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rch 3, 2010

406



兩句也一樣。這兩處頂真各押入聲,對音節的緊湊很有幫助,也增添了整闋詞的悲涼情緒。


元曲裏也有用頂真的,如:


 18.挨著靠著雲窗同坐,看著笑著月枕雙歌,聽著數著怕著愁著早四更過。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閏一更妨什麼!(貫雲石: 真按:字下得好! 真按:好句 紅繡鞋)


這首曲用了許多複疊和四句頂真,寫盡兩情繾綣的神態。


但元曲裏使用頂真最長,也最成功的,要算馬致遠的漢宮秋裏的梅花酒、收江南了:


 19.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起行裝,車運著糧,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餱】食-9-17 注音一式 ㄏㄡˊ 注音二式 hu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乾糧。廣韻˙平聲˙侯韻:餱,乾食。如:餱糧。詩經˙小雅˙無羊:何蓑何笠,或負其餱。唐˙李宗閔˙故丞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帶甲百萬,餱食為巨。 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遶迴廊;遶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寒螿】 注音一式 ㄏㄢˊ ㄐ|ㄤ 注音二式 hn jing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昆蟲名。似蟬而較小,色青赤。亦作寒蜩。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螿】虫-11-17     注音一式 ㄐ|ㄤ 解釋:見寒螿條。    教育部國語辭典      【寒螿】 注音一式 ㄏㄢˊ ㄐ|ㄤ 解釋:昆蟲名。似蟬而較小,色青赤。亦作寒蜩。 教育部國語辭典       【寒蜩】 注音一式 ㄏㄢˊ ㄊ|ㄠˊ 解釋 1.昆蟲名。似蟬而較小,色青赤。亦作寒螿。2.秋冬天寒時的蟬。蟬到天寒時不再鳴叫,因此用以比喻對事情有所顧忌,保持靜默。宋˙歐陽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詩:山鳥囀成歌,寒蜩嘒如哽。 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漢宮秋雜劇第三折)


這一段寫漢元帝送走王昭君之後,對蒼涼秋景,念離情悽切,想到獨自回宮時,人去房空,寂寞難排的情景,就唱出這一段曲辭。一連串的頂真,表現出這位大漢皇帝的纏綿悱惻,兒女情長。



二、連環頂真


以上所說的,是頂真裏的聯珠格,現在再說頂真裏的連環格。詩經大雅文王、下武、既醉等篇是以連環格為主的


407



。前面已舉既醉篇,現在再舉文王和下武:


  1.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亹亹】 注音一式 ㄨㄟˇ ㄨㄟˇ  注音二式 wi wi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連續而不倦怠。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輅亹亹而談,言言精奧。往前進的樣子。楚辭˙宋玉˙九辯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亹】-19-21     注音一式 ㄇㄣˊ 注音二式 m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地名用字。如青海省的亹源縣。   ㄨㄟˇ wi(11417          教育部國語辭典   【亹】-19-21     注音一式 ㄨㄟˇ 注音二式 wi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見亹亹條。   ㄇㄣˊ mn(01255A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王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膚敏】 注音一式 ㄈㄨ ㄇ|ㄣˇ 注音二式 f m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壯美而敏捷的樣子。詩經˙大雅˙文王:殷士膚敏,裸將于京。 將于京。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祼】示-8-13 注音一式 ㄍㄨㄢˋ     解釋:古代一種祭祀的儀式,將酒灑在地上以告神。說文解字:祼,灌祭也。書經˙洛誥:王入太室祼。孔穎達˙正義:王以圭瓚酌鬱鬯之酒以獻尸,尸受祭而灌於地,因奠不飲,謂之祼。 厥作祼將,常服黻■。王之臣,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藎】艸-14-18     注音一式 ㄐ|ㄣˋ 解釋 1.植物名。禾本科藎草屬,一年生草本。莖纖細,末端分歧成數枝,蔓延於地面,莖頂豎立。葉長卵形或針形。開紫色或白色花。莖汁可作黃色染料。2.忠愛﹑忠誠。如:忠藎。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大雅文王)


本篇七章詩,除首章外,其餘六章連環頂真,前章之末與後章之首字句相同(中間也有句與句頂真的)。作者敍述文王之德,代商而起,以告後世子孫,謹慎守成。用頂真法,有天命不易,再三叮囑之意。


