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跋唐易州新安府折衝李公石浮圖之銘
右《石浮圖銘》,開元十年四月八日建,易州前遂城縣書助教梁高望書,無撰人名氏。朱竹垞《日下舊聞》,乃於題上標識“梁高望”三字,則似誤以為撰人矣。真按:朱彝尊治學的毛病 中有“雲絳”句,朱訛作“峰”,“絳”即“虹”字,俗呼為“絳”,其來久矣。又曰“神元妙頤”,“頤”即“賾”字也。真按:頤賾二字互通之例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7頁。
163
跋唐雲居寺石浮圖銘
右《石浮圖銘》,開元十五年二月太原王大悅撰,不著書者姓名。朱氏《日下舊聞》目為大悅并書,誤也。真按:朱彝尊之誤 敘文頗不順適,故朱氏節其略而載之。真按:作文不通的例子 是年丁卯,此云“開元十五年歲次單閼”,惟舉其支,亦金石文所少。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例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7頁。
163
跋唐石浮圖後記
右《石浮圖後記》,開元二十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云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縣陽為石經本事也。無書人姓名,而顧氏《金石文字記》目為王守泰書,誤矣。真按:顧炎武之誤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7頁。
163
跋涿州蜀王廟記
右唐乾寧四年涿州刺史婁居乃《重修蜀王廟記》,真按:沈津之誤-當作婁居迺(文海本文集即是).乃下文已有「居迺」,不寤前此「居乃」之誤, 何也?此若謂重讀重校過一遍,愚不信也! 攝錄事參軍郭筠撰文,正書,無姓名。朱竹垞《日下舊間》,不載其文,又以“居迺”誤作“君延”。顧氏《金石文字記》誤作“居道”。又郭筠名,今尚顯,而顧、朱皆謂闕,真按:顧炎武之失 真按:朱彝尊之失 可見金石文以目見者為真也。真按:目驗-不耳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證方法論 此碑文與字,皆沿唐人體,又以“日”為“曰”,“廗”為“席”廗,真按:原文作外广內带.蓋亦簡化故也.文海本文集即作廗! “廿”為“世”,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例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字學 惟“崔”為“雀”,是鐫刻之誤爾。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校勘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8頁。
163
跋諸葛祠記(張鑑庵藏本)真按:張丙震的收藏
碑有蜀府承奉滕嵩跋云,真按:據原稿,疑為樂(乐)字.然亦頗似奉也!俟考!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811.jpg 按新漢籍冷廬雜識、清稗類鈔,確係奉無誤也. 以舊本鎸補,又云由唐迄今,將盈千載。此蓋明末有鎸補者,今亦未能考其所鎸補何處,而每行又已泐其數字矣。碑末有國朝康熙十一年中丞羅森識語,而拓本後有康熙庚子上巳喬崇脩手跋,真按:喬崇修 則此本是康熙中年所拓,在今日亦是七八十年前物矣。喬字介夫,號固翁,白田石林先生之子,真按:白田-由此可見白田確係地望也. 真按:喬萊 精於賞鑒。真按:喬崇修傳記資料 此跋書法雖未工,然流傳有緒,亦可珍也。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流傳有緒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冊第2811頁。
163
跋唐竇鞏殘石刻
唐《竇鞏殘刻》,存系銜七行,後二行不辨誰某,前五行則源方回、薛華士、齊孝宏、韋曾、竇鞏也。薛華士銜是協律郎,“協”字僅露下腳,鞏銜部員外郎,上當是“刑”字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校讀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 宋人《寶刻類編》,“鞏碑左青者二,《心經》,元和二年十一月,《幡竿頌》,長慶四年十月真按:刊誤以致斷句標點皆誤!-據文海文集「宋人《寶刻類編》鞏碑在青者二:心經,元和二年十一月;幡竿頌,長慶四年十月。」一在訛作左字,文義懵然難懂矣!可見沈氏所見乃誤在為左字,故讀若此.
