷。北圖、北大、故宮、上圖、華師大、南圖、寧夏博物館等七家均藏不全本,合之得以上種數卷數),這在天文學史上有劃時代意義。

  李之藻15651631),明仁和(今在杭州市)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 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曾與利瑪竇合譯《圜容較義》(一部比較圖形關係的幾何學著作)、《同文算指》(該書最早把歐洲加、減、乘、除、約分、通分等筆算公 式傳入我國)、《渾蓋通憲圖說》(論述觀測天體運行的方法)。又與葡萄牙人傅汛際合譯《寰有詮》(即亞里士多德《論天》)、《名理探》(即亞里士多德邏輯 學)等。他又將徐光啟、李之藻、真批:怎麼自己將自己?此句語法有誤,亦可見倉卒之跡也。 楊廷筠等與利瑪竇、艾儒略、熊三跋等西方人合譯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水利、地理等書籍合編為《天學初函2155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為我國科學技術譯述叢書之創始者。

  明代萬曆、天啟、崇禎至清初順治、康熙、雍正間,西方人翻譯著述之學術書籍據統計有127種(參鄭鶴聲《中國文獻學概要》)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乾隆中修《四庫全書》收入了不少此類西洋新學之書。

  康熙末年清政府與羅馬教廷發生所謂“禮儀之爭”,爭論焦點:

52

一是天主可否被稱為天或上帝。二是中國基督徒可否尊孔祭祖。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羅馬教皇下令:禁止以天或上帝稱天主,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康熙皇帝因此對羅馬教皇使者下逐客令,並驅逐傳教士。雍正元年,清貴族蘇努因支持皇八子胤禩()而得罪雍正皇帝。蘇努全家信教,禍及天主教及葡萄牙耶穌會士穆致遠,導致雍正進一步禁止傳教。所以雍、乾、嘉、道相繼禁止天主教。西方科技和人文社會科學書籍的翻譯介紹也就同時中斷了大約一百二十年時間。這是中國的巨大損失,這種損失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從1840年 (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是一敗塗地,飽嘗欺辱。而西人所以強,在於“堅船利炮”,這就刺激了中國有識之士向外國學習以富國強兵的願望。魏源在 《海國圖志》中說:“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要學習外國,首先譯外國書籍,尤其是科技書籍以及軍事、法律、政治、 歷史、地理方面的書籍。

   為了“先悉夷情”,林則徐在兩廣總督任上即設立譯館,組織通曉外文者譯《澳門月 報》五輯:《論中國》、《論茶葉》、《論禁煙》、《論用兵》、《論各國夷情》,林則徐親自修訂潤色。又委托魏源輯譯《四洲志》。後來魏源在《四洲志》基礎 上廣泛收集史地資料編譯成《海國圖志》一書(道光二十二年木活字本五十卷附圖一卷。道光二十九年魏源重訂刻本六十卷。光緒二年平慶重刻本一百卷),對後來 我國的維新變法以及日本明治維新都產生很大影響。

  咸豐十年(1860)恭親王奕訢奏設京師同文館,同治元年(1862)成立。始設英文館,同治二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同治十一年設德文館,光緒二十二年(1896)增設東文(日文)館。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同治四年(1865)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n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受聘為同文館教習,後陞任總教習,並任清政府國際法顧問,後又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53

。譯有《萬國公法》、《格物入門》、《格物策算》等書。同文館教習法國人畢利干譯有《法國律例》、《化學指南》、《化學闡原》等書。同文館教習英國人駱三畏與他人合譯《天學發軔》等書。同文館纂修汪鳳藻譯有《新加坡律例》、《英文舉隅》、《富國策》等書。

  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立“江南製造局”。同治六年設翻譯館。設提調一人,口譯二人,筆述三人,校對畫圖四人。人各一室,日事翻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旁為刻書處,所譯之書刻版印行。光緒末將譯刻西書匯印為《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凡154種。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清代後期漢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之機構,首推製造局翻譯館。製造局所譯之書,多由外國人士口譯,我國人士筆述。當時口譯者,以英國人傅蘭雅任職最久,譯書最多。

  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1860年英國倫敦海伯雷師範學院畢業,1861年被英國聖公會派到香港任聖保羅書院院長,1863年(同治二年)被清政府聘為京師同文館教習,1865年受上海教會召請任英華學堂校長。1868年(同治七年)受聘為上海製造局編譯,任職達二十八年之久。1896年赴美國,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1928年死於美國,年89歲。傅蘭雅譯書,《清史稿藝文志拾遺》著錄94種,其中《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中收有68種。而《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則謂譯書143種。傅蘭雅是辛亥革命以前漢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較多的人。傅蘭雅晚年雖執教美國,仍然從事中國語言教育研究,1911年還贊助興辦上海盲童學校,是一位對中國有貢獻的人物。真批:想想看如果世上沒了這些宗教與教士信徒等,不知世界又會是怎麼樣的,大不同!

