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pril 26, 2009

24

。以語弓父,弓父始追悔而已無及矣。真按:翁方綱與盧文弨 今校閱此書,故縷縷及之,以為古書刊式不可更動之戒。真按:翁方綱對改經的看法 真按:翁方綱的保守傾向 真按:翁方綱對古籍整理的見解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古書當仍其舊式.古書之面目. 沈揆,字虞卿,見桑澤卿《蘭亭考》。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云:“沈君讎勘此書,當時為宋人名筆繕寫精妙真按:當時為宋人名筆,繕寫精妙. 古香襲人者也。”未谷進士從其友某君家借觀影寫宋槧之本,前後有汲古毛氏諸印,予因得轉假詳校一遍,附識於此。真按:翁方綱與桂馥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閱-輾轉借閱 嘉慶元年春二月四日,大興翁方綱。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二冊第3170頁,又見《文集》石印本第十六卷第10頁。

24

跋風俗通義真按:可見此乃沈津補題也.

  本傳撰《風俗通義》,真按:應劭-當作劭字! 真按:標點不當-當作「邵本傳:撰《風俗通義》」.蓋邵本傳者,應邵本傳也.邵當作劭.此翁引應劭本傳也. ○ 由此忍俊不住想寫篇論文也好交作業成單篇了,擬題為〈沈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指誤〉,于此例暫擬如下:「邵本傳撰《風俗通義》」當作「邵本傳:撰《風 俗通義》」,蓋「邵本傳」者,「應邵本傳」也。邵當作劭。此翁引應劭本傳也。可見沈氏乃以「邵本傳撰」連讀,殊失原意也。 ○今覈以下自國學數典之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pdf蓋原本周子美編訂時已誤矣.沈則疏于審訂也. 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真按:『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 。(釋 時俗嫌疑 按:汲本「釋」作「識」。)』(新漢籍: 史/正史/後漢書/列傳/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應奉 曾祖順/奉子劭(P.1609 真按:釋一作識.『後漢書本傳稱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識時俗嫌疑。不知何以刪去義字。或流俗…』(新漢籍:史/目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雜家類四/雜說上/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P.2512 後世服用其洽聞,真按:疑為服膺之訛.原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即作服用.疑誤云. 今存十卷,皇灞至山澤,與是本同。真按:原書作「皇灞至山澤。(與是本同)」與是本同乃小注文也. 蘇頌《風俗通義‧序》云:“諸儒著書,引據最多真按:原書作連讀,顯見沈津有再審訂,唯于前失察也. 而無若庾仲容《子鈔》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原書已作,號. 馬總《意林》載之略備。”《簡明目錄》,真按:翁方綱的參考資料 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真按:標點不當-應係:號.謂四庫簡明目錄也?下當即其文也.俟考. 是書與《白虎通義》、蔡邕《獨斷》,皆考論舊制,綜述遺文,俱為講漢學者之資糧,惟書內多說雜事,不及二書之字字皆為典據也。真按:今四庫簡明目錄無斯文也.總目亦無. 四庫簡明目錄云:『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 漢應劭撰。後漢書劭本傳作風俗通,省文也。原本三十卷,卷為一篇,分子目一百三十四。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見永樂大典中,今裒為一篇,附錄於末。其書考論典禮,類白虎通義;糾正流俗,類論衡。不名一體,故列之於雜說。』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626_四庫全書簡明目錄\_000577.jpg 此函前有大德新刊真按:原書作圅. 真按:國:函  部首 凵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ㄏㄢˊ 1. 舌頭。說文解字:「函,舌也。」 2.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6.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 7.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顏師古˙注:「函,容也。」 8.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9.陷入。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詞:函1 hn ㄏㄢˊ〕 〔《廣韻》胡男切,平覃,匣。〕 〔《廣韻》胡讒切,平咸,匣。〕 亦作“ 1 ”。“ 2 ”的被通假字。 1.包含;容納。《詩‧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孔穎達 疏:“函者,容藏之義。” 陸機 《文賦》:“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陸游 《泰州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 徽祖 聖德齊天崇,澤覃草木函昆蟲。”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鎧甲。《周禮‧考工記序》:“ 無函, 無廬。” 鄭玄 注:“函,鎧也。” 左思 《吳都賦》:“危冠而出,竦劍而趨,扈帶鮫函,扶揄屬鏤。”《梁書‧元帝紀》:“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騎短兵,犀函鐵楯,結隊千群,持戟百萬。”3.造甲的人。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孫丑上篇二六》:“矢人匠人之心,與巫函同,所以不同者,術而已矣。”4.喻密布周圍,形成保衛圈。《隋書‧禮儀志七》:“車駕晨夜出入及涉險,皆作函。鹵簿應宿衛軍騎,皆執兵持滿,各當其所保護方面。天明及度險,乃奏解函,撾鼓而依常列。”5.匣子;封套。《燕丹子》卷下:“太子聞之,自駕馳往,伏 於期 屍而哭,悲不自勝。良久,無奈何,遂函盛 於期 首,與 督亢 地圖以獻 。” 三國 吳質 《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 許渾 《題靈山寺行堅師院》詩:“經函露濕文多暗,香印風吹字半銷。”《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四年》:“ 韋皋 雲南 計方猶豫,乃為書遺 雲南王 ,敘其叛 吐蕃 歸化之誠,貯以銀函,使 東蠻 轉致 吐蕃 。”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三:“ 顯德 五年,國王 因德漫 ,遣使者 莆訶散 來,貢猛火油八十四瓶,薔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貝多葉書之,香木為函。”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華之書,命銀鉤之跡。”6.用匣子或封套裝盛。《舊唐書‧僖宗紀》:“ 重榮 襄王 首赴行在。” 魏源 《聖武記》卷二:“函 世璠 首獻闕下,析 三桂 骸骨,頒示海內。” 何其芳 《畫夢錄‧獨語》:“精緻的小信封,函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葉子。”7.書信。 傅玄 《傅子》卷四:“﹝ 曹操 ﹞授 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 ,至一夜數十至耳。” 沈覆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乾隆 乙巳,隨侍吾父於 海寧 官舍。 於吾家書中附寄小函。” 魯迅 《書信集‧致杜衡》:“昨天才看見 雪峰 ,即達來函之意,他說日內就送去。”8.致函;去信。 郭希仁 《從戎紀略》:“余即函 雲山 陳西征之要害,夜分又函 子良 ,語 雲山 ,此事要渠自定主見,不可與第二人商。” 魯迅 《書信集‧致杜衡》:“已於昨函生活書店索還原稿,想不會有什麼問題。” 魯迅 《書信集‧致黃源》:“俄文本《文學百科全書》中想必有更好的像,昨已函 靖華 去借,或者來得及。”9.猶今之涵洞。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主簿 張實 進狀言:‘ 吳江 岸為阻水之患,涇函不通。’”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涇函在 運河 之下,用長梓木為之。”10. 函谷關 的省稱。《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關 山東 道窮。” 李賢 注:“ 函谷關 也。”《文選‧左思〈蜀都賦〉》:“ 有帝皇之宅, 為王者之里。” 劉逵 注:“ 函谷關 也。” . 按:國語辭典可于此字與涵、含作辨似也. 真按:以下當即翁語.以上為所引簡明目錄文也. 後有嘉定十三年東徐丁黼跋,係元翻宋本,寶之寶之。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與典藏學 嘉慶甲子嘉平月,大興翁方綱識。

