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April 13, 2009

4.用水蒸氣的熱力使物熱或熟。《韓非子‧二柄》:“ 桓公 好味, 易牙 蒸其子首而進之。”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 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 杜甫 《壯游》詩:“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經常用草藥蒸雞肝當飯。”參見“ 蒸豚 ”。5.熱。《素問‧五運行大論》:“其令鬱蒸。” 王冰 注:“鬱,盛也,蒸,熱也。” 杜甫 《夔府書懷》詩:“地蒸餘破扇,冬暖更纖絺。” 王安石 《洪範傳》:“火言炎,則水冽,土蒸,木溫,金清,皆可知也。”6.因潮濕而污染。 蘇軾 《物類相感志‧衣服》:“夏月衣蒸,以冬瓜汁浸洗,其跡自去。” 周履靖 《群物奇制》:“梅蒸衣,以枇杷核研細為末洗之,其斑自去。”7.塵。參見“ 蒸壤 ”。8.興盛貌。 李綱 《桃源行》詩:“溪窮路盡恍何處,桃花爛熳蒸川原。” 太平天國 宋永保 《貶妖穴為罪隸論》:“今主 天王 率民同尊上帝,共逐妖魔,邪風滅,善氣蒸,猶得容妖胡之雜于中國哉?”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如當時回教新立,政事學術,相輔而蒸。”9.同“ ”。眾;多。 三國 曹操 《陳損益表》:“庶以蒸螢,增明太陽。”參見“ 蒸民 ”、“ 蒸黎 ”。10.同“ ”。古代祭祀時以牲體置於俎上。《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 高誘 注:“蒸,俎實也;體解節折謂肴蒸也。”11.同“ ”。冬祭名。《國語‧魯語上》:“ 夏父弗忌 為宗,蒸將躋 僖公 。” 韋昭 注:“凡祭祀,秋曰嘗,冬曰蒸。” 董仲舒 《春秋繁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12.同“ ”。下淫上。古時指與母輩淫亂。《新唐書‧徐王元禮傳》:“ 元禮 疾,姬 有美色, 逼蒸之。” 馮夢龍 《智囊補‧察智‧王璥》:“ 貞觀 中,左丞 李行德 行詮 前妻子 蒸其後母。” 和邦額 《夜譚隨錄‧噶雄》:“以下蒸上,喪無日矣,汝知而不舉,罪亦同坐。”13.同“ ”。美好。 南朝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 景皇 蒸哉,實啟洪祚。” 真按:艹頭似有異體.

284

   題李蘭卿薇垣歸娶圖真按:真按:翁方綱送李彥章南歸 真按:翁方綱與李彥章 李彥章結婚-此事在文集裡有贈序也.見〈薇垣歸娶圖詩序〉.

曉辭橐筆禁扉旁,真按:原有挪抬. 真按:李彥章之仕履 春送花風奠鴈裝。一路樹陰交韻勝,滿函詩句載恩光真按:原有挪抬. 筵間畫省濃雲集,衣上星垣瑞露香。今日玉河橋影綠,斑騅歸去紫薇郎。真按:國:斑騅 注音一式 ㄅㄢ ㄓㄨㄟ 身上有花斑的馬。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辭四˙明下童曲:「陳孔驕赭白,陸郎乘斑騅。」唐˙李商隱˙無題詩:「白道縈迴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 詞:【斑騅】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 李商隱 《春游》詩:“橋峻斑騅疾,川長白鳥高。” 晏幾道 《玉樓春》詞:“斑騅路與陽臺近,前度無題初借問。”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繫無尋處。”

