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2, 2008

731

第五編 明清檔案的管理

732

733

第二十四章 明清檔案的流傳變遷

   明清王朝由於具有完備的文書制度,結果形成了大量的檔案。當時為了保存這些檔案,設有內閣大庫、皇 史宬及各部院的檔房等,專貯中央衙門的檔案。各地設有架閣庫專藏地方機關的檔案。但是這些豐富的檔案並沒有完全保存下來。長期以來,由於政權的更替,戰爭 的焚劫以及霉爛蟲蛀,明清檔案損失相當嚴重。明朝檔案大部分毀於明清戰火之中,留存下來的一小部份,多是清初修《明史》從各處徵集來的。清朝檔案在鴉片戰 爭以後,曾多次被外國侵略者所焚劫。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內檔案庫全部檔案被洗劫一空。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清廷中央各部院衙門的檔案,大部份受到破壞和劫掠。翰林院的圖書檔案全部被毀於火。禮部和理藩院所藏二百多年的檔案, 被八國聯軍分贜肢解,至今下落不明。皇史宬收藏的《實錄》、《聖訓》被劫去五十一函,計書二百三十五卷。被污損的圖書總計一千三百餘卷。在搶劫檔案方面, 老沙皇最為瘋狂,在我國東北地方同時搶走了黑龍江將軍衙門、寧古塔副都統衙門,阿拉楚克副都統衙門和琿春副都統等衙門的所有檔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政府才將這些檔案移交給我國。其他沿海邊疆的清朝地方政權檔案,也屢次遭到帝國主義搶掠或焚燬。到了清末,腐朽的清政府,在朝不慮夕的情況下,對檔案任意損壞和焚燬。據現存的《清查北廳紅本檔》記載

734

,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就有四千五百餘捆的霉爛檔案被運出焚化。紫禁城內典藏檔案密籍的內閣大庫,由於年久失修,倒滲漏甚為嚴重,真按: 原文作墻,應係簡字系字.直到1909年 (宣統元年),才不得已動工修繕。於是將庫藏書籍和部分檔案移往內閣大庫對面的文華殿,大部分檔案仍存於庫內。當時管理學部事務的大臣張之洞奏請以大庫所 藏書籍設立學部圖書館,其餘檔案擬予焚燬。學部官員羅振玉在接交事宜中,發現擬焚之件,多為珍貴史料,於是請求張之洞停止焚燬,將這些檔案也撥歸學部管 理。當時移出大內的檔案約二百多萬件,分別存於國子監南學和學部大堂後樓。民國建立以後,北洋政府對這部分檔案任意糟踏和盜竊。最初這批檔案落在教育部所 屬的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之手。當時一些達官貴人、官僚政客,借整理為名,大肆盜竊珍版秘籍,攫為已有。為此魯迅先生曾寫《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進行了 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當時魯迅先生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職。他對這部分檔案十分重視,曾親自參加這部分檔案的清理。他記述當時的情形說:“我們後來又看了兩 天,麻袋的數目,記不清楚了,但奇怪,這時以考察歐美教育馳名的Y次長,以講大話出名的C參事,忽然都變為考古家了。他們和F總 長,都‘念茲在茲’,在塵埃和破紙邊離不開。凡有我們撿起在桌上的,他們總要拿進去,說是去看看。等到送還的時候,往往比原先要少點,上帝在上那倒是真 的。……說也奇怪,好幾個嶄新的留學生又都忽然變成了考古家了,將破爛的紙片、絹片塞到洋褲袋裏——但這是傳聞之詞,我沒有目睹。”他最後指出:“中國公 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

735

,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①真按:本書註腳極不規則,不知此註腳又安到何處了.不易檢尋也!

  1921年歷史博物館因經費困難,除自留一部份較好的檔案外,將其餘部分裝八千麻袋,計十五萬斤,以四千元的價錢,賣給了西單大街同懋增紙店,准備造紙,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準備. 這就是駭聞中外的“八千麻袋事件。”後來這些檔案,又被羅振玉以重金收回,並分別在北京和天津兩地進行整理。由於人力和財力不支,羅氏又於1924年將大部分檔案轉賣給前駐日公使、社會知名人李盛鐸。真按:原文誤作土字,徑改! 後來李氏又將這部分檔案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部分檔案被當作商品,輾轉賣買於私人之間,時達六、七年之久,損失了約七分之一(約二萬餘斤)。