 2.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408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大雅下武)


本篇六章詩,除第四章首句外,其餘都連環頂真。本詩贊美武王能從先人之德,啟萬世之福。頂真修辭,有繼繼繩繩,連緜不斷之意。能使文字形式跟內容意義相合。前面曾說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效法文王、下武、既醉等篇的形式,且看曹詩如何:


 3.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汎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坂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鬱紆將何念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鬱紆】 注音一式 ㄩˋ ㄩ     解釋:憂愁縈回纏繞。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鬱紆將難進?親愛在離居。 ?親愛在離居。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鴟梟鳴衡軛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衡軛】 注音一式 ㄏㄥˊ ㄜˋ 注音二式 hng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架在牛馬頸上用以拉車的橫木。比喻束縛、限制。文選˙曹冏˙六代論:使夫廉高之士,畢志於衡軛之內。或作衡扼。 豺狼當路衢。蒼蠅閒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409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桑榆】 注音一式 ㄙㄤ ㄩˊ 解釋 1.桑樹及榆樹。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鴻鵠一舉,橫四海之區,出青雲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2.日落時陽光照在桑榆間,因借指傍晚。又比喻人的晚年。文選˙顏延之˙秋胡詩: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上:至若筋力將盡,桑榆且迫,徒竭夙興之勤,未悟夜行之罪。 影響不能追。自顧非全石,咄令心悲。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唶】口-8-11 注音一式 ㄐ|ˊ 解釋:唶唶:形容鳥鳴叫的聲音。淮南子˙原道: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溼變其聲哉?   ㄐ|ㄝˋ ji(05610    ㄗㄜˋ tz(09471教育部國語辭典【唶】口-8-11 注音一式 ㄐ|ㄝˋ     解釋:嘆息。韓非子˙守道: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內,而無扼腕聚脣嗟唶之禍。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ㄐ|ˊ j(05378ㄗㄜˋ tz(09471教育部國語辭典【唶】口-8-11 注音一式 ㄗㄜˋ 解釋:見嚄唶條。   ㄐ|ㄝˋ ji(05610ㄐ|ˊ j(05378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幬】巾-14-17 注音一式 ㄉㄠˋ  解釋 覆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ㄔㄡˊ chu(08336    教育部國語辭典【幬】巾-14-17     注音一式 ㄔㄡˊ 解釋 1.蚊帳、帷幕。南史˙卷七十˙循吏傳˙張謙傳:夏日無幬帳,而夜臥未嘗有蚊蚋 ,人多異焉。南朝梁˙沈約˙休沐寄懷詩:送日隱層閣,引月入輕幬。    2.舟車上的帷幕。史記˙卷二十三˙禮書:大路之素幬也。司馬貞˙索隱:幬 ,謂車蓋以素帷。   ㄉㄠˋ du(01975然後展慇懃。憂思成疾疹,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思慮?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王其愛玉體,俱想黃髮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曹植在黃初四年,和同母弟曹彰、異母弟曹彪同來京城朝見文帝曹丕。曹彰被曹丕下毒,暴斃京城;曹植想跟曹彪同路東歸封地,又為奸小所阻。曹植恨兄弟無情,傷逝惜離,又憂讒懼禍,憤激而作此詩。詩用連環頂真,表現出愁腸九曲,悲情纏結的氣氛。


在用連環頂真為組織形式的詩歌裏,吳偉業的圓圓曲也是傑作之一。該曲共分九段,前七段用連環頂真來組織:


 4.鼎湖當日棄人間,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鼎湖】 注音一式 ㄉ|ㄥˇ ㄏㄨˊ 解釋:相傳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黃帝於此處乘著龍飛上天空。見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後比喻帝王的崩逝。魏書˙卷六十五˙李平傳:奄昇御於鼎湖,忽流哀於四海。元˙虞集˙輓文山丞相詩: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真按:名句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讌】言-16-23     注音一式 |ㄢˋ 解釋:宴飲。同醼。廣韻˙去聲˙霰韻:讌,同醼。後漢書˙卷十一˙劉玄傳:(更始)日夜與婦人飲讌後庭。文選˙左思˙吳都賦:里讌巷飲,飛觴舉白。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採蓮人,