284

   嘯餘授經圖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孫登長嘯餘,妙意超圖史。案上百城書,膝前五兒子。寫出授經心,可以參畫理。真按:翁方綱的畫學與經學 庭階作圃,真按:萟 真按:國:藝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15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ˋ 1. 才能﹑技術。如:「工藝」﹑「技藝」。書經˙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2.古時稱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教育科目為「六藝」;又稱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的經典為「六藝」。禮記˙樂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鄭玄˙注:「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3.文章。如:「時藝」﹑「藝祖」。魏書˙卷八十四˙儒林傳˙常爽傳:「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略撰所聞,討論其本,名曰六經略注以訓門徒焉。」 4.限度。國語˙晉語八:「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 5.姓。如元代有藝元。 6.種植。通「蓺」。書經˙酒誥:「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詞:藝1 y 〡ˋ〕 〔《廣韻》魚祭切,去祭,疑。〕 亦作“ 1 ”。亦作“ 1 ”。 1.種植。《書‧禹貢》:“ 其乂, 其藝。” 傳:“二水已治,二山已可種藝。”《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宋濂 《清風亭記》:“乃於堂之西偏,藝竹數萬竿。” 許地山 《空山靈雨‧鄉曲底狂言》:“﹝他﹞還藝一所菜園。”2.技藝;才能。《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論語‧子罕》:“吾不試,故藝。” 邢昺 疏:“試,用也。言 孔子 自云:‘我不見用於時,故能多技藝。’” 陸游 《病中作》詩:“俗巫醫不藝,嗚呼安托命。”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 年少多材多藝,自詩文畫之外,琴棋劍器,百工技藝,細而女紅刺繡,觕而革工縫紉,無不通曉。”3.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古代教學科目。《禮記‧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何晏 集解:“藝,六藝也。” 邢昺 疏:“六藝謂禮、樂、射、馭、書、數也。”《逸周書‧糴匡》:“成年穀足,賓祭以盛,大馴鍾絕,服美義淫,皂畜約制,餘子務藝。” 朱右曾 校釋:“藝謂六藝。”參見“ 六藝 ”。4.指經籍。 王充 《論衡‧藝增》:“言審莫過聖人,經藝萬世不易。” 李東陽 《哭商懋衡侍講》詩:“講經春殿爐煙煖,校藝秋闈燭影紅。”5.藝術;文學。 三國 嵇康 《琴賦》:“良質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 姚瑩 《復楊君論詩文書》:“詩文者,藝也。”6.區分。《孔子家語‧正論》:“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 王肅 注:“藝,分別貢獻之事也。”7.射擊的目標。《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弦矢分,藝殪仆。”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射準的曰藝。”《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蓺”, 顏師古 注:“蓺為射的。”8.准則;限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歛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杜預 注:“藝,法制也。” 楊伯峻 注:“藝,準則。言所布政令毫無準則。” 沈俶 《諧史‧戴獻可仆》:“﹝ 戴伯簡 ﹞用度無藝。”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取之無藝,用之愈奢。” 苔石為橫几。或抱贉錦函,石墨間表裏。或持舊卷軸,篆籀探原委。或手擷蘤榮,爾疋窮根柢。真按:爾雅 或佇立研思,精微溯宗旨。此皆經之腴,環待庭聞啟。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經世 真按:翁方綱對家教的重視 笑授之,真按:苐 真按:國:第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ㄉ|ˋ 1. 次序、等級。如:「次第」﹑「等第」。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 2.用於整數數詞之前。表事物的順序或等級。如:「第一」、「第二」。 3.科第。科舉榜上的次第。如:「登第」、「落第」、「及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雖少年已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 4.古時指王公大臣或富貴人家的住宅。如:「府第」、「宅第」、「書香門第」。唐˙柳宗元˙梓人傳:「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5.評定。漢書˙卷六十四下˙王傳:「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 6.科舉考試應試及格。唐˙岑參˙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詩:「看君尚少年,不第莫悽然。」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 7.但、儘管。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詞:第1 d ㄉ〡ˋ〕 〔《廣韻》特計切,去霽,定。〕 1.本作“弟”。等級;次第。有時也用於數字前表示次序。 班固 《白虎通‧爵》:“侯者百里之正爵,上可有次,下可有第,中央故無二,五十里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 南朝 鮑照 《謝永安令解禁止啟》:“臣田茅下第,質非 品。志終四民,希絕三仕。” 蘇軾 《題王晉卿畫後》詩:“試君眼力看多少,數到雲峰第幾重?” 陳鱣 《對策‧石經》:“名儒曷為不窺,字體曷為乖法,篇第且有倒置,旁注未免贅疣,其不同者,盍析言之。”《新民晚報》1990.10.2:“當時鐘正敲第十響的那一刻,我們來到一些文化娛樂場地。”2.編次;編排。《隋書‧經籍志一》:“至 劉向 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 因第而敘之。” 梅堯臣 《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飲》詩序:“頃刻,眾詩皆就,乃索大白,盡醉而去,明日第其篇,請余為敘云。” 王若虛 《史記辨惑三》:“及至《刺客》乃獨第之《李斯》之上,《循吏》則第之《汲鄭》之上,復何意哉?” 錢泳 《履園叢話‧考索‧宗譜》:“ 尚氏族, 貞觀 初,有詔令天下貢氏族譜,奉敕旨第其甲乙,勒為成書。”3.品第;評定。《管子‧度地》:“凡一年之事畢矣,舉有功,賞賢,罰有罪,遷有司之吏而第之。”《南史‧柳惲傳》:“ 梁武帝 好弈棋,使 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 葉適 《鄭仲酉墓志銘》:“君間至行在,封上數千言,天子為下其書,使第其可行者條上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