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rch 26, 2010

301

盡行銷燬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風俗斷不宜置之不辦此等筆墨妄議之事大率江浙兩省居多其江西閩粵湖廣亦或 不免豈可不細加查核高晉薩載三寶海成鐘音德保皆係滿洲大臣而李侍堯陳輝祖裴宗錫等亦俱係世臣若見有詆毀本朝之書或係稗官私藏或係詩文專集應無不共知切齒豈 有尚聽其潛匿流傳貽惑後世不知各該督撫等查繳遺書時於此等作何辦理著即行據實具奏至各省已經進到之書現交四庫全書處檢查如有關碍者即行撤出銷燬其各省繳到 之書督撫等或見其書有忌諱撤留不解亦未可知設或竟未交一關碍之書則恐其仍係匿而不獻著傳諭該督撫等於已繳藏書之家再令誠妥之員前往明白傳諭如有不應存留之 書即速交出與收藏之人並無干碍朕凡事開誠布公既經明白宣諭登肯復事吹求若此次傳諭之後復有隱諱存留則是有心藏匿偽妄之書目後別經發覺其罪轉不能逭承辦之督 撫等亦難辭咎但各督撫必須選派妥員善為經理毋得照常通行交地方官辦理不善致不肖吏役藉端滋擾將此一併諭令知之欽此(抄本禁書總目卷上)

吏部為據實奏聞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

302

題本月初八日奉旨王際華著罰俸三個月鄭爔著銷去紀錄一次仍於補官日罰俸六個月陸費墀著銷去紀錄一次免其罰俸餘依議欽此抄出到部相應知照可也須至咨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三十九年八月 日

議得內閣抄出四庫全書正總裁戶部尚書王奏稱竊臣遵旨同大學士于敏中辦理四庫全書薈要所有謄錄應繳每日功 課先經酌定責令各該分校官催收校畢送覆校官覆閱由覆校官彙交提調驗明裝訂成書登記檔冊俟臣稽核進呈茲據提調陸費墀回稱各謄錄名下應交功課逐一分晰核計內有 謄錄姚岐謨一名曠欠至數月之多隨詢之該分校邱庭漋據稱上年九年間分校鄭爔丁憂出京庭漋蒙總裁奏派接辦當時並未據有鄭爔交出名單後見發書檔內本股下尚有姚岐 謨一名從未謀面亦未領書繕寫隨經循訪迄今尚未得其住址等語合行據實回明查辦等情請旨將編修鄭爔庶吉士邱庭漋交部議處至提調陸費墀雖係自行查出但不及早詳查 並臣失於覺察之處理應一併請旨交部察議等因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奉旨著交部欽此欽遵臣部隨移咨四庫全書處將應議各職名開送過部以便查議去後今於七月二十 三日將職名咨送到部應將分校官翰林院編修鄭爔照不清白交送罰俸一年例罰俸一年庶吉士邱庭漋接管時並未查出亦屬不合

303

應將庶吉士邱庭漋照不行詳查罰俸六個月及尋訪姚岐謨不獲又不即時舉報應照應申不申例罰俸六侗月查鄭爔邱 庭漋俱經丁憂慮於補官日各罰俸一年至提調陸費墀雖經自行查出但不及早詳查亦應議處應將翰林院編修陸費墀亦照不行詳查罰俸六個月例罰俸六個月該總裁失於覺察 亦屬踈忽應將四庫全書正總裁戶部尚書王際華照疎忽罰俸三個月例罰俸三個月查鄭爔有紀錄一次應銷去紀錄一次抵罰俸六個月仍罰俸六個月陸費墀有紀錄二次應銷去 紀錄一次抵罰俸六個月免其罰俸(中)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內閣奉上諭辦理四庫全書並薈要二處所用謄錄計六百餘名而應行繕錄之書籍甚多謄錄 中頗有遵例報捐陸續開缺者即須隨時頂補不可不預為籌備因思現屆京闈鄉試各省貢監生應試者千有餘人莫若於發榜後落卷內擇其字畫勻淨可供鈔錄者酌取備用較為省 便著交曹秀先嵩貴同派出之同考官竇光鼐吳玉綸周於禮趙佑戈源善聰留住貢院將未經取中南北中皿彌封墨卷公同繙閱挑取五六百卷交與吏部按照名次拆卷填註此內如 有本係謄錄即行扣除餘俱出榜曉示註冊挨補

304

其有本生告假或不願充當者亦聽其便欽此(大)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內閣奉上諭四庫全書處進呈抄錄書本朕連日偶加繙閱檢出舛漏處不一而足其中實係錯 誤者過失固不待言即原文傳寫舊訛或文義不順既有加簽改識之例何不逐條舉出概以輕心掉之耶朕未嘗有意苛求實亦無暇通身細閱乃數日內信手翻披而疵謬疊出該總裁 等所司何事永樂大典內由散篇輯成者此次始行呈進辦理已經年餘而自朕五月間臨幸熱河以後又閱半年之久何尚未能悉心校勘以致疵謬若此其纂修各員交該總裁等照原 議辦理外至各總裁內王際華於校勘薈要諸書加簽標識者甚多前此呈覽時朕詳加批閱並未見有字畫錯悞之處辦理尚屬盡心此次著免其議處曹秀先於五月內隨駕熱河繼復 派典順天鄉試現進各書自未及寓目亦著免其交部其蔡新張若溎李友棠俱著交部察議欽此(大)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內閣奉上諭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程景伊兵部尚書嵇璜俱著充四庫全書處總裁欽此(大)

305

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內閣奉上諭編脩陸費墀承辦四庫全書並薈要處繕錄之事一切綜核稽查頗能實心勤勉思其學問亦優著加恩以翰林院侍讀陞用遇缺即補以示鼓勵欽此(大)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四日臣永瑢等謹奏為奏明事查四庫全書處供事一項上年初辦時翰林院設供事二十名武英 殿繕寫處設供事十二名薈要處設供事四名聚珍版處設供事十二名俱以次奏請荷蒙允准在案但設立之初止就當時應用酌量定額未及通盤籌計迨行之既久實有未敷如翰林 院辦書自總裁以下官至七十餘員各有所司之事皆需供事供役又永樂大典而外各省送到遺書甚多一切登記搬貯收發等件分派承管頭緒紛繁實非二十人所能了事是以臣等 於上年七月內募選額外供事二十七名幫助辦理又武英殿及薈要處共謄錄六百餘名校閱各官七十餘員所有收發書籍綜核字數登記各種檔案日久益繁近又添有額外謄錄人 數愈多前設供事十六名仍不敷分辦臣王際華亦節次募選額外供事十三名應役又聚珍版處刊刻木字數十萬檢查排版換篇歸類頭緒更繁現有供事亦不敷使用臣金簡亦募選 額外供事十二名協同幫辦以上各供事等俱在額設之外

306

自備資斧飯食效力其逐日到各該處供役與額設供事無異現在既不可少但無實缺可補將來卽行走多年亦例不議敘 同一辦事未免向隅臣等酌議將此等額外供事三處共五十二名一併奏明咨行吏部于奉旨之日一體著役註冊仍毋庸給與公費飯食俟行走五年之後如果勤慎得力與役滿額缺 供事一同議敘庶各供事更加鼓勵於辦書亦有裨益為此公同具奏請旨謹奏 奉旨依議欽此(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奉上諭據陳輝祖奏於現在繳到書內檢查得博物典彙一部前明將畧一部粘簽封固進 呈銷燬其書皆明季末造所鋟之板現通飭各屬再行詳查並分咨各省如有前書及板片盡數銷燬等語此等違礙書籍不但印就書本應行查禁其板片自應一併銷燬但恐各省自行 辦理尚未能切實周到著傳諭陳輝祖並各省督撫遇有查出應禁書籍一面將原書封固進呈一面查明如有板片即行附便解京交軍機處奏聞銷燬仍飭吏胥等毋得藉端滋擾將此 遇奏事之便傳諭知之欽此(抄本禁書總目卷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臣王際華英廉金簡謹奏所有應用武英殿聚珍版排印各書

307

今年十月間曾排印禹貢指南春秋繁露書錄解題蠻書共四種業經裝潢樣本呈覽今續行校得之鶡冠子一書現已排印 完竣遵旨刷印連四紙書五部竹紙書十五部以備陳設謹各裝潢樣本一部恭呈御覽外又刷印得竹紙書三百部以備通行其應行帶往盛京恭貯之處照例辦理為此謹奏 奉旨知 道了書交懋勤殿欽此(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308