  以上是內閣大庫檔案出宮外流的情況。下面介紹一下存於宮內檔案的情況。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根據優待清室條件,清遜帝溥儀,仍暫居宮禁。原存於宮內的硃批奏摺、諭旨匯奏以及軍機處、奏事處、內務府的檔案,亦然為清皇室所佔有。1914年北洋軍閥政府,為使用方便,將存於方略館的軍機處的檔案,移存於中南海之集靈囿。以後由於保管不善,蟲蛀霉爛和被盜去的不少。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將軍驅逐出宮,當時成立了一個清室善後委員會,由國民黨人李煜瀛任委員長,蔡元培等十四人任委員,專門清點管理清宮物品,檔案也是清點的一項。

  192510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設古物館、圖書館和總務處等機構。圖書館下又設圖書、文獻二部。文獻部負責明清檔案和歷史物品的管理,在故宮外東路錫慶門以南的南三所辦公,文獻部是我國近代最早成立的一個檔案館。192612月,以時局變更,故宮博物院組成維持會。圖書館的圖書、文獻二部仍舊

736

1926年,文獻部將軍機處檔案收回,暫存於北海附近之大高殿。19276月張作霖做了大元帥,政府改組。在10月間,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由王土珍任委員長,真按:疑為王士珍之訛!本書不少士訛作土者. 將圖書館的文獻部改為掌故部。19286月南北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另派馬衡、沈兼土等五人為接收委員。該年10月,政府頒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及理事會條例。故宮博物院內部改設秘書、總務二處及古物、圖書,文獻三館。李煜瀛任理事長,易培基任院長。19293月,文獻部從圖書館分離出來,改稱文獻館,設正、副館長各一人,主持館務。19311月,開闢內閣大堂舊址為文獻館臨時辦公處,就地整理內閣大庫留存的檔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逐步加緊。故宮博物院為謀求文物的安全,計劃文物南遷。19322月起,將重要文物、檔案裝箱。193326日至522日,前後啟運五批,運往上海法租界。五批共計19492723件,其中檔案文物有3773箱。193410月, 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修改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由馬衡任院長,蔡元培任理事長。規定文獻館的職掌是:一,關於明清檔案、實錄及歷史物品之整理編目事項;二, 關於明清檔案、實錄及歷史物品之保管、陳列事項;三,關於明清史料之搜集整理及編印事項;四,關於歷史物品之分類攝影事項。193412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議決,在南京朝天宮營建保存檔案庫房。193511月故宮博物院制定了文獻館辦事細則,規定館下設二科。第一科設保管、陳列、事務三股。第二科設整理、編印、閱覽三股。但實際上並未分科辦事,而是按檔案分組管理

737

:一,內閣大庫檔案組(兼管清史館檔案)二,軍機處檔案組。三,內務府檔案組。四,宮中檔案組。五,宗人府檔案組。另設事務組管理全館事務。文獻館還設有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分特約委員及通信委員,由故宮博物院院長聘任,任務是負責審查編輯出版的史料。193612月,將存滬全部檔案文物,遷存南京。1937813日,日寇進攻上海,於是又將文物西遷。首批80箱運往長沙,以後移貴陽、安順、最後至巴縣。二批9315箱運至漢口,後移重慶。三批7286箱,運至寶鷄,最後移至峨嵋之大佛寺等處。這三批中,後二批有檔案1745箱,其餘檔案存南京。北平淪陷後,194210月由敵偽組織接收故宮,派祝書元任院長,文獻館派偽科長二人,管理館務。

  19458月,日本投降。10月教育部平津區特派員沈兼土來院接收故宮。19481月,文獻館改設科長二人,並添設編纂,擔任檔案編輯事務。

  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真按:是和平解放的麼?不費一兵一卒? 文管會接收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仍舊。該年國民黨政府離開大陸時,將內閣、軍機處、宮中、清史館等機構檔案,裝204箱,往臺灣。真按:原文作携,應係簡字系字.若此者,不煩再一一出校了!

