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39

翁方綱著述考            李豐楙

  翁方綱撰述極多,已見於彙刋書目中,列目十七種,附刋二種,題曰蘇齋叢書。據劉聲木萇楚齋續筆卷七 所考:「學士撰述實不盡於此,且當時有出於自刋,及門生故吏所刋,實無蘇齋叢書之名,中如七言律詩鈔十八卷,蘇詩補注八卷,皆門人曹文正振鏞刋本;元遺山 年譜一卷,汪本直刋本;詠物七律詩偶記一卷,門人謝學崇刋本」,按翁氏生前詩文集及手稿,未嘗言及「蘇齋叢書」一事,故劉聲木云:「彙刋書目中欲彙集學士 列入,不得不假此名目,亦編輯者不得已之苦衷也」,卽以為後人代之編纂者也,至其初編者及編成歲月,則不可詳究。就甲子歲上海博古齋印本所存者,前附吳興 劉承幹重印蘇齋叢書序云所傳叢書凡收十九種,柳蓉村重加摹印。今檢博古齋景印本,凡前後二種,編次稍異,紙質良窳亦不同。今據其印記鑑之當有前後二本:其 硃色書衣者,中多手抄翁序,補成全帙;其青色書衣者,紙質較劣,厚倍前一種;前一種裝四函,後一種裝八函,無七言律詩鈔且多闕序跋,當是先刋行者,中收王 文簡先生五七言詩鈔,所佔份量最重,然非蘇齋所自撰述者也。又順天府順天人著述所著錄翁氏書目云見於蘇齋叢書者,轉不及收輯,可知此叢書屢經更易目次,故 此處不用其編次也。

  其有已刋,未見於彙刋書目者亦多,劉聲木云:「仍有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詩集七十卷、集外詩X卷,集外文X卷,上二書烏程劉氏嘉業堂本。翁氏家事略記一卷、韻字辨同五卷;論語附記二卷、孟子附記二卷、詩附記四卷、禮記附記六卷四種,有畿輔叢書本。與彭芸楣侍郎元瑞、謝蘊山中丞啟昆同輯焦山鼎銘一卷、三元詩集X卷、廟堂碑考一卷」;除劉氏所擧外,尚有多種。

  其未刋者,劉聲木自翁氏家事略記錄出十三種之多,實則翁氏未刋之手稿、舊抄者尚多。復初齋集外文劉 承幹跋,云先生晚境頗窘,歿後「門人杭州孫侍御烺賻以千金,完厥葬事,所藏精拓及手稿均歸之,手稿四十鉅册……詩文聯語筆記全載」,天際烏雲帖考仲芙跋亦 云:「蘇齋金石書畫半歸侍御」,其後由孫入范,復歸八千卷樓丁松年,績語堂魏稼孫、藝風堂繆小珊(復初齋文集李以烜識語)此得其泰半。餘稿,葉德輝郋園讀 書記復初齋詩集稿本條末云:「卷一首有道州何氏珍藏白文方印,則子貞太史藏書印記,翁氏手稿轉入其家者甚多,余前後所得有海東金石記,國山碑考等凡二十 餘」;此類手稿流散各地,多未刋行。

  今條列各書,考其版本,至其大項則依其著作內容,綜為五類;其讀經附記,置之於首,見其經學思想; 次之金石碑帖之屬,見其藝術成就,次之,詩集詩說,乃其詩作詩學之主張,次之,雜文雜著,乃其談故、談藝之心得,至其題跋校記之屬雖非自著,爰殿諸末,略 見蘇齋精於校讐賞鑒之一斑也,各類之中,略依時代之先後,其僅見著錄或存目者,註明資料之來源,聊附於後,亦求全之意耳。

40

第一節 經學之屬

(一)十三經注疏姓氏

  是書收於蘇齋叢書。乾隆丁未臘月吉安使院刋本,於十三經注疏者姓氏,一一表出,並附唐石經卷數字數於後,末附十三經注疏作者姓氏表,凡注者漢五家、魏二家、晉四家、唐一家,凡疏者唐四家、宋二家,當是任學使時,便利學子之用也。

