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121



;‘鍛歲煉年’,似摭《六一詩話》論周朴語;真按:亦有作周樸者.參見翰典、瀚堂資料庫. 稱 班姬為‘匹婦’,亦似摭鍾嶸《詩品》語”。再考其出現的時間,也頗有可疑之處,元代“至正去宋未遠,不應宋本已無一存,三百年後乃為明人所得”。最後再與 《永樂大典》本互校,發現《永樂大典》所收舊本“闕文亦同”①,因而證實此段文字確係明人偽撰,當從元本闕之。總之,纂修官於歷代偽書“一一詳核,並斥而 存目,兼辨證其非”②,弄清了不少傳世書籍的真實面目。


  考證,則是纂修官在從事校閱時所進行的最廣泛、普遍的工作。古書在長期流傳、刊刻過程中,往往出現 許多異文和錯字,造成後人的歧義甚至誤解。因此,有必要詳加考證,以正本清源,恢復其本來面目。纂修官在這方面花費了巨大的勞動和精力。他們有的廣泛參校 不同版本,擇善而從;有的則考之《永樂大典》,訂譌補闕。如戴震校《水經注》一書,“以《永樂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條參校”,並“排比原文,與近代本 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又區分經文、注文,訂其義例,遂使數百年“絕無善 本”之書,一旦“神明煥然,頓還舊觀”③。翁方綱記載說,他在四庫館擔任纂修時,經常“每日清晨入院,院設大廚供給桌飯。午後歸寓,以是日所校閱某書應考 某處,在寶善亭與同修程魚門(晉芳)姚姬川(鼐)任幼植(大椿)諸人對案詳舉所知,真按:任大椿 真按:姚鼐 真按:程晉芳 各開應考證之書目,是午攜至琉璃廠書肆訪查之。是時江浙書賈亦皆踊躍,遍徵善本,足資考訂者,悉聚於五柳居、文粹堂諸坊舍,每日檢有應用者,輒載滿車以歸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文心雕龍》提要。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


③《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水經注》提要。


122



。家中請陸鎮堂司其事,真按:陸廷樞 凡 有足資考訂者,價不甚昂即留買之,力不能留者,或急寫其需查數條,或暫借留數日,或又雇人抄寫,以是日有所得”①。這些凝聚著纂修官心血和學識的考證成 果,原皆附於各書卷末,後經乾隆專諭“另為編次,與《總目提要》一體付聚珍版排刊流傳”②,此即流傳至今的《四庫全書考證》一書。


  (三)提要


  書籍經過甄別、校閱之後,纂修官的最後一項任務,便是給它們各撰一篇提要,敘列作者爵里,記述版本 源流,撮舉典籍要旨,考訂文字得失,並根據乾隆制定的標準,提出應刊、應鈔、應存的建議。大體說來,凡“罕見之書,有益於世道人心者”當刊,“發揮傳注, 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應鈔,至於“尋常著述”,瑕瑜互見者則存其目。真按:四庫全書存燬標準的擬定 若 在校閱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某書有粗疏不經,甚或“觸悖”之處,也略記數語,提出不應存目或銷燬的建議,供總裁審核檢閱,斟酌去取。其後,總纂官紀昀、陸錫 熊等人在纂修官所撰各篇提要基礎上,再加綜合考校,反覆修改,並按照傳統目錄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體系,逐一排比編次,纂成《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這部凝 聚著眾多纂修官學識和心血的目錄著作,不僅鉤玄提要,提綱絜領真按:當作提綱挈領!前才錯過,又錯! 把《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上萬種書籍統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中國傳統目錄學史上,留下了一座豐碑。


  但由於官修大型書籍本身的局限以及各種因素的制約,《四庫全書》的校閱編纂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①《翁氏家事略記》。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諭。


123



  在書籍的取捨方面,館臣竭力維護儒學正統地位,大量收入歷代解經注經的各種著述,而排斥異端思想及釋道外教,鄙棄科技著作和詞曲作品。真批:有摒棄科學著作麼?何故算學五經為乾隆所題詠? 所謂“聖朝編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①,赤裸裸地表現出編纂者濃厚的衛道觀念。


  在版本的選擇方面,有的書籍未能採用最好的本子。如宋黃公度《知稼翁集》,既有十二卷全本,也有二 卷刪本。徵書時,兩種本子都進到四庫館,其中僅十二卷本便有兩種,一為江蘇採進蔣曾瑩家抄本,一為浙江採進鮑士恭家藏刻本。但館臣竟然漏略了十二卷本,而 採用了二卷本,稱其書“僅一百三十四頁,分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數,豈尚有佚遺歟”②?可見其在版本鑒閱上粗疏的問題③。


