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較之直陳其事的頌讚佛理大異其趣,詩情的禪意氣息亦由此展露無遺,於是他找到新的方向,也掌握了新的技巧。 真按:王維的創作方法論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真按:王維的創作方法論 這些隱隱約約己悟悟人的詩句、短篇,明顯的與佛理詩不同,此地也舉兩首來比較說明。
禪意詩例之一:〈鹿柴〉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鹿柴】 注音一式 ㄌㄨˋ ㄓㄞˋ 解釋 1.詩名。唐朝王維所作。五言絕句。全詩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王維輞川別業的一景。2.籬笆、柵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此詩若作為較單純的自然詩來看,他描寫的輞川別業「鹿柴」這一景點, 真按:師曰-音砦(寨) 大約是空山中深林內的一個落腳休憩之處,王維的寫法,是說山雖空不見人,但偶聞人語之聲傳來,可見尚未到達「人蹤絕滅」的境地,而林雖深幽,但陽光尚能透入,照射到青苔之上,可見亦非「無邊黑暗」的地方。那似是說即使如此的空山深林,人際之間還有著聯繫,而且也見得到光明。
但是照清朝李鎂《詩法簡易錄》的說法: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鎂】金-9-17 注音一式 ㄇㄟˇ 注音二式 mi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magnesium,Mg)化學元素。原子序12。質輕,色銀白,在空氣中燃燒時會發出強光,鎂粉可用來做照明彈﹑煙火及照相用的閃光粉;鎂與鋁的合金則是製造飛機的重要材料。
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
李鎂說「有聲而愈見其空」,這似乎勉強了些,有聲表示近處有人,何空之有?所以他更不能說「有色(陽光)而愈見其深」了,因為那就更加解釋不通,顯得矛盾了。故此詩由自然詩的角度來看
252
,作者雖寫的是離開喧鬧人群,歸隱山林的生活一角,但仍然重視人情溫暖和喜見光明的一面。
然而此詩若由另一角度來看,這首表面不見一點佛理文字的詩作,是自來被認定具有禪意的,而且自宋代以來,解釋此詩之如何具有禪意者,正不知凡幾,且頗有出入。近代學者綜合前人之說,參以己意,更有多方深入的發揮。為求簡明,此地引用《中國禪詩鑑賞辭典》中的解釋,看它是如何具有禪意:
王維在〈鹿柴〉中創造如此深幽空寂的境界,究竟要告訴讀者什麼呢?有人說,詩人是要通過「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自己「在深幽的禪修過程中的豁然開朗」(史雙元〈禪境畫意入詩情〉, 真按:王維詩的成就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載《南京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也有人說,詩人是要「極力強調自然現象不過是瞬息即逝的幻覺」,即是禪宗最為尊奉的《金剛般若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陳允吉〈論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 真按:王維與禪 真批:前引出處後又不詳,不知何故不一致. 。由於詩人的藝術表現手法極其自然、簡鍊、含蓄,詩中饒有象外之意、弦外之音,達到清人王士禎所說的禪家悟境與詩家化境(「蠶尾續文」) 真按:王士禛 真按:國無!待查!詞無. 真按:待查!真按 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的高度融合
--------
《中國禪詩鑑賞辭典》(王洪、方廣錩主編,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錩】金-8-16 注音一式 ㄔㄤ 注音二式 chng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古代一種器皿。字彙˙金部:錩,器也。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253
,提供給讀者感受與品味的空間非常廣闊。不過,僅從詩中所描繪出的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聲,特別是一縷黃金夕暉在林中苔蘚上將消失而尚未消失的景象來看,詩人已成功地創造了以一瞬為永恆,以當下包攝了過去、將來,以有限表現出無限的境界。這種境界,王士禎謂之「入禪絕境」。
鹿柴,當然不能像文杏館、竹里館那樣,有較大型建築,但這景點處有一可避風雨、做禪修的深林棚寨應屬可能,如果是的話,那麼在物我兩忘的禪修結束之時,回到現實,聽到人語,見到陽光,那毋寧是一種喜悅之情。因此史雙元的「豁然開朗」說,應該較接近於事實,不過筆者仍傾向於〈鹿柴〉詩中王維耳之所聞與目之所接,該是自「學無生」的冥想沈思中「收功」以後,回返現實的一種喜悅,此時他該是身心舒泰、神清氣爽才對。我們認為闡釋此詩之「禪意」,似乎至此可以適可而止。 真按:對王維詩的解讀 真按:對王維的解讀
至於陳允吉的「自然現象不過是瞬息即逝的幻覺」說,自然合乎禪宗「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的理念,但〈鹿柴〉一詩實無法讓我們產生這種聯想,因為「人語響」、「反景入」,在此地並無象徵的意味,它們非常確切的呈露在現實中。再若根據王士禎的話「入禪絕境」,把此詩引申到「以當下包攝了過去、將來,以有限表現出無限的境界」,則鈍根的筆者,只好抱歉的說,我實在悟不到這個境界;我即使明瞭「入禪絕境」將達到這個境界,也不能由〈鹿柴〉體會到這個境界 真按: 真按:對王維詩的解讀 師曰-禪意詩即禪意詩,不需要誇張到像王士禎所云入禪絕境的這種境界.
