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pril 25, 2009

8.通向。《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上指示 慎夫人 新豐 道,曰:‘此走 邯鄲 道也。’” 司馬貞 索隱:“音奏。案:走猶向也。”《文選‧鮑照〈蕪城賦〉》:“濔迆平原,南馳 蒼梧 漲海 ,北走 紫塞 鴈門 。” 李善 注:“南馳、北走,言所通者遠也。”《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七年》:“ 長興 太湖 口,陸走 廣德 諸郡。”9.逃跑;逃奔。《左傳‧定公十年》:“ 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史記‧伍子胥列傳》:“ 昭王 出亡,入 雲夢 ;盜擊王,王走 。” 韓愈 《元和聖德詩》:“八月壬午, 棄城走,載妻與妾,包裹稚乳。” 魯迅 《集外集拾遺‧〈亥年殘秋偶作〉詩》:“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10.謂驅逐,使潰逃。《史記‧穰侯列傳》:“ 使 穰侯 ,斬首四萬,走 暴鳶 ,得 三縣。” 韓愈 《董公行狀》:“ 恒州 即日奉詔出兵,與 戰,大破走之。”《三國志平話》卷下:“ 長安 為之言曰:‘死 諸葛 能走活 仲達 。’”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 咸豐 六年, 鎮江 下蜀街 之役,以七百人,走劇賊數萬。”11.馳騁。 韓愈 《送張侍郎》詩:“司徒東鎮馳書謁,丞相西來走馬迎。”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涇州 之亂,有使走驢東去,甚急。”12.引申為驅使;派遣。 蘇軾 《策略二》:“今者二虜,不折一矢,不遺一鏃,走一介之使,馳數乘之傳,所過騷然,居人為之不寧。”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子弟徐言:‘此傳聞未審,當先書以問其安否?得實,弔恤之未晚。’乃走僕以往。”13.行走;步行。《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上》:“﹝ 承義 ﹞歸家泣告父親道:‘孩兒每出外閑走,被軍人笑罵。’”《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你道因何三四里路,走了許多時光?” 茅盾 《子夜》三:“她悄悄地走到 吳蓀甫 對面的椅子裏坐下,似乎有話要說。”14.引申為走動;往來。《金瓶梅詞話》第六一回:“ 西門慶 道:‘那箇是常在我家走的 郁大姐 ,這好些年代了。’”《紅樓夢》第六回:“ 劉老老 忙念佛道:‘我們家道艱難,走不起。’” 王潤滋 《賣蟹》:“這是經驗之談,常走蟹市的人,是不會不知道的。”15.走開;離去。《宋書‧張暢傳》:“今城內乏食,人無固心,但以關扃嚴密,不獲走耳。”《紅樓夢》第二一回:“你別走,我還有話和你說呢。” 周立波 《卜春秀》:“以後不久,冒失鬼參軍去了,一走就是一年多。”16.為叱人離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酈生 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 老舍 《四世同堂》三四:“你出去!永遠永遠不要再來,我沒有你這麼個親戚!走!”17.用作死亡的諱言。《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將來我撒手一走之後,叫我們姑爺,在我墳頭裏給立起一個小小的石頭碣子來,把老弟的這篇文章鐫在前面兒。” 駱賓基 《父女倆》:“若是有一天,我走在你頭裏,剩下一個人,日子可怎麼過!”18.喪失;失去。《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上》:“諕得 尚讓 頂門上喪了三魂,腳板下走了七魄。”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七章:“因為心不在焉,走了碰。這一手牌,本來只要一碰就可以落聽望和的。”19.變動;改變。 