309

乾隆四十年

翰林院典簿廳為移會事照得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內閣抄出多羅質郡王永瑢等奏前事等因一摺相應抄 錄原奏粘連移送貴廳查核可也湏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內閣典籍廳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七日謹奏為奏明請旨事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奉上諭前據辦理四庫全書館 總裁奏請將進士邵晉涵周永年余集舉人戴震楊昌霖調取來京同司校勘業經降旨允行但念伊等現無職任自當予以登進之途以示鼓勵著該總裁等留心試看年餘如果行走勤 勉實於辦書有益其進士出身者准其與壬辰科庶吉士一體散館舉人則准其與下科進十一體殿試候朕酌奪降旨錄用欽此伏查進士邵晉涵等自上年到館纂輯永樂大典內之五 經散片及成部之□迄今已一載有餘臣等留心試看該進士等均屬實力編排行走勤慎理合奏明遵旨將進士邵晉涵周永年余集俱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准其與壬辰科庶吉士一體 散館舉人戴震楊昌霖作為進士准其與乙未科進士一體殿試以示鼓勵再查原任中書徐步雲前經緣事革職發往伊犁期滿回京上年九月內奉旨徐步雲係南巡召試考取學問亦 優著加恩令在四庫全書處以分纂效力行走欽此查該員分纂永樂大典內之子集二門考訂頗見細心前又經奏明派在武英殿分校四庫全書

310

所辦各書亦俱能認真校勘尚屬勤勉臣等謹據實奏聞可否仍賞給內庫中書原官補用之處出自皇上天恩如蒙俞允該員自必倍加感激奮勉於舘務亦為有益伏祈睿鑒謹奏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奉旨依議欽此(中)

乾隆四十年二月初七日內閣奉上諭庶吉士黃壽齡上年因遺失永樂大典經部議以降一級留任仍罰俸一年因該員尚 未散館授職無任可留再令學習三年方准散館固屬咎所應得第念四庫全書處未定章程以前纂脩等將書攜歸校辦者諒不止一人黃壽齡第因遺失遂干吏議耳其情尚稍可原黃 壽齡著從寬准其同壬辰科庶吉士一體散舘其議處之案著改為罰俸三年欽此(大)

多羅質郡王永瑢等為遵旨議奏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戈源條奏請將在館謄錄計字議敘不拘年限一摺奉旨四庫全書總 裁議奏欽此臣等查核該御史原奏據稱在館諸生每日限寫一千字五年共限寫一百八十萬字聖恩體恤實為寬立課程但查伊等日限之字速者原可加倍遲者亦綽有贏餘徒以月 日尚寬不肯及時多寫即有情願趕辦者亦因年限已足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213



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


潘繼安


  1982年是《四庫全書》纂成二百周年。這一部大叢書是十八世紀中葉清王朝政府徵集了大量圖書,集中了大批學者,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於1782年編纂成書的。奉表上進的日期是1782827日(即清乾隆47719日,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上冊第86頁)。這時,《四庫全書》第一份(書成貯文淵閣,稱文淵閣本)早已編繕完竣①。其第二份(書成貯文溯閣,稱文溯閣本)的抄繕工作,也已大部完成,到這年122日,即完全蕆工。隨後又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再抄繕了五份,分貯於文源、文津兩閣及江浙三閣。今據文溯閣本計算,全書共收經史子集四部書三千五百九十種,計有七萬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分裝三萬六千三百十三冊。又據陳垣先生就文津閣本計算,全書共有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十六頁(這是中國頁,每頁對折,就共有四百五十八萬一千八百三十二面)。就其篇幅之大、冊數頁數之多來說,不僅在我國,即使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的。在二百年之前,我們國家能編出這樣一部篇幅空前巨大的大叢書,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引以自豪的。《四庫全書》雖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獻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清王朝政府執行“寓禁於徵”的方針,借徵集民間藏書的機會,大肆搜查、銷燬一切對其統治不利的著作,約計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和編成之後,共銷燬了違礙書三千種以上(其中有一些是已收入四庫復被撤燬),從而使不少有用之書就此絕傳。現在試從清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時所撰的《四庫全書提要稿》,來看《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及編成之後,對採進書的剔除和撤燬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


214




  這一部《四庫提要稿》,封面舊題《翁蘇齋所纂提要書稿》,卷端則題《四庫全書提要稿》,雖以“提要稿”為名,而實為翁氏校閱從各省徵集到的圖書的校書筆記。全書凡二十五卷,分裝一百二十五冊。翁氏於此稿中對他所校閱的各種圖書作了或詳或略的記錄。其詳者每書除自撰提要稿一篇外,或羅列書中子目,或節抄書中部分內容,亦或摘存其有關其他考證者,而隨筆所及,有記事,有評論,多存書林掌故。其略者,每書或只有提要稿一篇,或僅略記數語而未撰提要稿。全書二十五卷中,共有各省所進圖書的提要稿九百九十六篇,計經部書提要稿一百八十篇,史部書提要稿二百廿一篇,子部書提要稿一百七十七篇,集部書提要稿四百十八篇。這些提要稿原則上是每一種書撰寫一篇,然亦偶有因各省所進之本原係二種合刊(或合抄),因而遂二種合寫一篇的,因此,這九百九十六篇提要稿所檃括的書,不止九百九十六種,而實有一千○一種。此外尚有未撰提要稿而僅略記數語之書多種。所以此稿的內容相當豐富,惜翁氏當時未加詮次,故今天我們檢索時稍感不便。關於此稿的著作年月,據17734月(乾隆383月)辦理四庫全書處議奏應行各事宜摺稱:“查有郎中姚鼐、主事程晉芳、任大椿、學政汪如藻、原任學士降調候補之翁方綱,亦皆留心典籍,見聞頗廣,應請添派為纂修官,令其在館一同校閱。”②又據翁方綱所撰《翁氏家事略記》稱:“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三月,大學士劉等奏:‘原任學士降調候補之翁方綱,留心典籍,見聞頗廣,請充補四庫全書纂修官’,奉旨‘依議’。三月十八日入院修書。”又稱:“四十三年戊戌,四庫全書五年期滿,分等議敘,方綱列上等,奉旨加一級。五月,充殿試彌封官。”是翁氏之撰寫此稿,始於17734月(清乾隆383月),終止於17785月前後(清乾隆4345月間),歷時足有五年之久。但翁氏自177611月(清乾隆4110月)起,充任文淵閣校理


215



,又充武英殿繕書處分校官,次年,又承修《明紀綱目》,又承修《音韻述微》,又承修《續通志》,又兼武英殿繕寫處覆校。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職位 翁氏在這五年中的後二年,雖然名義上仍是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而實際上其絕大部分時間,已用在其他方面。故翁氏此稿的大部分,當作於這五年中的前三年。此外,在《翁氏家事略記》中,還記載了一些關於翁氏修書的情形,如:“自癸巳春入院修書,……每日清晨入院,……午後歸寓,以是日所校閱某書應考某處,在寶善亭與同修程魚門、姚姬川、任幼植諸人對案詳舉所知,各開應考證之書目,是午攜至琉璃廠書肆訪查之。……每日檢有應用者,輒載滿車以歸。家中請陸鎮堂司其事,凡有足資考訂者,價不甚昂即留買之,力不能留者,或急寫其需查數條,或暫借留數日。”可見翁氏在校閱各省所進書及撰寫這部《提要稿》時致力甚勤。這部《提要稿》於清季流傳粵東,後為海內著名藏書家吳興劉承幹(翰怡)氏所得,珍藏於嘉業藏書樓中,為劉氏所藏煊赫名跡之一。劉氏喜刻書,而此稿則未付梓,僅命其圖書管理員施維藩(韻秋)傳錄副本一部。傳錄時在篇幅方面,有所收縮,原來字大行疏者,一變而為字小行密,於是遂由原來的一百二十五冊,縮為十二冊。現劉氏所藏的珍本圖書已散,翁氏《提要稿》原本已下落不明。其副本為復旦大學教授王大隆(欣夫)所得,真按:王欣夫 載於其所著《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中。王氏得此副本後,以此稿向未刊行,爰倩其友人將其中的九百九十六篇提要稿一一抄出,並準備重編為“四庫著錄”、“存目著錄”、“四庫與存目皆未著錄”三類,標點刊行之。惜王氏方欲著手編纂,即嬰疾逝世。今此副本及王氏倩友從副本中抄出之提要稿,均珍藏於復旦大學圖書館中。


  上面已經說過,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時,所校閱的是從各省徵集到的圖書,然則當時從各省徵集到的圖書,究竟有多少種呢?據劉漢屏《四庫全書史話》統計:“自乾隆三十七年開始徵書以後的十年間,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大約共有三萬三千多種