(二)春秋分年系傳表一卷

  蘇齋叢書本,乾隆己酉(五十二年)二月撰成。杜氏序云: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蓋古者經傳各為 卷,自杜氏始取傳文分系於經文下,以便讀者。然或傳文未終,而以經文橫截之,凡杜注曰此為後傳張本者,翁氏以為此卽後傳之文也,何庸張本之云乎?因悉擧經 傳誤置者,抉而出之,然杜書行之千餘年不容遽更,今作此表,亦取便讀者之意也。

(三)通志堂經解目錄一卷

  蘇齋叢書、粵雅堂叢書皆收。成書於乾隆五十五年,次年刻成。序云:「至庚戌十月予臥痾,五旬不出 戶,始取原書審核,為之迴憶與小疋對論時又十年矣。辛亥冬十二月自沇州按試還濟南,擬與學官弟子切究經訓諸書,因鋟板以當擧隅之不足,以示博洽之士也。」 按通志堂經解刻于康熙十五年,然寅未盡善(註一)。先生就搜羅所得,擬定目錄;凡收一百三十八種,亦云多矣,實則難盡賅備也。

(四)經義考補正十二卷

  蘇齋叢書本,乾隆五十七年六月濟南使院刋,後粵雅堂叢書亦收是書。據其序言:丙申春與小疋過從質 經,見所校朱竹垞經義考積十條,錄存於篋。後十二年南昌使院重校,又後三年,按試曹沂,門人王實齋相助校勘,因錄所補正凡千八十八條為十二卷。朱氏原書, 元元本本,使經傳原委一一可稽,可云詳贍,確為二千年來經部之總滙,而是考實多舛誤,翁氏尤病其删序跋歲月,致使作者先後次序無所按據。或有未見之書,而 每書下載某人曰,不明著出於某書,尤失考訂之宜。因亟為補正,其序目末以爾雅一類宜獨立為小學,此闕失謝啟昆特著小學考(初名廣經義考)補足之,翁氏喜而 為之序。其友盧文弨亦有補正手稿(文集十四盧抱經墓誌銘)。是書雖越縵老人頗致惡評,實亦有功於朱氏是考也。(註二)

(五)論語附記二卷

  畿輔叢書本,光緒間定州王灝輯刋。翁氏解經,浸淫宋儒義理之學,雖兼採漢學家之考訂所得,究以朱子 所說為依歸也。解經之法,以文勢為主(註三),書中徵引衆說,卷上君子懷刑條列翟氏考異,有婦人焉條引任啟運四書約旨,卷下四葉就語勢論之,二十五葉莫我 知也夫條,深贊朱說之義理精奧,清息深微。蓋此書固為先生讀經附識,亦可為吾人讀論語之資助也。

(六)孟子附記二卷

  畿輔叢書本,順天府志藝文志五順天人著述云見於蘇齋叢書,今所見博古齋景印者則未收也。續提要倫明 云是書尊朱處多,訂朱處少。徵他說多,出獨見少。且所斷斷者多在語脈文勢之間,少及義理考證,卽偶及之,僅瑣細者而已,然亦不無可採者,所評尚稱公允。其 勝處如以遏徂莒,詩大雅作以遏徂旅,毛傳旅地名,鄭箋則訓旅為兵衆,孔疏兩申之,朱子又專從鄭說,翁氏謂孟子引詩作莒與傳合。倫明以為諸條皆援引甚切,體 會有得。至其缺失,如史記載孟子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覃溪謂不足信,以為武王、文王未合言,見梁惠王篇。實則史記行文卽概括成說,何 言舛譌耶?書中類此者多見。