  在書籍的校勘考證方面,也較少廣採眾本、博勘異文的考訂辨正,大多只是通讀一遍,做些簡單的校書筆 記而已。甚至《永樂大典》中有足補傳世書籍闕佚部分的內容條目,館臣也置而不顧。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二書,四庫據以著錄的本子均有闕卷, 《大典》中收有二書足本,“以州府散隸於各韻字下”,而館臣竟“憚其檢查繁重,不以付也”④。這些,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四庫全書》的收書質量。真按:四庫全書的收書質量


  四、禁書政策對全書編纂的影響


  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清統治者實行的禁書政策,給編纂工作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八,《知稼翁集》提要。


  ③參見《四庫採進書目》,又劉乾《四庫採進蔣重光家抄本知稼翁集》一文,載《人文雜志》19822期。


  ④孔繼涵《元和郡縣圖志跋》,附載《元和郡縣圖志》卷末。


124



。不僅許多書籍因所謂“違礙悖逆”被摒棄乃至禁燬,即使收入四庫的書籍,也有一部分遭到程度不同的抽燬、改易、重編、甚或再被撤出銷燬。


  (一)對書籍“違礙悖逆”之處的抽燬


  四庫館臣在校閱各書時,凡遇詩文彙選之書內選人曾經專案查繳的“悖逆”著述,類事或記載之書有“違 礙”條目,文集著述有忌諱篇章,均無一例外撤出銷燬。清初朱彝尊編纂的《明詩綜》,彙輯明代詩作,“每人皆略敘始末”,並“備載諸家評論,而以所作《靜志 居詩話》分附於後”,清初以來,一直“為詩家所傳誦”①。但因其中收有屈大均等人的作品,便被部分抽燬。顧炎武的學術名著《日知錄》,“積三十餘年,乃成 一編”,所論經義、政事、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史法、兵事、地理等各類條目,就連四庫館臣也不能不肯定其“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每一事必詳其始 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於書。故引據浩繁,而牴牾者少”③。然而,由於其中某些條目,諸如卷六“素夷狄行乎夷狄”,卷二十八“胡服”、“左衽”,卷二十九 “徒戎”,真按:當作徙戎! 卷三十二“胡嚨”、“胡”等,真按:疑有誤,俟考! 或 涉及明末邊事,或流露出強烈的民族意識,都被整條掣出;其他有涉及“夷”、“狄”、“虜”等民族色彩濃厚的字樣以及尊稱明朝之處,也都遭到改易。甚至明代 楊榮的《楊文敏集》,“逶迤有度,醇實無疵”③,曾與楊士奇詩文著述一道,同為明代文壇巨擘。但其中卷八《平胡頌》、卷十二《贈游擊將軍楊宗道序》諸文, 也因涉及民族關係,被指為“有偏謬語”而遭到抽燬或刪改。真按:四庫全書版本之差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明詩綜》提要。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九,《日知錄》提要。


 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楊文敏集》提要。


125



(二)對書籍“違礙”忌諱之處的改易


大凡宋元以後的著述,內有“斥金”、“斥元”等“涉於詆詈”的文字,館臣在校閱時,均遵照乾隆的諭令加以改易,無法改易者則予以刪除。


以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三《負薪對》一篇為例①:


《四部叢刊續編》影舊鈔本


文淵閣《四庫全書》


《嵩山文集》


《景迂生集》


金賊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河東,真批:何必如此!逞口舌之快而蔑輕人至如此,則何漢人之不亡也.愚見夫中國人之所以不競之根源矣!何必在明清然後然耶! 直抵京師城下。


金人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据我河北;入我河東,直抵京師城下。


彼金賊雖非人類,而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號,顧弗之懼哉!


彼金人雖甚強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嚴,顧弗之懼哉!


其在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不謂敢眦睨中國之地于今日也。真按:當作睥睨?


其在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遣使借兵,亦相好甚矣。不意欲盡取中國之地如今日也。


金賊何其厭,敢肆求黃金重幣,不知其幾何。


金人且無已,日遣使征黃金重幣,不知其幾何。


彼雖犬羊,亦未必忘父子兄弟之親也。


彼雖怒我,未必不念我父于兄弟之親也。


何則?夷狄喜相吞併鬥爭,是其犬羊狺吠咋嚙之性也。惟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


何則?其俗喜相吞併鬥爭,是其勁悍英武,流弊所必至也。極其強則必爭,古今國家名號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無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


褫中國之衣冠,復夷狄之態度。


褫我國之衣冠,復幽并之舊俗。





  ①參見《四部叢刊續編》影舊鈔本《嵩山文集》後所附張元濟跋文。又,《嵩山文集》,《四庫全書總目》題為《景迂生集》。據張元濟跋稱,舊鈔本“不題‘景迂’而稱‘嵩山’者,蓋卷首次行題名首冠‘嵩山景迂生’數字,傳錄者即據首二字以定名也”。