216



。”可是,盡管徵集到的圖書是如此的豐富,而當時抄錄入《四庫全書》的,卻一共只有三千五百九十種(據1782年抄成的文溯閣本)。而這三千五百九十種還不光是各省所進書,同時還包括採自清內府所藏的二百九十七種、清內府所刊的三十種、敕撰本一百四十九種、通行本一百種及輯自《永樂大典》的三百八十五種在內。真按: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之數量 1792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定稿時,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成書時間 所收著錄書那就更少了,只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種(見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出版說明’)。而在翁氏撰有提要稿的一千○一種書中,見於1792年定稿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包括見於著錄書和見於存目書),只有八百五十四種。於此可見在《四庫全書》編纂期間及編成之後對採進書曾作大量的剔除和撤燬。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翁氏《提要稿》中,可以看到有下列四種情形:


  一、書尚未經校閱即被剔除  在翁氏《提要稿》中,有好幾處提到“校閱單”一詞。如在《宋徽宗宮詞》的提要稿中說:“非全書也,不應入校閱單內。’又在《莆陽全書》的提要稿中說:“此書不應入於校閱之單內。”又在《澄水帛》、《六月譚》的提要稿中說:“此二種係在茅元儀所著各種內,不必存目,並不應入校閱單內。”可見各省所進書到館後,在交給各個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校閱時,先要開列“校閱單”,而就在此時就有一些書沒有被列入“校閱單”,也就是這些書尚未經校閱就被剔除了。而從上舉翁氏認為不應入“校閱單”之四種書觀之,《宋徽宗宮詞》是不全之書,《莆陽全書》、《澄水帛》、《六月譚》則均為見於《清代禁燬書目(補遺)》的違礙書。由此可見這些沒有被列入“校閱單”之書(即尚未經校閱就被剔除之書),或為不全之書,或為明顯的違礙書。


  二、一書與他書內容重複者多被剔除  在被剔除的各種書中,有一些書是為了避免與另一些書內容重複而剔出的。因為這一些書已包含在某些分量較大的書中,那些包含著這些書的分量較大之書如已收入四庫,則這些書就往往被剔出不收。如翁氏《提要稿》所載的各省所進書中有《思陵錄》、《龍飛錄》二書,是在編纂《四庫全書》時被剔出不收的


217



。這是由於這二種書已包含在周必大《文忠集》中,《文忠集》已經收在《四庫全書》中,故《思陵錄》、《龍飛錄》二書就被剔出不收。又如翁氏《提要稿》中又載有《靈星小舞譜》一書,這也是一種在編纂《四庫全書》時被徵集到四庫館而後來又被剔除之書。其所以被剔除,是由於四庫所收的《樂律全書》中已有《靈星小舞譜》,與此是內容重複的,所以此書就被剔出了。


  三、經纂修官認為毋庸抄錄、毋庸存目之書多被剔除  在《四庫全書》編纂中,各書經纂修官校閱完畢撰寫提要稿時,纂修官必須遵照177376日(清乾隆38517日)乾隆帝諭旨,在提要稿中,對這些書分別提出應否刊刻、抄錄和存目的初步意見,而這些意見後來有不少是被採納了。在《四庫全書》編纂中被剔除的圖書中,有一些書正是由於纂修官在提要稿中提出了“毋庸抄錄”或“毋庸存目”或“不應存目”的意見而被剔出的。如翁氏在《選詩》一書的提要稿中對該書提出了“毋庸抄錄”的意見,在《燉煌新錄》、《遣愁集》等書的提要稿中對這些書提出了“毋庸存目”的意見,在《憨山緒言》、《金璧故事》等書提要稿中,對這些書提出了“不應存目”的意見。而這種被翁氏認為“毋庸抄錄”之書,後來果真沒有抄入《四庫全書》而被剔除;“毋庸存目”、“不應存目”之書,也是如此。


  四、有違礙字句的違礙書悉被剔除、撤燬  上面已經說過,翁氏此稿的大部分當作於翁氏承修《四庫全書》五年中的前三年,而在這前三年中,又有不少篇幅是撰寫於1774910日(乾隆3985日)乾隆帝下令查辦禁書之前。真批:由何得知?怎不舉證? 這時,翁氏已經在他所校閱的某些書中,發現一些違礙字句,而此時四庫館對此種有違礙字句之書應如何處理,尚無劃一規定;因此翁氏除在這一些書卷前粘簽候四庫館總裁酌定外,並在《鏡山庵集》一書的提要稿後面,向四庫館總裁提出了一份書面的請示或建議。其言曰:


218



   《鏡山庵集》二十五卷,明高出著,其集之是非勿論已。即以今館臣恭辦《全書》之體,此等集不但不應存目,且不應校辦;不但不應校辦,而且應發還原進之人。從前於明末茅元儀所著書卷前,亦已粘簽,候總裁大人酌定。明人萬歷以後之書,恐不止此,應如何商定劃一,請酌定,俾各纂修一體照辦。方綱謹識。真批:此即黃愛平於書所所引而徑標註為稿卷二二者也. (見翁氏此稿卷二十二)


此書面請示送達總裁之後,總裁對翁氏作何指示,今已不詳,但此後不多久,乾隆帝即下令查辦禁書,命令四庫館將各省已經進到之書進行檢查,有關礙者即行撤出銷燬。於是翁氏即於其所校閱各書中有違礙字句之處,一一粘貼簽記,由總纂總裁等覆核後,將書撤出銷燬,並於其所撰《提要稿》中記載這一些書之處的書眉上(或在這一些書的提要稿的前面或後面),詳記粘簽數量及粘簽所在的卷次頁次行次,並對其中肯定要銷燬之書在書名上注一“燬”字,暫時不能肯定而尚須候總纂總裁酌定者,則在書名上注一“酌”字。這是我們在翁氏《提要稿》中看到的關於違礙書的剔除和撤燬的情形。但這時尚在查辦禁書的初期,列為禁書而被撤燬者尚不甚多。在翁氏撰有提要稿的一千○一種書中,書名上注有“燬”字者,合計僅三十來種。此後隨著禁書令的三令五申,禁燬的範圍越來越擴大,因此,翁氏《提要稿》所載各書被列為禁書的也就越來越多,遠遠超過書名上注有“燬”的三十來種。今將翁氏《提要稿》與《清代禁燬書目(補遺)》(清姚覲元編,鄧實補遺,商務印書館再補遺)、《清代禁書知見錄》(孫殿起著)、《索引式的禁書總錄》(陳乃乾編)三種禁書目錄一一核對,在翁氏撰有提要稿的一千○一種書中,發現有八十來種見於這三種禁書目錄。同時又在翁氏《提要稿》中發現了一些為這三種禁書目錄共同遺漏的禁書。例如在翁氏《提要稿》卷二載有清尹會一所撰《尹母年譜》一書,這是尹氏父子(尹會一、尹嘉銓)所著各書中的一種。尹氏父子的著作,1781年(乾隆46年)全部列為禁書。此書既為會一所著,自必在禁燬之列,而在上述三種禁書目錄中,卻都把它遺漏了。又如在翁氏《提要稿》卷二十一


219



,載有清周亮工所著《讀畫錄》一書;這是在1787年覆勘文源閣《四庫全書》時因語涉違礙經詳校官祝堃查出奏請銷燬的一種禁書,是見於17881114日(乾隆531017日)軍機處所開具的“文淵閣撤出各書清單”的,而在這三種禁書目錄中,亦均漏而未錄。真按:禁燬書目所遺漏的書 又如翁氏《提要稿》卷十二,又載有明紀克揚所著的《麗奇軒文集》、《麗奇軒詩草》二書,這是因有違礙字句經翁氏在校閱時查出而記簽五處(《文集》三處,《詩草》二處),因而不但在《四庫全書》編纂中被撤出不收,而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中被摒而不存其目的違礙書,而在這三種禁書目錄中,亦均漏而未錄。又如在翁氏《提要稿》卷二十二,又載有宋洪皓《金國文具錄》一書,這是宋洪皓於使金歸來後撰錄金國官制祿格諸事以上之於朝的一種進呈書。當時宋有宇文虛中者,先皓而使金被留,遂降金,官翰林學士、知制誥。金天會間議定禮制,虛中掌其任,一切咨訪儀式,皆於是乎出,金人號為國師。翁氏在此書提要稿中說:“史稱‘洪皓至上京,見虛中而甚鄙之’,即此書之注腳也。”洪氏此書為記錄金國禮制之書,而非宇文虛中之傳記,則此所謂“即此書之注腳也”者,蓋謂洪皓之於虛中,因甚鄙其人而并及其所議定之禮制也。清與金同為女真人首領所建之國,努爾哈赤於建國之初且仍以金為國號(史稱後金),直視完顏氏為其先世,則在查辦禁書時,對於此種對金國之禮制目為漢族敗類所議定而有鄙視之意之書,自必不能放過,此所以不但《四庫全書》不收此書,即在四庫存目中亦必摒而不錄,而上述三種禁書目錄亦均未載此書之名,可見這三種禁書目錄所收禁書均不完備,尚不及翁氏此稿之尚能多存清乾隆前舊籍之名。真按:禁燬書目所遺漏的書


  綜上所述,可見《四庫全書》所收,遠非當時所徵集到的圖書的全部,現存的各種禁書目錄所收者,亦非當時禁書的全部。真按:禁燬書目所遺漏的書 《四庫全書》凡例中說:“其上者悉登編錄,罔致遺珠。真批:遺珠于此有歧義,蓋清與中共自有不同的遺珠.可謂遺珠1與遺珠2也,猶x1<>x2. ”而事實上則是在編纂中甚至在編成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將從各省徵集到的豐富圖書文獻作了大量的剔除和撤燬


220



,而在這些被剔除、被撤銷的圖書中,有不少是史料價值很高的書,可見“遺珠”還不在少數。現在,這些被剔除、被撤燬的圖書,多半已不存於世,幸在翁氏的這部《提要稿》中,還保存著這些書的一部分提要底稿,我們今天猶得借以略窺其內容的梗概。故翁氏此稿不僅可以作為對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根據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大有裨益於我們今天考查已佚的明末清初的圖書文獻。它在文獻史料方面的價值,似乎還在邵晉涵、姚鼐、余集三家提要稿之上。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之價值


 


  ①《四庫全書》第一份於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1782119日)編繕完竣。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上冊77頁及下冊46頁。


  ②見《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上冊10頁。



請多指教(comments)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Monday, March 22, 2010

261



是此書作於理宗以後當是咸淳間人所撰其時國勢阽危典籍散佚遂致作者姓名失傳而其書猶得傳於後亦云幸矣宋史詞支蔓而事疎漏於南渡以後尤甚此書敘次簡明議論亦多平允如蜀中之減重額湖北之行會子范祖禹之補諡何致之罷制科胥足補正史所未備其紀年互異者宋史韓侂胄傳載薛叔似宣諭京湖程松吳曦同赴四川鄧友龍宣諭兩淮徐邦憲罷知處州俱作開禧四年然開禧實無四年此書載於二年丙寅當得其實其姓氏之互異者如宋史趙彥逾傳有中郎將范任此書作范仲壬


262



趙汝愚傳有宣贊舍人傅昌朝此書作昌期步帥閻仲夜此書作王仲先本紀副都統翟朝宗得寶璽此書作興宗俱有資於參考惟於史彌遠廢立濟王事略而不書疑為當日史官拘於忌諱此書仍其舊文未及詳覈至彌遠之營家廟求起復固未嘗不大書於簡矣永樂大典所載失原書卷次今按年分編釐為十六卷


263



通鑑前編提要


通鑑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元金履祥撰柳貫作履祥行狀云司馬文正作資治通鑑繫年著代祕書丞劉恕作外紀以記前事顧其志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不足傳信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書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諸子表年繫事復加訓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資治通鑑勒為一書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後王所當法戰國申韓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王所當戒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司馬公既已論次


264



而春秋以前無編年之書是編固不可莫之著也蓋履祥撰述之意如此履祥師事王柏柏勇於疑經履祥亦好持新說如釋桑土既蠶引後世所謂桑間為證釋封十有二山濬川謂營州當云其山碣石其川遼水以篤公劉七月二篇為豳公當時之詩非周公所追述七月為豳詩篤公劉即為豳雅皆不免於臆斷又用尚書記異於周昭王二十二年書釋氏生則其徵引羣籍去取有未盡當者至繫年表事之時有牴牾更無論矣然此書援據既博論古亦有特識如解國語十五王而文始平之謂自公劉數至文王以世本為據而辨史記周本紀


265



稱后稷子為不窋曾孫為公劉者殊誤春秋書尹氏卒即與隱公同歸於魯之鄭大夫尹氏而不主公穀之說其餘審定羣說多與經訓相發明其用意之深固非漫為排比也履祥自撰後序謂既編年表例須表題故別為舉要三卷而所引經傳子史之文皆作大書惟訓釋及案語用雙行小字附綴於後蓋避朱子綱目之體而稍變通鑑之式也後來浙江重刻本列舉要為綱以經傳子史之文為目而訓釋仍錯出其間非復本書之舊矣或稱此書為通鑑綱目前編則因明南軒之書而加之於履祥耳


266



 


267



 通鑑綱目前編提要


通鑑綱目前編二十五卷明南軒撰軒字叔後渭南人卷端有軒自序題吏部文選司郎中前翰林院庶吉士明史附見南居益傳亦云吏部郎中嘗著綱目前編然其書又有其門人場光訓序稱軒為渭上先生壯遊金馬閱銓曹歷藩臬是其官不終於郎中陝西通志稱其終山東參議為得其實然陝志亦有舛誤題名碑錄載軒為嘉靖癸丑進士而陝志作甲辰進士又當以題名碑為實據矣此書合金履祥通鑑前編陳桱通鑑前編外紀刪削為一書起自伏羲終於周威烈然不明提綱分目之法迂腐可笑


268



引爾雅云熊虎貔貅貙虎六者猛獸可以教戰引左傳曰龍角亢星也建戌之月見於東方故戒民以土工之事蓋明人專用心於八股目未曾見全經雜采類書以訛傳訛而不考爾雅左傳之本無其文又履群受業於王柏故徵引師說稱子王子此書既盡變履祥原書之面目任意增減而引王柏之說仍稱為子王子是皆不諳文義者所為其謬舛不可勝指也


269



 盤洲集提要


盤洲集八十卷宋洪适撰許及之撰适行狀稱其有文集一百卷藏於家周必大撰神道碑又稱其論著為四方傳誦有盤洲集八十卷則八十卷當屬定本故陳振孫書錄解題張萱重編內閣書目俱作八十卷然流傳者尠王士禎居易錄謂朱彝尊所藏盤洲集僅有其詩則藏書家已罕覯全帙此本為汲古閣毛氏影鈔宋本雖字句間有脫落而卷帙完好洵希覯之書也适以詞科起家工於儷偶其弟邁嘗舉其艸張浚致仕制諸篇裁對整齊載於容齋三筆然考适自撰小傳自其少時


270



擬復得河南賀表即云:「齊人歸鄆讙之田,真按:此似用孔子相魯與齊會盟事見左傳。宣王復文武之土。」真按:周宣或漢宣?見者稱之。是其組織之麗出於天然故掌內外制每長於潤色藻思綺句層見疊出容齋三筆所舉者不足以盡之也記序志傳之文亦能健舉無南宋冗蔓習氣适性嗜金石文字精於考覈如跋唐瑾傳云據碑瑾字子玉而北史本傳作附璘新唐書世系表又作子瑗碑云瑾祖名文輪而北史作倫新唐書又作輪字文轉碑云文輪終東萊太守而北史作青州刺史新唐書又作青州太守碑云賜姓宇文于謹南伐以為行軍長史謹多其才求與通籍然後更万紐于之姓而北史云賜宇文及万紐于姓連屬並舉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251



,一代之綱紀係焉。次於〈宰輔表〉後,重其任也。自永樂始任中官至正統成化正德天啟而閹宦之禍烈矣然非羣小附之勢尚未熾正德以後結近侍者實繁有徒創立閹黨傳所以窮其醜類也土司向背靡常興師命帥旋撲旋滋與明代相終始創立土司傳見綏輯之無遠略也其餘承前代之法而次第纂敘者皆詳贍有法洵為一代之信史而非明臣私撰者所能幾及也惟聖朝光宅區夏加禮前代存其典章表彰勝國忠臣一視同仁恩施浩蕩為曠古所未有儒臣得親承睿謨


252



勒成信史昭示方來豈非幸哉


253



 洪範口義提要


洪範口義二卷宋胡瑗翼之撰文獻通考作洪範解朱彝尊經義考列未見一門永樂大典中尚存完本晁公武謂係門人所錄無緒次首尾今按其書先後貫澈條理整齊當為瑗自撰之書宋史稱瑗善於訓迪設經義治事二齋分授弟子此書蓋經義齋講習所傳也自唐及宋初皆墨守注疏人無異議洎劉敞歐陽修諸儒經說始各標己見不受前人之範圍瑗於諸儒中最為醇謹然如釋天錫洪範為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五行次第定為箕子所陳而不辨洛書本文之多寡五福六極之應通於四海不當指一身而言


254



皆駁正註疏自抒心得又詳舉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經語更精確要其大旨歸於建中出治定皇極為九疇之本不欲以陰陽災異諸說流為禨祥南宋諸儒之學實導源於此然瑗本以躬行為人師持論偶有異同皆從容審定無後來翻新立異之弊瑗之德行可傳其書益可寶貴宋蓺文志本一卷今校定字句釐為二卷