(七)詩附記四卷

41

  畿輔叢書本。販書偶記卷一經部詩類所見卽王氏本,是書卷「先辨明序說及周南、卷二始小雅小旻之什、 卷三始大雅文王之什、卷四始大雅蕩之什。大抵漢宋兼採,而不甚以考訂為然。雜引諸家說詩之語,創獲之見較少。且多以文勢章法解詩,視為一己讀詩之心得則 可,要之非定論也。江翰評「若以訓詁相傳,其來有自,不得不溯師承於漢儒也。至於義蘊因文勢而始通者,則必折衷於宋儒,方可與道大適耳」(續提要),此皆 其用意所在,與方東樹漢學商兌意同,不免過涉偏見也。

(八)禮記附記六卷

  畿輔叢書本。先生以為治禮經者但當纂言,不當纂禮。纂言者,經語之詁訓宜精核也,至其纂禮,卽宮室衣服諸制有宜精審者,至如細微末節不可詳究者,闕之可也。此其治禮之大要,故此書寡於典章之考定,而多論列詁訓同異。要之,翁氏於鄭注隱有不滿之意。

  按:文集十一答金秋史云:「鄙人之說雖積成卷帙,但鈔出副藁者止此一本……然亦頗欲商諸知好,謀所以次第付梓者,未知果此願否」,其附記尚多,刋行者只見上四種。又禮記附記稿本四册,見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

(九)禮記毛氏汲古閣本正文改誤一卷

(十)禮記目錄表一卷

(十一)儀禮毛氏汲古閣本正文改誤一卷

  按:右三書稿本,見北京圖書館書目子部下叢書類七十二蘇齋遺稿十一種十五卷中。

(十二)易附記十六卷

(十三)書附記十四卷

(十四)春秋附記十五卷

(十五)大戴禮附記一卷

(十六)儀禮附記一卷

(十七)周官禮附記一卷

(十八)孝經附記一卷

(十九)爾雅附記。

按:此依萇楚齋續筆卷七十二、劉聲木據「學士自撰之翁氏家事略記中」所載,屬未刋類。論語附記卷上十一 葉繪事後事條末註:「已於周禮附記詳之」,不知與周官禮附記同否?又蘇齋筆記二春秋類云:「愚所附記,惟經文字句之異同耳,尚未敢以三傳異同專為卷也」, 今校以中央圖書館藏翁覃溪先生零記手稿,第三册封面記一行「春秋附記卷第七」並硃筆一行、二行、三行字下署大興翁方綱,知其欲付梓也,未知果刋行否?又孟 子附記卷上有攸不為臣條下云:「愚有說詳書附記內」,是書附記之著成較早也。

(二十)禮經目次

(廿一)禮記毛本改誤

(廿二)儀禮毛本改誤

按:此大清畿輔書徵卷四引順天府志云見蘇齋叢書,博古齋本無之,書徵云:「毛氏之刻十三經繙明監本而已,無所校讐,且有監本不誤而毛本誤者,方綱乃以舊本校之,互參廣訂以成是編。」

又按:翁比部詩草跋,劉承幹云:「曩獲學士所著諸經附識」

42

;此書似不與諸經附記同。其文稿亦多載讀經剳記,三十二册讀禮剳記,三十四册校尚書篇目,三十五册讀禮記雜記,三十六册經傳原委表,大抵皆隨筆剳記也。

(廿三)音韻述微 不分卷

  稿本四册,見北京圖書館書目經部小學韻書類。

(廿四)韻字辨同五卷

 萇楚齋續筆卷七,劉聲木按語所載。

    第二節 碑帖之屬

翁氏一生,嗜古成癖,使節所蒞,殘幢斷碣,必多方物色,摹榻以歸,鑒藏之盛,甲於北方(註四),督學江 西時,嘗合平生所見錢塘黃氏,如皋姜氏、金匱錢氏、摹熹平石經一十二段殘字六百七十有五,勒於南昌學宮,復嘗借摹黃易所得論語石經,用洪适摹石經於越州蓬 萊閣事,自題匾曰小蓬萊閣(註五),其所藏碑帖既富,賞鑑尤精,著述亦豐,茲類略依金石、碑帖,請述其概:

