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October 27, 2008

361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卷首馮爾康《宗族制度、譜牒學和家譜的學術價值》,中華書局1997年排印本)。

  今後對於家譜的研究與利用會進一步受到重視,這個巨大的文獻寶庫將為學術研究提供取之不盡的重要資料。真批:一切淪為以學術為準的了.

362

第十一章 總集與別集

一、總集

  總集,指多位作家詩文詞曲之匯集。其單收一人之作者為別集。總集可單收一種文體,如《歷代賦匯》、《全宋詞》。亦可兼收多種文體,如《昭明文選》。可以一朝一代之作為限,如《金文最》。亦可兼收歷代,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或以一地、一家為準,如《崑山雜詠》、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竇氏聯珠集》。或以某一流派為界,如《瀛奎律髓》。其文人雅集唱和之作,如《西崑酬唱集》,書畫古跡題詠之辭,如康熙敕輯《歷代題畫詩類》,亦在此列。自編輯方法而論,則可分選集、全集兩大類。

  總集之存于今者以《詩經》為最早,再下《楚辭》,再下《昭明文選》、《玉臺新詠》。唐宋以下存者漸多,至今層出不窮。今舉其要者,略作介紹。

(一)選集舉要

  選集出現的原因是別集太多,讀者難以遍讀,而且難以抓住要領。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諸子興于戰國,文集盛于二漢,至家家有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疑為製之簡化字! 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敘情志、敦風俗。其弊者只以煩簡牘、疲後生。往者既積,來者未已,翹足志學,白首不遍。或昔之所重今反輕,今之所重古之所賤。嗟我後生,博達之士,有能品藻異同,刪整蕪穢,使卷無瑕玷,覽無遺功,可謂學矣。”晉摯虞撰《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

363

,《隋書‧經籍志》總集類小序云:“總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擿孔翠,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意定為採! 芟剪繁蕪,自詩賦以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四庫提要》集部總集類序把這種選集的功用概括為:“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

  1.《文選》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蕭統編。

  又名《昭明文選》。唐李善注本每卷析為二,共六十卷,相沿至今。這部選集共選錄東周至梁八百年間130位知名作者(另有少數佚名者)的詩文752篇。其中詩歌434篇,辭賦99篇,雜文219篇。因此所謂“文”指廣義的文學作品,包括詩在內。全書分38類: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志、行狀、弔文、祭文。

’這部總集的選錄標準,蕭統在序中歸納為“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這句話前人有不同解釋,大義是說文章立意謀篇要出于精心思考,思想內容要用富有文采的語言表達出來。要求文質並重,內容與形式均佳。在這種標準下,本書選入時代較近的作品為多,就作者來看,周代4家、兩漢18家、晉代45家。選入篇數較多的為陸機113篇,其餘謝靈運41篇、江淹38篇、曹植32篇。在這部書中辭藻華麗、聲律和諧的楚辭、漢賦、六朝駢文辭賦都受到高度重視。這是當時的文學風尚,不僅僅是蕭統個人的主張。

  這部選集代表了當時眾多文人的文學主張,編選精嚴,大大方便讀者閱讀學習,因而受到廣泛重視。隋蕭該撰《文選音義》,曹憲亦撰《文選音義》,且以傳授《文選》著名,於是逐步形成專門學問“文選學”。唐杜甫在《宗武生日》詩中告誡其長子杜宗武“熟精《文選》理”。真按:杜甫之家世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載有宋人諺語:“《文選》爛,秀才半。”明清以來久盛不衰。

364

  此書除作為文學讀本以外,從文獻角度看,對保存漢魏至齊梁文學作品起到重大作用。入選的130位作家,別集絕大多數失傳了,其作品靠《文選》得以保存。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亦首見於此書,是保存無幾的東漢文人詩的精品。

  唐朝李善《文選注》最受重視,引書1689種,另引用舊注29種,除對《文選》的閱讀理解起到很大作用外,也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獻資料。唐代另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注,稱“五臣注”。宋人與李善注合刻,成為“六臣注”本。

  2.《玉臺新詠》十卷,陳徐陵編。

   徐陵是梁陳間著名文學家,詩文綺麗,與庾信齊名,世稱“徐庾”。唐劉肅《大唐新 語》卷三:“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好作艷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可知這部總集是梁 朝蕭綱命徐陵編纂的,又名《玉臺集》,所收為歷代言情之作,包括宮體詩。目的是擴大宮體詩範圍,為宮體詩找歷史淵源。所謂宮體是梁太子蕭綱提倡的一種詩 體,“宮”指東宮,蕭綱為東宮太子。徐陵及其父徐摛,庾信及其父肩吾真按:庾肩吾 真按:庾信之家世 都是重要作家。主要內容是寫閨情,所以又稱“艷詩”、“艷歌”。《隋書‧文學傳》說宮體詩是“亡國之音”。