  注:見羅振常著《善本書所見錄》第108頁。真按:參考書目-博士論文-翁方綱研究

24

跋自警編

   宋刻本《自警編》六冊,其版心云“自警編甲”、“自警編乙”、“自警編丙”、“自警編丁”、“自警編戊”,而無己、庚以下。然《自序》云:“辛巳去國, 屏跡龜溪,省愆餘暇,集我朝諸公言行,越三年而成編,名以《自警》,置之座右”云云。則是已成書,而非有待於補綴者也。《序》尾云:“嘉定甲申正月望漢國 趙善璙序”,後有“不遠復齋”印,雙鈎文“■■”二字印,朱文。末卷之尾,有“端平改元三月旦善璙再書”,云“鋟木于九江郡齋”。其書兩旁雙綫,上下單 綫,每半幅十行,行二十字。字顏體而瘦。真按:翁方綱的文獻版本學-古書行款 前有王世懋“敬美甫”三字白文印,“世美記言”四字白文小方印,“果親王府圖書記”朱文長印,益都李文藻素伯藏。真按:李文藻 丁酉六月十五日觀。真按:翁方綱看李文藻的收藏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354頁。

24

跋負暄野錄

  右陳槱《負暄野錄》二卷,後有題云:“陳槱與范石湖、張于湖、姜白石同時。”然此內有嘉定己卯,則其人至寧宗末尚存,蓋是其晚年筆也。真按:翁方綱考訂作者 唐文宗年號大和,是大小之大,從來史傳文集多誤作太和。此作大和,可據以裨考證。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與史學 真按:唐文宗大和年號 又云:洪丞相《隸釋》,真按:洪适 載元壽中郫縣碑,按郫縣《五官碑》,宋淳熙《隸韻》有之,洪氏《隸釋》實無此碑,豈此君所見是洪文惠初稿,而後來刪去歟?此亦足備考也。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對洪适隸釋版本的考訂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六卷第10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