410



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絃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迴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誤作天邊粉絮看。徧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呼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


從崇禎帝殉國回溯到吳三桂守山海關,再回溯到吳三桂在周奎家見陳圓圓,再回溯到陳圓圓的出身,是倒敍法;然後敍述陳圓圓離開家鄉到北京,遇見吳三桂,吳三桂出征,李自成進北京,陳圓圓落賊手,幸得追回重聚,是順敍法。在倒順敍之間,用連環頂真過接各段,使錯綜變化中秩序井然,極具巧思。




三、沒意義的頂真


411



  句與句之間聯珠頂真,使得上下密接,而且有敍事緊湊,推理明確,情致委宛的效果;段與段之間的連環頂真,使整篇結構有序,有勢如貫珠,一線相承之感。換句話說,運用頂真,是因文意或布局的需要而採取的手段,所以它是修辭的一種方法。如果因頂真字句的有趣,頂真形式的別致,而不顧文意或布局是否需要,一味製造許多頂真辭,那是為頂真而頂真,沒有什麼意義了。這在聯珠頂真方面,不難找到一些例子。如:


  桃花冷落被風飄,飄落殘花過小橋。橋下金魚雙戲水,水邊小鳥理新毛。毛衣未濕黃梅雨,雨滴紅梨分外嬌。嬌姿常伴垂楊柳,柳外雙飛紫燕高。高閣佳人吹玉笛,笛邊鸞線掛絲縧。縧結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潮平兩岸風帆穩,穩坐舟中且慢搖。搖入西河天將晚,晚窗寂寞歎無聊。聊推紗窗觀冷落,落雲渺渺被水敲。敲門借問天台路,路過西河有斷橋。橋邊種碧桃。 真按:末句獨不同? (白雪遺音選‧桃花冷落)


這首歌,有好幾本修辭書都選它作為頂真的例子。看它每句頂真,而且全首的最後一字和第一字又頂真,整首歌都循環無端,似乎十分工巧。其實它只是為頂真而頂真,沒有意義的一首歌。前面寫桃花流水,紅梨嬌姿,佳人吹玉笛;後面寫舟中遊子,冷落無聊,借問天臺路。沒有一個中心主題,不表現一種意義,隨意轉接,即使再「頂真」一百句也不難,照樣可以「常山之蛇」,首尾相應。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一個幫人下象棋的人,為了暗示人「出馬」,繞著彎兒說了一大段頂真辭


412




 你豈不聞:「一桿長槍,通天徹地,地下無人事不成,城裏大姐去燒香,鄉裏娘,娘長爺短,短長捷徑,敬德打朝,朝天鐙,鐙裏藏身……理應如此,此房出租,出租的那所房子後院兒裏種著棵枇杷樹,枇杷樹底葉子像個驢耳朵,是個驢子,就能下馬。」你要是早聽我底話,怎得會輸呢?


這也是無聊的頂真。不過在那段故事裏,本來就是庸人自炫,賣關子的一個笑話。


在俗諺民謠裏也有不少頂真辭。北平歌謠裏,有一首打老婆歌:


 小二哥,吃飯兒多。人來了,蓋上鍋;人走了,打老婆。打的老婆上窗戶,窗戶沒蹬兒,打的老婆照鏡兒;鏡兒沒底兒,打的老婆唱曲兒;曲兒沒頭兒,打的老婆耍猴兒;耍猴兒沒圈兒,打的老婆鑽天兒。


這也只能說「有趣兒」,不能說是真正的修辭。因為它只是信口唱去,沒經過合邏輯的安排。所以它只能當作一首好玩的歌謠來唱念。


廣東嘉應縣有一首兒歌: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韮菜;韮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口一口塘,放個鯉魚八尺長;長個拿來炒酒吃,短個拿來娶姑娘。


這也是頂真作法。民間歌謠,頗多這種形式。那只是念著順口,老婆子好教,小孩兒好學而已。


413



  頂真跟回文一樣,應以因需要而自然產生的為上乘。如果特意製作,也應顧到近乎自然,而不過分矯揉造作。至於為頂真而頂真,只堆砌一些無關的材料,就毫無意義了。而且,為回文而回文,還可說難能而不可貴;為頂真而頂真,卻是不難能也不可貴,就不必多此一舉了。