  《玉臺新詠》以宮體詩為核心,蕭綱一人之作即收入109首,屬於典型的宮體。

  這部總集卷一至八是漢至梁五言詩,卷九為歌行,卷十為五言二韻詩,即古絕句。宋刻本一種有690首(內二首佚),另一種769首。清吳兆宜箋注本869首,比較通行。

  這部書是《詩經》、《楚辭》以後傳世最早的詩歌總集,保存了漢魏六朝相當多的詩歌,其中不少作品最早見於本書,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即首見於此。曹植的《棄婦》詩、庾信的《七夕》詩等,本集未收,亦賴此保存。

365

  有些詩與《文選》同,但互有出入。例如《飲馬長城窟行》,《文選》作無名氏,《玉臺新詠》作蔡邕,可資考證。

 3.《古文苑》,不著編者。

 據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是書係孫洙于佛寺經龕中得之,唐人所藏。錄詩賦雜文,自東周至南齊,共260餘 首,皆史傳《文選》所不載。但所錄漢魏詩文多從《藝文類聚》、《初學記》刪節之本,蓋唐人所輯,以補《文選》所未及者。唯先秦漢魏六朝遺文佚詩往往賴以保 存。如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宋玉《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皆出《古文苑》,所以研究文史者仍予重視。南宋淳熙間韓元 吉次為九卷。紹定間章樵為之注釋,謂首尾殘缺者姑存舊編,復取史冊所遺,以補其數,釐為二十卷。又有雜賦十四首,頌三首,以其文多不全,別為一卷,共為二 十一卷。故世傳有九卷無注本,有二十一卷章樵注本。

 4.《文苑英華》一千卷,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等奉敕編。

 雍熙四年書成。為宋四大書之一。《昭明文選》止于梁初,此集則起于梁末,是接續《文選》之作,但唐人詩文占十分之九。其中詩一百八十卷為楊徽之編。

  是集分為55類,較《文選》38類更細。全書錄梁末至晚唐五代2200餘家詩文近2萬 篇,其重要價值在於保存唐人詩文數量宏富。《四庫提要》云:“唐代詩集已漸減于舊,文集則宋志所錄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隱《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今所 存本乃全自是書錄出。又如《張說集》,雖有傳本,而以此書所載互校,尚遺漏雜文六十一篇。則考唐文者惟賴此書之存,實為著作之淵海。”是書傳本有二:一是 南宋周必大刻本,殘存一百四十卷。二是明嘉靖隆慶間胡維新、戚繼光刻本。中華書局影印本係用宋本一百四十卷,配以明刻本。明刻本頗多錯訛。

 5.《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鉉編。

366

  此書舊說係就《文苑英華》刪存十分之一而成,但亦有出於《英華》外者,可見是以《英華》為主要參考而又廣事採獲精選而成。共收詩文1980篇。原名《文粹》,南宋重刻時始名《唐文粹》。《四庫提要》云:“是編文賦惟取古體,而四六之文不錄。詩歌亦惟取古體,而五七言近體不錄。……于歐、梅未出以前,毅然矯五代之弊,與穆修、柳開相應者,實自鉉始。”書分16類, 亦沿《文選》分體之例。此書一向被認為是唐文選本中的善本,原因是姚鉉鑑裁精當,去取謹嚴,在浩瀚的唐代詩文中選出分量適中的精品,適合讀者誦習。他的主 張是:“止以古雅為命,不以雕篆為工,故侈言蔓辭,卒皆不取。”(《自序》)所以選入韓、柳文特多。這部書對宋代古文創作有重要推動作用。

  6.《宋文鑑》一百五十卷,南宋呂祖謙奉敕編。

  原名《皇朝文鑑》,明人重刻改稱《宋朝文鑑》、《大宋文鑑》、《宋文鑑》。收北宋詩文,分61類。“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朱子晚年語學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其所載奏議亦係當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後來中變之意,盡在其間。”(《四庫提要》)此係宋人選宋人詩文,北宋人別集亡者甚多,遺文佚詩往往賴此而存。