(一)粵東金石略十一卷

  蘇齋叢書本,原刻為乾隆三十六年石洲草堂精刻本又校改本(據容媛輯金石書錄目),自序云:「八年五 周歷崖捫蘇,剔所得蓋五百餘種,錄為十二卷」是為典學粵東八年搜羅金石彙成此編,敬錄宸翰二十八條卷首、次廣州府、廣州南海神廟、廣州清遠禺峽山西樵山、 韶州府、韶州碧落洞南山泐溪石堂、連州、肇慶府七星巖三洲巖陽春巖、肇慶府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州高州廉州雷州瓊州、最後附九曜石考上下,凡著錄五百六十二 種,為卷十有一。其書或存其目或錄其文,並各為考釋,或昔有而今亡者,如周憬功勳銘之類,亦必因類及之,俱極詳審精密,博而有要。蓋粵東金石本少,故易以 奏功也。惟其意為去取,或錄或否,未免體例不純。是書頗稱實用,後阮元修廣東通志、金石一門卽據此成,且多採其考訂之說也。又謝啟昆巡撫廣西,撰粵西金石 略,體例謹嚴,援據精詳,足傳師學也。

(二)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

  乾隆五十四年南昌使院自刻本翻刻本。收於蘇齋叢書斷代金石著作,翁氏此書,厥為創始。翁氏序言,漢 刻存者甚希,歐陽子每以不見西漢字為恨,而今所存已廿餘種,又竊自幸也。茲所編錄,或以地或以事類,惟以目見為據,不復能依年次矣,故貫系年月為條敍於書 首,次及目錄附考二、三卷漢石經殘字,按此卷亦獨立成篇,載蘇齋叢書,四五卷古器物文,六卷禮器碑等至十七卷,皆錄漢刻,十八卷附魏吳碑,十九卷隸續補與 急就章注,二十卷隸八分考,二十一卷補遺范氏碑,二十二卷班馬字類,總計二百八十有六,其有年月可考者一百十有四、無年月者以敍於後,每碑皆列其全文、標 其行數,具有其款式,而分條考證於後,寧詳勿略,極為賅博。是書體例一準洪邁隸釋而精博過之,越縵堂日記稱覃溪盡心漢隸,所論多造精微,其補隸續及注洪氏 所作滂喜,尤足為鄱陽功臣(同治癸酉正月初五),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三十四云王述菴師撰金石萃編,幾於全部收入。大抵言之,翁氏金石之學,一代大宗,辨析模 糊,推求剝泐,旁徵博引,具見苦心也。

  按;是書初刻後,迭有補遺,文稿四十二兩漢金石記補,自註「各卷俱有補」,慎重可知。

(三)石經殘字考一卷

  蘇齋叢書本,兩漢金石記卷三採入,尚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石經彙函本、西冷印社聚珍板本。(此容媛所錄)漢石經殘字,翁氏所見一十二段,乃合錢塘黃易,如皋姜氏重刻本、金匱錢氏藏本而成,其文集二十自跋熹平石經殘字復自道其苦心云:「吾齋與友研論此事至今三十七年

43

,始克裝册」,所裝者前後十三段者也。今新出土之漢石經,可資考證者甚多,惜乎翁氏未克覩也。

(四)焦山鼎銘考一卷

  百一廬金石叢書本,據容媛所錄尚有乾隆三十八年自刻本、咸豐壬子漢陽葉志詵重刻本。是書以張山來焦 山古鼎考,僅據寺中石刻,譌舛頗多。因取謝蘊山守鎮江所得拓本重加考定。次錄清初以來諸大家題詠考釋,逐條辨證,正其是非。又錄錢大昕、謝啟昆跋、錢氏譽 之可與汪士鋐瘞鶴銘考並傳千古,是其稱引繁博,辨證詳明,實足以羽翼經訓,非徒補正張書也。又阮元積石齋鐘鼎彝器款識,亦載是銘,可資參較。

(五)蘇齋題跋二卷

  涉聞梓舊叢書本。是書原為錢塘何湊集錄西冷印社聚珍本一卷,依時代先後。而涉聞梓舊叢書所收為咸豐 蔣光煦校刋本,較前本多十六首,前後失次且無目錄。今美術叢書卽從後本,分上下卷,卷上末附「蘇齋選碑說」卽獨自成書之「蘇齋唐碑選」也。上卷錄漢碑題 記,多石經殘字。下卷滙錄書學題跋,於歐陽、顏、諸賢皆頗傾心,大旨則由唐楷以溯晉法,欲究書法不可不讀之也。

(六)蘇齋唐碑選一卷

光緒姚覲元校刋咫進齋叢書本。姚氏按語,道光乙酉,戊戌借何溱所藏抄本刋行,何氏自記乃其先資政公手錄 本。書中蘇齋嘉慶庚申自記:「曩選唐正書五十種,茲更擇其最上選三十六種,為式亭老友記於此册」,丁卯復因式亭之求而補錄十三種,合為五十種。是書所選, 姚氏云:「大抵蘇齋書學以化度為宗,故其議論率不外是,然考據之精詳慎密,千古以來,實無其匹。」

(七)孔子廟堂碑考一卷

 嘉慶十二年自刋本,中央研究院藏。書衣翁氏手跡一行「更定艸稿」,並註:「當倩人另寫淨本,內注皆明 白,惟須辨明勿錯」,又一行「丙子二月重校定底本」,硃批:「須得一妥慎細心人為錄出一稿,二月廿六日記」,類此朱墨筆蹟,書內多見,可知翁氏意欲重刋之 也。據跋廟堂碑城武本云:「愚今年春始得見元康里氏所藏唐刻本……撰廟堂碑考一卷」;此嘉慶十年事也,覃溪夙喜廟堂碑,文集中多有題記之作。(註六)

(八)孔子廟堂碑唐本存字一卷

  百一廬金石叢書本,據容媛輯,初刻本卽嘉慶十二年自寫刻本、又有漢陽葉氏刻本。中研院藏百一廬本, 所據者民國十年海寧陳氏景印本也。跋廟堂碑唐本云:「此本題曰唐本者,通計金石二千十七字,而其真唐刻者已千有四百八十五字,其餘溱補僅四之一耳,安得不 以唐本題之」,蓋翁氏先見陝本、城武本,而始知元康里氏藏本之足貴也。跋後列同校者,樹培樹崐與焉。蘇齋論書推重永興,虞法歐褚乃得山陰正矩。而不見廟堂 碑唐刻原本,無由以見永興楷勢(文集廿五嘉祐石經跋);其推重可知。又按續提要柯劭忞云元康里氏本,歸李宗翰,又歸海東,影印行世,翁氏摹本,已成陳跡 矣。

(九)隸韻十卷 附碑目一卷考證一卷

  隸韻十卷劉球纂,翁氏考證,嘉慶十五年重刋本,中研院藏。是書前有翁氏重刻淳熙隸韻序(亦見文集 二),乃秦敦夫所彙得隸韻,屬先生為作考證。書末附碑目考證、隸韻考證卷上卷下、卽出翁氏之手也。所考皆足補正劉書,先生專精漢隸,宜其有得。劉書實有資 於考漢隸之津筏,得此考證,相得益彰矣。

(十)蘇米齋蘭亭考八卷

蘇齋叢書本,原為嘉慶八年刋刻,有羊城西湖街六書齋刋刻本。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收錄,美術叢書卽據粵雅堂本也。蘭亭名帖,自姜夔撰禊帖偏旁考、桑世昌撰蘭亭考、俞松撰蘭亭續考,言禊帖者宗焉

