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April 13, 2009

詞:鬥1 du ㄉㄡˋ〕 〔《廣韻》都豆切,去候,端。〕 亦作“ 3 ”。 1.戰鬥;爭鬥。《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邢昺 疏:“謂氣力方當剛強,喜於爭鬥,故戒之。”《史記‧項羽本紀》:“今 ,戰勝必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 矣。故不如先鬥 。”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一》:“校尉 汝雲 王隆 等二十餘人別鬥,聞之皆曰:‘廉公已死,吾誰為生?’馳奔賊,皆戰死。”《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自 西魏 構兵, 下每先有黃黑螘陣鬥。” 湯顯祖 《南柯記‧伏戎》:“黃頭赤腳瘦挼莎,牛鬥看成兩下。” 毛澤東 《中共發言人關於命令國民黨政府逮捕岡村寧次和內戰罪犯的談話》:“但是這一次清算鬥爭是事出有因的,必得清一清,算一算,鬥一鬥,爭一爭。”2.比賽;爭勝。 陸龜蒙 《秘色越器》詩:“好向中宵盛沆瀣,共 嵇中散 鬥遺杯。”《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項臂垂瓔珞,珠珍鬥寶冠。” 宋祁 《送孫皋》詩:“江邊瑤草鬥袍青,所樂從軍得 四明 。” 茅盾 《桂渝道中雜詩寄桂友》之四:“卻憶清涼山下路,千紅萬紫鬥春風。”3.古時謂星辰相互撞擊。《史記‧天官書》:“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鬥,其野破軍。”《新唐書‧天文志三》:“ 建中 二年六月,熒惑、太白鬥于東井。四年六月,熒惑、太白復鬥于東井。” 章炳麟 《鄒容畫像贊》:“奄忽兮,大角為之鬥蝕。”4.紛亂。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 錢仲聯 集釋引 張相 曰:“鬥,猶紛也,亂也。” 晏殊 《酒泉子》詞之二:“流鶯粉蝶鬥翻飛,戀香枝。” 高啟 《晚登南岡望都邑宮闕》詩之一:“沙苑馬閒秋獵罷,天街車鬥晚朝歸。”5.趁。 王建 《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 晏殊 《訴衷情》詞之一:“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 張相 《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鬥時新,趁時新也。”6.面對;相對。 蘇軾 《記夢回文》詩之二:“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關漢卿 《新水令》套曲:“雙歌採蓮,鬥撫冰絃。”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一:“即如此刻正在大路上鬥北風向祠堂偏院走回去的 鄧大爺 ,還不只是一條毛藍布單褲,高高扎起?”7.相遇,遇合。《說文‧鬥部》:“鬥,遇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更加日前雨濕之氣,鬥扇上膠墨之性,弄做了個‘合而言之’,揭不開了。”8.拼合,湊。《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鬥成龍鳳巧,黃金縷出象牙邊。”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八珍羅膳府,五采鬥筐床。”《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我們鬥分銀子,與你作賀。” 郭沫若 《歸去來‧浪花十日》:“﹝釣竿﹞是兩截木棍鬥成的,下截粗,上截細。”9.茶之精品。 黃儒 《品茶要錄‧二白合盜葉》:“茶之精絕者曰鬥,曰亞鬥……其造一火曰鬥,二火曰亞鬥。”10.方言。禽鳥之巢。徐珂《清稗類鈔‧方言‧廣東語言文字之奇异》:“粵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禽之窠曰鬥。”11.通“ ”。逗引;挑逗。 喬吉 《新水令‧閨麗》套曲:“鬥的滿街裏閑嗑牙,待罷呵如何罷。”《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員外怎如此鬥人耍?你只是與他些恩養錢去,是正理。” 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十四:“這句話鬥了個全場大笑。”12.通“ ”。招攬。參見“ 鬥買 ”。13.通“ ”。副詞。突然。 鮑溶 《雲溪竹園翁》詩:“風煖鬥出地,仰齊故年莖。” 朱敦儒 《勝勝慢‧雪》詞:“鬥迎面,看美人呵手,旋浥羅巾。”14.姓。 春秋 鬥伯比 。見《廣韻‧去候》。 真按:蘇軾與蔡襄 守居閤子屏閒字。蔡書自造茶錄卷,禁中語寫三司使。恰到筇枝笠屐間,春潮墨擁湖山翠。陳蔡蘇來繼白公,真按:白居易 真按:蘇軾在杭州 茶煙又颺鬢絲風。丁謂漫教評陸羽,述古惟應對子容。真按:方子容與蘇軾-疑乃此人,前有疑為蘇頌者. 後先賜餅湖船夢,一笑覃溪蘇室中。我齋筍脯貧不具,但有茶甌香一炷。真按:翁方綱的家境 嵩陽帖篋楮半昏,古香齋搨裝兼蠹。驛壁濰州雪沍時,真按:蘇軾在山東 定香橋店無尋處。月上疎簾燭又添,覃溪重補可菴函。真按:吳榮光 道眼憑拈色香外,書髓那必虞顏真按:虞世南、顏真卿-應即此二人. 真按:叅 未須陳家品譜,真按:茘 且試南屏問老謙。

284

   鼎帖以下癸酉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史料 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google有! 翁方綱與鼎帖

昨題書字絳編卷,今得鼎刻海及鹹。真按:翁方綱與絳帖 段段皆逢武陵字,何啻櫂倚桃花潭。十卷尾訖十七首,山陰帖以前後攙。真按:翁方綱與王羲之的書法 褫裝殘冊僅存此,墨濃豈辨紗紋簾。博而不精陶齋說,真按:曹士冕-豈此人哉? 澧陽儻與汝海參。昔見丙舍雲字記,黃庭細楷尤珍函。真按:黃庭經-翁方綱與王羲之 真按:翁方綱過眼錄-經眼錄 霜寒摹鈍去千里,旦極寒亦非出藍。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旦極寒帖-王羲之的書法 竇家未具帶名艸,西堂褚目誰增芟。南唐北宋迭仿搨,南渡踵益裒廚籤真按:厨籖 聽音望遠渺焉執,尋蹤揣骨初何嫌。側想窗光硬黃意,借騁海客方蓬談。真按:國:方蓬 注音一式 ㄈㄤ ㄆㄥˊ 方壺及蓬萊的合稱,二者均為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唐˙李白˙贈盧徵君昆弟詩:「水落海上清,鼇背睹方蓬。」 詞:【方蓬】傳說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 蓬萊 的並稱。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詩:“寄言 息夫子 ,歲晚陟 。” 王琦 注:“ 方丈 蓬萊 ,海中二神山也。” 李東陽 《和沈地官時暘游城西朝天宮韻》:“逢僧問 兜率 ,訪道疑 。” ○按:漢語大詞典方丈者, 別名也! 詞:【方壺】1.腹圓口方的壺。古代禮器的一種。《儀禮‧燕禮》:“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 鄭玄 注:“尊方壺,為卿大夫士也。” 賈公彥 疏:“以其燕總有卿大夫士,又別有公尊瓦大兩,故知方尊為此人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何休 注:“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2.傳說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 殷敬順 釋文:“一曰 方丈 。” 班固 《西都賦》:“濫 瀛洲 方壺 蓬萊 起乎中央。” 辛棄疾 《滿江紅‧題冷泉亭》詞:“是當年、玉斧削 方壺 ,無人識。” 金農 《龍涎香二首寄吳秀才焯厲孝廉鶚》詩之二:“ 方壺 島客渺難逢,一餅淒涼話故宮。” 近來偽作費贉錦,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史料 假以僚吏排系銜。寸尺偶吐虹玉氣,勺水幻作牟尼拈。蒼茫卻識問津處,墨池動香馣馣。真按:國:蒸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ㄓㄥ 1. 熱氣上升。如:「蒸發」。國語˙周語上:「陽氣俱蒸,土膏其動。」 2.利用水蒸汽的熱力把食物煮熟。如:「蒸魚」。漢˙王充˙論衡˙幸偶:「蒸穀為飯,釀飯為酒。」 詞:蒸1 zhn ㄓㄥ〕 〔《廣韻》煮仍切,平蒸,章。〕 1.古時用麻秸、竹、木等作的火炬。《墨子‧備蛾》:“室中以榆若蒸。”《詩‧小雅‧巷伯》“成是南箕” 傳:“昔者 顏叔子 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 顏叔子 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 錢泳 《履園叢話‧考索‧顏淑冉予》:“ 顏淑 獨處,飄風暴雨,婦人乞宿,升堂入戶。燃蒸自燭,懼見意疑。未明蒸盡,摍芒續之。”2.細小的木柴。《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鄭玄 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新唐書‧藩鎮傳‧王廷湊》:“既薄賊鄙,饟道梗棘,樵蘇不繼,兵番休取芻蒸。”3.氣體上升;蒸發。《國語‧周語上》:“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史記‧周本紀》:“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蒸,升也。” 劉基 《無愁果有愁曲》:“酒波灩灩蒸粉香,暖翠烘煙妒嬌鬢。”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三章:“黑夜下過飽雨的地上,日頭曬得蒸汽,似乎更熱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