414




415



第二十八章  錯綜


  對偶、排比的好處是整齊畫一、富麗堂皇。但有時也有缺點,那就是容易流於重複、刻板。補救的辦法,就要藉「錯綜」來調劑。錯綜,是故意使上下文詞語各異,句子不齊,文法語氣不同,產生活潑多變化的美麗辭面。它分為四種形式:一抽換詞面,二交蹉語次,三伸縮文身,四變化句式。分述於下。



一、抽換詞面


 在同一個句子或上下的句子裏,須用同樣的詞語時,改易字詞,以避免重複。叫做「抽換詞面」。例如:


  1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篇大同與小康章)


  「作」和「起」固然一樣,「用是」和「由此」也完全相同。王引之經傳釋詞:「『由』可訓為『用』,『用』亦可訓為『由』,一聲之轉也。禮記禮運曰:『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16



用』亦『由』也,互文耳。」「互文」就是抽換詞面。


 2.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孟子梁惠王篇)


王靜安觀堂集林卷十三云: 真按:王國維 真按:王國維 「據大雅緜詩本文,則太王所事正混夷(即昆夷),孟子易以『獯鬻』者,以上文云:『文王事昆夷。』故以異名同實之獯鬻代之。臨文之道,不得不爾也。」「異名同實」,就是抽換詞面。


 3.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史記伯夷列傳)


顧炎武日知錄說「附驥尾」三字,「本當是『附夫子』耳,避上文雷同,改作『驥尾』。」抽換詞面的目的就是「避雷同」。


如果疊用的句子很多,更須抽換詞面,以免重複。例如:


 4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李斯:諫逐客書)


其中八句話裏的八個動詞,都是攻城略地的意思。如果以同樣詞面,疊用到底,在意義上也沒有什麼不通;但在詞面上就太重複呆板了。所以作者改換了八個詞面,使每一句話意義雖同,詞面各異,這樣就活潑漂亮多了。賈誼過秦論也使用這方法:


 5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壤,北收要害之郡


417



。……


這顯然是學諫逐客書的。過秦論的第一段:


 6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四句話的四個動詞,取任何一個疊用到底,都是可以的;但抽換詞面而使用,這四句話,就只有對偶的好處,沒有重複的缺點。


歐陽修的瀧岡阡表裏,有一句話:


 7.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裏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說作白話,就是:『祭得豐厚,不如供養得菲薄。』『養之薄』本來也可以作『養而薄』,現在不用『而』字而用『之』字,叫做『互文』。——就是說錯綜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


朱自清看出歐陽修的「互文」,他自己寫文章,自然也會「互文」。譬如他寫的春:


 8.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個、腳、趟、回,都是作用相同的量詞。如果全用某一個字(除「腳」字外)也是可以的,但是他「互文」了,這是為了求變化,求美。那他為什麼不把「幾」字也都換掉呢?譬如說作:「打兩個滾,踢三腳球,賽四趙跑,捉五回迷藏」等,豈不更「互文」了嗎?其實不然。因為硬嵌上兩


418



、三、四、五(說實在,「打兩個滾」的「兩」字也不如用「幾」字),反而更加呆板,弄巧成拙了。因此筆者認為,古詩江南曲末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嵌上東、西、南、北,從民歌的尺度看,是質樸;從藝術的角度看,卻是呆板。


國父的心理建設自序裏有一句話:


 9.惟自民國成立之日,則予之主張,反致半籌莫展,一敗塗地。


我們知道,「半籌莫展」這句成語,本來是作「一籌莫展」的。是 國父故意把「一」字改為「半」字的。為什麼要改「一」為「半」呢?因為下句也有「一」字,重複了。所以抽換詞面的主要用意是:避免重複。


真按:抽換詞面 真按:寫作的技巧 滹南老人王若虛在文辨裏說: 真按:王若虛 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史傳中間有不避俗語者,以其文之則失真也。齊後主欲殺斛律光,使力士劉桃枝自後撲之,不倒。通鑑改為『不仆』。仆亦倒也。然『撲』字下不宜用。」王若虛認為「撲」是俗語,下應接「倒」字,才不失真;如果下接「仆」字,一俗一文,就失真了。


