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pril 18, 2009

312

   贈丁達父二首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疑乃丁杰親人.

望名齋結古歡,真按:國:脈  部首 肉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又音)ㄇㄛˋ 之又音。 通「眽」。見「脈脈」條。 ㄇㄞˋ mi(01108 脈  部首 肉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ㄇㄞˋ 1. 分布人與動物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的血管。如:「動脈」、「靜脈」。 2.像血脈一樣,有條理分支的事物。如:「葉脈」、「山脈」、「礦脈」。唐˙韋莊˙漁塘十六韻:「洛水分餘脈,穿巖出石稜。」 3.血統支系。如:「一脈單傳」。 4.脈搏。如:「脈診」、「把脈」。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 (又音)ㄇㄛˋ m(01078 詞:脈1 mI ㄇㄞˋ〕 〔《集韻》莫獲切,入麥,明。〕 1.血管。《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王冰 注:“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張脈僨興,外彊中乾。” 楊伯峻 注:“脈,即今之血管。” 李石 《續博物志》卷九:“ 計然 云:人受命於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2.脈搏,脈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 切其脈,得肝氣。” 韓愈 《雜說》之二:“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醒世恒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小娘子伸出手臂來,教 王婆 看了脈。”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沒有脈。”3.按脈診病。《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 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小人母垂百歲,抱疾來久,若蒙官一脈,便有活理。”4.指地下水。《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 鄭玄 注:“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賈公彥 疏:“血脈在人亦流行不定,故云似脈而以鹹養之也。” 皇甫冉 《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5.指事物如血管連貫有條理者。《史記‧蒙恬列傳》:“﹝ 長城 ﹞起 臨洮 屬之 遼東 ,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皎然 《詠小瀑布》:“細脈穿亂沙,叢聲咽危石。” 張表臣 《珊瑚鉤詩話》:“《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 劉克莊 《北山作》詩:“山行忘路脈,野坐認天文。”6.血統、宗派等相承的系統。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襄陽始末》:“古今所恃以立國於天地間者,獨有此一脈,言脈猶活,國脈其有瘳乎?” 劉壎 《隱居通議‧理學一》:“ 昌黎 論傳道,而 曾子 子思 不得續 孔子 之脈。” 李贄 《復鄧石陽書》:“吾謂真正能接 趙老 之脈者,意者或有待於兄耳。”7.植物葉子、昆蟲翅膀上像血管的組織。如:葉脈。 2 m ㄇㄛˋ〕 〔《集韻》莫獲切,入麥,明。〕 1.通“ ”。審觀;察視。《戰國策‧魏策一》:“前脈地形之險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 巴寧 爨襄 之力也。”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隸拾遺》“ 夏禹 長於地理,脈泉知陰”:“此用《尚書‧刑德放》文也。脈,莫狄反,相也,猶《詩》言‘相彼泉水’也。《說文》作‘眽’,又作‘覛’。《爾雅》云:‘覛,相也’。《周語》:‘古者大史順時覛土。’ 注云:‘覛,視也。’作脈者,借字耳。”2.用同“ ”。視而不語。 捧花生 《畫舫餘談》:“一遇歛錢之時,則互相退縮,脈不作聲。”3.見“ 2 ”。 真按:脉 庚庚瓴甓篆叢殘。何如音彪。真按:國:不  部首 一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ㄅㄨˋ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3.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4.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5.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王逸˙注:「不奇,奇也。」(「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ㄈㄡˇ fu(01597 ㄈㄡ fou(01591 ㄈㄨ fu(01759 不  部首 一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ㄈㄡ 姓。如晉朝有不準。 ㄅㄨˋ b(00565 ㄈㄡˇ fu(01597 ㄈㄨ fu(01759 不  部首 一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ㄈㄡˇ 1. 表示否定。同「否」。史記˙卷一○一˙袁盎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錯死,吳楚罷不?』」 2.表示疑問、未定。同「否」。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ㄅㄨˋ b(00565 ㄈㄡ fou(01591 ㄈㄨ fu(01759 不  部首 一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ㄈㄨ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ㄅㄨˋ b(00565 ㄈㄡˇ fu(01597 ㄈㄡ fou(01591 詞:不1 b ㄅㄨˋ〕 〔《廣韻》分勿切,入物,非。〕 1.