255



  洪範統一提要


洪範統一一卷宋趙善湘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仕至資政殿大學士封天水郡公贈少師宋史有傳此書成於開禧時宋史謂之洪範統論經義考又作統紀今按善湘自序定為統一善湘謂漢儒鴻範五行傳祇以五事庶徵為五行之驗而五紀八政諸疇散而不傳其統徵引事應語多傅會因采歐陽修唐志蘇洵洪範圖論遺意定皇極為九疇之統每疇之中如五行則水火木金皆統於土五視則貌言視聽皆統於思得其疇而九疇可以一貫矣先是朱子與陸氏九淵論皇極之義


256



往復辨難各持一說此書以大中釋皇極本諸註疏與陸氏合復謂九疇皆運於君心發為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極之旨蓋能通懷彼我兼兩家之長者也經義考列未見一門今從永樂大典中按經文前後編次


257



敷文鄭氏書說提要


敷文鄭氏書說宋鄭朴拱宋史蓺文志及焦竑經籍志俱作一卷朱彝尊經義考不著於目蓋其書自明初已為難得之本故久而失傳彝尊實未見也今永樂大典中散見諸韻者尚得二十七條前有胡巖起序稱其不章解句釋而抽關啟籥能發其精微之蘊今永樂大典所載每條皆有標題蓋即原書之體例也朴長於持論如釋作服汝服則發明服以象德之義釋俶擾天紀則推言天人相應之幾大禹謨言謙受益滿招損仲虺之誥言好問則裕自用則小皆能反覆推詳以自伸其說


258



至謂伊尹事太甲必俟免服奉歸而始釋其弗狎弗順之慚虞書言三就三居當以輕重遠近為差等而極論孔傳分計道里之非尤為卓然有見其論太誓十有三年當從書序作十一年以洪範史記為證又能參稽博考而得其實也惟五子之歌上推傳子傳賢之夏變立論未免迂遠其釋周書者僅得五條疑永樂大典愿本或有缺佚今就其尚存者依經文前後編次如左


259



 兩朝綱目備要提要


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不著撰人名氏所紀自宋光宗紹熙迄寧宗嘉定十七年事蹟王圻續文獻通考焦竑經籍志俱不著於錄元吳師道禮部集有答陳眾仲問吹劍錄云續宋編年於吳曦誅數月後載李好義遇毒死又有題牟成父所作鄧平仲小傳及濟邸事略後云吳曦之誅實楊巨源結李好義之功為安丙輩媢忌掩沒近有續陳均宋編年者頗載巨源事雖能書安丙殺其參議官楊巨源而復以擅殺孫忠銳之罪歸之大抵當時歸功於丙故其事不白云今以師道所引與此書對勘


260



語頗相合疑此書在元時嘗稱為續宋編年然師道亦未嘗明言撰自何人也陳均編年備要本通鑑長編而刪節之此書本兩朝實錄參以李心傳議論其諳習掌故當有所授受第體例亦不盡符中如稱趙鼎為趙丞相安丙為安觀文錢象祖為錢參政李壁為李參政史彌遠為史丞相多仍當時案牘之文未盡刊正紀金元啟釁之事追敘金源創業譜牒秩官具載顛末似單行之書非增續舊史之體至元人得國緣始多得自敵國傳聞固不免有失其實者嘉定十四年六月乙亥大書云與莒補秉義郎其目云即理宗皇帝又載朱子贈官兼及寶慶三年紹定三年淳祐元年追封諸典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121



;‘鍛歲煉年’,似摭《六一詩話》論周朴語;真按:亦有作周樸者.參見翰典、瀚堂資料庫. 稱 班姬為‘匹婦’,亦似摭鍾嶸《詩品》語”。再考其出現的時間,也頗有可疑之處,元代“至正去宋未遠,不應宋本已無一存,三百年後乃為明人所得”。最後再與 《永樂大典》本互校,發現《永樂大典》所收舊本“闕文亦同”①,因而證實此段文字確係明人偽撰,當從元本闕之。總之,纂修官於歷代偽書“一一詳核,並斥而 存目,兼辨證其非”②,弄清了不少傳世書籍的真實面目。


  考證,則是纂修官在從事校閱時所進行的最廣泛、普遍的工作。古書在長期流傳、刊刻過程中,往往出現 許多異文和錯字,造成後人的歧義甚至誤解。因此,有必要詳加考證,以正本清源,恢復其本來面目。纂修官在這方面花費了巨大的勞動和精力。他們有的廣泛參校 不同版本,擇善而從;有的則考之《永樂大典》,訂譌補闕。如戴震校《水經注》一書,“以《永樂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條參校”,並“排比原文,與近代本 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又區分經文、注文,訂其義例,遂使數百年“絕無善 本”之書,一旦“神明煥然,頓還舊觀”③。翁方綱記載說,他在四庫館擔任纂修時,經常“每日清晨入院,院設大廚供給桌飯。午後歸寓,以是日所校閱某書應考 某處,在寶善亭與同修程魚門(晉芳)姚姬川(鼐)任幼植(大椿)諸人對案詳舉所知,真按:任大椿 真按:姚鼐 真按:程晉芳 各開應考證之書目,是午攜至琉璃廠書肆訪查之。是時江浙書賈亦皆踊躍,遍徵善本,足資考訂者,悉聚於五柳居、文粹堂諸坊舍,每日檢有應用者,輒載滿車以歸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文心雕龍》提要。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


③《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水經注》提要。


122



。家中請陸鎮堂司其事,真按:陸廷樞 凡 有足資考訂者,價不甚昂即留買之,力不能留者,或急寫其需查數條,或暫借留數日,或又雇人抄寫,以是日有所得”①。這些凝聚著纂修官心血和學識的考證成 果,原皆附於各書卷末,後經乾隆專諭“另為編次,與《總目提要》一體付聚珍版排刊流傳”②,此即流傳至今的《四庫全書考證》一書。


  (三)提要


  書籍經過甄別、校閱之後,纂修官的最後一項任務,便是給它們各撰一篇提要,敘列作者爵里,記述版本 源流,撮舉典籍要旨,考訂文字得失,並根據乾隆制定的標準,提出應刊、應鈔、應存的建議。大體說來,凡“罕見之書,有益於世道人心者”當刊,“發揮傳注, 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應鈔,至於“尋常著述”,瑕瑜互見者則存其目。真按:四庫全書存燬標準的擬定 若 在校閱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某書有粗疏不經,甚或“觸悖”之處,也略記數語,提出不應存目或銷燬的建議,供總裁審核檢閱,斟酌去取。其後,總纂官紀昀、陸錫 熊等人在纂修官所撰各篇提要基礎上,再加綜合考校,反覆修改,並按照傳統目錄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體系,逐一排比編次,纂成《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這部凝 聚著眾多纂修官學識和心血的目錄著作,不僅鉤玄提要,提綱絜領真按:當作提綱挈領!前才錯過,又錯! 把《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上萬種書籍統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中國傳統目錄學史上,留下了一座豐碑。


  但由於官修大型書籍本身的局限以及各種因素的制約,《四庫全書》的校閱編纂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①《翁氏家事略記》。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諭。


123



  在書籍的取捨方面,館臣竭力維護儒學正統地位,大量收入歷代解經注經的各種著述,而排斥異端思想及釋道外教,鄙棄科技著作和詞曲作品。真批:有摒棄科學著作麼?何故算學五經為乾隆所題詠? 所謂“聖朝編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①,赤裸裸地表現出編纂者濃厚的衛道觀念。


  在版本的選擇方面,有的書籍未能採用最好的本子。如宋黃公度《知稼翁集》,既有十二卷全本,也有二 卷刪本。徵書時,兩種本子都進到四庫館,其中僅十二卷本便有兩種,一為江蘇採進蔣曾瑩家抄本,一為浙江採進鮑士恭家藏刻本。但館臣竟然漏略了十二卷本,而 採用了二卷本,稱其書“僅一百三十四頁,分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數,豈尚有佚遺歟”②?可見其在版本鑒閱上粗疏的問題③。


  在書籍的校勘考證方面,也較少廣採眾本、博勘異文的考訂辨正,大多只是通讀一遍,做些簡單的校書筆 記而已。甚至《永樂大典》中有足補傳世書籍闕佚部分的內容條目,館臣也置而不顧。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二書,四庫據以著錄的本子均有闕卷, 《大典》中收有二書足本,“以州府散隸於各韻字下”,而館臣竟“憚其檢查繁重,不以付也”④。這些,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四庫全書》的收書質量。真按:四庫全書的收書質量


