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例如湖北《竹溪縣志》有關極光的一段記載就非常珍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八月十九日夜,東北有星火如月,色似爐鐵,人不能仰視。初出,聲則凄凄然,光芒閃爍。頃之,向北一瀉數丈,欲墜復止,止輒動搖,直至半空,忽然銀瓶乍破, 傾出萬斛明珠,繽紛滿天,五色俱備,離地丈餘沒,沒後猶覺餘霞散彩,屋瓦皆明。”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組織人力,參考大量中國古代方志編寫了《中國天象記 錄總表》。他如河南省水利局從嘉靖《太康縣志》等十六部方志中找到了四百多條旱澇資料,水利電力部華東勘測設計院從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方志中輯錄了不 少洪旱災害資料。江蘇農學院查閱了方志中有關畜牧的文獻。杭州大學數學系從方志記載的“橋梁”等類目中發掘蘊藏在裡面的數學史資料。上海博物館和江西景德 鎮陶瓷研究所先後從正德《瑞州府志》等志書中查到了有關瓷器發展史資料。還有人從方志中輯錄了大量的礦藏資料。而沒有發掘的資料當然更多。
在社會科學方面,瞿宣穎《方志考稿‧序》總結了方志的六點作用:“社會制度之委 曲隱微不見於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一也;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二也;遺文佚事散在集部者,賴方志然後能以地為綱有 所統攝,三也;方志多詳物產、稅額、物價等類事實,可以窺見經濟狀態之變遷,四也;方志多詳建置興廢,可以窺見文化升降之跡,五也;方志多詳族姓之分合、 門地之隆衰,往往可與其他史事互證,六也。”譬如羅爾綱、朱子爽等研究太平天國,就從地方志中找到許多有關資料;吳晗撰《江浙藏書家史略》大部分傳記資料 都錄自方志;研究福建印刷史的,從《建陽縣志》中找到了建陽書坊書目;研究《紅樓夢》的,也從《上元縣志》中發現了曹雪芹的家世資料。這樣的例子舉不勝 舉,而有待發現的寶藏則更多。譬如有關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的資料,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資料,有關名勝古跡的資料,有關民俗民風的資料,有關方言土語的資料
32
。方志中還保存著大量的文學作品,不少都是稀見和難得的。
如果要檢索地方志,可以利用朱士嘉編的《中國地方志綜錄》,該書由商務印書館于1935年出版,其《凡例》稱:“著錄方志五千八百三十二種,九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卷,以現存者為限。”1958年,商務印書館又出了《中國地方志綜錄》的增訂本,使用起來更加方便。1978年9月, 中國天文史料普查整編組編印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共著錄現存方志約八千五百種,反映的館藏有一百八十餘家。該目錄已正式出版,朱士嘉也參加了該目錄的 編寫工作。此外,還有一些有提要的方志目錄可供參考,如瞿宣穎的《方志考稿》、張國淦的《中國古方志考》、洪煥椿的《浙江方志考》、上海師範學院圖書館編 的《上海方志資料考錄》。各圖書館編的館藏方志目錄就不一一列舉了。
33
中國類書與《中華大典》
我國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為了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向有編纂類書的優良傳統。所謂類書就是將原有圖書中的資料按分類或按字順編排起來的書。
正因為類書分門別類地匯編了許多資料,所以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其最大作用 就是可以從中找到所需資料,譬如我們想找歷代詩人詠黃河的詩,只要翻一下《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即能發現不少有關作品;我們想了解古書中有關牙齒的論 述,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先翻一翻《古今圖書集成》人事典齒部。類書還能起索引作用,因為類書已按類或按主題將某一方面的資料匯編在一起了,我們通過類書所提 供的線索再去查找與核對原文,效果自然大不相同。此外,我們通過類書來查找詩文出處往往也能奏效。
古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的情況十分嚴重,古類書中所引用的古書多已不存,如《藝文類聚》引書1431種,現存不到200種,所以可利用類書來為古書做輯佚工作。最突出的例子是《永樂大典》,張忱石編《〈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書目》共收590種附錄44種(其120種沒有傳本)。