254
。
禪意詩例之二:辛夷塢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辛夷】 注音一式 ㄒ|ㄣ |ˊ 解釋: 植物名。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葉呈倒卵形互生,葉脈上有茸毛。初春時,花先葉而開,花瓣六片,大如蓮,內白外紫,香味濃郁。多生長於山地,可供觀賞,花蕾可入藥,對於頭痛、瘡毒、肥厚性鼻炎有極佳的療效。亦稱為木筆、木蘭、木蓮、新夷。
木末芙蓉花, 真按:國無!待查!詞:【木末】樹梢。《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漢 張衡 《西京賦》:“陵重巘,獵昆駼,杪木末,擭獑猢。” 南朝 梁 劉孝標 《東陽金華山栖志》:“夫鳥居山上,層巢木末;魚潛淵下,窟穴泥沙。” 明 王守仁 《宏上人所蓄秋山圖》詩:“仙槎影沒銀漢遠,木末芙蓉為誰剪?” 清 鄭珍 《江邊老叟詩》:“君不見壬寅 松滋 決七口,閭殫為江大波吼;北風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老夫無船上木末,稚子衰妻復何有!”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末】木-1-5 注音一式 ㄇㄛˋ 解釋 1.物體的尾端﹑頂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唐˙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詩: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2.事物的最後階段。如:歲末﹑二十世紀之末。禮記˙月令:是月之末。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序:宣帝末,增倍之。 3.後。與前相對。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荀﹑宋表之於前,賈﹑馬繼之於末 。 4.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如: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漢˙王符˙潛夫論˙ 務本:凡為治之大體,莫善於抑末而務本。 5.碎屑﹑細粉。如:藥末﹑粉末。 6.元雜劇裡扮演中年男子的腳色,為後來的生。如:正末﹑副末。 7.姓。如漢代有末振將。 8.最後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樂府˙上陽白髮人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9.卑微的﹑不重要的。南朝梁˙江淹˙從建平王遊紀南城詩:恭承此嘉惠,末官至 南荊。 10.沒。禮記˙檀弓下: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 11.語氣詞。同麼。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折:小二哥,有乾淨的閣子末?詞:末1〔m ㄇㄛˋ〕〔《廣韻》莫撥切,入末,明。〕1.樹梢。《易‧繫辭下》:“其初易知,其上難知,本末也。” 高亨 注:“蓋初爻如樹之本,上爻如樹之末,僅見其本,難知全樹,既見其末,易知全樹也。”《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唐 李頻 《江上居寄山中客》詩:“殘雲收樹末,返照落江源。” 宋 蘇轍 《試院唱酬》之九:“晨暉轉簾影,微風響松末。”2.指其他植物的梢端。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忽朝陽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沒。”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結草蟲一名結葦,好於草末折曲草葉以為巢窟。”3.泛指物的端、尾。《周禮‧考工記‧弓人》:“角欲青白而豐末。” 孫詒讓 正義:“末,謂角耑。”《禮記‧曲禮上》:“獻杖者執末。” 孔穎達 疏:“末,拄地頭也。”《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唐 劉得仁 《和段校書冬夕寄題廬山》:“細徑縈巖末,高窗見海涯。”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閻爾梅 ﹞《棧道詩》:‘峰末有峰青漢插,地根無地黑江流。’”4.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1)肢。《管子‧內業》:“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 尹知章 注:“四末,四支。”支,同“ 肢 ”。(2)頭。《逸周書‧武順》:“元首曰末。” 孔晁 注:“元首,頭也。”