126



再以《永樂大典》輯本《舊五代史》為例①:



《永樂大典》原載五代薛史


四庫輯本舊五代史


卷六八五-王庭胤  處直為養子都所纂,時威北走虜庭,虜納之。  高祖畏其滋蔓,則厚賂力拒其命,虜忿稍息。


卷八八王庭胤傳  處直為養子都所篡,時威北走契丹,契丹納之。  高祖畏其滋蔓,則厚賂力拒其命,契丹怒稍息。


卷六八五-王權  天福中,命權使于契丹,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稱臣于戎虜者,謂人曰:“我雖不才,年今耄矣,豈能稽顙于穹廬之長乎?違詔得罪,亦所甘心”。由是停任。  其實權以恥拜虜庭,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卷九二王權傳  天福中,命權使于契丹,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奉使而稱陪臣者,謂人曰:“我雖不才,年今耄矣,豈能遠使于契丹乎?違詔得罪,亦所甘心”。由是停任。  其實權不欲臣事契丹,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誠如魯迅先生所指出:“‘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然要諱,但也 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因而必須加以抽掣改易,以“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 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②。真批:怕是骨氣沒學多少,罵人倒學上口了!而今看來,以史明鑑,然矣!


  此外,尚有出於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而對某些書籍所作的刪改。如清初朱存孝所編《回文類聚補遺》,其中收錄有《美人八詠詩》等作品



  ① 參見張忱石《永樂大典續印本印象記‧舊五代史輯本的訛誤及佚文》,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56期,1986年。又,陳垣於三十年代曾以《冊府元龜》所載與《舊五代史》互校,撰《舊五代史輯本發覆》(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第2集),總結四庫館臣在輯校時凡有十忌:忌虜、忌戎、忌胡、忌夷狄、忌犬戎、忌蕃忌酋、忌偽忌賊、忌犯闕、忌漢及其他雜忌。頗為詳核,可參看。真批:今中共之于繁簡字者,寧不類似?


  ②《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182頁。


127



。乾隆以其“詞意媟狎,有乖雅正”,下令“即行撤出”,並借此專諭四庫館總裁、纂修和分校等有關人員, 凡遇“各種詩集內有似此者”,均“一併撤出,以示朕釐正詩體,崇尚雅醇之至意”①。又如宋樓鑰《攻媿集》中,收有為某些貴婦人所作的碑傳、墓誌。當時的社 會風氣,婦女可以改嫁,並帶走隨前夫所封的誥命品級。文人學士記載她們的生平經歷,也樂於羅列其前夫及其子女姓名,作為一種炫耀,樓鑰也是如此。這在奉程 朱理學為統治法寶的清統治者看來,是有悖於封建禮教的,因而也授意對這些碑傳墓誌加以刪削,塗掉有關改嫁的文字,改為從一而終②。這類刪改,反映了四庫館 臣秉承統治者意旨,極力維護封建統治的孤詣苦心。


  (三)對某些“違礙”書籍的重編利用


  在纂修過程中,若發現某些“違礙”書籍的內容能夠為我所用,乾隆也不輕易放過,而是別有用心地下令 予以節取重編。如明末諸人文集奏疏,最初均被指為“字句狂謬,詞語刺譏”,絕大多數遭到查禁。但乾隆“親加披閱”,發現這些著述多“為明季喪亂所關,足資 考鏡”③,特別是劉宗周、黃道周諸人奏議,皆“慷慨極言”,“意切於匡救時艱”;“徐必達《南州草》所載奸商、奸璫結賄欺君諸疏,俱持論不撓,極為伉直; 又如近高《疏草》內載其劾大璫潘相等以礦稅擾民,真按:此字未簡化字肖!不知其標準在那裡. 宋一韓《掖垣封事》亦有劾東廠及稅監李鳳、梁永等蠹國病民諸疏,均屬詳明剴切”④。乾隆認為,於此可見明末“主暗政昏,太阿倒置,閹人竊柄,權倖滿朝”等種種秕政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六日諭。


  ②參見葉仲經《四庫全書評議》一文,載《金陵學報》32期,1933年;張政烺《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一文,載《清史研究通訊》19831期。