但是筆者認為「撲」、「仆」都是同音入聲字,相繼連用,音感極劣;如用「倒」字,就抑揚有致,響亮好聽了。這是聲音的「互文」。雖然微妙一點,但也是值得注意的。



二、交蹉語次 真按: 真按:國無!待查! 教育部國語辭典      【蹉】足-10-17 注音一式 ㄘㄨㄛ 解釋 失時。如:蹉跎。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五:娛樂未終極,白 日忽蹉跎。     越過。晉˙張華˙輕薄篇:孟公結重關,賓客不得蹉。唐˙許渾˙將度故城湖 阻風夜泊永陽戍詩:行盡青溪日已蹉,雲容山影水嵯峨。        差誤。漢˙揚雄˙并州箴:宗幽罔識,日月爽蹉。           踩﹑踏。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牛浦眼瞪瞪的望著牛玉圃的臉說,不覺一腳蹉 了個空,半截身子掉下塘去。


把語詞的順序,安排得前後不同,叫做「交蹉語次」。 真按:交蹉語次 句子的結構有了變化,韻味也就有別。譬


419



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首段:


  1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一、二句本來可以寫成「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現在把「我」字上下移動了,這就是交蹉語次。交蹉之後,意義雖然一樣,結構和韻味卻不同。該詩末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二句,手法也一樣。而「輕輕」改為「悄悄」,是抽換詞面,使首尾呼應又不重複。


  從前的文人,很喜歡談論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裏的「吉日兮辰良」這個句子的形式。沈括(存中 真按:沈括 夢溪筆談卷十四,說韓愈羅池神碑銘,有「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的句子,是模仿楚辭的。他說:


  2韓退之集中羅池神碑銘,有「春與猿吟兮,秋與鶴飛」。今驗石刻,乃「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辭「吉日兮辰良」,又「蕙殽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蓋欲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耳。


  陳善捫蝨新話,說韓愈學楚辭,楚辭又是學春秋的。他說:


  3楚辭以「吉日」對「辰良」,以「蕙殽蒸」對「奠桂酒」,存中云:「此是古人欲錯綜其語,以為矯健故耳。」予謂此法本自春秋。春秋:「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說者皆以「石、鷁」、「五、六」先後為義。殊不知聖人文字之法,正當如此。


  而王應麟認為韓愈是學論語,不是學楚辭。他在困學紀聞卷二十說:


420



 4.論語「迅雷風烈,必變。」錯綜其文。「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本於此。非始於「吉日兮辰良」。


這種交蹉形式,以發生的先後說,春秋最先,論語其次,楚辭較後。韓愈學誰?很難說。以修辭的意義說,春秋經的兩句(見僖公十六年),必須如此交蹉才好,而論語、楚辭的兩句,卻沒有必須交蹉的理由。如果春秋經的兩句,改成:「隕石于宋五,退飛鷁過宋都六。」那就不成話了。公羊傳對本文的解釋,說隕石句是紀聞,六鷁句是紀見。隕石是先聞轟然之聲,再見其石,而後檢數是五。六鷁是先見六鳥飛於空中,再看是鷂,最後細視,方知退飛。照公羊傳的解釋,孔子只是按照實際情形寫,並非故意交蹉語次。另一方面,假使「迅雷」句改成「迅雷烈風」,「吉日」句改成「吉日兮良辰」,也沒有什麼不對。後來的成語,如「狂風暴雨」、「良辰美景」,不是很恰當嗎?如果說「亂七八糟」不能改成「亂七糟八」,那只是開始就錯,已成習慣,不易改正罷了。「迅雷風烈」、「吉日辰良」,很可能是作者偶然的誤置,或者是後來傳寫的無意顛倒,不一定是作者為了語勢矯健而有意交蹉。禮記玉藻:「若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即是一證。


筆者認為:韓文學楚辭,學論語,以及學春秋,都有可能。而王守仁瘞旅文裏的:


 5朝友麋鹿,暮猿與栖兮。


卻真是學韓文的。就修辭而論,誰學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交蹉就交蹉,不必交蹉就不交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