  當時上海還有一位美國人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是基督教(新教)傳教士,1860年(咸豐十年)來華傳教,1863年任上海廣方言館教習(廣方言館1863年由李鴻章創立,設英法二館,製造局翻譯館成立後,即併入製造局翻譯館)。後又任上海租界工部局譯員

54

1868年創辦《中國教會新報》(後改名《萬國公報》)。曾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1882年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任院長。1901年將上海中西書院、蘇州博習書院、蘇州中西書院合併改組為東吳大學。真按:東吳大學史 林樂知譯書,《清史稿藝文志拾遺》著錄19種,《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收有7種。

  製造局又有美國人(普魯士後裔)金楷理,所譯兵書頗多。《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收金楷理譯書19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著錄21種。 其餘外國譯師如英國傅紹蘭、美國海麗生、英國羅亨利、日本藤田豐八、美國衛理、美國瑪高溫、英國秀耀春等,亦各譯書若干。這些外國人是否都供職于製造局, 未能一一詳考。日本人藤田豐八當時受聘于羅振玉在上海所辦東文翻譯社,講授日文,王國維從之受學。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 藤虎”,藤田即藤田豐八,其譯書或在東文譯書社,而製造局為之刊行。

  製造局中著名的中國人有李善蘭、華蘅芳、徐壽。

  李善蘭(18111882),浙江海寧人,著名數學家,早在製造局成立以前的咸豐年間,就同英國人偉烈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又合譯《代數微積拾級》十八卷(美國羅密士撰)、《談天》十八卷等書。先後任製造局翻譯,京師同文館總教習。咸同以來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李善蘭實為開闢者之一。

  另一位數學家是無錫人華蘅芳(18331902),1873年 (同治十二年)入製造局,任提調兼翻譯,並主格致書院講席。《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收有華氏譯書十種,其中《海防新論》十八卷、《算式解法》十四卷、《三 角數理》十二卷、《代數術》二十五卷、《微積溯源》八卷、《代數難題解法》十六卷,皆傅蘭雅口譯,華蘅芳筆述。《地學淺釋》三十八卷、《金石識別》(礦物 學)十二卷表一卷,則美國瑪高溫口譯、華蘅芳筆述。

55

  徐壽(18181884),江蘇無錫人,原係安慶軍械所工程技術員,後任製造局翻譯館主事,為中國近代化學先驅和奠基人。他與華蘅芳試製木質輪船,載重25噸,在長江順水時速60餘 華里,為我國自造輪船之始。徐壽所譯書刻入《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的有:《化學鑑原》六卷《續編》二十四卷《補編》六卷附一卷、《化學考質》八卷表二卷、 《化學求數》十五卷附表一卷、《寶藏興焉》十二卷、《物體遇熱改易記》四卷、《測地繪圖》十一卷、《營城揭要》二卷,皆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

  徐壽之子徐建寅(18451901),也是著名科學家、翻譯家。早年隨父在安慶軍械所謀事,後在製造局任翻譯。又任山東機器局總辦、福州船政局提調。1879年以駐德使館參贊身份到英、法、德考察船業,採購“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1901年試製無煙火藥,爆炸身亡。徐建寅譯書,有十種刻入《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中,其中《水師操練》十八卷、《汽機必以》十二卷、《汽機新制》八卷、《聲學》八卷、《化學分原》八卷等,皆傅蘭雅口譯、徐建寅筆述。

  其餘中國翻譯者有嚴良勛、汪振聲、潘松、瞿昂來、鄭昌棪、徐家寶、范本禮、趙元益、李鳳苞、徐華封、華備鈺、蔡錫齡、丁樹棠、朱恩錫、王德均、范熙庸、王汝真按:馬冉 舒高第、沈陶璋、應祖錫、鍾天緯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王季點、周郇、王季烈等。多係筆述者。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失敗後,翻譯西方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書籍數量激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更使一部分知識分子由政界退居文化界、實業界,從事思想啟蒙工作,翻譯西書更呈上升趨勢。這期間影響最大的翻譯家是嚴復。

  嚴復(18531921),字幾道,福建侯官人,1871年畢業于左宗棠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1876年留學英國海軍學校。回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辛亥後任民國第一屆北大校長。嚴復首先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譯英國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前兩章為《天演論》,並附按語,表達見解,同時作序

56

1898年正式刻版。在這部書《譯例言》中首次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認為“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戊戌變法失敗後,又陸續譯出亞當‧斯密《原富》、斯賓塞《群學肄言》、孟德斯鳩《法意》、穆勒《名學》、《群己權界論》等書。