  四、禁書政策對全書編纂的影響


  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清統治者實行的禁書政策,給編纂工作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八,《知稼翁集》提要。


  ③參見《四庫採進書目》,又劉乾《四庫採進蔣重光家抄本知稼翁集》一文,載《人文雜志》19822期。


  ④孔繼涵《元和郡縣圖志跋》,附載《元和郡縣圖志》卷末。


124



。不僅許多書籍因所謂“違礙悖逆”被摒棄乃至禁燬,即使收入四庫的書籍,也有一部分遭到程度不同的抽燬、改易、重編、甚或再被撤出銷燬。


  (一)對書籍“違礙悖逆”之處的抽燬


  四庫館臣在校閱各書時,凡遇詩文彙選之書內選人曾經專案查繳的“悖逆”著述,類事或記載之書有“違 礙”條目,文集著述有忌諱篇章,均無一例外撤出銷燬。清初朱彝尊編纂的《明詩綜》,彙輯明代詩作,“每人皆略敘始末”,並“備載諸家評論,而以所作《靜志 居詩話》分附於後”,清初以來,一直“為詩家所傳誦”①。但因其中收有屈大均等人的作品,便被部分抽燬。顧炎武的學術名著《日知錄》,“積三十餘年,乃成 一編”,所論經義、政事、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史法、兵事、地理等各類條目,就連四庫館臣也不能不肯定其“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每一事必詳其始 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於書。故引據浩繁,而牴牾者少”③。然而,由於其中某些條目,諸如卷六“素夷狄行乎夷狄”,卷二十八“胡服”、“左衽”,卷二十九 “徒戎”,真按:當作徙戎! 卷三十二“胡嚨”、“胡”等,真按:疑有誤,俟考! 或 涉及明末邊事,或流露出強烈的民族意識,都被整條掣出;其他有涉及“夷”、“狄”、“虜”等民族色彩濃厚的字樣以及尊稱明朝之處,也都遭到改易。甚至明代 楊榮的《楊文敏集》,“逶迤有度,醇實無疵”③,曾與楊士奇詩文著述一道,同為明代文壇巨擘。但其中卷八《平胡頌》、卷十二《贈游擊將軍楊宗道序》諸文, 也因涉及民族關係,被指為“有偏謬語”而遭到抽燬或刪改。真按:四庫全書版本之差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明詩綜》提要。


 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九,《日知錄》提要。


 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楊文敏集》提要。


125



(二)對書籍“違礙”忌諱之處的改易


大凡宋元以後的著述,內有“斥金”、“斥元”等“涉於詆詈”的文字,館臣在校閱時,均遵照乾隆的諭令加以改易,無法改易者則予以刪除。


以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三《負薪對》一篇為例①:


《四部叢刊續編》影舊鈔本


文淵閣《四庫全書》


《嵩山文集》


《景迂生集》


金賊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結河東,真批:何必如此!逞口舌之快而蔑輕人至如此,則何漢人之不亡也.愚見夫中國人之所以不競之根源矣!何必在明清然後然耶! 直抵京師城下。


金人以我疆場之臣無狀,斥堠不明,遂据我河北;入我河東,直抵京師城下。


彼金賊雖非人類,而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號,顧弗之懼哉!


彼金人雖甚強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嚴,顧弗之懼哉!


其在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不謂敢眦睨中國之地于今日也。真按:當作睥睨?


其在太宗時,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柵,遣使借兵,亦相好甚矣。不意欲盡取中國之地如今日也。


金賊何其厭,敢肆求黃金重幣,不知其幾何。


金人且無已,日遣使征黃金重幣,不知其幾何。


彼雖犬羊,亦未必忘父子兄弟之親也。


彼雖怒我,未必不念我父于兄弟之親也。


何則?夷狄喜相吞併鬥爭,是其犬羊狺吠咋嚙之性也。惟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帳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


何則?其俗喜相吞併鬥爭,是其勁悍英武,流弊所必至也。極其強則必爭,古今國家名號大小見于史冊者百十,今其存者無一二,皆以其財富而自底滅亡者也。


褫中國之衣冠,復夷狄之態度。


褫我國之衣冠,復幽并之舊俗。





  ①參見《四部叢刊續編》影舊鈔本《嵩山文集》後所附張元濟跋文。又,《嵩山文集》,《四庫全書總目》題為《景迂生集》。據張元濟跋稱,舊鈔本“不題‘景迂’而稱‘嵩山’者,蓋卷首次行題名首冠‘嵩山景迂生’數字,傳錄者即據首二字以定名也”。


126



再以《永樂大典》輯本《舊五代史》為例①:



《永樂大典》原載五代薛史


四庫輯本舊五代史


卷六八五-王庭胤  處直為養子都所纂,時威北走虜庭,虜納之。  高祖畏其滋蔓,則厚賂力拒其命,虜忿稍息。


卷八八王庭胤傳  處直為養子都所篡,時威北走契丹,契丹納之。  高祖畏其滋蔓,則厚賂力拒其命,契丹怒稍息。


卷六八五-王權  天福中,命權使于契丹,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稱臣于戎虜者,謂人曰:“我雖不才,年今耄矣,豈能稽顙于穹廬之長乎?違詔得罪,亦所甘心”。由是停任。  其實權以恥拜虜庭,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卷九二王權傳  天福中,命權使于契丹,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奉使而稱陪臣者,謂人曰:“我雖不才,年今耄矣,豈能遠使于契丹乎?違詔得罪,亦所甘心”。由是停任。  其實權不欲臣事契丹,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誠如魯迅先生所指出:“‘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然要諱,但也 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因而必須加以抽掣改易,以“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 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②。真批:怕是骨氣沒學多少,罵人倒學上口了!而今看來,以史明鑑,然矣!


  此外,尚有出於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而對某些書籍所作的刪改。如清初朱存孝所編《回文類聚補遺》,其中收錄有《美人八詠詩》等作品



  ① 參見張忱石《永樂大典續印本印象記‧舊五代史輯本的訛誤及佚文》,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56期,1986年。又,陳垣於三十年代曾以《冊府元龜》所載與《舊五代史》互校,撰《舊五代史輯本發覆》(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第2集),總結四庫館臣在輯校時凡有十忌:忌虜、忌戎、忌胡、忌夷狄、忌犬戎、忌蕃忌酋、忌偽忌賊、忌犯闕、忌漢及其他雜忌。頗為詳核,可參看。真批:今中共之于繁簡字者,寧不類似?


  ②《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182頁。


127



。乾隆以其“詞意媟狎,有乖雅正”,下令“即行撤出”,並借此專諭四庫館總裁、纂修和分校等有關人員, 凡遇“各種詩集內有似此者”,均“一併撤出,以示朕釐正詩體,崇尚雅醇之至意”①。又如宋樓鑰《攻媿集》中,收有為某些貴婦人所作的碑傳、墓誌。當時的社 會風氣,婦女可以改嫁,並帶走隨前夫所封的誥命品級。文人學士記載她們的生平經歷,也樂於羅列其前夫及其子女姓名,作為一種炫耀,樓鑰也是如此。這在奉程 朱理學為統治法寶的清統治者看來,是有悖於封建禮教的,因而也授意對這些碑傳墓誌加以刪削,塗掉有關改嫁的文字,改為從一而終②。這類刪改,反映了四庫館 臣秉承統治者意旨,極力維護封建統治的孤詣苦心。


  (三)對某些“違礙”書籍的重編利用


  在纂修過程中,若發現某些“違礙”書籍的內容能夠為我所用,乾隆也不輕易放過,而是別有用心地下令 予以節取重編。如明末諸人文集奏疏,最初均被指為“字句狂謬,詞語刺譏”,絕大多數遭到查禁。但乾隆“親加披閱”,發現這些著述多“為明季喪亂所關,足資 考鏡”③,特別是劉宗周、黃道周諸人奏議,皆“慷慨極言”,“意切於匡救時艱”;“徐必達《南州草》所載奸商、奸璫結賄欺君諸疏,俱持論不撓,極為伉直; 又如近高《疏草》內載其劾大璫潘相等以礦稅擾民,真按:此字未簡化字肖!不知其標準在那裡. 宋一韓《掖垣封事》亦有劾東廠及稅監李鳳、梁永等蠹國病民諸疏,均屬詳明剴切”④。乾隆認為,於此可見明末“主暗政昏,太阿倒置,閹人竊柄,權倖滿朝”等種種秕政



  ①《四庫全書總目》卷首,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六日諭。


  ②參見葉仲經《四庫全書評議》一文,載《金陵學報》32期,1933年;張政烺《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一文,載《清史研究通訊》19831期。