44

。翁氏復撰此書,自序言為學者計,非患其窮原之無本,而慮其沿流之或失也。故就習見之本,稍為區擇焉。 一卷偏傍尺度考、二卷神龍本考、三卷摘五字考、四卷蘇耆本考、五卷領從山考、六卷訂潁考、七卷趙跋考潘刻考、八卷合集字考,皆就習見本,剖析毫芒,確有創 見。是編乾隆乙未秋初脫稿,時齋壁有所摹蘇米書名,故以名之,嘉慶八年覆加校核,芟去冗複,以俟再訂,知非定稿也。蘇齋一生心力所注,胥在禊帖,詩文題詠 蘭亭者甚夥,其書臨之本亦為珍本,蓋生平服習,窮幽極勝,所造精詣。(註七)

(十一)天際烏雲帖考二卷

  美術叢書本,民國五年保倅堂據清光緒中翠琅玕館版重編印本。鄧實記:「此鈔本,予見之肆中,蓋從墨 蹟錄出者,其次第一依原册未嘗重行編次」,蓋原本分上下二册,叢書本更其次序、下册第一,上册第二,欲使讀者先閱下册,則事實原委更較詳明而年月次序亦順 耳。考一錄其得帖年月及諸家見存題跋字數印款,及自考文字,諸友題詩。考二自跋多條、諸友跋語、收藏世系表、墨蹟筆劃之考訂。翁氏寶有是帖,坡公生日時, 必與友人展觀(文集廿九跋天際烏雲帖),其友劉墉、馮應榴則疑非真蹟;而翁氏自歎其本之真耳。(註八)

(十二)瘞鶴銘考一卷

  蘇齋叢書本,先著錄、錄七種,次摹傳亦七種。末為瘞鶴銘見存字、無序跋及刋刻歲月。總計見存全字八十五,半字十一。

(十三)瘞鶴銘考補一卷

  光緒三十四年更陽端方本,中研院藏。題為篆字瘞鶴銘考補。前有瘞鶴銘之圖,並摹印其字,次為瘞鶴銘 見存字,下附考辨。注云:「總計所見舊本,存者又得全字十一字及三半字」。又云:「辛亥八月方綱手摹一本藏於篋,並殘畫亦算入,總得一百有八字矣」,所附 考辨八篇;銘書出陶貞白辨、瘞鶴銘非出晚唐辨、銘序下三行非重刻辨、銘石移置寺壁辨、滄州移石後榻本辨、山谷說大字無過瘞鶴銘辨、附米陸二題、各家著錄 考。端方跋是書云:「為補汪退谷瘞鶴銘考而作也。乾隆丙申先生得退谷銘考書板,越十六年乃就所藏水拓三本及初移山亭者一本,研精審諦,定其見存字數,復以 所作辨證八篇最錄於後,遂成此撰」,又有陳慶年跋考訂其著作年月及校勘記。按依文集州二跋汪退谷瘞鶴銘考手草云:愚嘗作補考一卷,並列其次序,則可證端方 本始為全本,蘇齋叢書本非其晚年定本也,抑或後人節選者。

(十四)海東金石文字記四卷瑣記一卷

 續提要著錄,屬史部金石類。柯劭忞云是書以新羅、百濟、高麗,自陳唐至明以來石刻,錄編成帙,依次為 陳唐、唐、後梁、後周、後晉、遼、金、宋、明,凡四卷,依時代為次。每卷於目錄每題之下,注年月撰書人名正書楷隸大楷行書行楷,後附瑣記一卷,皆與海東史 事有關切者,蓋有待於考訂之資,一如兩漢金石記後之班馬字類附記例也。是書乃手稿,前後無序跋,似是未經編訂完竣之書,書目首鈐有大興翁氏石墨書樓珍藏圖 籍朱文大方印、書中和州藥師寺碑後有丁己冬十月蘇齋記二行,聖德大王神鐘之銘後有嘉慶二十年大興翁樹崐手識。丁己為嘉慶二年,先生時年六十四,蓋是書為晚 年所作,子樹崐繼之。翁氏嘉慶二十三年歿,此書斷自二十年,先生猶及見之也。(註九)