(3)耳與目。參見“ 末衡 ”。(4)脊背。參見“ 末僂 ”。參閱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跟》。5.指末座。《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席末。” 唐 康駢 《劇談錄‧郭鄩見窮鬼》:“因召同列者命酒開筵,為歡頗甚。時 張生 預其末。”6.泛指末位,後列。多用作謙詞。 晉 潘岳 《馬汧督誄》:“天子既已策而贈之,微臣託乎舊史之末,敢闕其文哉!” 宋 蘇軾 《答王商彥》:“忝親戚之末,未嘗修問左右。”7.下部;下面。 元 郝經 《泰山賦》:“飛仙飄兮遨遊,挹日月而遂樂……御絕頂之長風,眇天地於目末。”8.邊際。 漢 張衡 《東京賦》:“左瞰 暘谷 ,右睨 玄圃 ,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宋 周紫枝 《朝中措》詞:“黃昏樓閣亂棲鴉,天末淡微霞。”9.遠,偏遠。《後漢書‧黨錮傳序》:“從祖兄弟別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疏末。”10.終;最後。《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孔 傳:“我則終惟有成德之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誄首而哀末,頌體而祝儀。” 唐 韓愈 《辛卯年雪》詩:“ 河 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圍。”徐遲《向二十一世紀》:“轉眼將是本世紀末,剎那又到新世紀初。”11.借指事情的後果、終局。《莊子‧庚桑楚》:“大亂之本,必生於 堯 舜 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又有始間不好,到末好者。”12.衰,衰敗。《後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參見“ 末世 ”。13.指老年,晚年。《禮記‧中庸》:“ 武王 末受命。” 鄭玄 注:“末猶老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 孝成皇帝 自知繼嗣不以時立,念雖末有皇子,萬歲之後未能持國。” 顏師古 注:“末,晚暮也。”《後漢書‧鄭玄傳》:“末所憤憤者,徒以亡親墳壟未成,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於禮堂寫定;傳與其人。”14.非根本的、次要的事。多與“本”對言。《論語‧子張》:“ 子夏 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淮南子‧泰族訓》:“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末者,法度也。” 唐 張九齡 《上封事書》:“今天下未必治於上古,而事務日倍於前,誠以不正其本而設巧於末。”《宋史‧陳俊卿傳》:“陛下憂勤恭儉,清靜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絕,顧於騎射之末猶未能忘。”15.古代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商君書‧壹言》:“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強;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百工居肆以致其事,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宋 蘇轍 《民政策上‧第五道》:“粒米狼戾而不為斂,藜藿不繼而不為發。故為之法曰:賤而官為糴之以無傷農,貴而官發之以無傷末。”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財計三》:“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蓋皆本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一節:“ 商鞅 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併土地……同時,國君獨占工商業,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16.細微;卑微。《易‧咸》:“《象》曰:‘咸其脢’,志末也。”《南史‧文學傳‧鍾嶸》:“ 嶸 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元 有天下,非特政、刑、禮、樂一無可宗,即語言,文字之末,圖書、翰墨之微,亦少概見。”17.淺;膚淺。《後漢書‧陳元傳》:“時議欲立《左氏傳》博士, 范升 奏以為《右氏》淺末,不宜立。”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謹拜表並獻詩三篇,詞旨淺末,不足采覽。” 清 魏源 《皇朝經世文編敘》:“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18.碎屑,粉末。《晉書‧石崇傳》:“豆至難煮,豫作熟末,客來,但作白粥以投之耳。”《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 唐 李白 《酬張司馬贈墨》詩:“ 上黨 碧松煙, 夷陵 丹砂末。” 宋 梅堯臣 《和永叔嘗新茶雜言》:“晴明開軒碾雪末,眾客共賞皆稱嘉。” 方紀 《三峽之秋》:“當她說完了,輕輕地拍拍手上的粉筆末,走回自己的位置時,樣子卻像一個老練的教師。”19.謂研成粉末。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小兒瘡痘》:“後得老醫一方,用蛇蛻一具,淨洗,焙令燥,又天花粉等分,細末之……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20.遺留;剩餘。參見“ 末風 ”、“ 末緒 ”、“ 末勢 ”。21.減輕;抹除。《新唐書‧吐蕃傳下》:“ 澤 ( 樊澤 )與 結贊 約盟 清水 ,以牛、馬為牲。 鎰 ( 張鎰 )欲末其禮,乃紿 結贊 曰:‘ 唐 非牛不田, 蕃 非馬不戰,請用犬、豕、羊。’”參見“ 末減 ”、“ 末殺 ”。22.追逐,追求。參見“ 末貨 ”。23.抹,塗抹。24.傳統戲劇腳色行當。一般扮演中年或中年以上男子。 宋 雜劇中已有末出現。 元 雜劇中的“正末”是與“正旦”並重的兩個重要腳色。 明 清 戲曲中都有“末”,表演上基本與“生”、“外”相同。參見“ 末泥 ”、“ 末腳 ”。25.車軾上的覆蓋物。《荀子‧禮論》:“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楊倞 注:“末,與‘幦’同。《禮記》:‘君羔幦虎犆。’ 鄭 云:‘覆笭也。’絲幦,蓋織絲為幦。”26.代詞。表示沒有什麼。《論語‧陽貨》:“末之也,已,何必 公山氏 之之也。” 漢 揚雄 《法言‧吾子》:“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明 李贄 《黨籍碑》:“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27.語氣詞。用於句首。《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末不亦樂乎 堯 舜 之知君子也。” 陳立義 疏引《經傳釋詞》:“末,蓋發聲。末不亦,不亦也。”28.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元 無名氏 《黃花峪》第一摺:“兀那賣酒的,有酒末?”29.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有點出下面話題的作用。 茅盾 《故鄉雜記》二:“ 上海 北頭,橫直是燒光末,要打就在北頭打!” 張天翼 《包氏父子》:“不作興過年末,這是新派,這是……。”30.語氣詞。用作歌曲中的襯字。 元 張可久 《寨兒令‧閨思》曲:“噤末聲離繡床,躡腳步迴廊。” 劉半農 《第二歌(勞工的歌)》:“人家說磨豆腐朋友苦連天,我豆腐末也勤勤懇懇磨過十來年。”31.語氣詞。用作詞的後綴。 元 楊梓 《霍光鬼諫》第二摺:“問甚末父子情腸,險失了君臣體面。” 李廣田 《山水》:“他們猜想那塊石頭的來源……為幾千萬年的山水所沖洗,於是變得這末滑,這末圓,又這末好看。” 何士光 《草青青》:“那末,這是開大會。分組會,或者早飯或晚飯的時候到了。”32.副詞。表示禁戒。相當於“不要”。《禮記‧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鄭玄 注:“勿有所再進。為其失飪,臭味惡也。”33.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未”、“沒有”、“不”。《禮記‧檀弓下》:“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於祔,必於是日接,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公羊傳‧隱公六年》:“吾與 鄭 人則曷為末有成?”《墨子‧公孟》:“ 魯 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長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與我葬,當為子沽酒。’……已葬,而責酒於其四弟。四弟曰:‘吾末與子酒矣。’”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芙蓉】 注音一式 ㄈㄨˊ ㄖㄨㄥˊ 注音二式 f rng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植物名。錦葵科木槿屬,落葉大灌木或亞喬木。高約五公尺,葉掌狀淺裂,表面有薄毛。晚秋的清晨開白、紅、黃各色花,黃昏時變為深紅色,大而美豔,可供觀賞,與葉均可入藥。或稱為木芙蓉。 荷花的別名。見荷花條。 真按:國無!待查! 山中發紅萼。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萼】艸-9-13 注音一式 ㄜˋ 解釋: 在花瓣外部呈片狀輪生的部分,具有保護花芽的作用。玉篇˙艸部:萼,花萼也。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山桃發紅萼,野蕨漸紫苞。晉書˙卷五十一˙皇甫謐傳:春華發萼,夏繁其實。 詞:萼1〔 ㄜˋ〕 〔《廣韻》五各切,入鐸,疑。〕 1.花萼、萼片的總稱。萼位於花的外輪,呈綠色,在花芽期有保護花芽的作用。《晉書‧皇甫謐傳》:“是以春華發萼,夏繁其實。” 唐 杜甫 《花底》詩:“紫萼扶千蕊,黃鬚照萬花。” 郭沫若 《游西湖》詩:“萼綠梅猶綻。”2.引申為物的底托。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五:“三扇皆以青牋紙為上下承萼,制度極草草,今中產之民所恥執也。”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首描寫深山中木蘭花自開自落的小詩,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木蘭】 注音一式 ㄇㄨˋ ㄌㄢˊ 解釋: 1.辛夷的別名。見辛夷條。2.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輶紀行以為北魏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以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真按:國無!待查! 就一般自然詩來講,也都寓有高人雅士以完成自我人格為滿足的寄託,他漠視了名利、遠離了爾虞我詐、追腐逐臭的不知羞恥為何物的社會,離群索居、超塵絕俗、逍遙自在,正像那在山中獨自開得盡興、謝得自然,到落紅遍地時亦安之若素的木蘭花一樣,它不是開給人欣賞的,它是隨心所欲的由含苞、綻放,在盡情的展現英姿,散發幽香以後,翩然而去,把枝頭留給新發的嫩芽。由自然詩的角度,我們申引其隱喻,就到此打住,再下去便要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了, 真按:師曰-龔自珍詩句 真按:名句-龔自珍的 那太有情,太入世了,未免走調。
----------
〈鹿柴〉一詩,歷來均認為具有禪意,故本文取為樣本論述。其實以筆者所見,「鹿柴」或為王維道修之地。詩中所云,乃其打坐行功後的一種喜悅,見〈神遊輞川〉一文。
王維事實上是道、佛兼修, 真按:王維與佛 真按:王維與道家 以此詩為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已所難免,而這也正是析釋維詩令人困惑的地方。 真按:王維 真按:對王維詩的解讀
255
從另一角度,是了解到王維參禪的事實,歷來以禪意闡釋此詩者,亦頗不乏人,此地仍引用《中國禪詩鑑賞辭典》中的解釋來說明:
顯然,這個在深澗中孤獨寂寞地自開自落的辛夷花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徵意蘊。我們從它的環境、生態、神情、氣度中,感受到了詩人晚年幽居輞川別業時那種虛融淡泊、追求自性清淨的情懷,感受到了詩人對於大自然自滿自足、清幽絕塵、冷然超然之美的沉迷;同時,也感受到了詩人對於佛教所宣揚的萬物靜中有動、雖動而常靜的寂滅思想的領悟。而這諸多思想意蘊,如此複雜、微妙的心靈內容,都深藏於辛夷花在空寂無人的澗戶中紛紛開落的自然畫面之中。詩人並不外加任何抒情議論的文字, 真按:王維的創作方法論 真按:創作的技巧 也沒有用一個禪典禪語,他只是以空寂之心入空寂之境,在空寂的基調上寫出了一首冷艷而飽含禪趣的詩。
明人胡應麟《詩藪》稱此詩為「入禪」之作,聲稱「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說得比較抽象、玄奧。近人俞陛雲說:「東坡〈羅漢讚〉:『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世稱妙悟,亦即此詩之意境。 真按:創作的技巧-不唯此詩之意境亦此詩之技巧也 」《詩境淺說續篇》揭示了此詩意境與禪家妙悟之境同一機杼,頗能切中肯綮。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肯綮】 注音一式 ㄎㄣˇ ㄑ|ㄥˋ 解釋:1.骨頭和筋肉結合的部位。宋˙黃庭堅˙送李德素歸舒城詩:婆娑萬物表,藏刃避肯綮。宋˙陸游˙倚笻詩:未免解牛逢肯綮,豈能相馬造精微。2.比喻事理的扼要處。如:他說話深中肯綮。
如果「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被廣泛認定為悟的象徵,那麼蘇軾這話或許更源自辛夷塢「空山無人,花開花落」亦未可知。總之,王維的這類詩具有禪意,應毋庸質疑。佛家言六根清靜,
256
才能禪修,〈鹿柴〉與〈辛夷塢〉均可說是作者由靜中的觀照出發,由大自然的現象,聲色動靜等的變化,進而想到生命的意義與變化。從佛教禪宗的理念去找尋答案——通過一再的輪迴,生命是否可以得到永生?
然而這一些我們推想可能是王維參悟的過程與目的,只是因為我們了解到王維信仰了禪宗,又一心向佛,它可能如此去參悟,然而,他的詩,詠歎自然,畢竟只是點到為止。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真按:對王維詩的解讀 但從另一角度看,他由早年的尋訪高僧問道,廣參佛書探求真理,偶然著筆寫成了一些佛理詩,這都反映了他向佛的一面;後期他自行參悟,觸目均有禪意,偶然寫詩,雖不言佛,而禪意自寓其間,詩風有所轉變,亦有所突破,禪意詩亦於焉形成。 真按:王維詩的分期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真按:王維的禪意詩 真按:禪意詩 真按:王維詩的成就 真按:王維詩的分期 真按:王維與禪
從我們所舉的例詩,可以清楚看出,王維的佛理詩與禪意詩,確有明顯的差別;而他的禪意詩,因為均為詠歎自然, 真按:王維的禪意詩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所以又可以分別由詠自然和寓禪意來欣賞解讀,於此更可見其禪意詩內涵之豐富。
三、從眼中有景到詩中有禪
王維的自然詩,多寫山水雲霞,花鳥草樹, 真按:王維詩的特色 雖然他的作品,一部分未能編年,而約略可以編年的 真按:王維詩編年
257
,寫作年代亦頗有爭議(例如最著名的〈輞川集〉,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輞川】 注音一式 ㄨㄤˇ ㄔㄨㄢ 注音二式 wng chu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河川名。在陝西省藍田縣南,自輞谷出,唐代詩人王維隱居於此。或稱為輞谷水。 究竟寫成於安史亂前或亂後,尚難定案) 真按:王維詩編年 真按:輞川集的寫作時間 ,但大致上給我們的感覺,是先寫眼中有景的具像詩, 真按:當作象字! 然後因參禪悟道,才有了心中有禪的抽象描寫。不過我們必須說明的是,他中年以後,即使發現了以比喻、象徵的方式抽象寫景,別具情趣,且可以與心中禪意相契,但卻並不是每首自然詩均可以抽象處理的,因此即使在他的晚年,抽象的自然詩篇,也只是間有出現,而且也多半在兩句或一句中偶然呈現。王維早年即以寫詩成名,《宣和畫譜》說:
兄弟乃以科名文學,冠絕當代,故時稱「朝廷左相筆, 真按:王縉 天下右丞詩」之句。
而他的詩作亦自少至老陸續不斷傳誦人口,可見他何等重視此方面的榮譽。 真按:王維的為人 最了解他的弟弟王縉, 真按:王維與王縉 在上給代宗的〈進王右丞集表〉中說:
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秉興為文,未嘗廢業。
王縉此處所說的「未嘗廢業」,主要是指未嘗停止寫詩。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直到晚年,王維仍在「端坐學無生」!這使我們相信,王維所了解的「無生」,應該是可以在虛靜的狀態中一再去參悟的。王維選擇和認定了「無生」去參悟,或者是以為達致「無生」境界,便也能獲得「無滅」或「永生」了吧?
殷遙在天寶間任忠王府倉曹參軍時逝世,王維有〈哭殷遙〉詩: 真批:此段起得唐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