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還敢微諷說嫌官小嗎?
總而言之,我們慶幸王維的〈輞川集〉寫於安史亂前,為後世留下這一組心平氣和的對大自然的詠歎,雖寓禪、道思想,但仍靈性閃爍,生機盎然。如果在安史亂後他再寫〈輞川集〉續篇,則必多暮氣頹廢如下列詩句者矣: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酌酒與裴迪〉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歎白髮〉
三、神遊路線
以王維原序二十個景點的排列順序,對照秦觀看圖臥遊的先後,頗有出入。首先,秦觀只提到十八個景 點,漏述臨湖亭與椒園。其次,王維詩中南垞與北垞,是欹湖南北兩個景點,而秦觀合稱「返于南北垞」,詳其語意,應是「乘舟往返于南北」。不過秦觀對各景 點的行程,僅以一個動詞交代:「度、經、憩、泊、上、並、絕、躡、窺、返、航、戲、濯、酌、過、停、轉、抵」,敘事雖是功力不凡,可惜語意太簡。其三,王 維詠詩景點開始以「孟城坳」,繼之以「華子岡」,而秦觀則在進入輞川圖後,首先是「度華子岡」,然後「經孟城坳」,「憩輞口莊」,
172
這大致反映秦觀是按圖索驥,順路遊下去;而王維、裴迪之賦詩,則非一氣呵成,也許隔了多天才有一首,最後排列組成,應非完全按照「導遊路線」詠之,這是我的推測。
根據以上的了解,筆者如今神遊輞川,既沒生病,便沒有必要跟隨秦觀路線行走。既然是隨同王、裴二位 神遊,自當客隨主便,因此決定仍採王維原序中介紹的順序。讀過王維所有的詩文,看過一些有關他的資料和前人著作,也寫過幾篇對他的探論,心儀其人,便想多 了解他一點,包括這一次想了解的他眷戀於斯、埋葬於斯的輞川別業。看王維怎麼說,裴迪跟著怎麼說,然後是我神遊的嚮往。雖為神遊,似無拘束,但積習難改, 重心仍然是學術之旅。神遊交往,彼此何以稱呼?杜甫有句「不見高人王右丞」,稱王維為王高人。跟隨王維的口吻,稱裴迪為裴秀才。裴迪稱王維為老師。他們稱 我,或者會客氣的用「貴客」吧。
第一站:孟城坳
王維賦詩: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裴迪同詠: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我這新家就建在孟城邊上,附近數株衰柳仍加以保留。當年楊柳依依時的主人,
173
而今安在?將來擁有我這「輞川別業」的人,又會是誰呢?
裴秀才說:老師,你這新居在古城下真好,能時常登上古城去眺望。古城老舊雖今非昔比,可是總有新一代的人繼往開來。
神遊人語:
王高人的新居,又稱輞口莊,築在古孟城的牆下不遠處,城牆雖已部分塌陷,規模仍在,可以登臨憑弔。城內還有不少人家,可遙遙相望。城外大片山湖,盡屬輞川別業範圍。新的莊舍是八、九間草屋,院子裡的桌上,置有酒器。我想起來了,是隨時可以「酌酒與裴迪」吧。
王高人看來四十五、六,裴秀才三十出頭。我悄悄的同秀才講:「王高人的詩,是寫憶昔感今的悲涼,你 的詩,為什麼不順著他的意思說呢?」秀才搖搖頭講:「貴客,我豈能不知老師『自憐黃髮暮,一倍惜年華』的心情;新居甫成,我的詩就是特地沖淡一下傷感的氣 氛。」我感到語塞了。心想:秀才呀秀才,你真是老師的好學生。
第二站:華子岡
王維賦詩: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裴迪同詠: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稀。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174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在那回復了秋天景色的連綿山岡上,總是有一群群飛不盡的鳥兒。每一次登山歸來,心情總感到極度的惆悵。
裴秀才說:每次登上華子岡賞景,老師都戀戀不肯離去。太陽下山了,起風了,直到半夜才回莊。沿途草上的露水和山氣,使得衣鞋都潮濕了。
神遊人語:
聽裴秀才這麼說,好像有點埋怨,我偷眼看一下王高人,他一點也沒生氣。
我問秀才:「你的『山翠拂人衣』,很像老師的題畫詩『空翠濕人衣』呀!」裴秀才大笑道:「偷了半句!」然後他問我:「現在是傍晚,貴客想不想留賞華子岡的夜景!」我說:「當然!我作夢也曾經想過呀!」於是我朗聲背誦起〈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一段:
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疎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背完這一段,看他二人默默不語,我不禁衝著王維說:「王高人,你的散文實在動人,可惜寫得太少,我有時覺得你的散文寫得比詩還要好!」王維並不生氣,只是連連搖頭說:「不不,還是詩好,還是詩好。」於是我鼓起勇氣問了一個久已想問的問題:「王高人,你說『上下華子岡
175
,惆悵情何極』,你究竟惆悵著什麼呢?」王維的眼光,又投向了遠處的湖水,良久,他竟念出了兩句陳子昂的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三站:文杏館
王維賦詩: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
裴迪同詠:迢迢文杏館,躋攀日已屢。南嶺與北湖,前看復迴顧。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我這館是以名貴的文杏做梁,以香茅覆之為頂,又建在這高山之上,簡直是仙山靈館了。看那梁間雲氣湧出,說不定它能化雨造福人間呢。
裴秀才說:文杏館在很遠的山上,我們攀登到這兒來許多次了。此地的景觀還不錯,向前能仰視南嶺,向後能俯瞰北湖。
神遊人語:
在文杏館的一側,尚有幾株高大的文杏樹,這使我了解到,文杏館正梁,必是就地取材。
王高人熟讀《昭明文選》,郭璞〈遊仙詩〉中有「雲生棟梁間,風出窗戶裡」、「青谿千餘仞
176
, 中有一道士」、「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等句,在此仙山靈館,頓生道家凌雲之想。宋玉〈高唐賦〉有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說法,那麼這文杏館棟梁之雲,也應該能化為雨露去造福人間了。王高人的想像力真夠豐富!反看裴秀才,年輕人實話實說:老遠的爬上 山來還真夠累人呢!這又使我想到了看圖臥遊輞川的秦少游了,他只說:「泊文杏館」,難道文杏館在湖邊嗎?想一下我也明白了,他在生病,只能泊舟湖岸,望館 而止,怎能像我們一樣,征服了迢迢山路,躋攀而上。
第四站:斤竹嶺
王維賦詩:檀樂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裴迪同詠:明流紆且直,綠篠密復深。一徑通山路,行歌望舊岑。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別瞧這輞川山谷裡,還有名貴少見的斤竹呢!美好的竹子掩映著空寂曲折的小路,風吹翠葉,有如漾起漣漪。竹林中的小路,是否通向世外隱者的居處呢?連樵夫也說不知道。
裴秀才說:好密好深的斤竹林,還有一道清溪緩慢的一直流下去。我順著山路走著,一面看山一面高歌
177
。
神遊人語:
王高人看看竹林,又看看悠遠的山路,好像入神了。他問過樵夫,知道山路遙遙,竟不知通向何處。他, 王摩詰,有一天或者會發狠一路走下去吧!裡面或有仙人群居,如「桃源行」;或許有老僧四、五人,如〈藍田山石門精舍〉。我是這麼想,又哪裡敢問呢。倒是裴 秀才,興緻極好的一路行歌觀賞風景,在那綠竹幽深,清流在側的山中。我靜靜的聽著,究竟裴秀才唱的是什麼歌曲呢?啊,仿彿是: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第五站:鹿柴
王維賦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裴迪同詠: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松林事,但有麏麚跡。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我有時來至山中這一片深林中打坐行功,絕無人來打擾,但空山靜寂,遠處林邊有人走過時,說話聲仍能聽到。收功過後,睜眼時常能見到幾縷陽光透過密葉,投射到石邊的青苔上
178
。
裴秀才說:我有時也學老師獨自來林中打坐,收功後但覺林幽山冷,一片死寂,唯偶見小鹿奔跳而過。——聽說此地以前有人圍寨養鹿,故稱鹿柴。
神遊人語:
王高人的詩,透露出他在深林中打坐行功時的一種喜悅,因為在那等幽絕之處,仍發覺人語浮於空中,日 影投於青苔,雖是一種聲光景像,但周遭即非死寂與黑暗。裴秀才似乎不能體會到這種境界,他獨處林中,早晚均只有寒山相對,便感孤寂;唯偶然見到鹿的影跡, 跳動奔跑,雖不欲獵,亦頗心喜。裴秀才,這回你不再是「獨往客」,我和你一起走,讓我們尋鹿去。
第六站:木蘭柴
王維賦詩:秋山歛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裴迪同詠: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己?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黃昏時候,由木蘭寨遠眺秋山,只見餘暉漸收,歸鳥追逐著同伴,唯恐落單;不久山頭雲氣褪盡,天邊紅霞與蒼翠山峰分外明媚。
179
裴秀才說:老師既已道盡了遠望情景,我來說一說近處吧:落日時分的青蒼山脈,充溢著鳥聲與溪水聲,沿著溪邊小路走下去,讓人充滿幽興,流連忘返。
神遊人語:
他兩位「詩」了半天,還沒見提到「木蘭柴」呢。這兒有不少自然生長的木蘭樹,因以命名。花大,外紫內白,漂亮呀!不反對的話,我採幾枝帶回去。
第七站:茱萸沜
王維賦詩: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倘留客,置此茱萸杯。
裴迪同詠: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迴照,深沉猶自寒。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茱萸花謝後結成了紅紅綠綠的子,遠看真像又一度花開;客來山中,以茱萸子泡茶,獻上一杯豈不甚妙。
裴秀才說:還有更妙的呢,早先我嗅到茱萸的花香,還以為是椒花或桂花呢!這一片茱萸雜生在竹林中,所以即使有太陽的天氣,仍讓人感到幾分寒意。
神遊人語:
180
在湖邊小丘的竹林中,雜生著許多高大的茱萸樹,故名此處為茱萸沜。《圖經本草》說:「茱萸,今處處 有之,江淮蜀漢尤多。」那麼北方是較少見了,難怪王維頗感欣慰於輞川有此樹。我做了許久的土包子,這時不免冒充內行,大聲對二位說:「這種茱萸樹,在我們 南方,到處都是,所以重九登高,能遍插茱萸,王高人當年的詩說得沒錯。真的司空見慣,二位不介意的話,我們別處逛去如何?」
第八站:宮槐陌
王維賦詩: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斐迪同詠:門南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秋來山雨多,落葉無人掃。
二詩大意:
王高人說:狹隘的小徑兩邊有巨大宮槐遮蔭,但也因此陰暗潮濕路邊長了綠苔。每次山僧來訪來飯,我一定叫僮僕掃去落葉,免得他們又笑說:「何不掃葉迎僧?」
裴秀才說:出門向南,那濃蔭小道是通向欹湖的。也真難怪僮僕們,秋天山雨很多,那些濕透了的大葉子怎麼掃呢。
神遊人語: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