(十五)金石圖像四種四卷

  續提要著錄,屬史部彙編類。柯劭忞云是書翁氏編、葉志詵摹刻,道光間漢陽葉氏平安館刻本也。翁氏摹寫秦李斯刻石殘字,宋拓婁壽碑、日本國殘碑、仿鑄漠建初銅尺凡四種。翁氏所刻歷代古帝王像,為由黃小松所拓武梁室畫像所摹刻,其書流傳尤罕。

(十六)金陵訪碑記五卷

45

  是書未見,栖霞小稿最末一詩自註云:「予此行有金陵訪碑記五卷」,時乾隆己亥九月至庚子正月間也。順天府志藝文志順天人著述四題為「金陵石刻記」,今據詩手稿,秘閣集六註一行:「金陵石刻記五卷,後易為金陵訪碑記」。

(十七)蘇齋金石題跋一卷

 未見。叢書子目類編云遜齋金石叢書本;民國吳隱輯,民國十年山陰吳氏西冷印社本活字排印本。

(十八)化度寺碑考一卷

 存目,文集廿二又跋化度寺碑云:「愚更有化度寺碑跋一卷詳之」。(註十)

(十九)唐楷晉法表

  存目、集外文一唐楷晉法表序云:「吾每深服趙子固擧唐楷之存晉法,曰化度日廟堂曰九成,此千古不易之論也」,蓋翁氏由唐楷上溯晉法,為其書論之旨也。

(二十)晉楷偶記

(廿一)黃庭經考正

(廿二)書勢表海字本考

(廿三)樂毅論翻刻表

 按:大清畿輔書徵卷四引順天府志,中研院藏,今佚。

(廿四)竹雲題跋節抄一卷、虛舟題跋節抄一卷 翁方綱輯

  稿本

(廿五)鄭氏影園扇册目不分卷 翁方網撰 稿本一册

(廿六)覃谿雜抄不分卷 翁方綱輯 稿本一册

(廿七》蘇齋詩中書畫金石略記不分卷 翁方綱輯 一册

(廿八)樂毅論考二卷 稿本

(廿九)樂毅論書勢表一卷、海字本考一卷 稿本

(三十)晉楷偶記殘稿二卷 稿本

 按:北京圖書館目錄、前四書子部藝術類雜家類、後三書叢書類蘇齋遺稿十一種中。

(卅一)石鼓考八卷

萇楚齋續筆卷七,劉聲木引翁氏家事略記,按文稿十五册自記石鼓考,石鼓時代辨,或卽收於此卷內。

(卅二)補正張力臣濟州學碑釋文一卷

  文稿十二册,石蘭集之前後一首後自註之語。

(册三)麻姑仙壇記考上下

 文稿廿七册自記I行。

第三節 詩集與詩學著作

(一)復初齋小本詩手稿

  中央圖書館珍藏,精裝十六册,書衣分別題以禮樂射御書數之名,乃覃溪視學粵東八年之作。禮卷一、二册,甲申歲作,魏錫曾校讀,題云「先生年三十二,秋奉使視學廣東,是歲詩尚無刻者,錫曾鈔集外詩自此册起」。樂卷三四册,乙酉歲作。此下錫曾注I行: 「此後佚丙戌歲作」。按此册翁批:「復初齋詩集卷第二、石洲集一」,卽復初齋詩集六十二卷本題藥洲集者。射卷五、六、七册,丁亥歲作。此後佚戌子歲作。御 卷八、九、十册,己丑歲作,卽詩集卷六藥洲集六世。書卷十一、十二、十三册,庚寅歲作。數卷十四、十五、十六册,辛卯歲作,翁氏自註I行:「是歲解粵東學使任」又一行:「壬辰丁月途中作附」,錫曾按語云集外自此以前為藥洲集。卽詩集卷九藥洲集八也。今詩集存者,而詩稿多有佚失,此類手稿,中多改字,其細心如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