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50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5頁。

50

跋秦會稽篆(自摹本)

  右會稽《秦篆銘》二百八十八字,仁和趙洛生文學以摹本見示,真按:趙魏-一作恪生! 因影寫此本。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趙魏 乾隆甲辰秋七月十有七日。北平翁方綱。

  “專”字中有“厶”,足證《繹山碑》摹本之誤。“攸”字中直不斷,則《說文》引繹山刻石。“攸”字從水真按:疑為从水. 蓋《繹山》所獨,不必秦篆皆然也。“極”字中間起處,亦視《繹山》為勝。“陲”字亦與岱頂之刻相證也,真按:翁方綱與泰山秦碑 惟“恒”字恐有摹失處耳。真按:翁方綱的臨摹學

  此蓋至正元年辛巳紹興路總管申屠駉摹刻本,見《金薤琳瑯》第二卷。真按:翁方綱的參考資料

  丁小疋進士自新安摹得申屠刻本見寄,內“恒”字果足正此本之失,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方法論 因摹此一字以寄洛生。丙午夏四月廿五日。方綱識。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趙魏 注:上海圖書館藏翁方綱墨跡。真按:翁方綱作品的流傳 真按:翁方綱作品的收藏

50

跋嶧山碑

  右《嶧山碑》舊本,朝鮮進士金秋史寄贈,日本國所重刻,云相傳為棗木傳刻以前本。按杜詩“棗木傳刻肥失真”,特以對照,書貴瘦硬言之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特以對照書貴瘦硬言之. 此本近瘦,故有相傳棗刻以前之說,實則棗木之肥,已無可考。宋董廣川所見嶧山殘刻,云氣質渾重,亦不言何時之本也。楊東里、都南濠皆言世傳有七本,愚僅見其四耳。真按:翁方綱過眼錄-經眼錄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成績 惟元祐八年嶧陰堂重刻本,與此日本舊刻悉合,此蓋元祐本所從出,則亦是唐以前摹刻本矣。以陝本徐鄭所傳摹者校之,此尚有勝於徐鄭本處。昔吾友錢辛楣據《說文》,嶧山本“”字,真按:氵攴 疑徐本之誤,然《說文》徐所校訂,豈有不知其秦刻從水者?而徐本乃作“攸”,亦正與此本同,則可驗唐以後重刻《嶧山碑》“攸”字皆從■,不從水矣。許慎所見嶧山石刻,“攸”字作“■”,是必秦刻古文如此,則杜云“肥失真”者,未必盡以字肥之失言之。真按:翁方綱對杜甫詩的解讀 真按:杜甫與嶧山碑 李斯焚書,而所作《蒼頡七章》,亦澌滅無傳,其孰從而核之。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3頁。

50

跋嶧山碑(永樂大典本)

  《永樂大典》摹本,即淳化四年鄭文寶本,而跋內“廣”下缺一字,與今陝拓本正同。然都元敬《金薤琳瑯》“廣”下是“求”字,真按:都穆與嶧山碑 則豈元敬所見,是未泐以前本,而《大典》所摹在後耶?然《大典》本視今本筆畫不同者,凡十餘字,就其中一二伸縮小異者,尚不過摹刻之失,至如“辭”字右邊“辛”字下一橫畫,并不上屈,而今陝本乃與上一畫同作上屈,此則足正陝本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字體筆畫 未知《大典》所據是何本也?“辭”從“辛”,真按:此數從疑皆當作从.亦簡化誤也! “辛”從“”,真按:上立下丨-. 字號 N00188 正字 【】-01-06 音讀ㄑ|ㄢ 釋義 1. 罪。見說文解字。 2.「愆」之異體。 從一,從二從干,干從反入,從一則似,“辛”字之中畫,亦不應上屈,然“童”、“妾”、“丵”、菐”諸字,皆已變“一”為“凵”,則“辛”字中畫之上屈不足異,而其下畫,則不應再屈矣。真按:斷句之誤-斷句標點皆誤!詳見. “群臣從者”,“者”字無右筆,《大典》與陝本同,而鄒縣本、江寧本皆不然,據其後“者”字、“著”字,皆有右筆,何獨此字無之?此則陝本摹失,而《大典》本仍之者耳。篆至此碑,不可謂小而猶有摹失者,真按:疑有誤! 若“強”、“號”、“獻”、“流”諸字,中間牽連竟不成字,而世人流傳不以為怪,所謂有功字學者安在哉?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要有己見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不人云亦云,不扣槃捫籥 真按:翁方綱的翻案文章 真按:翁方綱的古文字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3頁。

51

跋甘泉山寺石刻字

  儀徵阮中丞於甘泉山寺得四石,真按:阮元 真按:阮元的金石採訪學成績 石有文,曰“中殿第廿八”,又云“第百■”,餘不可辨。太守伊公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下一篇亦有! 拓 寄示予。中丞據舊志,有漢厲王冢,按廣陵厲王胥,武帝元狩六年封,宣帝時坐祝詛自殺。元帝初元二年,復立胥子霸。此文稱“中殿第廿八”、“第百■”,則是 胥為王時自造宮殿,有此刻文,非冢中石也。漢刻最在前者,由篆初變隸,有橫直無波策,若東漢之初永平六年《鄐君開石門石刻》,亦是未變分隸之字勢,而遜此 古勁遠矣。此刻雖無歲月,當與《五鳳二年石》字并為西漢古刻無疑。真按:翁方綱與西漢字 厲王胥自殺,國除,在五鳳四年,則此應更在前,當在昭、宣之間,真按:漢昭帝、漢宣帝 視五鳳二年石為更古爾。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7頁。

51

跋揚州甘泉山石字

  儀徵阮中丞得古石玉於甘泉山寺。其一有文,可辨者曰“中殿第廿八”,其一曰“第百■”。中丞驗諸舊志,是漢廣陵厲王胥冢間石也。西漢時字,豈可多得真按:翁方綱與西漢字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阮元 楊守伊公拓以見寄,真按:應係揚守(揚州守)之訛!且題正作"揚州甘泉山石".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屬為記之。嘉慶十一年五月朔,大興翁方綱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115頁。

51

跋紀信碑

  右《紀信碑》,偽周長安二年范陽盧藏用撰文并書,真按:武則天-應即此. 為縣令會稽孔祖舜作。碑在滎澤縣,見於趙明誠《金石錄》及陳思《寶刻叢編》。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參考書 《叢編》題云:“周立漢太尉紀信碑。”而近日于奕正《天下金石志》題云:“漢紀信祠碑。”今觀此拓本,前無題目,而其文則表於墓者也,信之不侯,昔嘉定陶庵黃先生嘗著辨,真按:黃淳耀 真按:黃淳耀與紀信 以為古者未有追賜爵之禮,但封其子徹侯,真按:疑為""之訛. 或史佚其名,或封而未幾國除,此則當存其說以俟考者也。趙有目無跋,碑內以“熒”為“滎”,“僨”為“奮”,“亨”為“烹”,“侚”為“殉”,“謨”為“謀”。據趙云,真按:趙明誠 尚有碑陰,當訪之。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與目錄學 乙未十月六日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133頁。又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6頁。

51

跋魏晉開通褒斜石刻真按:參見文海本文集870頁〈跋魏晉開通襃斜石刻〉.

  此刻前一行、後三行皆隸書,紀於裒谷厓上,真按:既是褒斜,疑乃褒谷之訛也! 後有慶元元年南鄭令臨淄晏裒釋文并記云真按:文海本文集作「此刻前一行、後三行皆隸書,紀於襃谷厓上,後有慶元元年南鄭令臨淄晏袤釋文并記,云」○晏裒作晏袤.裒谷作襃谷,是也.下同. “潘宗伯、韓仲元記造橋閣十九年。”其“泰”下一字不顯,至此下三字又不能識。漢、魏、兩晉以泰紀年者凡七,惟魏明帝有泰和六年,晉武帝有泰康十年,餘皆一二年,或四三年,則此為魏泰和六年也。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曆算 是歲蜀建興六年,諸葛亮休士作木牛流馬,故魏人得入裒谷治橋閣矣。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當作襃谷(見前校),或如題作褒谷! 愚按諸葛武侯以建興九年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大破司馬懿,射殺張郃,其時武侯屢修斜谷之道,豈有魏人得大書年號於其厓石者?況魏明帝太和、晉武帝太康,皆是“太”字,非“泰”字。今諦審此石刻,隱隱尚微有畫痕,確是“始”字,非“和”字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方法論 晉武帝泰始六年,則西路通闢已久,治此石道為理之可信者。王象之《輿地碑記目》有《太康元年興元新路記》,亦去此不遠,皆可補史傳所未及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史學 蓋石上先有景元之題,而潘、韓復題於其右耳。晏釋以為皆魏刻,非也。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一卷第2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