無,沒有。《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鄭玄 箋:“行役反無日月。” 楊萬里 《月下杲飲》詩之二:“月下不風終是爽,燭光何罪也堪憎?” 蒲松齡 《聊齋志异‧羅剎海市》:“別後兩月,竟得孿生。今已啁啾懷抱,頗解笑言;覓棗抓梨,不母可活。”2.非,不是。《禮記‧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孔穎達 疏:“苟,誠也;不,非也。”《後漢書‧孔融傳》:“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金瓶梅詞話》第三五回:“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3.不到,未。《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孫奭 疏:“雖止於五十步,不至於百步,然皆是走也。”《百喻經‧工鴿喻》:“彼實不食,我妄殺他。”4.副詞。表否定。《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牛僧孺 《玄怪錄‧裴諶》:“妓作之曲, 皆不能逐。”《紅樓夢》第五五回:“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茅盾 《子夜》一:“ 黃浦 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5.副詞。表禁止。勿,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見, 夷子 不來。” 韓愈 《和歸二部送僧約》詩:“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 陳鱣 《對策》卷二:“ 陸澄 以為非 所注,請不藏於祕省。”6.副詞。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葉聖陶 《城中‧微波》:“‘這兩年裏頭,你一向在 上海 吧。’‘不,前年夏天我到 北京 去了,是上禮拜才來 上海 的。’”7.副詞。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覆問句的作用相等。《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且問你, 褚一官 在家也不?” 葉聖陶 《未厭集‧小妹妹》:“我也問你,你願意不?”8.副詞。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 冰心 《我的同班》:“我呆不下去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七回:“咱們吃不成,叫敵人也不要想好好吃。”9.副詞。“不”字的前後疊用相同的名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倒不在錢不錢的;你老瞧,那傢伙真有三百斤開外,怕未必弄得行啊!”10.副詞。跟“便”“就”搭用,表示選擇。《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獨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見的,是那晚婆,大概不是一婚兩婚人,便是那低門小戶。撿剩貨與那不學好為夫所棄的,這幾項人,極是‘老鯽溜’。”《紅樓夢》第四七:“不是這個攔,就是那個勸的。” 沙汀 《在祠堂裏》:“不是餓死拖死,就是做了某種難堪的職業的犧牲品。”11.副詞。方言。不用;不要(限用於某些套語)。如:不送,不謝。12.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詩‧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敦煌變文集‧壚山遠公話》:“你若在寺舍伽藍,要念即不可,今況是隨逐於我,爭合念經?” 蔣禮鴻 通釋:“‘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水滸傳》第十二回:“不因這番比試,有分教, 楊志 在萬馬叢中聞姓字,千軍頭裏奪頭功。”13.助詞。無義。表示反問語氣。《書‧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14.通“ ”。大。《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段玉裁 曰:“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如不顯即丕顯之類。” 高亨 注:“不,通丕,大也。”《逸周書‧小開》:“嗚呼,敬之哉!汝恭聞不命。” 朱右曾 校釋:“不讀為丕,大也。”《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云:“古字多以‘不’為‘丕’,此‘不’字當讀為丕,‘丕’,大也。” 2 fu ㄈㄡˇ〕 〔《廣韻》方久切,上有,非。〕 同“ 1 ”。 《說文‧不部》:“否,不也”。 段玉裁 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韓非子‧內儲說上》:“ 昭侯 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陳奇猷 集釋:“誠不,謂 昭侯 知不割爪者為誠,其割者則否。”《後漢書‧段熲傳》:“ 悉眾攻之,厲聲問曰:‘ 田嬰 夏育 在此不?’” 姚鼐 《夏晝齋居》詩:“未知古與今,此意有遷不?”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今茲則頗無奈何,可不秋季再行應命?” 3 fu ㄈㄡ〕 〔《廣韻》甫鳩切,平尤,非。〕 姓。 不疑 。見《後漢書‧皇甫規傳》。 4 f ㄈㄨ〕 〔《集韻》風無切,平虞,非。〕 花蒂。《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鄭玄 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足也。”《說文‧不部》:“不”, 段玉裁 注:“古聲不,柎同。” 5 p ㄆ〡ˇ〕 〔《韻補》補美切,上紙〕 通“ 2 ”。 1.邪僻。《商君書‧壹言》:“秉權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於上而官無不,賞罰斷而器用有度。” 高亨 注:“不與否古通用。《詩‧大雅‧抑》:‘未知臧否’《釋文》:‘否,惡也。’”2.鄙,不敬重。《荀子‧賦》:“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 . 搜遺篋真按:不準 真按:何如不準搜遺篋. 破冢荒林洗剔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