  7.《樂府詩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編。

   是集收漢魏至隋唐樂府詩,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分十二大類,各類又分若干小類。 “其解題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四庫提要》)這部書是研究漢魏六朝隋唐樂府文學的最基本的文獻,不僅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詩 作,而且保存了大量樂府史料,所以《四庫提要》稱該書為“樂府中第一善本”,又稱該書為“大廈之材”。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稱該書“提挈綱領,網 羅百代”,“可謂集樂府之大成”。王運熙《樂府詩述論》稱:“此書為研究樂府最重要之書籍。”“苟欲詳考樂府流變,固當以此書為淵藪。”

367

  8.《宋詩鈔》,清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編,管庭芬、蔣光煦補。

  此書收宋詩1002780首。每家冠小傳,評論考證頗詳。原擬收100家,康熙十年刊刻時尚缺10家,有目無書。為避文字獄,刻本多殘缺,且不署呂留良名。1914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此本時由李宣龔校補728字。1915年李氏又從劉承幹嘉業堂找到別下齋舊藏《宋詩鈔補》,真按:蔣光煦 係管庭芬、蔣光煦編,所缺10家補全,其餘各家亦有增益,由商務印書館排印出版。1986年中華書局將二種彙為一編,校勘標點排印,為目前通行本。

  清曹庭棟在《宋詩鈔》刊刻後,又搜採遺佚,得100家,刊為《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四庫提要》稱:“庭棟裒輯成編,以補吳之振書之缺。宋詩大略已幾備于此二集矣。”

  9.《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金元好問編。

   此集錄金代詩,作者二百四十九人,各繫小傳,詳記事跡,兼評詩作,旨在借詩以存 史。“其選錄諸詩,頗極精審。”(《四庫提要》)研究金代文學及歷史,此係要籍。按:此雖總集,實亦金代文學史。以今日通行之文學史形式,固不能一一加以 評論,而總集則可以濟其窮。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下至錢鍾書《宋詩選注》,皆循其轍而各有所長,足垂不朽。

  10.《元文類》七十卷,元蘇天爵編。

  此集錄元初至延祐間詩300餘首、文530餘篇,作者162人,分43類。《四庫提要》云:“去取精嚴,具有體要,自元興以逮中葉,英華採擷,略備于斯。注者謂與姚鉉《唐文粹》、呂祖謙《宋文鑑》鼎立而三。”非但可作研習元代文學讀本,而且元人專集不存者往往賴此存其零篇。

  11.《元詩選》,清顧嗣立編。

  是書分初、二、三集,每集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其中甲至辛八集皆錄有專集可據者。壬集錄方外、閨秀。

368

癸集則收無專集,僅賴諸家選本或山經地志、稗官野史而傳其零篇者。初、二、三集均無癸集,癸集單獨成帙。三集各收100家,另附錄若干家,總計340家。各家均存原集之名,人繫小傳。三集依次刊于康熙三十三年、四十一年、五十九年。癸集刊刻未竟,顧氏故去。過了十年,由門人席守編成並補刊未刻部分。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樸之簡化字 經亂版失,守朴子世臣復從嗣立曾孫果庭處得已刻之版及未刻之稿,終於在嘉慶三年刊成。世臣本亦不存。今存者係世臣曾孫席威據殘存舊印本及掃葉山房藏版于光緒十年重刊印者(參中華書局排印本前言)。癸集所收多達2300餘人。顧嗣立認為宋以後因刻版盛行,易於流布,所以詩集流傳甚多,“連篇累牘,工拙並陳,其勢必出於選而後可傳”(《凡例》)。但顧氏對於選採取較寬的態度,僅“稍汰繁蕪”,其目的更在於存。顧氏前三集有340家,而乾隆中修《四庫全書》,別集類著錄與存目一共才145家,可見大量元人詩集是靠顧氏此選得以保存下來的,而癸集2300餘家輯自群書者尤為難得。所以這部總集是研究元代詩歌以及元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四庫總目》謂“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巨觀”,並非過譽。是書康熙顧氏秀野草堂本為初刻,乾隆中有《四庫全書》抄本,均無癸集。1985年中華書局標點本擬將初、二、三集及癸集合為一帙,但至今僅見初、二、三集,卻未見癸集出版。