164
”。段生疑此或是《幡竿頌》之殘石,真按:翁方綱作文的毛病 真按:翁方綱語焉不詳-此誰無頭無尾!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段松苓-疑即此人.益都人,合「在青者」.翁嘗稱其為段生松苓、益都段生.中研院線上目有. 然以趙明誠《金石錄》目次核之,第一千七百五十三唐《心經》,竇鞏正書,長慶二年十一月。別本作元和者,誤也。真按:趙明誠金石錄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論趙明誠金石錄的版本 第 一千七百六十八《唐銘幡竿石》,竇鞏撰并正書,長慶四年十月。是二刻皆在長慶間,其為刑部員外郎,史無歲月。而此刻,竇系銜在源、薛、齊、韋四人之後,則 或撰、或書、或為《心經》殘刻,抑《幡竿銘》殘刻,不可臆知矣。段生又以史不言鞏仕青州,謂此刻可補史之闕。愚按此刻自竇以前五人,皆無官於青州之銜,其 後二人,乃本州職官耳,不必因其書此石而謂竇亦仕於此也。書法兼有歐、虞、褚、薛之長,真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唐楷之足錄者。真按:翁方綱的選本學 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楷書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8頁。
164
跋王仲堪志銘石
《唐故監察御史裏行太原王公墓志銘并序》,族弟盧龍節度掌書記監察御史叔平述。公諱仲堪,字仲堪,真按:名字同一者 幽州安次縣人,大曆七年進士,擢第充幽州節度參謀,真按:斷句可議者-擢第,充幽州節度參謀, 真按:王仲堪傳記資料 拜監察御史,貞元十三年二月三日卒於使蒲,旋役葬於薊縣燕夏鄉甘棠原。其云:“我相國彭城郡王任以參佐者,即幽州節度使。”《雲居寺碑》所稱相國彭城劉濟也。其稱奉使於蒲者,河中節度使渾瑊也。碑字鐫勒草草,銘曰,日字猶見唐以前古意,真按:斷句標點皆誤!-詳見愚此擬稿之帖. 著作權所有! 而著錄金石家無知者,今於京師外城東隅,土人得之,石在翰林編修徐松齋。真按:徐松的金石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物出土學與目錄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8頁。
164
跋楊吳石刻
右楊吳乾貞三年危德興撰《尋陽長公主墓志銘并序》。尋陽公主者,楊行密之長女。稱彭城大卿劉公者,其夫也。稱太祖者,即行密也。稱其母曰太后王氏,真按:標點可議者-作句號或分號,意較明. 行 密妻朱氏,又渥隆演同母史氏,而王氏不見於史。楊吳四世,凡四十六年,建號者十八年,其稱帝則自乾貞元年丁亥,至天祚三年丁酉,僅十一年而已。乾貞之改元 在十一月,故此序仍稱順義七年,其又改元太和,亦在十一月,故仍稱乾貞三年也。德興結銜云:“將仕郎前福州閩縣丞。”福州,保大三年始入南唐,楊氏二十八 州內無之,此蓋非楊吳之官矣。行密《五代史》雖以盜書,然其文與書尚有唐人遺意。真批:何故前為危氏此又楊?豈危只撰文而楊乃書耶? 真按:楊行密的書法 揚州羅兩峰拓此為寄,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羅聘 跋而存諸篋。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9頁。
164
跋後漢剛城村佛經
碑首云:“大漢國兗州龔丘縣萬歲鄉剛城村孤子孟知進為三代先亡及父母,造石一所,及妻李氏同意發願”云云。石一面,兩側皆刻佛經,真按:斷句可議者-此謂其石一面與兩側皆刻佛經也(除另一面--陰--不刻),不當斷開. 上有大方空如漢碑孔,而上銳下方。其上左刻“乾祐三年造”,右云“孤子孟進疏記”。乾祐是後漢隱帝年號,是年庚戌十一月漢亡,此碑蓋十月以前造也。村之名,起於隋、唐,龔丘是時沿唐制,隸泰寧軍節度。《九域志》云:“兗州縣七上龔丘縣北四十五里二鄉,萬歲其一也。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書作万.前同!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3_000021.00.tif ”考是年三月甲寅,真按:斷句標點皆誤!-詳愚擬稿此帖. 詔營寢廟於高祖長陵、世祖原陵,以時致祭,有司以費多寢其事,以至國亡,二陵竟不霑一奠,曾不若此村民得為其先立石祈福,有國者可不戒乎?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真按:唐政之失 真按:翁方綱重視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以教化為己任
注:見《集外文》第三卷第2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3_000021.00.tif
165
跋平百濟碑
《平百濟國碑銘》,唐顯慶五年庚申八月,陵州長史判兵曹賀遂亮撰,洛州河南權懷素書。蓋因百濟阻新羅貢道,唐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討平之,刻石紀功,建塔於白馬江上。真按:疑為碑之訛.然文海本文集亦作塔也. 真按:國:塔 部首 土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ㄊㄚˇ 1. 形高頂尖的建築物,築於佛寺內用以藏舍利和經卷等。源出於印度。層數多為單數,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或稱為「佛圖」、「浮圖」﹑「浮屠」﹑「窣堵波」。 2.高聳而形狀似塔的建築物。如:「燈塔」﹑「水塔」﹑「瞭望塔」﹑「金字塔」。 3.一種西式點心。為英語tart的音譯。指上層無皮露餡的小甜餅或水果派。如:「蛋塔」﹑「椰子塔」。 詞:塔1 〔t ㄊㄚˇ〕 〔《廣韻》吐盍切,入盍,透。〕 1.“佛塔”的簡稱。佛塔起源於 印度 ,梵語為“窣堵坡”(stpa), 晉 宋 譯經時造為“塔”字,見於 晉 葛洪 《字苑》、 南朝 梁 顧野王 《玉篇》等書。用以收藏舍利。後亦用於收藏經卷、佛像、法器,莊嚴佛寺等。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謝麗塔於郊郭,殊世間於城傍。”《魏書‧釋老志》:“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為‘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五:“ 黃師塔 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仇兆鰲 注:“ 蜀 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2.謂葬僧尼。 清 黃宗羲 《張仁庵墓志銘》:“甲辰七月三日,卒於 慶雲 ,年六十五。是年十一月,塔全身於 皋亭 之 盆月塢 。”3.塔形的建築物。如:水塔;燈塔;指揮塔。4.量詞。猶塊。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三摺:“俺這裏惟有一塔閑田地,不是栽花蹴氣毬。”5.象聲詞。參見“ 塔然 ”。 塔2 〔d ˙ㄉㄚ〕 見“ 圪2塔 ”。 異. 碑高五尺二寸,闊四丈六尺二寸,文凡百十八行,今尚存千六百餘字,大楷。在唐初尚存古隸遺意,不落薛、鍾諸家以後。真按:薛稷、鍾紹京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 海東石墨,此為最近古者矣。真按:翁方綱的金石目錄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10頁。
165
跋新羅朗空大師塔銘
《新羅朗空大師塔銘》,崔仁滾撰,金生書。釋端目集真序云:“師法諱行寂,俗姓崔氏。”既云“金生書”,又云“釋端目集”,蓋集字者以所見舊碑之字集而成之也,書者揮毫上石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例 此碑諸字,亦略有唐人集右軍書筆意,而實自出一手所書,此所以集者一人,書者又一人也。此與懷仁集《聖教序》既云鎸字,又云勒石,皆可附入《金石例》耳。真按:標點不當-此非專指其書也.謂金石文例也!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例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892頁。
165
跋新羅鍪藏寺碑真按:翁方綱與韓國人
右新羅《鍪藏寺碑》,其國臣金陸珍為中宮造像作,碑殘闕不具歲月。《舊唐書,新羅傳》,新羅王敬信,貞元十四年卒,其子先敬信亡,立其孫俊邕為王,十六年俊邕卒。永貞元年,冊其子重興為王。元和四年,遣使金陸珍來朝貢,即此碑系銜者也。以鍾廣漢《建元考》證之,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參考書 敬 信在位十三年,重興在位十二年,惟俊邕在位止二年,故此碑有“享國不永”之語,是此碑為俊邕立也。又按貞元十六年,冊俊邕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則 此碑所謂中宮者,即王妃叔氏也。元和三年,遣金力奇來朝。力奇上言貞元十六年奉詔冊故主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 邕薨,其冊卻迴在中書省,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勅金俊邕等冊,宜令鴻臚寺於中書省受領,至寺,宣授與力奇,令奉歸國,是以明年即遣金陸珍入朝也。據此, 則此碑是俊邕卒後,其王妃為造佛像資冥福者,當即此時所作也。碑行書,雜用右軍《蘭亭》及懷仁、大雅所集字。蓋自咸亨、開元以來,唐人集右軍書,外國皆知 服習。而所用《蘭亭》字,皆與定武本合,乃知定武本實是唐時禁中所刻,因流播於當時耳。真按:翁方綱論蘭亭集序流傳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對蘭亭集序版本的鑑定 真按:蘭亭集序版本的流傳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10頁。
165
跋新羅雙谿寺碑
新羅《雙谿寺真鑒禪師碑銘》,大中四年崔致遠撰并書。崔致遠,字孤雲,真按:崔致遠 登唐制科,官侍御史,後歸海東,入伽倻山以終。真按:崔致遠傳記資料 據鄭麟趾《高麗史》,致遠入唐時,年十二。此碑所記真鑒禪師,俗姓崔氏,其入唐時,亦年十二也。致遠於東國以文學著稱,此碑愍泯皆闕。避唐諱。真按:標點不當-此碑愍、泯皆闕,避唐諱○愚是以疑此人可知此句蓋謂碑文遇愍、泯字皆有缺筆,以避唐諱之意也。 正楷,在柳公權、裴休之間,真按:裴休的書法 亦略帶行押體。真按:翁方綱對柳公權書法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鑑賞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行書與楷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11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