類書,特別是編纂較早的類書,引用資料多為古本,且多標明出處,所以也可用作校 勘之資。宋王應麟、明楊慎等都曾利用類書做過校勘工作,而尤以清乾嘉時期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成就為最突出。近人利用類書從事校勘也頗多收獲,如魯迅在所 校《嵇康集》的序言中就提到他曾利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等類書所引而著其異同
34
。陳垣在《影印冊府元龜序》中說他從《冊府元龜》中校補《魏書》一頁,彌補了此頁《魏書》湮沒八百年之遺憾。
《中華大典》是繼宋《太平御覽》、明《永樂大典》、清《古今圖書集成》發展起來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型類書,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項文化出版工程。同傳統類書相比,《中華大典》在各方面都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
就收錄範圍而言,傳統類書中的巨著,如《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是利用 宮廷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編成的,因此取得了輝煌成就。在取材方面,《中華大典》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既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 豐富藏書,又可以採錄清代乾嘉時期以後新產生與新發現的資料。全書共收各類漢文古籍三萬餘種,字數約七億字,其規模也遠遠超過了歷代類書。
就分類編排體例而言,《古今圖書集成》所創造的用經目與緯目相交織的方法來組織 資料是相當嚴密的,但是如何確定經目、緯目,今天看來則不夠科學。它不是按學科,而是按天、地、人、事、物、文這一類書分類的傳統模式,將全書分為六匯 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有些類名的含義,今天看來也不夠明確,如三十二典中的乾象、歲功、庶征、皇極、官常、人事、藝術、學行、銓衡等;至於神異 典歸入博物匯編,學行典歸入理學匯編,銓衡典、禮儀典歸入經濟匯編,也頗令人尋思。由於類目界義不夠清晰,這就給資料歸類與檢索造成了很大困難。而《中華 大典》參照現代科學的學科、目錄分類方法,真批:焉知今之現代不為後之古代! 並根據各類學科內容的實際情況,共分哲學、宗教、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等二十一典,典之下再以分典、總部、部、分部等分級,是為經目。緯目有題解、論述、綜述、傳記、紀事、著錄、藝術、雜錄、圖表等九項。可謂條分縷析,一清二楚。經目與緯目交錯
35
,使每一條材料在《中華大典》中有一個恰當的位置。這樣當然既便於歸類,又便於檢索。
就引文而言,不少類書採用了從類書到類書的編纂方法,如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指出:“《太平御覽》一千卷,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家參詳條次修纂。”在轉錄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 以訛傳訛的現象,所以劉文典說:“類書引文,實不可恃,往往有數書所引文句相同,猶未可據以訂正者,蓋最初一書有誤,後代諸書亦隨之而誤也。”(《三餘札 記》卷1《類書》)而《中華大典》直接從原書中摘錄資料,並且強調在選用版本時盡量採用古人的精校精刻本,亦採用部分學術界公認的近、現代整理圈點本及現代學者校點整理本。這就大大減少了出現錯誤的可能性。真批:邏輯敘述上有誤!當說減少因類書相襲而衍生的謬誤,至於其他可能的錯誤,又何相干耶?何必然耶!則未充分矣! 傳統類書引文刪節從不標明,而且有撮述原文大意的做法,而《中華大典》對古籍的省略處用[略]標出,這就避免了類書引文中的上述缺點。
就注明引文出處而言,傳統類書的問題也不少,有的類書不注明出處,如《白氏六 帖》、《冊府元龜》。有的類書部分引文不注明出處,如《北堂書鈔》。一般類書引文只注明書名,檢索起來仍然不便。有的類書所注書名極不規範,同一部書竟注 好幾個不同的書名,給讀者造成了許多麻煩,還有引文出處注錯了,弄得張冠李戴。而《中華大典》則強調“資料標明出處,包括書名或作者名、篇名或卷次。對卷 帙浩繁、編制複雜之巨著,可兼標卷次及篇名,以利讀者查核。為避免混淆,對異書同名者,兼標作者名。對作者、書名皆同,而內容不同者,兼標編纂者名。一書 之前刻後刻內容不同者,則標明刻本”(《文學典‧凡例》)。從已出版的《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來看,每條資料的開頭均以黑體字標明了出 處,充分體現了編者嚴謹求實的學風。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