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April 28, 2008

211

刻書積善的鮑廷博

   我們翻閱《四庫全書總目》時,可以發現像《橘錄》、《海棠譜》、《荔枝譜》、《百菊集譜》等書下 面,註明「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原來,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其書籍的來源,除了內府的藏書和各省巡撫採進的本子以外,有很多是大藏書家進呈的。所謂 「鮑士恭家藏本」,就是鮑家進呈的。士恭,是當時著名藏書家鮑廷博的兒子。鮑廷博命兒子把書進呈宮中,供四庫全書館繕錄,所以就用「鮑士恭家藏本」的名義 著錄。

  鮑廷博(西元一七二八年—一八一四年),字以文,號淥飲,由於曾經作了一首(夕陽)詩,所以袁枚、阮元等人都稱他為「鮑夕陽」。本是桐鄉縣人,在他父親時,遷居杭州。

  廷博非常孝順,由於父親喜歡讀書,所以常常購書,以博得父親的歡心;有些買不到的書

212

,就設法向別的藏書家借抄,於是藏書漸富,並取《小戴記‧學記》裡「學然後知不足」的意思,書樓命名為「知不足齋」。

   鮑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不以藏書祕為已有,不以珍籍一人獨賞為樂。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他先後 把珍藏的六百二十六種祕籍進呈,謄錄在《四庫全書》裡,乾隆皇帝特頒了一部《古今圖書集成》和《金川圖》、《伊犁得勝圖》給他,並作詩說:「知不足齋奚不 足,渴於書籍是賢乎!」以褒獎他。鮑氏專闢一室,取名「賜書堂」,廣三楹,分四大廚,以存放這些賜書。

   此外,鮑氏並從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起,把家藏精本刊刻為《知不足齋叢書》,以讓好書得 廣為流傳。他以每八冊為一輯,一直到嘉慶十九年(西元一八一四年)去世為止,先後共刊刻了二十七集;其後,他的兒子鮑士恭繼承父志,繼續刊刻到第三十集。 共收書二百零七種,七百八十卷。在清代所有的私家叢書中,可稱翹楚。著名的史學家王鳴盛稱讚《知不足齋叢書》「有功於藝林為甚巨」。

  鮑氏刻書,都親自校對,一個字也不馬虎。筆者在今臺北國家圖書館,見過鮑氏「知不足齋」所抄寫的《重雕足本鑒誡錄》(五代何光遠撰)一書

213

, 原來就是收在《知不足齋叢書》第二十二集裡該書的原始底本。書中處處可見鮑廷博校勘的手跡,其中有一 則題記說:「乾隆丁酉八月,傳飛鴻堂汪氏本,再以金氏桐華館本勘一過。兩本謬誤正同,非得善本覆校,不可讀也。十八日燈下記。」文中的「飛鴻堂」,是當時 浙江另一著名藏書家汪啟淑(西元一七二八年—一七九九年)的藏書樓;「桐華館」則是藏書家金德輿(西元一七五○年—一八○○年)的藏書樓。鮑氏為了校書, 到處借書來校,其勤奮、務實,可見一斑。

  清代的張之洞曾勸人刻書,他說:「刻書者,傳先哲之精蘊,啟後學之困蒙,亦利濟之先務,積善之雅談也。」葉德輝也說過:「積金不如積書,積書不如積陰德,是固然矣。今有一事,積書與積陰德皆兼之,而又與積金無異,則刻書是也。」那麼,鮑氏不愧為積善為樂的藏書家了。

214

【見原文】

說明文字 這是知不足齋抄寫的《重彫足本鑒誡錄》(五代何光遠撰),書中處處是鮑廷博校勘的手跡。

215

由「禮陶」‧「寶陶」而「夢陶」的周春

   藏書家每喜歡以鎮庫之寶為書室命名,像明代的陳繼儒(號眉公),曾獲唐代顏真卿書朱巨川告身,於是 把藏書室取名為「寶顏堂」;清代的翁方綱,以藏有蘇軾的〈嵩陽帖〉法書和宋代施、顧注的《蘇東坡先生詩》,而把書室取名為「蘇齋」。民國初年的潘宗周,曾 購得宋代刊刻的《禮記正義》,因此把居處命名為「寶禮堂」。最有趣的是清朝光緒年間趙之謙的室名了。趙之謙(西元一八二九年—一八八四年),浙江紹興人, 字益甫,別字鐵三、偽叔,號冷君、無悶、笑道人等,是清末著名的書畫家。他的字出自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沉雄厚實。他的畫,以花卉最精,與任頤(伯 年)、吳俊卿(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趙氏富於藏書,他的書齋叫「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長達十個字

