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1, 2008

501

,王維的隱居輞口,儲光羲的退隱終南山,都是使他們的生活與自然契合。由於他們深入山村林野,過著田園逸士的生活,所以他們的作品,便以自然的景象作為抒寫的素材,加以融入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現了盛唐自然詩不同的情趣和境界。

    三、邊塞詩派

   盛唐的邊塞詩,就像是一百二十面鉦鼓,震撼著平沙莽莽的沙漠那樣的懾人魂魄。他們以歌詠戰爭為主 體,歌詠邊塞的風光,歌詠俠客的豪情,不再似飲馬長城窟、隴西行、苦寒行那些前朝樂府舊題的淒愴哀苦。唐人的邊塞詩充滿了豪興和激情,表現了盛唐博大的胸 襟,固然其中也有反映戰爭殘酷、黯然思鄉的一面,但畢竟洋溢著樂觀進取,立功沙塞的雄心。

   細察盛唐邊塞詩特盛的原因:一、沿隋代初唐邊塞詩不斷增多的風氣,開拓盛唐邊塞詩樂觀進取的風貌。 二、「盛唐國力強大,玄宗繼太宗、高宗之後,擴展疆域,於是青年投身其間,自然寫下不少的邊塞詩。三、邊塞詩淵源於長城的小調,唐代胡樂夷歌流行,於是詩 人受邊城小調的感染,而多作七言歌行體的邊塞詩。四、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上作為求取功名的新途徑。五、塞外風景殊異,黃沙、孤城、衰草、胡 塵、羌笛、邊月,引發他們創作的靈感,於是盛唐邊塞詩特盛。其中主要的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王翰等作家,同時,他們除了邊塞詩外, 其他內容的詩,也有不少優秀的作品。

  高適(七○二~七六五),字達夫,滄川渤海(今河北省滄縣)人。二十歲曾至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上尋求立功的機會,也沒能找到出路。壯年時,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

502

過 隱跡博徒,混跡漁樵的生活。開元二十六年,正好有一位從張守珪出塞歸來的詩人,寫了一首燕歌行。高適 讀後,想起以前在薊門漫遊的情景,也寫了一首燕歌行來和他,於是這首「漢家煙塵在東北」,便盛傳一時。天寶初,高適已四十餘歲,還是個布衣,當時李邑在滑 州作刺史,有盛名,李白、杜甫和高適都去拜見,彼此都成了朋友。後高適去河西,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安祿山亂,朝廷召翰討賊,即拜適為左拾遺,轉監 察御史。由此官運亨通,蜀亂後,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度使。廣德元年,以征吐蕃無功,召還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今有高 常侍集傳世,約兩百二十餘首。

   他的詩長於寫邊塞,用七言的歌行體來表達,受宋鮑照詩的影響很深。他是個疏獷的詩人,務功名,尚節 義,好言王霸大略,在塞下曲曾豪邁地說:「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味此道,往往成老翁。」《舊唐 書》說他「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是錯誤的。因為他二十餘歲,便北上薊門,寫了下少優秀的詩,如他的〈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又如〈自薊北歸〉:

   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廻。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只是他在薊北沒有受人注意,悶悶不得意,後來他任封丘尉,作封丘縣詩,仍是那副疏獷之態。詩上云:「我本漁樵孟諸野

503

,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祇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長心欲破,鞭撻黎庶令人悲。……」同時他也不滿官吏的作威作福。所以他在薊門大梁之間,寫實中常流露諷諭憤慨之情。他邊塞詩的代表作為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 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鬭兵稀。身當恩遇常 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友遠戍辛勤久,玉筯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塞聲一夜傳 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從這首詩裏,我們可以感覺出來一種濃烈的熱情、力量、生氣,和隱藏在作品後面的那種雄放的胸懷。

  高適曾兩度出塞,去過遼陽,又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於是他的邊塞詩,常熱情地描述安定邊防的理想,對戰爭抱著樂觀的精神。他的詩慷慨豪放,氣象萬千,給邊塞詩帶來激揚奮發的色彩。唐殷璠《河嶽英靈集》評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岑參(七一五-七 七○),河南南陽人。早歲孤貧,發憤勤學,三十歲,登天寶三年的進士,擔任過兵曹參軍。然而這差事不能使他稱心,因為他是個雄心勃勃富有進取的青年,他希 望能為國家立下不朽的功勳,所以他三十五歲以前的作品,不是寫一些山水田園詩,便是寫些心志鬱鬱未伸的抱怨。他在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詩裏說:「三十始一命, 宦情都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祇緣五斗米,孤負一漁竿。