  ③《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諭。


  ④《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諭。


128



①,進而“曉然於明之所以亡與本朝之所以興”,因而在下令將明末諸人文集奏疏“刪改抵觸字句”,酌存一 二的同時,一併諭令就中“擇其較有關係者,別加編錄,名為《明季奏疏》,勒成一書”,其餘“仍分別撤燬”②。其後,乾隆又進一步考慮到明代“三百年中,藎 臣傑士,風節偉著者實不乏人,跡其規陳治亂,抗疏批鱗,當亦不亞漢、唐、宋、元諸臣,而奏疏未有專本,使當年繩愆糾謬,忠君愛國之忱,後世無由想見”,因 而再次下令將原編《明季奏疏》擴充為包羅一代的《明臣奏議》,在所有鈔入《四庫全書》的明人文集中“廣為搜採,裒集成編”③。這樣一來,不僅可借明臣之口 來揭露明朝的秕政,以明“一代得失之林”;而且還可借表彰勝朝“藎臣傑士”的“忠君愛國之忱”,標榜“聖人之心,大公至正”,進而“闡明風教,培植彝 倫”,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類似這種任意節取重編,以為我所用的惡劣手段,在四庫館對某些書籍的編纂中,是隨處可見的。真按:四庫全書篡改原書


  (四)對部分書籍的陸續掣出銷燬。


  隨著禁書政策的日趨嚴厲,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不斷有書籍被陸續掣出銷燬。開館初期,纂修官 根據校閱單逐部校閱書籍時,凡遇有“違礙”之書,均一一粘簽標識,並在書名上注一“燬”字,同時略記數語,說明“不應存目”或“應銷燬”的理由。如翁方綱 在校閱明朱錦輯《古今紆籌》、蔡復一著《遁庵全集》、范鳳翼著《范璽卿集》等書時,發現其中“悖觸違礙處”甚多,便直接提出“皆應銷燬,毋庸存目”的建議 ④,一批書籍就這樣被剔出列入銷燬範圍




 ①③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諭。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諭。


 ④翁方綱《四庫提要稿》。


129



。然而,這還僅僅是開始。經纂修官校閱之後認為可以抄寫或存目的書籍,在送交總纂、總裁進一步審核時,又有不少被掣出。如宋洪皓的《金國文具錄》,明紀克揚的《麗奇軒文集》、《麗奇軒詩草》,李應昇的《落落齋遺集》,真按:此據中研院線上目訂.然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作李應升,後索引又作李應昇,顯係繁簡字未轉換盡淨者。 清 阮旻錫的《夕陽寮存稿》等數十種書籍,翁方綱校閱時都認為“應鈔存”或“應存目”①,而當總纂官審核時卻被剔除。甚至某些書籍經再三審核後決定收入《四庫 全書》,其提要業已列入《總目》,也仍然在此後的多次磨勘中被剔除銷燬。如清楊賓所撰《柳邊紀略》,原收入全書史部地理類,唐張果的《通元五星論》,收入 子部術數類,宋葛長庚的《瓊琯集》,收入集部別集類,其後均被刪除;明王好問的《春煦軒集》,費元祿的《甲秀園集》,清瞿源洙的《笠文集》,魏世儼的《為谷文稿》,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當作"笠洲文集"  原皆列入集部別集類存目,也都被掣出銷燬。僅據今存《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統計,已經列入四庫著錄或存目的書籍,就有六十餘種或被刪除,或遭撤燬②。特別是乾 隆四十五年,為了徹底清除“違礙”字句,乾隆還下令四庫館組織專人對存目各書以及四庫未予著錄、存目,準備發還各藏書家的書籍進行檢查,總計查出“應行銷 燬書一百四十四部,應酌量抽燬書一百八十一部”,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綜觀《四庫全書》的編纂,盡管某些具體工作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就總體而言,數百名優秀學者,耗費近十年時間,對清乾隆以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所作的全面清理和總結,仍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中如《永樂大典》本的輯佚,發掘出了一大批文化寶藏,



  ①翁方綱《四庫提要稿》。



  ②參見沈津《校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殘稿的一點新發現》,載《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輯。


130



使數百種珍貴古書亡而復傳;對大量書籍的校勘、考證、辨偽,使許多篇簡錯亂、字畫訛誤之處得以改正,在 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古書的原貌,保證了全書的質量;特別是對各種書籍的鉤玄提要,排比編次,把數以萬計的書籍統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本上實現了明末清初以 來學者倡導的“儒藏”理想,起到了整理、保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然而,《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畢竟是在封建社會末期的“盛世”,由封建學者“奉敕”進行的,這就決 定了它對傳統文化的總結清理,不能不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由於清統治者推行的禁書政策的影響,四庫館臣在對書籍進行輯佚、校勘、考辨等整理工作的同時,也 在從事著銷燬、改易書籍的不光彩勾當;在保存古代典籍的同時,又在摧殘文化。其結果,不僅使許多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書籍遭到摒棄,而且使收入《四庫全書》 的一部分書籍尤其是宋元以後各書失去原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21



將來書成之日篇帙浩繁舉何為序所有歷次所降諭旨刊之總目首卷以當序事屬可行且官撰諸書亦有以諭旨代弁言者自不得不如是辦理。真按:核之辦理與纂修二書則此文字為衍文! 至朕題四庫諸書詩文若亦另編卷首將來排列轉在列朝欽定諸書之前心尤未安雖纂校諸臣尊君之意然竟似四庫全書之輯端為朕詩文而設者然朕不為也著將所進詩文六卷撤出仍分列入朕御製詩文集內俾各為卷首則編排在列朝欽定諸書之後而四庫書內朕所題各書詩文列在本集卷首庶眉目清而開帙了然將此諭令館臣遵照辦理


十五日又諭曰昨據四庫全書總裁奏請總目請於經史子集各部冠以聖義聖謨等六門業徑降旨令將列朝御纂御批御製各書分列各家著撰之前不必特標名目並令將卷首所錄御題四庫諸書詩文撤出分列御製詩文各集之前所以示大公也朕一再思維四庫全書之輯廣搜博採彙萃羣書用以昭垂久遠公之天下萬世真按:摘要-據此尚有前論乾隆如何虛榮又好大喜功、夸傲成性(見本書16頁)者耶!若一味求名,夸傲成性,胡不直接冠首,技壓群雄!是以知論著者下筆直須謹慎,豈何信意雌黃,都不顧全如是者.若是之為,具不足以病所誹之人,而適足以自暴其褊陋而已矣! 如經部易類以子夏易傳冠首實為說易家最古之書允宣弁冕羲經真按:易經 若以欽定諸書列於各代之前雖為纂修諸臣尊崇本朝起見而於編排體例究屬未協況經史子集各部內尚有前代帝王論著以本朝欽定各書亦冠之亦未有合。在編輯諸臣,自不敢輕議及此。朕則筆削權衡,務求精當,使綱舉目張,體裁備,真按:原敓醇字,徑補! 足為萬世法制.卽後之好為論辨者亦無從置議方為盡善所有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各部,真按:一作足為萬世法程! 俱照各撰述人時先代後真按:此句各家所著錄或轉引頗有異文.然此則誤也!(吳哲夫薈要纂修考引作「俱照各撰述人時代先後」,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引作「俱照各按撰述人代先後」,然吳氏訛誤太多,不足信!纂修有二「俱著各按撰述人代先後」「俱各按撰述人先後依次編纂」;辦理作「俱照各按撰述人代先後」-黃愛平引同. 依次編纂至我朝欽定各書仍各按門目分冠本朝著錄諸家之上則體精嚴而名義亦秩然不紊稱朕折衷詳慎之至意將此諭令館臣遵照辦理真批:如此詳慎仔細可不能再僅以禁燬反清等理由視之矣.仍是楊晉龍氏與我心戚戚焉,願亦合于高宗本旨矣.


四庫全書對於收入各書原本多有筆削其著者有八一道院青詞教坊致語刻本削去鈔本仍舊二詩文中語謬於是非者刪本篇全集仍舊三關帝之諡改為忠義鈔本刻本一律照改四書籍中語違礙清朝或削去數卷或改定字句或酌加刪節仍錄餘文。五,書中有直書以前君王之名者酌改用諡號六書中以彝敵代夷狄者仍改為夷狄二字七書中體例混淆書法偽舛者,真按:應係書法譌舛之訛! 依例改纂記載仍存其舊。八,詩詞媟狎毫無寄託者削去。真批:此與今日打馬賽克一刀為剪者同工也!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上諭曰據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朕詳加披閱內宋劉跂學易十二卷擬請刊刻其中有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之正軌前因題胡宿集見其有道院青詞教坊致語之類命刪去刊行而鈔本仍存其舊今劉岐所作則因已身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雖鈔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蓋青詞跡涉異端不特周程張朱諸儒所必不肯為即韓柳歐蘇諸大家亦正集所未見若韓愈之送窮文柳宗元之乞巧文此乃擬託神靈游戲翰墨不過借以喻言並非實有其事偶一為之固屬無害又如時文為舉業所習自前明以來通人擅長者甚多然亦只可聽其另集專行不使並登文集,真按:前作劉跂,此作劉岐,一文之中,二句之間,訛亂如此! 青詞之尤乖典則者乎!再所進書使內有擬請鈔錄之王質山集內如論和戰守疏及上宋孝宗書諸篇詞旨剴切頗當事理竟宜付之剞劂真按:真按: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作靈字! 真按:辦理四庫全書檔案無使字!