陳亮 《乙巳春答朱元晦書》之二:“使知千塗萬轍,卒走聖人樣子不得。”《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我朝二百年來,只有這一樁事是絲毫不走的,摩元得元,摩魁得魁。” 劉紹棠 《蒲柳人家》八:“立架那天, 殷汝耕 怕柁檁走了尺寸,傳令 鄭端午 上房。”20.引申為偏差。《好逑傳》第九回:“侄女一向最有眼力,今日為何走了。”《相聲墊話選集‧戰長沙》:“回頭一看,盔纓射掉了, 關公 知道這是( 黃忠 )成心(不射死他),決不是箭射走了,這是補昨天的情。”21.排泄。 韓愈 《韋公墓志銘》:“明年,築堤扞江,長十二里,疏為斗門,以走潦水。” 馮夢龍 《笑府‧醫屁》:“一人患病,醫家看脈云:‘吃了藥腹中定響,當走大便,不然定撒些屁。’” 蔣子龍 《開拓者》十二:“人得了直腸癌,肛門不通,只好在旁邊捅個窟窿走大便。”22.泄漏。 高明 《琵琶記‧伯喈思家》:“生你是我的親的人,我有一件事和你商量,你休要走了我的言語。”《金瓶梅詞話》第六八回:“就是 應花子 也休望他題,只怕走了風。”《紅樓夢》第四六回:“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風聲,叫他拿腔作勢的。”23.從;經由。《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只到 揚州 ,弟就告別,另上 南京 船,走 長江 去了。”《老殘游記》第三回:“前日有人對宮保說:‘曾走 曹州府 某鄉莊過,親眼見有箇籃布包袱棄在路旁,無人敢拾。’”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可巧我走你這裏過,所以親自把扇子送回來。”24.流動;滾動。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沁水》:“自 太行 以西、 王屋 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眾谷走水,小石漂迸。” 楊萬里 《江雨》詩:“雨點飛來水面初,濕銀盤裏走真珠。” 薩都剌 《題陳所翁墨龍》詩:“長廊白日走雲氣,大廈六月生寒風。”25.引申為流行;傳布。 范成大 《河豚嘆》詩:“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作俑者誰歟?至今走末俗。” 陳鼎 《愛鐵道人傳》:“於是神仙之名四走,有不遠數千百里來問吉凶。”26.移動;挪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惠 認得那後生的這一個,正是車戶 李旺 。走起身來一把扭住道:‘你認得我麼?’” 沈從文 《邊城》十:“下棋有下棋規矩,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27.謂操練武術或動手較量。《西游記》第五一回:“我且把槍放下,與你走一路拳看看。”《三俠五義》第九三回:“ 藍驍 聽了大怒,彼此翻臉,動起手來。一個步下,一個馬上,走了幾合。”28.開動;動用。 康濯 《買牛記》:“自從翻身以後,他倆可變得癲不癲狂不狂的,遇事不走腦筋,娘見人就哈哈大笑;凡是出出進進,總跑、打、哼、唱,好像都不覺世上還有犯愁的事。” 鮑昌 《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七章:“十七歲的女孩兒家在走什麼心思,在想些什麼事情,那是非常隱秘的。”29.指車船等交通工具的運行。《水滸傳》第十九回:“ 阮小七 聽得笑道:‘潑賊!’便把槍只一點,那船便使轉來,望小港裏串走。”《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姑娘道:‘他們岸上走,你們河裏走,怎得知道就是咱們的船呢?’”《老殘游記》第一回:“一則他們是走‘太平洋’的,只會過太平日子。”30.借指車輪。《墨子‧備蛾傅》:“以車兩走,軸閒廣大,以圉。犯之。” 孫詒讓 間詁:“車兩走即兩輪,此及前《備穴篇》並以車兩輪為兩走。”31.指機械、儀表等的運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他說這樣子不對,照他的龍骨,恐怕走不動。” 楊朔 《征塵》:“現在是什麼時候呢?我的表偏偏不走了。” 茅盾 《夏夜一點鐘》:“這牌子的手表走得極准,半秒鐘也不會上落的。”32.自稱的謙詞。猶言僕。《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 司馬遷 再拜言。” 李善 注:“太史公, 也。走,猶僕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僕,自謙之辭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薛綜 注:“走,公子自稱走使之人。如今言僕矣。”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西事之責,在公與走。”33.小吏,下吏。 梅堯臣 《建德新走》詩:“我議欲板築,群走皆不怡。” 辛文房 《唐才子傳‧汪遵》:“ 汪遵 之一走耳。拔身卑污,奮譽文苑。”參見“ 走吏 ”、“ 走隸 ”。34.草名。《管子‧地員》:“其地不乾,其草如茅與走。” 尹知章 注:“茅、走,皆草名。” . 而婁氏因之使後學皆謂漢隸偏旁,真按:斷句不當!-下當有逗號! 寫法有如此者,何可以為訓乎?真按:斷句不當!-而婁氏因之,使後學皆謂漢隸偏旁寫法有如此者,何可以為訓乎? 又如“寔”、“足”諸字真按:此下一段文字原稿有畫插入符在「使後學皆謂」之上也.然則應置于其前,然後結論才謂「使後學」也. 漢碑於下半中間一小直微欹則有之,而亦不似後人行書,中間變為對向二點之勢者,此等處皆實婁氏《字原》摹失所致,又不僅沿劉氏刻矣。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五冊第431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12.jpg

13

跋漢隸字原(汲古閣刻本)

  宋嘉定重修漢《字原》後有記云:“《文正公集》并《奏議》、《漢隸字原》歲久漫滅,嘉定壬申郡丞莆陽宋鈞重修。按《莆田志》:鈞字茂洪真按:宋鈞-傳記資料 紹熙四年進士,通判饒州,歷官至秘閣修撰。而是書洪景盧序有“彥發通守吾州”語,真按:洪邁 真按:婁機之仕履 真按:洪邁與婁機 范文正公以景祐三年丙子知饒州,因是書之刻於饒,而知《文正集》并《奏議》皆刻於饒也。洪序在慶元三年丁巳,其刻本當又在前。然云文惠公不得并時,真按:洪适 文惠薨於淳熙十一年甲辰,真按:洪适之生卒 則是書之刻至嘉定三年壬申,亦財一二十年耳,而板已漫滅,則此重修本之未久而復漶可知矣。是本或宋末或元初所印,今已罕有存者。海虞毛氏汲古閣重刻本即從此摹刻,然所見已非初印本,而近日長洲顧氏《隸辨》之刻,則又從毛刻本摹出者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目錄學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顧氏《隸辨》糾《字原》之失者凡八十九事,真按:顧藹吉 真按:顧藹吉的隸學 真按:顧藹吉對婁機漢隸字源的訂正 其云,“誤釋者五十有八,其中可勿糾者五,應存考者七”,餘皆顧氏糾正之善,於此書實為有功。真按:翁方綱對顧藹吉的評價 其云:“誤書者三十有一,其二十有一皆糾正之善,其三則應存考,其七可勿糾,可勿糾而糾者,以其見毛本未見宋本也。”然顧氏既未見宋本,真按:標點有誤!-此其云應皆翁氏轉述顧氏語,豈可標為引號!成了顧氏原文耶?且"其云"與下文皆當連讀! 『顧 氏《隸辨》糾《字原》之失者凡八十九事,其云“誤釋者五十有八”,其中可勿糾者五,應存考者七,餘皆顧氏糾正之善,於此書實為有功。其云“誤書者三十有一 ”,其二十有一皆糾正之善,其三則應存考,其七可勿糾,可勿糾而糾者,以其見毛本未見宋本也。』兼有翁論顧靄吉糾錯之正誤者,豈可俱作顧氏語讀?怪哉沈津 氏之國文也。 僅據毛刻摹出之,而其摹字之善,大有勝於毛刻者,蓋宋槧本雖已重修,而渾古勁直去漢碑未遠。至毛刻則就宋本之已漶者重繕開雕,楷之工不足贖其隸之謬,直是一不曉隸書者為之過錄,不惟失其神,且失其形,於字之曲直俯仰,斷續伸縮,皆所不知,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對毛氏汲古閣本的批評 夕■之不辨,■口之弗審,偏旁毫釐之失,則字非其字,勿問原矣。毛氏汲古閣雕板書數十百種,烜赫人間,未有若是書之謬戾訛舛者也真按:真按:摘要 真按:汲古閣本之爛 翁方綱對毛氏汲古閣本的批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