  1949年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明清歷史檔案,宣佈檔案為國家財富,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的原則。陸續將散失在社會上的明清檔案收集起來。先後從中宣部、外交 部、財政部、廣播事業局、中國銀行、北京大學、中國歷史博物館、沈陽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旅大市圖書館、長蘆鹽運局和南京史料整理處等,以及北京、上海、 南京、天津、沈陽等地的私人手中,接收和徵集了明清檔案近四百萬件(冊)。19505月,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

738

,徹底結束了明清檔案被盜賣外流的現象。真按:徹底二字用得過分了吧? 19515月,故宮博物院將文獻館改為檔案館,將原來收藏的圖象真按:當作圖像,應係簡化字之干碍故. 冠服、樂器、儀仗、錢幣等項歷史文物移交給故宮博物院保管部。從此,故宮博物院檔案館成為保管明清歷史檔案的專門機構。為加強黨對明清檔案工作的領導,195512月,故宮博物院將檔案館交由國家檔案局直接領導,更名為第一歷史檔案館。19586月,改名為明清檔案館。19593月,明清檔案館并入中央檔案館,真按:終於露出狐狸尾巴了.前文有誤轉作並者即以此也.當作併入.入字原文作人,徑改! 改稱明清檔案部,成為中央檔案館的一個組成部份。1969年底,中央檔案館體制調整,明清檔案部又劃歸故宮博物院領導,檔案遷回故宮,仍稱明清檔案部。1975年,故宮西華門內新的檔案庫房大樓建成,11月遷入新址辦公。19804月,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再次劃歸國家檔案局領導,正式建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中央辦公廳之下一直屬單位。1993年,國家檔案局和中央檔案館合並後,真按:看吧,前面才提到,馬上又蹶了!當作合併!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仍為其管理下的一個文化事業單位。從1925年故宮文獻部設立到現在,已經快八十年了。近八十年來盡管館名屢屢更改,但其實質都是管理明清檔案的機構。真按:何故一直劃過來劃過去的?

739

第二十五章 明清檔案工作概論

第一節 檔案與檔案工作

   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原始記錄。它的範圍包括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從事政治、經濟、科 學、文化等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圖表、聲象等原始記錄。檔案是文獻的一種。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獻的範圍包括檔案、圖書、報刊、情報等。 檔案不僅具有存貯和傳遞知識的功能,它以文字、圖象、聲頻、視頻作為記錄和傳遞知識的手段;而且它是歷史的憑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檔案的 載體主要是紙張,在紙張之前還有甲骨、金石、竹木、縑帛等。現代又有膠片、磁帶、光盤、電子文件等。人類自從有了文字,便產生了檔案。恩格斯說:“由於文 字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③檔案是產生最早的文獻記錄。我國現存的最古的文字記錄,是殷商和西周時代的甲骨檔案,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它是當時為占卜和記事而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稱甲骨卜辭、甲骨文或殷墟書契、殷墟文字。殷商和周代又有金文,舊稱鐘鼎文,這些銘文多是記載一些 王族恩賜、征戰經過、訴訟裁判、劃定疆界等方面的事情。以後又逐漸用竹片和木板來書寫文書和書籍,叫“簡牘”、“簡策”。春秋時“大事書於策,小事簡牘而 已。”③

740

簡單的事情,字數不多,寫在單片的竹片、木板上。大的事情要寫很多的字,就得把簡片連編起來匯成冊,“策”也就是“冊”。秦漢以後,又逐漸使用縑帛文書。“縑”是雙絲的細絹,真按:疑為蠶絲之訛! “帛” 是絲織物的總稱。縑帛文書可舒捲,一份文件可捲成一卷,所以又稱“卷”。由於造紙的發明,漢以後逐漸使用紙張書寫文書,因在案几之上辦理公文,所以後來又 稱“文案”、“案牘”、“文牘”、“文書”、“簿書”等名稱,《舊唐書‧張九齡傳》:“九齡建言,始造簿書,備遺忘耳。”《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之句。“簿書”、“案牘”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檔案。檔案一詞,源於清代。真按:檔案一詞的由來 據清代內閣《起居註冊》記載,1680年(康熙十九年十月)皇帝在審閱秋審冊時,“上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於陣,本身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明珠奏曰:真按:原文訛作土,徑改! ‘馬 哈喇之父、叔陣沒,皆係松山等處事,部中無檔案,故控告時部議不准”④這是目前看到“檔案”一詞最早文字的記載。大約成書於康熙四十六年的楊賓《柳邊紀 略》載:“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稱呼 為牌子、檔子矣。”清在入關前使用的木牌檔案,現尚有《阿濟格略明事件之滿文木牌》二十六塊,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木牌字體為老滿文與加圈點滿文兩 種,內容係記載殺敵、俘虜及掠獲戰利品等事。木牌以白木為之,不加涂飾真按:當作塗飾 牌之下方,有一小孔,之以繩。真按:雖然古係、繫皆通,然今以作繫為正也. 清入關後,便禁止使用木牌了,真按:為何禁止使用? 但檔案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檔案工作是管理檔案文獻和提供檔案信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一種專業工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