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言辭。《管子‧立政》:“孤寡無隱治。”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 郭沫若 等集校:“‘治’讀為辭,斷句,下文‘察於治’、‘博為之治’、‘本乎無妄之治’,均以‘治’為言辭之辭。”25.通“ ”。指訴訟;告狀。《周禮‧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則主之。” 鄭玄 注:“所上治者,謂獄訟之小事不附罪者也。”《公羊傳‧成公十六年》:“公子 喜時 者,仁人也。內平其國而待之,外治諸京師而免之。” 何休 注:“訟治于京師,解免使來歸。”《紅樓夢》第三四回:“他母親又說他犯舌, 寶玉 之打,是他治的。”26.通“ ”。主管。《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墨子‧經說上》:“治,吾事治矣。” 劉向 《列女傳‧魯季敬姜》:“寢門之內婦人治其職焉,上下同之。”27.通“ ”。危及。《荀子‧議兵》:“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治鄰敵。”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五》:“案治讀為‘殆’。殆,危也。謂危鄰敵也……殆、治,古字通。”28.姓。 代有 治國器 。見《明史‧王肇坤傳》。 2 y 〡ˊ〕 〔《集韻》盈之切,平之,以。〕 古水名。發源於 山西省 寧武縣 。上游即今 山西 河北 境內的 桑干河 。下游東流入 渤海 。參閱《漢書‧地理志下》。 按:疑此治乃姓也.參見. 王宏,荀茂、真按:國:史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ㄕˇ 1. 古代掌管文書和記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2. 過去的時事﹑事跡。如:「歷史」﹑「羅曼史」。 3. 記載過去事跡的書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5. 文辭繁雜。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詞:史1 sh ㄕˇ〕 〔《廣韻》疏士切,上止,生。〕 1.古官名。職別各異。(1 代為駐守於外的武官。卜辭:“在北史其獲羌。”(2)在王左右的史官,擔任祭祀、星曆、卜筮、記事等職。《書‧金縢》:“史乃冊祝?”《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簭﹞史占墨,卜人占坼。”《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3)下級佐史。《詩‧小雅‧賓之初筵》:“或佐之史。” 傳:“佐酒之史。”《周禮‧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鄭玄 注:“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漢書‧百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2.史冊;歷史。《孟子‧離婁下》:“其事則 齊桓 晉文 ,其文則史。” 韓愈 《長安交游者》詩:“陋室有文史,高門有笙竽。” 黃宗羲 《談孺木墓表》:“史之體有三:年經而人與事緯之者,編年也;以人經之者,列傳也;以事經之者,紀事也。” 陳白塵 《大風歌》第一幕:“又五年, 劉邦 始統制 中國 ,即皇帝位,史稱 高皇帝 。” 董必武 《謁南京雨花臺死難烈士遺物陳列館》詩:“畢竟人民得勝利,鬥爭規律史安排。”3.虛飾;浮誇。《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韓非子‧難言》:“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 潘岳 《夏侯常侍誄》:“徒謂吾生,文勝則史。”4.指畫師。《莊子‧田子方》:“ 元君 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 成玄英 疏:“畫師並至。” 王安石 《虎圖》詩:“想當槃礡欲畫時,睥睨眾史如庸奴。”5.《史記》的省稱。 林紓 《百大家評選韓文菁華錄序》:“今篤老無用,尚集諸生講《南華》、《左》、《史》及 之文。”參見“ 史漢 ”。6.通“ 使 ”。《逸周書‧商誓》:“今予維篤祐爾,予史太史 ,我史視爾。” 朱右曾 校釋:“史、使通假。”《鶡冠子‧度萬》:“相史於既,而不盡其愛。” 陸佃 注:“史,使也。” 馬王堆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 陳軫 曰:‘若何史毋東?’”7.姓。 史游 。著《急就篇》。 ○疑此為太史之史.乃職名也. 張宇、韓岑、典力晏釋「功」。真按:一作,一作. 真按:國:弟  部首 弓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ㄉ|ˋ 1. 稱謂:(1)稱同胞男子先生者為「兄」,後生者為「弟」。如:「么弟」、「胞弟」、「令弟」、「舍弟」。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或稱為「弟弟」。(2)稱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堂弟」、「表弟」、「妻弟」、「族弟」。(3)古代亦稱女子後生者為「弟」。即妹。孟子˙萬章上:「於衛主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及乃呂后弟呂嬃之夫。」(4)對同輩朋友的自稱。如:「愚弟」、「閣下海量,小弟自嘆弗如!」紅樓夢˙第二回:「雨村忙亦笑問:『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5)稱年少於己者的同輩朋友。如:「仁弟」、「賢弟」。 2. 次序、等第。呂氏春秋˙貴直論˙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漢書˙卷八十三˙朱博傳:「徙雲陽、平陵縣,以高弟八為長安令。」 3. 門徒、學生。如:「弟子」、「徒弟」。唐˙賈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可謂孔門之弟,洙泗遺徒。」 ㄊ|ˋ t(02644 弟  部首 弓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ㄊ|ˋ 1. 儒家稱敬順兄長、友愛兄弟的倫理道德為「弟」。同「悌」。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 2. 敬愛兄長。同「悌」。