  ③《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諭。


  ④《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諭。


128



①,進而“曉然於明之所以亡與本朝之所以興”,因而在下令將明末諸人文集奏疏“刪改抵觸字句”,酌存一 二的同時,一併諭令就中“擇其較有關係者,別加編錄,名為《明季奏疏》,勒成一書”,其餘“仍分別撤燬”②。其後,乾隆又進一步考慮到明代“三百年中,藎 臣傑士,風節偉著者實不乏人,跡其規陳治亂,抗疏批鱗,當亦不亞漢、唐、宋、元諸臣,而奏疏未有專本,使當年繩愆糾謬,忠君愛國之忱,後世無由想見”,因 而再次下令將原編《明季奏疏》擴充為包羅一代的《明臣奏議》,在所有鈔入《四庫全書》的明人文集中“廣為搜採,裒集成編”③。這樣一來,不僅可借明臣之口 來揭露明朝的秕政,以明“一代得失之林”;而且還可借表彰勝朝“藎臣傑士”的“忠君愛國之忱”,標榜“聖人之心,大公至正”,進而“闡明風教,培植彝 倫”,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類似這種任意節取重編,以為我所用的惡劣手段,在四庫館對某些書籍的編纂中,是隨處可見的。真按:四庫全書篡改原書


  (四)對部分書籍的陸續掣出銷燬。


  隨著禁書政策的日趨嚴厲,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不斷有書籍被陸續掣出銷燬。開館初期,纂修官 根據校閱單逐部校閱書籍時,凡遇有“違礙”之書,均一一粘簽標識,並在書名上注一“燬”字,同時略記數語,說明“不應存目”或“應銷燬”的理由。如翁方綱 在校閱明朱錦輯《古今紆籌》、蔡復一著《遁庵全集》、范鳳翼著《范璽卿集》等書時,發現其中“悖觸違礙處”甚多,便直接提出“皆應銷燬,毋庸存目”的建議 ④,一批書籍就這樣被剔出列入銷燬範圍




 ①③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諭。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諭。


 ④翁方綱《四庫提要稿》。


129



。然而,這還僅僅是開始。經纂修官校閱之後認為可以抄寫或存目的書籍,在送交總纂、總裁進一步審核時,又有不少被掣出。如宋洪皓的《金國文具錄》,明紀克揚的《麗奇軒文集》、《麗奇軒詩草》,李應昇的《落落齋遺集》,真按:此據中研院線上目訂.然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作李應升,後索引又作李應昇,顯係繁簡字未轉換盡淨者。 清 阮旻錫的《夕陽寮存稿》等數十種書籍,翁方綱校閱時都認為“應鈔存”或“應存目”①,而當總纂官審核時卻被剔除。甚至某些書籍經再三審核後決定收入《四庫 全書》,其提要業已列入《總目》,也仍然在此後的多次磨勘中被剔除銷燬。如清楊賓所撰《柳邊紀略》,原收入全書史部地理類,唐張果的《通元五星論》,收入 子部術數類,宋葛長庚的《瓊琯集》,收入集部別集類,其後均被刪除;明王好問的《春煦軒集》,費元祿的《甲秀園集》,清瞿源洙的《笠文集》,魏世儼的《為谷文稿》,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當作"笠洲文集"  原皆列入集部別集類存目,也都被掣出銷燬。僅據今存《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統計,已經列入四庫著錄或存目的書籍,就有六十餘種或被刪除,或遭撤燬②。特別是乾 隆四十五年,為了徹底清除“違礙”字句,乾隆還下令四庫館組織專人對存目各書以及四庫未予著錄、存目,準備發還各藏書家的書籍進行檢查,總計查出“應行銷 燬書一百四十四部,應酌量抽燬書一百八十一部”,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綜觀《四庫全書》的編纂,盡管某些具體工作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就總體而言,數百名優秀學者,耗費近十年時間,對清乾隆以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所作的全面清理和總結,仍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中如《永樂大典》本的輯佚,發掘出了一大批文化寶藏,



  ①翁方綱《四庫提要稿》。



  ②參見沈津《校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殘稿的一點新發現》,載《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輯。


130



使數百種珍貴古書亡而復傳;對大量書籍的校勘、考證、辨偽,使許多篇簡錯亂、字畫訛誤之處得以改正,在 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古書的原貌,保證了全書的質量;特別是對各種書籍的鉤玄提要,排比編次,把數以萬計的書籍統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本上實現了明末清初以 來學者倡導的“儒藏”理想,起到了整理、保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然而,《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畢竟是在封建社會末期的“盛世”,由封建學者“奉敕”進行的,這就決 定了它對傳統文化的總結清理,不能不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由於清統治者推行的禁書政策的影響,四庫館臣在對書籍進行輯佚、校勘、考辨等整理工作的同時,也 在從事著銷燬、改易書籍的不光彩勾當;在保存古代典籍的同時,又在摧殘文化。其結果,不僅使許多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書籍遭到摒棄,而且使收入《四庫全書》 的一部分書籍尤其是宋元以後各書失去原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