504

」又如江上春歎有這幾句:「終日不得志,出門何所之。從人覓顏色,自歎弱男兒。」他看不慣為五斗米折腰的惡習,仰他人的鼻息,更感歎自己年屆而立,還不能有所建樹。

   天寶八載,岑參第一次出塞,來到龜茲(今新疆庫車),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雖然官職 不高,然而戈壁的熱情,塞外的戰爭,燃起了他生命的熱點。從此,他不再寫傷春怨秋的句子,也不再寫晦澀頹喪的詩篇,面對著塞上的風雲旗鼓,塞外的酷熱嚴 寒,風沙飛石,萬騎奔馳在關道沙塞間,開拓了漢唐的事業。天寶十年,岑參回到長安,他首次出塞,在龜茲住了三年。

   岑參第二次出塞,是在天寶十三載(七五四),他已四十歲,這次他出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唐代盛世,由於西域諸國,如吐谷渾、高昌、回紇、西突厥等,都歸順唐朝,而焉耆、龜茲、于闐、疏勒等要塞,都屬安西四鎮節度使所管轄,朝廷並在安西、北庭 設有都護府。因此,他經常隨從封常清將軍往來安西(龜茲)、輪臺、焉耆和北庭(今新疆廸化)之間,參與守邊破敵謀略的工作。而輪臺是個大綠洲,水草豐美, 又是安西和北庭的中站,他們在輪臺停留的機會也就多了。天寶十三載的秋天,在-次戰役中,他寫了一首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 臺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雪片濶,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指封 將軍)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505

不 久,金山以西又結集數千匈奴騎兵,這次來勢洶洶,十分可怕。封將軍決定採用夜間突擊的奇謀,因為九月 的輪臺,朔風怒吼,又飄大雪,匈奴本想以惡劣的天氣作掩護,來偷襲唐軍,沒料到封將軍反用其計,將大軍調到走馬川以西,突擊胡軍。在這次戰役中,岑參隨 行,寫下他傑出的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 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冰凝,虜 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天寶末,唐室內政雖極紊亂,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強大,士氣高昂,於是連戰皆捷,而岑參也因此寫 了不少出征的詩。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敘述他自己,「側身佐戎幕,歛衽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其他如白 雪歌、熱海行,都充滿了西域的情調。他把所到過的地方,交織上豐富的情感,流露於詩篇,他到過酒泉、敦煌、梁州,看過佛經中奇異的優鉢羅花,看過沙漠中的 綠洲,「黃沙磧裏人種田」,也欣賞過胡地的美人兒學漢人的裝扮,「側垂高髻插金鈿」。他到過天山,輪臺、雪海、交河,那兒有「鐵門關西月如練」、「颯颯胡 沙迸人面」、「闌干陰崖千丈冰」、「胡人向月吹胡笳」,他更到過新疆最熱的吐谷番,那一首火山雲歌送別,便是描寫那地方炎熱的情景。

  岑參詩的特色,便是善於運用樂府歌行體,把異域的風沙冰雪,胡笳琵琶,將軍戰士,旌旗烽火等寫入詩篇,表現他多彩各姿的生活,抒寫出沙場征戰,壯士懷歸的豪情,我們可以用俊、逸、奇、悲、壯五個字,來說明他的詩的精神

506

。他開拓了盛唐邊塞詩的詩境,不再是哀苦的長城歌謠的形態,開創了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與高適的作品相輝映,世稱「高岑」。清劉大勤《師友詩傳續錄》論高岑兩人的詩風: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於岑乎?

   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

岑參的詩,造意奇逸、俊峭,又能表現悲壯之境,是其特色。今再擧他最流行的兩首短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後來他離開關西,為嘉州刺史,所以後人稱他為岑嘉州。晚年入蜀,依杜鴻漸,便死於蜀,享年五十六歲,全唐詩收有他的詩四百零三首。

  王昌齡(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陝西省長安市)人。登開元十五年進士,補秘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氾水尉,後任江寧丞,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之亂後,被刺吏閭丘曉所殺害,下場很悲慘。

  王昌齡的邊塞詩,跟高適岑參的詩不同。王昌齡善寫七言絕句或樂府歌行體的詩,內容表現戰士的立功志氣或思鄉的心情,寄旨遙深;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寫邊塞的風光和豪情。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一百六十六首,並評道

507

   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

  他的代表作,是多首七絕的從軍行,表現愛國志士的豪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青海長雲暗雪山,弧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寫邊愁,寫塞色,塑景極美,激越悲涼的情景中,含有壯闊的境界。尤其他的〈出塞〉,被後人視為七言絕句的壓卷好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以秦漢的關塞明月起興,次云,萬里長征的壯士,至今尚未歸來。轉結兩句,盼國有良將如漢朝守邊 的飛將軍李廣,那麼邊境自寧,便可不再有出塞的事。明王世貞《全唐詩》說:「李于鱗言唐人絕句,當以秦時明月漢時關壓卷,余始不信,以太白集中有極二妙 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問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同時,王昌齡宮體閨怨的詩也寫得很好。唐人寫宮詞,是當時流行的聲詩,往往傳唱於街陌里巷之間。例如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長信怨)