  《天演論》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由沔陽盧氏木刻版印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由商務印書館排印再版。《原富》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由南洋公學譯書院出版第一冊,次年出版第二冊。譯書院由張元濟主持,張說服南洋公學督辦盛宣懷以銀元2000兩買下嚴復譯稿,真按:張元濟與嚴復 真按:嚴復與盛宣懷 真按:張元濟與盛宣懷 占譯書院全年開支的26%。後張元濟入商務印書館,此書亦歸商務印書館出版。《群學肄言》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孟德斯鳩《法意》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商務整理出版《嚴譯名著叢刊》八種,除以上四種外,另有英國甄克思《社會通詮》、英國穆勒《群己權界論》、英國耶方思《名學淺說》、英國穆勒《名學》。這八種除《名學淺說》外,又在19301931被收入《萬有文庫》出版。因此,嚴復的翻譯成果在社會上流布,主要是商務印書館之力。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在清末至民國間,翻譯、出版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籍。僅就1929-1937年出版的《萬有文庫》第一第二集初步統計,漢譯之書即達487種(其中包括少量六朝至唐翻譯佛書、明末清初翻譯西書)。在江南製造局之後,商務印書館成為集翻譯、出版、發行于一體的最重要的文化機構,在近現代史上商務印書館譯介外國各個學科書籍最多,影響最大。直到目前,商務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真批:只消看而今網路分享此書時之反應即可知矣!

  光緒年間,我國翻譯外國科學技術及人文社會科學著作,數量極大,昔年我從王紹曾師纂輯《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留意著錄譯書,現就《拾遺》初步加以統計,辛亥以前所譯書籍約1400種(小說戲劇不在內,如加上小說戲劇,則有2000餘種)

57

,而且大部分譯出於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至辛亥革命約十五年間,實在是我國譯書的一次高峰。

  3.文學翻譯

  佛典翻譯中就有文學翻譯,《佛本生故事》基本上屬於文學範圍。

  近代文學翻譯的巨匠是林紓(18521924)。林譯小說著錄于《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的有122種。他本人在民國八年(1919)《致蔡元培書》中說:“弟不解西文,積十九年之筆述,成譯著一百廿三部,都一千二百萬言。”商務印書館在1914年曾出版《林譯小說叢書》一集50種、二集50種。這100種又都收入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中。《說部叢書》到1924年出完,在《林譯小說叢書》出版後的十年間林紓所譯小說二十餘種也都收入《說部叢書》,如1924年出版的《情天補恨錄》二冊(美克林登著,林紓、毛文銓合譯),當是晚年的譯作。《辭海》稱林紓“翻譯歐美等國小說一百七十餘種”。臧仲倫《中國翻譯史話》說林紓“在三十年間,居然用古文翻譯歐美各國小說一百八十五種,約一千餘萬字”。這些數據可供參考。

  林紓不懂外文,所譯皆由魏易等人口譯,由他重新筆譯,用文言文。林紓把感情和心力都傾注於翻譯事業。他在《露漱格蘭小傳序》中說:“余既譯《茶花女遺事》,擲筆哭者三數。”又譯《雙孝子噀(xùn)血酬恩記》時自謂“吾譯敘至此,真按:雙孝子噀血酬恩記 淚 落如綆矣”。茅盾認為林譯《撒克遜劫後英雄略》“除了幾個小錯處外,頗能保有原文的情調,譯文中的人物也描寫得與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樣”。鄭振鐸認為“如 果一口氣讀了原文,再去讀譯文,則作者情調都可覺得絲毫未易”(鄭振鐸《林琴南先生》)。林紓在翻譯時也對原著有所增刪潤飾,錢鍾書《林紓的翻譯》一文對 此有細緻分析。林琴南因反對白話文新文學而受到批評,其實白話文創作很有成就的人物如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鄭振鐸、朱自清、錢鍾書等,都受過林譯 小說的影響真按:文言與白話之間

58

  在辛亥革命以前,漢譯小說的數量尚不易統計,就《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集部小說類“翻譯之屬”統計,有662種之多。另有漢譯戲劇14種。這也是驚人的數量。

二、文獻的流布

  上面從著、述、編、譯四個方面介紹了文獻的形成方式。文獻形成之後,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講唱、鐫刻、抄寫、印刷、攝影、微機輸入及激光掃描等。

  (一)講唱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文明早已存在,人類的歷史由於無法用文字記載,只能靠口耳相傳,這段歷史叫作傳說歷史或叫歷史的傳說階段。其中神話和長篇史詩較為常見。進入階級社會,又產生了長篇敘事詩。

  長篇史詩和長篇敘事詩,都靠少數聰明人背誦下來並講唱給別人,以達到流布和流傳的目的。一代一代講唱人又有所充實加工,使內容越來越豐富,情節越來越曲折,逐步接近于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

   我國漢族沒有流傳下來長篇史詩,一般認為《詩經‧大雅》中的《生民》、《公 劉》、《綿》、《皇矣》、《大明》敘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到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應是周代史官和樂官利用民間口頭傳說或民間史詩改編而成的,其故事情節和人 物都無法與我國少數民族幾大史詩相比。漢族史詩不發達,主要原因是漢民族史官制度高度健全,歷史有系統的書面記載,史詩失去作用

59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一名《格薩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都是篇幅宏大,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樸素的優秀史詩。被稱為三大史詩。

  《格薩爾》大約在1113世紀就初具規模,同時以口傳和書面形式保存和流傳,但口傳為主,書面為輔。口傳靠民間藝人,這些藝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地位低下,甚至過著流浪行乞生活。20世紀80年代發現一批說唱藝人,有兩三位藝人可以唱20部以上,他們自己聲稱是夢來的、神授的,神化其來歷,實際是口耳相傳,真批:安知實際是.此乃科學精神乎? 從 前輩那裡學來的。木刻本和手抄本也很多,各種版本有相當的出入。格薩爾故事不斷豐富,是個典型的“箭垛式”人物。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誰也說不清。分章本比 較連貫,面貌較原始。分部本則在分章本基礎上,每部取一章擴充而成。據統計,現在搜集、記錄的《格薩爾》藏文有二百萬行,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漢文版本有 《格薩爾王傳》等,並不是它的全部。

  《格薩爾》17世紀傳到蒙古族地區,演變為《格斯爾》,這是兩部同源分流的史詩。

   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現有兩種漢譯本出版)最早起源於新疆的西部瓦剌蒙古,後 來才流傳全蒙古,已有五百年以上歷史,是蒙古族人民口頭流傳的長篇巨著。史詩由許多英雄故事組成,每一個英雄故事成為獨立章節,貫穿始終的英雄是江格爾。 到底有多少篇章,沒有準確數字。很少有人能把它唱完。能唱五章以上的人被尊稱為“江格爾奇”,他們受到普遍尊重。據說在西蒙的一個分支土爾扈特人中有一位 牧羊老人能全部背誦《江格爾》,他每學會一章便在懷裡放塊石頭,最後共有七十塊不同顏色的石頭,所以有《江格爾》七十章之說。

  柯爾克孜族的史詩《瑪納斯》(有漢譯本)主要流傳於新疆、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的柯爾克孜地區

60

。我國新疆西南部有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是該族聚居區。我國已搜集八部,約二十萬行。這部史詩反映的是1218世 紀的社會歷史。內容十分豐富。柯爾克孜族長期受異族統治與壓迫,但又不斷反抗。這部史詩包括瑪納斯家族八代英雄事跡,每一代一部,其中第一部叫《瑪納 斯》,主人公為瑪納斯,是最精彩的部分。以後七部以七位英雄命名,但全詩仍以《瑪納斯》命名。與《格薩爾》、《江格爾》不同的是,《瑪納斯》八部有嚴格順 序。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這與亞美尼亞的英雄史詩《沙遜的大衛》極為相似。

  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詩是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1981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趙東勝中譯本),描寫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征討森林魔怪芬巴巴和殺死害人的天牛的故事。前者是征魔故事,與各國史詩的相關情節類似。後者為洪水神話傳說,是《聖經》“諾亞方舟”故事的起源。

   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是篇幅很長的史詩,有十萬頌(在印度每頌二行,每行 十六個音節。漢譯每頌四行),僅次於我國藏族《格薩爾王傳》。敘述了許多印度部落和國家興亡故事。中心故事是月亮族之王婆羅多的後裔般度與俱盧族之間的戰 爭。經十八天戰鬥,般度五兄弟獲勝,俱盧族一百個兒子陣亡。其中有幾百個人物形象。中心故事外,另有兩百多個插話,可以相對獨立。這一史詩被稱為印度古代 傳統文化總匯。

  印度另一著名史詩《羅摩衍那》(又譯作《臘瑪延那》)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有二萬四千頌,描寫阿逾陀城十車王的繼承人羅摩出生、結親、流放、復國的一生,對東南亞及我國都有很大影響。其中神猴哈奴曼,對《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有很大影響。季羡林先生譯有中文本。

  亞美尼亞的英雄史詩《沙遜的大衛》(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霍應人中譯本)有一萬一千多行,描寫了亞美尼亞沙遜家族四代英雄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