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3. 但、且。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ㄉ|ˋ d(02135 詞:弟1 d ㄉ〡ˋ〕 〔《廣韻》特計切,去霽,定。〕 〔《廣韻》徒禮切,上薺,定。〕 1.次第。《說文‧弟部》:“弟,韋束之次弟也。” 段玉裁 注:“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伸之為凡次弟之弟,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呂氏春秋‧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 高誘 注:“弟,次也。”《後漢書‧朱景王等傳論》:“故依其本弟係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爾。” 端方 《請平漢滿畛域密摺》:“且以其黨人投入軍隊,其弟一策則欲鼓動兵變,其弟二策則欲揭竿倡亂之時,官軍反為彼用。”2.稱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後生的男子,對兄而言。《書‧金縢》:“ 武王 既喪, 管叔 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莊子‧讓王》:“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 陸機 《謝平原內史表》:“臣之微誠,不負天地,倉卒之際,慮有逼迫,乃與弟 ……思所以獲免。” 陸游 《送三兄赴秦邸》詩:“兄年十七弟始生,弟今白髮森千莖。”3.古代亦稱妹為弟。《孟子‧萬章上》:“ 彌子 之妻與 子路 之妻,兄弟也。” 劉向 《新序‧善謀下》:“ 魯元公主 ,太后之女,大王之弟也。”4.泛稱親朋中同輩年幼於己的男子。 杜甫 有《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貲》詩。如:表弟;堂弟;內弟。5.在友朋中謙稱自己。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與兄同年校一歲,賢者是兄愚者弟。”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同學弟 成都 費錫璜 拜撰。”6.指門生、學生。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二子(指 曾參 子貢 )皆 門高弟也。”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師弟之間,真實語話,何必周謹如是哉!”《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便把書丟過一邊,也學那聖門高弟隱几而臥。”7.幼,小。《國語‧晉語二》:“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韋昭 注:“弟,言幼也。”《呂氏春秋‧辨土》:“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 高誘 注:“養大殺小。”8.即使;假使。參見“ 弟令 ”。9.副詞。姑且。《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 ﹞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漢書‧申屠嘉傳》:“汝弟往,吾使人召若。” 顏師古 注:“弟,但也。”10.副詞。只;僅僅。《新唐書‧楊朝晟傳》:“反者皆當死,吾不願盡誅也,弟取首惡者。” 歐陽修 《南省試進士策問》之二:“抑其設施有法,而弟弗深考之歟?”11.第宅。今通作“第”。《史記‧荊燕世家》:“臣觀諸侯邸弟百餘,皆 高祖 一切功臣。”《資治通鑒‧漢成帝陽朔二年》:“皆罷令就弟。” 胡三省 注:“弟,與第同;《漢書》率作弟。”12.姓。宋有 弟邦傑 。見《宋史‧王霆傳》。 2 t ㄊ〡ˋ〕 〔《廣韻》徒禮切,上薺,定。〕 通“ 1 ”。 順從和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入則孝,出則弟。” 陸德明 釋文:“弟,音悌。本亦作悌。”《孟子‧告子下》:“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趙岐 注:“弟,順也。”《隸釋‧漢平都侯相蔣君碑》:“孝友著於閨門,弟順稱於鄉黨。” 韓愈 《董府君墓志銘》:“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古者 叔段 有不弟之惡。” 3 tu ㄊㄨㄟˊ〕 〔《集韻》徒回切,平灰,定。〕 亦作“ 1 ”。 見“ 3 ”、“ 3 ”。 ○按:疑此為姓也. 真按:謂晏氏釋文以此字為「功」字也. 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相用□始作橋格六百卅二,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襃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似是「最」字。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人,瓦卅六萬九千八百以上。」凡一百廿三字,泐者四五字而已。文字刻畫之見於世者,自周岐陽十鼓、秦岱頂二十九字、及琅琊臺篆、漢五鳳石刻、上谷祝其卿壇石外,其真蹟長篇託於石者,未有古於是刻者也真按: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翁方綱的金石學史

868

。至其字畫古勁,因石之勢,縱橫長斜,純以天機行之,此實未加波法之漢隸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隸書 宋紹熙甲寅帥章德茂始得此刻,故婁氏字原》載之,真按:婁機 真按:即漢隸字原,一作漢隸字源! 而《隸續》不及載。宋晏袤紀其後云「凡一百五十九字」,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蓋今拓本有所未盡耳。晏拓本前隱隱有字,真按:前作紀字. 蓋晏所釋也。是其釋文之末一行云「□千四百餘□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以下拓本所無,不可知矣。據此一行至二十二字之多,則其前尚有幾行,亦不可知。然其字特小,恐是永平六年一段後又有九年記其成功一段耳。錢獻之謂「始於六年成於九年」是矣,真按:翁方綱與錢坫 而謂「前後皆刻於九年」亦未然也。「橋格」即「橋閣」字真按:格閣相通之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