他的邊塞詩和宮體閨怨詩,在七絕上開拓了新道路,使後人諷讀,千古猶新。明陸時雍《詩鏡總論》贊道:「王龍標七言絕句

508

,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在唐人七絕中,能跟他比肩的,只有李白一人。

  王之渙 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與兄之咸、之賁都有文名。天寶間,跟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聯吟,名動一時,由於他瞧不起科舉功名,因此他的生平,無可稽考。他可能是個落魄不羈,飲酒縱樂的浪漫詩人。然而他的絕句,全唐詩雖僅收錄到六首,卻首首堪傳。

  像他題〈河中府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日,更上一層樓。」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省蒲縣西南, ,將登樓所見的景色,寫入詩中,後兩句點出心靈中的感悟,用「更上一層樓」具體的形象,暗示心靈上的提升,是最具精闢的慧語。

  又如他的〈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迴。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涼 州詞又名出塞。詩中的孤城便指涼州城,在今甘肅省秦安縣一帶,在唐時已屬邊陲,城外的荒漠,便是胡人 牧馬出沒的地方。千餘年來,由於文人筆墨的渲染,認為邊塞是悽涼悲壯、人煙絕少的所在,這種觀念,一直到清代左宗棠開發新疆時,才被打破。湘人楊昌濬寫了 一首頌左文襄的詩:

   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很明顯地,這首詩是針對王之渙的涼州詞而寫的,不但說明了左宗棠開墾新疆的成就,也正說明了我民族歷來經營邊疆的苦心

509

。所以玉門關外一望無垠的錦繡河山,早巳成為我歷代青年躍馬驅敵,施展雄才的好地方。

   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有一段記載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旗亭飲酒的故事。宋人的碧雞漫志、唐詩紀事 也記載此事。大意是說:當他們三人在旗亭飲酒時,亭上來了十幾個伶人,他們準備飲酒唱詩作樂。這時王昌齡便對高適、王之渙說:「我輩各有詩名,然不分軒 輊,今日不妨以他們所唱的作標準,看各人作品被唱到的多少,來定個高下。」一會兒,一個伶人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 片冰心在玉壺。」於是王昌齡在牆上畫了一橫:「一絕句。」接著又一伶人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也在牆上畫了一 橫。接著又一伶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高興地又在牆上畫了一橫。這時王之渙心裏急了,便指 那群伶人中最美的一個,說道:「如果她出來唱詩,一定是唱我所寫的。不然的話,我的詩便不及二位了。」接著,那最漂亮的伶人出來唱詩,所唱的果然是王之渙 的涼州詞,於是三人大笑不已。在旁的伶人感到奇異,後來問明白了,才知道剛才所詠的詩,便是他們三人所寫的,便邀他們一塊參加飲酒作樂。

  從這段旗亭畫壁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第一、唐人的絕句小詩,是可以歌唱的,是謂「聲詩」。詩與音樂結合,它的生命力將更活潑而充實。

  第二、唐詩既可作為朝野宴飲,大眾娛樂的歌曲,因此唐詩能更普遍地流傳,成為一般人所喜愛的大眾文學。

  第三、開元天寶間,風俗奢靡,胡樂盛行,在群處宴飲的風氣下,所唱的詩多為翡翠蘭苕、圓熟可愛的小詩

510

,其中宮詞為多。而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諸人的作品風格相近,內容大抵以戰爭、邊塞為題材,表現出熱情、進取、享樂的人生觀。

  第四、高適岑參長於用七古樂府來寫邊塞;而王呂齡、王之渙擅於用七絕樂府來寫邊塞,盛唐詩境的遼闊,詩體的多樣,各盡其長,各有千秋。

  其次,如李頎的〈古意〉、〈古從軍行〉,崔顥的〈贈王威古〉,王瀚的〈涼州詞〉,劉灣的〈出塞曲〉,也都是傳誦一時的邊塞詩。

    四、寫實詩派

   盛唐期間的寫實詩,是因社會的急遽變動,而帶來的另一種詩境,詩人在苦難的時代裏,反映了骨肉離 散,人民轉死溝壑,受饑寒,受災難的真實一面,與自然詩派、浪漫詩派、邊塞詩派道路不同,而偏重於寫實、諷諭的道路。蓋天寶末年,前有安史亂,後有吐番的 入寇,長安淪陷,天子蒙塵,民生塗炭,於是詩人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憂民救世的胸襟,寫下一些可歌可泣的社會寫實的詩篇。他們所取材的,是關心政治的得失, 社會的治亂,兵戈徭役的罪惡,饑餓貧窮的煎熬,是社會現實的暴露,是民間疾苦的呼籲。起先是元結、沈千運、孟雲卿等七人的《篋中集》,反映了這種趨向,繼 而是杜甫集其大成。

  杜甫(七一二-七七○),是我國最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沈鬱頓挫,氣魄磅礡,能「窮盡筆力,如太史公記傳」(見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與李白齊名,世人稱杜甫為「詩聖」,李白為「詩仙」,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大詩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