22



但其中亦有青詞一種並當一律從刪所有此二書著交該總裁等重加釐訂分別削存用昭評隲之允至現在纂輯四庫全書部帙計盈數萬所採詩文既多自不能必其通體完善或大端可取原不妨棄瑕錄瑜如宋穆修集有曹操帳記語多稱頌謬於是非大義在所必刪而全集或錄或存亦不必因此以廢彼惟當於提要內闡明其故使去取之義曉然諸凡相類者均可照此辦理該總裁等務須詳慎決擇使羣言悉歸雅正副朕鑑古斥邪之意真按: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上諭曰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謚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諭旨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襃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謚隱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也今當鈔錄四庫全書不可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謚應改為忠義第本傳相沿已久民間所行必廣難於更易著交武英殿將此旨刊載傳末用垂久遠。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此旨一體增入


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上諭曰四庫全書館進呈李廌濟南集其詠鳳凰臺一首有漢徹方秦政何乃誤至斯之語於理不順因檢查北史文苑傳敘亦有頡頏漢徹跨躡曹丕之句韻府因而錄入均屬未協秦始皇焚書坑儒其酷虐不可枚舉號為無道秦後之人深惡痛絕因而顯斥其名尚無不可。真按:清高宗與秦始皇-乃尚有以高宗與始皇比者,則弘曆何以堪之?論比者又何以堪之?此皆讀書不多,而好妄作著述者也. 若曹丕躬為纂逆稱名亦宜,至漢武帝在漢室尚為振作有為之主且興賢用能獨持綱紀雖黷武窮兵惑溺神仙乃其小疵豈得直書其名與秦政曹丕並論乎!且自古無道之君至桀紂而止故有指為獨夫受者若漢之靈昏庸狂暴遂至滅亡亦未聞稱名指斥何於武帝轉從貶抑乎又如南北朝彼此互相詆毀南朝臣子稱北朝主之名北朝臣子稱南朝主之名,真按:原訛作恆,徑改! 宋之於金、元之於宋亦然。此皆局於其地之私心,雖非天下之公,尚無傷於正理。真按:清高宗的民族平等思想 真按:清高宗的大中至正思想 若李延壽乃唐臣李廌乃宋臣其於中國正統之漢武帝伊祖未嘗不曾為其臣豈應率逞筆端岡顧名義輕妄若此且御製詩文內如周程張朱皆稱為子而不斥其名又如韓昌黎蘇東坡諸人或有用入詩文者亦止稱其號而不名朕於異代之臣尚不欲直呼其名乃千古以下之臣轉將千古以上之君稱名不諱有是理乎朕命諸臣辦理四庫全書親加披覽見有不協於理者如關帝舊諡之類卽降旨隨時釐正惟準以大中至正之道為萬世嚴褒貶卽以此衡是非此等背理稱名之謬豈可不為改正以昭示方來著交武英殿將北史文苑傳敍改為漢武,真按: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 真按:清高宗的教化觀 真按:清高宗的大中至正思想 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真按:清高宗的大中至正思想 真按: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 真按:清高宗的「理」學 真按:清高宗的理學思想 真按:清高宗的「理」學 韻府》內刪去此條,真按:此應指佩文韻府. 酌為改刊。所有陳設之書悉行改補真按:摘要-然則清高宗並非只怕人看也,連自己宮中所陳設也照樣改正,無怪乎薈要亦有刪改者,然則禁燬豈真只為反反滿與禁漢文耶!在在可見為正風俗人心所做之努力,而在與四庫相關者上,則是優良圖書之管制也.於封建帝王,帝王不管,誰能管耶;帝王不管,誰還管耶!不能體上位苦心,反以言論自由等後設譏論者,徒見其不自量也. 其李廌集亦一體更正並諭四庫全書館臣等於校刊書籍內遇有似此者俱加簽擬改聲明進呈毋稍忽略將此通諭知之


十一月十四日上諭曰前日披覽四應全書館所進宗澤集內將夷字改寫彝字狄字改寫敵字真按:此處有描潤也! 昨閱楊繼盛集內改寫亦然,而此兩集中又有不改者


23



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屢見於經書,若有心改避,轉為非理。真按:清高宗的「理」學 如論語夷狄之有君孟子東夷西夷又豈能改易亦何必改易且宗澤所指係金人楊繼盛所指係諳達更何所用以避諱耶因命取原本閱之則已改者係原本妄易而不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書皆刻於康熙年間其謬誤本無庸追究今辦理四庫全書應鈔之本理應斟酌妥善在謄錄草野無知照本鈔謄不足深責而空格則係分校所填既知填從原文何不將其原改者改正分校覆校俱係職官豈宜失檢若此至總裁等身為大臣於此等字面尤應留心細勘何竟未能逐一校正其咎更無所辭非他書總核記過者可比。真按:摘要-然則有謂後金為前金諱者,豈其然乎!真不多讀書之罪也! 所有此二書之分校覆校及總裁官俱卽著交部分別議處。除此二書改正外,他書有似此者並著一體查明改正。並諭該館臣嗣後務悉心詳校毋再輕率干咎


四十六年十月十六日上諭曰四庫全書館進呈書內有宋葉隆禮奉勅所撰契丹國志其說採摘通鑑等編及諸說部書按年臚載鈔撮成文中間體例混淆書法譌舛不一而足如書既名契丹國志自應以遼為主乃卷首年譜既標太祖太宗等帝而事實內或稱遼帝稱國主豈非自亂其例又是書既奉南宋孝宗勅撰而評斷引宋臣胡安國語稱為胡文定公實失君臣之體。真按:清高宗的君臣觀 真按:清高宗的理學思想 甚至大書遼帝紀元於上而以宋祖建隆等年號分注於下尤為紕謬夫梁唐晉漢周僭亂之主享國日淺且或稱臣稱兒稱孫於遼分注紀元尚可若北宋則中原一統豈得以春秋分國之例概分注於北遼之下又引胡安國論斷以劫迫其父開門納晉軍之楊承勳謂變而不失其正。時承勳同父被晉圍,慮禍及身,乃劫其父,致被晉戮,而受晉爵賞。真按:已 夫大義滅親,父可施之子,子不可施之父。父既背叛,子惟一死以答君親。豈有滅倫背義尚得謂之變而不失其正?此乃胡安國華夷之見芥蒂於心,右子而亂天經,誠所謂胡說也!其他乖謬種種,難以枚舉。朕詳加披覽,經指駁者數十條,館臣乃請撤出此部書。朕以春秋天子之事,是非萬世之公,昨曾著正統辨,論斷甚明。真按:清高宗的教化觀 真按:清高宗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清高宗的春秋學 今契丹國志既有成書紀載當存其舊惟體例書法譌謬於綱目大義有乖者不可不加釐正著總纂紀昀等詳加校勘依例改纂其志中之事蹟如祭用白馬灰牛氈中枯骨變形視事及戴野頭披皮之類雖迹涉荒誕然與詩書所載簡狄吞卵姜源履武復何以異蓋神道設教古今胥然義正如此又何必信遠而疑近乎其餘遼帝過舉如母后擅權諸事足為後世鑒戒者仍據志實書,真按:猪 一字不可易!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真按:四庫全書篡改原書? 該總裁等覆閱進呈,候朕親定,錄入四庫全書。並將此旨書於簡端,以昭綱常名教、大公至正之義。真按:四庫全書編纂之動機 真按:清高宗的大中至正思想 


十一月初六日上諭曰昨閱四庫館進呈書有朱存孝編輯迴文類聚補遺一種內載美人八詠詩詞意媟狎有乖雅正夫詩以溫柔敦厚為教孔子不刪鄭衞所以示刺示戒也故三百篇之旨一言蔽以無邪卽美人香草以喻君子亦當原本風雅歸諸麗則所謂託興遙深語在此而意在彼也自玉臺新以後,真按:咏 唐人韓偓輩務作綺麗之詞,號為香奩體,漸入浮靡。尤而效之者詩格更為卑下。今美人八詠內所列麗華髮等詩毫無寄託輒取俗傳鄙褻之語曲為描寫



請多指教(comments)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