216

, 也很奇特。原來有一天,他夢見群鶴飛翔,羽翼蔽天,他仔細一數,共有一千七百二十九隻,可是這群美麗 的鶴映在水中的影子,卻變成了一群鸛鵝雞鳧,而且還雜了一些螳蝱蜣蚈螇蠮螉等各種蟲,水中的影子,無一是純潔高尚的鶴。趙氏懷才不遇,只做到江西南城知 縣,他覺得自己屈居下屬,而那些卑鄙齷齪之輩,反居其上,就像夢中所見高高在上的白鶴,不過是群鸛鵝雞鳧罷了,所以就取了這麼一個書齋的名稱,藉以自遣。 不過,隨著所藏珍祕的得失,一再改易室名的,大概以周春最令人同情了。

   周春(西元一七二九年—一八一五年),字芚兮,號松靄,晚號黍谷居士,別稱內樂村農。清浙江海寧 人。考取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進士,派到廣西省岑溪縣當知縣。在任內,改革陋規,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後來因父母亡故,辭官歸里,岑溪縣民為了感 念他,特地建了祠堂紀念。

  周春辭官後,絕意仕進,專心讀書寫作。他藏書的地方,一叫「松聲山房」,一叫「曇花館」,藏書很多,其中有一部日本人松貞文元所撰《泰古梅園墨譜》,中土罕見,甚為珍貴。周氏的讀書地方叫「著書齋」,四周圖書環列,周氏在其中讀書寫作

217

,前後三十年,終年不拂除,凝塵滿屋,可見其用功之勤奮與專一。

   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四月晦日,鮑廷博和吳葵里到「著書齋」探望周春。鮑氏談到他曾得一 部湯漢注的宋刊本《陶詩》,不知湯漢是何許人,所以把書送給了好友張燕昌(字芑堂,號文魚,海鹽人)。周春一聽,便知是一部珍本,由於周春博學多聞,他知 道湯漢是南宋理宗淳祐年間的大學者,所注《陶詩》,十分精審。於是就向張燕昌把《陶詩》借回家閱讀。這部宋代刊刻的《陶詩》,每半葉七行,每行十五字,四 卷,二冊。每冊書末用金粟山藏經箋宋人寫經為護葉,周春愛不釋手,張燕昌屢次催索,周春始終不肯送還。張氏不得已,只好央請友人從中斡旋調解。經過兩年的 排解,周春用一塊重達一斤,明代葉元卿所製的「夢筆生花」大圓墨,換得了這部《陶詩》。張燕昌為什麼答應這項交易呢?原來張燕昌喜歡寫字,正需要一塊好 墨,而葉元卿是明代著名的墨工,他所調製的墨,從採松、造窯、發火、取煤、和製、入灰、出灰等過程,都非常考究,「夢筆生花墨」,和當時蘇眉陽的「臥蠶 墨」、方正的「獨草清烟墨」,都是書法家最喜愛的墨中佳品。不過,黃蕘圃批評周春獲此書的手段,近乎「巧取豪奪」

218

,不足為訓。

   周春得到《陶詩》後,自是高興萬分,立刻在卷首一口氣寫了九則題記,在卷末寫了一則跋,並聲稱將來 要與它一起殉葬。於是和家中舊藏的宋刻《禮書》放在一起,把書室取名「禮陶齋」。後來,家道中落,經濟拮据,把《禮書》售出,於是把書室易名為「寶陶 齋」。有一天,一位吳姓書賈帶了很多銀元到周春家,言明想買宋刻《陶詩》。周春以為書賈買不起,於是開價三十二銀元,並且說:「身邊立有,絕不悔言。」沒 想到吳姓書賈立刻掏出三十二銀元,周春不敢食言,只好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祕笈為人購去,不禁淚下數行,傷心之餘,又把書齋易名為「夢陶齋」了。後來,這部書 輾轉流落到以「佞宋」自稱的黃丕烈,現在書中所有的題記,都迻錄到《蕘圃藏書題識》一書裡。

   周春除了藏書,著述也很多,著有《十三經音略》、《中文孝經》、《小學餘論》、《遼金元姓譜》、 《遼詩話》、《海昌勝覽》、《紅樓夢隨筆》、《選材錄》、《松靄遺書》等。他的藏書章有:「周春」、「松靄」、「周春松靄」、「芚兮」、「黍谷周春」、 「松聲山房」、「內樂村農」、「自謂是羲皇上人」、

219

「子孫世昌」、「松靄藏書」、「海寧周氏家藏」、「著書齋」、「周春字芚兮號松靄」等。

220

【見原文】

說明文字 這是周春在南宋建刊本《尚書表記》(宋代全履祥撰)一書上所寫的題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