  12.《元曲選》,明臧懋循編。

  此集共收元雜劇十集100種,前五集刻于明萬曆四十三年,後五集刊于萬曆四十四年。各劇多經臧氏加工,並附音釋。此集在保存元雜劇方面有重大貢獻。

  13.《元曲選補編》,隋樹森編。

  近代發現不少元雜劇,其中明代趙琦美《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尤為著名,隋氏此集收《元曲選》未收雜劇62種,並作校訂。元雜劇之存于今者略備于臧、隋二書。

369

  14.《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清黃宗羲編。

  此集原六百卷,《四庫全書》收錄時刪去晚明一百十八卷,又第四百八十一、四百八十二兩卷《提要》云有錄無書,則庫本僅四百八十卷。《提要》云“分體二十有八,每題之中又各為子目”,係據徐氏傳是樓藏明人文集編成,真按:黃宗羲與徐乾學 “搜羅極富,所閱明人集,幾至二千餘家,……可謂一代文章之淵藪。考明人著作者,當必以是編為極備矣”。庫本之外有抄本傳世。清末江蘇書局嘗謀開雕,以誤字過多,所錄之文不經見者亦大半,因而中止(見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真按:不解之處!真按-既所錄之文不經見者亦大半,何故便中止耶?只因誤字過多?既知字誤,何不校勘? 1987年中華書局有影印本,分五冊。黃氏編此書,不僅在於存一代文章,更在於存一代典章人物,所以其中史料亦極為豐富,研究明代文學歷史均當取資於此。

  15.《列朝詩集》八十一卷,清錢謙益編。

  此仿金元好問《中州集》而作,收明人詩集2000餘 家,分甲、乙、丙、丁四集。另,帝王詩集冠前為乾集,僧道婦女及域外詩列後為閏集,元末明初詩列甲集前,為甲集前編。以人繫詩,各加小傳。非但保存了豐富 的明代詩作,而且保存了大量明代史料,所評各家詩作亦多精闢。書編于明末清初,順治六年成書,毛氏汲古閣刊版。康熙三十七年錢謙益族孫錢陸燦將各家小傳別 錄為《列朝詩集小傳》單行。

  16.《明詩綜》一百卷,清朱彝尊編。

  此集錄存明代3400餘人詩作,每人略敘始末,並繫各家評論,彝尊自評附後。卷一為明代帝王詩,卷二至八十二按時代先後收諸家詩作。明末忠烈及入清不仕者尤加重視,唯含而不露者居多。卷八十三至九十九錄宮掖、宗室、閨門、僧道、土司、屬國、鬼神等詩。末錄民間歌謠155首。此書所錄詩人較《列朝詩集》為多,蓋為糾錢氏之偏頗而作。論者以為評品持平。有康熙四十四年刊本、乾隆刊本等。其評論後經姚祖恩輯為《靜志居詩話》二十四卷單行

370

  17.《詞綜》三十六卷,清朱彝尊、汪森編。

  此集收唐宋金元作者659人,詞2252首,為規模較大較有影響的詞選集。前二十六卷朱氏選,後十卷汪森補。全書按作家先後排列,各繫小傳及評語。康熙三十年汪森裘杼樓刊。

  18.《六十種曲》,明毛晉輯。

  本集除一種元雜劇《西廂記》外,均明代傳奇。明崇禎間至清初毛氏汲古閣刊,分六帙,每帙十種。為歷史上最早、最豐富的傳奇劇本總集。

  19.《晚晴簃詩匯》二百卷,民國徐世昌輯。

  此集收清詩6100餘家27000餘 首。《凡例》云:“選詩義例本諸竹垞《明詩綜》,參以漁洋《感舊》、歸愚《別裁》,不分同異,薈萃眾長,旨尚神思,務屏偽體,自名大家外,要皆因詩存人, 因人存詩,二例並用,而搜逸闡幽尤所加意。”每人先小傳,次採輯諸家評語,次綴編者所作“詩話”,次列詩作。治清詩者,當以是編為淵藪。

  20.《全清詞鈔》四十卷,葉恭綽編。

  此集收3196人詞作8260餘首,各繫小傳,用意亦與元好問《中州集》、錢謙益《列朝詩集》、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同,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不無以詞存人之意,故所收詞人特多,為研究清代詞史的重要資料書。1929年始編,1952年完稿。1975年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2年北京中華書局再版。

  21.《古文辭類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編。

  此集錄戰國至清初文章700篇,分十三類: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各類前有論說,探討文體流變,評論得失。700篇中作者有主名的60人,其中八大家文多達373篇,韓愈一人134篇。桐城派古文主張由八大家入手,上溯先秦兩漢,這本選集體現了桐城派古文主張。

0 comments: